绿林网

话说端午节作文结尾(精选10篇)

话说端午节作文结尾(精选10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话说端午节作文结尾(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话说端午节作文结尾(精选10篇)篇一

端午节为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午日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在五月初五这天,众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相关,例如:在这一天,用红、黄、蓝、黑、白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手腕或足踝上,叫作长命缕。每家还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在南方,端午节还要吃“五黄”黄鱼、黄瓜、鸭蛋黄、黄豆粽子和雄黄酒。

吃棕子、赛龙舟也是端午的重要习俗之一。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眼看祖国被侵略,便跳入汩罗江身亡,百姓们拿出饭团,投入江中,说让鱼虾蛟蟹吃饱了,不去吃屈原的尸体。慢慢的,饭团发展成了今天的粽子。如今,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有吃粽子的习俗来记念屈原。

作者:刘宇航

话说端午节作文结尾(精选10篇)篇二

每年的节日有很多,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个地方的人们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是挂艾叶菖蒲、吃粽子、喝雄黄酒、挂香袋,有的地方还要赛龙舟。

端午节这天,奶奶准备了粽叶、糯米、肉,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大一小两片粽叶,折出一个角,往折好的角筒里放一把浸泡好的糯米,塞了一块大肥肉,再用糯米盖严实。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心想:真简单,一点都不难。可是当我想把粽叶盖好的时候就遇到麻烦事了,怎么盖都不行,老是有糯米掉下来。我急得团团转,幸好有奶奶帮我,她让我把糯米弄掉了一点,这才盖起来。最后一步是把粽叶用绳子扎起来,粽子一定要包的紧才好吃。包粽子是手艺活,看起来简单,其实一点都不容易。

在端午佳节,人们用各种活动纪念屈原,一代接着一代,才形成了蕴涵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民族文化的传统风俗。

话说端午节作文结尾(精选10篇)篇三

元宵节作文开头结尾怎么写|元宵节作文开头结尾的写法

元宵节作文开头实例:

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以前,人们主要是看花灯与舞龙,现在燃放烟花,人们观看烟花也就成为庆祝节日的方式之一了。

晚上七点多一点,我就着急地叫爸爸妈妈带我上工人体育馆去,听说那八点整要放烟花的。走在街上,看到路上有很多与我一样想看烟花的人,大家老老小小一家人,显得十分的高兴。人真是多呀,挤得水泄不通。

八点钟到了,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绚丽多彩。

元宵节作文结尾实例:

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们不也像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吗!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呀!!!

话说端午节作文结尾(精选10篇)篇四

我爱我祖国作文结尾

参考:

我爱祖国啊,是您给予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在辽阔的大地上茁壮成长;

祖国啊,是您哺育多少英雄儿女,您为了明天的灿烂和辉煌,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

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我们是中华儿女,明天的历史谁来书写?是我们!是我们这些沐浴着共和国和谐阳光的青春少年,作为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肩负着保护祖国的重任,为祖国明天更加辉煌的历史添上重重的一笔。

我爱我的家,更爱我伟大的祖国!

话说端午节作文结尾(精选10篇)篇五

(一)怎样写好开头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这“凤头”就是指文章的开头,它是从构思到形成文章的第一步,并决定了文章的格局,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意图。好的开头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有:

1、开门见山法。在中考应试作文中,由于时间较紧,考生不必在开头绕大圈子,最好是能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切中题目,引出故事。如一考生的作文《我有一双闲不住的手》,开头是这样写的:说起我的这双手,要是用闲不住来形容,那真是既形象,又生动。它总是摸摸这儿,动动那儿,没有闲的时候。

2、烘托点染法。这种开头往往从描写入手,渲染出一种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如某考生《关怀》一文的开头:望着父亲那黑瘦的脸,一道道皱纹像用刀子刻上似的,那么深那么长,加上过早霜染的白发,看上去已有五十好几了。殊不知,父亲才45岁。车来了,接过父亲手中攥得潮乎乎的几张人民币,我眼圈一红,又要哭起来,怕父亲看见了,我急忙掉过头去,说:“爸,我走了。”“啊,走好,别把钱丢了,拿好。”文章开头先从父亲的肖像写起,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悬念(父亲为什么显得如此苍老),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感情铺垫。

3、开宗明义法。文章一开始便对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理性的诠释,点明意义,以此起到点染中心的作用。如一考生的作文《我经历的一次小挫折》的开头:挫折是一个人一生难以拒绝的伴侣。它虽然常常给人各种痛苦,却更能让人品尝到痛苦之后的喜悦。尽管我才迈出人生道路的开端,一次次挫折却早已伴随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而且它们也让我尝到了大大小小的喜悦。

4、回忆往事法。这种开头法常用在以倒叙为主的文章中。文章开头便写出“睹物思人(或事)”的情景,当我们看到某人某物时,就自然而然想起与之有关的往事。其中的“物”是与所写的“人”有关的,且有一定的意义,可以是与朋友分别时互赠的纪念品,或是自己生日时别人送的礼物,也可以是朋友的一张照片、一个有纪念意义的书签,甚至是朋友用过的小物件。此“物”最好是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来历,能让自己有一段美好的深刻的记忆。如某考生的《一片枫叶,唤起我美好的回忆》的开头:又是一个深秋的下午,独自倚在窗边,伴着天空飞舞的“金蝴蝶”,我出神地读着书。忽然,一片叶子从书中滑落,火红火红的。“枫叶?!”我惊喜地叫着。这是一片丢了很久的枫叶——是我和一个女孩情谊的见证,蕴涵着我和她在枫林里的故事。两年前相遇的情景不禁浮现在我的眼前……

(二)怎样写好结尾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构成文章的主要部分。好的结尾应该言简意深,余味无穷,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有深化主题、突出中心、增强文章感染力、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可以总结全文,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言尽而意无尽,还可以照应开头。常见的结尾方法有:

1、首尾呼应法。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互相照应,特别是在结尾要回应开头,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至于因为开头和结尾相距甚远,而使文章相互脱节,给人以残缺感。如一考生的作文《朋友》的结尾是:漫漫人生路,朋友会有好多,而像父亲这样的朋友却只有一个,我将永远记住他——我的朋友——父亲。

2、留有空白法。作文要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加以补充,从而产生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一考生的作文《说句心里话》的结尾:路灯发着暗淡的光,我毫无目的地走在平直的马路上。说句心里话,我也曾怀疑过他们是否爱我,难道衡量的角度除了分数就没有别的了吗?我默默地走着,渐渐路上的人少了,可能是都回家了,可是今天我什么时候回家呢?我不知道……

3、余音袅袅法。这种结尾既深刻又发人深省,能够让读者在读完你的文章之后掩卷深思。如《父亲》一文的结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人天相隔,骨肉永离。爸爸,您在哪里?您在哪里?我无语问苍天,无语问苍天啊!

4、总结概括法。在结尾时对全文作简单的总结,揭示事件的意义,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如一考生的《给我教益的一件事》一文的结尾:这件事使我受到很大的教益。在别人处于困境时,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友谊、帮助和理解,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5、抒情言志法。结尾用抒情的语句,阐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直抒胸臆,情感浓烈,感人肺腑,表达作者的愿望和志向,并紧扣题旨,往往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如《爸爸妈妈,你们可知道》一文的结尾:爸爸妈妈,女儿也有自尊,你们别让女儿抬不起头来。爸爸,请不要浑身酒气地把妈妈打得鼻青脸肿;妈妈请不要让那些盘碟再成为你们大战的牺牲品。你们的女儿渴望有一个祥和的家,渴望一片宁静的天地。爸爸妈妈,别再吵了,让我们重建一个美好的新天地吧!

话说端午节作文结尾(精选10篇)篇六

看着桌上几个用粽叶包成的粽子,我便知道:端午节到了。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艾节、屈原日,是中国传统节之一。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草。

俗话说:“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在古代五月初五的端午代表一种凶兆,这一天疟疾、妖怪、瘟魔等等邪气都会来临,所以人们在门上悬挂艾草来驱赶他们。为了让人们更加远离他们,还要喝雄黄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这样邪气都不敢来找你了!但我要温馨提示:雄黄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多喝雄黄,会使雄黄的成分产生砒霜,有毒哦!赶紧告诉身边的人,不过一般人我才不告诉他呢!

“五月初五是端阳日,白蛇许仙不到头。”关于端午的传说还真不少:有人说是纪念屈原,有人说是纪念曹娥,还有人说是恶日驱避。不过确实,早在屈原之前,端午就早已存在,都是为了纪念英雄。比如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为了救父曹娥于五月5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50年后的同一天,屈原不愿看祖国被侵略,抱石泪投汨罗江而死。所以,端午也被称为诗人日与英雄日。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末斗水悠悠。”到了端午肯定要看赛龙舟呀,那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体,如今发展成赛龙舟。“莫问腕头缠白索,且将粽子吃沙糖。”小朋友们在端午节最爱吃粽子,相传屈原死后,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先在这里打个结,再……”瞧!我正在做蛋网呢!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咸鸭蛋吗?在古代医疗技术不发达,人们一直在和瘟魔作斗争。许多人心神不好,最后斗不过,死了。人们见咸鸭蛋圆圆的,像一颗心神蛋,所以在端午邪气最盛时吃它,提高心神。为了不让心神受外界影响,人们编织蛋网保护它。还别说,古代人真迷信!

话说端午……

话说端午节作文结尾(精选10篇)篇七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每年的5月5号端午节又到了,我又可以看精彩的赛龙舟,又可以吃到香甜美味的粽子了,想想都开心,可是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

我对这个问题疑惑了半天,于是决定去问我的“百度”爸爸,爸爸想了一会儿,又看了看手机,说道:“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作端午。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伍子胥……其中,纪念屈原说在民间影响最大。传说爱国诗人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提出了一个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当时的社会腐败,国王昏庸。他的策略不但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迫害,流落到汉北一带。屈原生性耿直,不愿委曲求全,不愿看到国破家亡,看破红尘,跳进大河里自杀,以死捍卫正义。当地的渔夫得知他跳河以后,非常痛心,怕河里的鱼儿吃掉屈原。于是,划着船,把竹筒里的米抛入河里喂鱼,让鱼儿饿了吃米,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包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以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听完爸爸说的话后,我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说到粽子,昨天妈妈在手机上看到了小区物业发来的一条信息:“在我们小区,5月5号这一天,每栋楼房的居民都可以免费体验做粽子。”刚看到这条信息,妈妈就告诉我爸爸,我也听到了,我开心的从房间里跑了出来,叫爸爸妈妈带我去体验一番,于是,我们来到了包粽子的地方,那里有包粽子的叶子,有许多糯米,还有一些馅儿,后来我们在教我们做粽子的那位叔叔的指导下,做出了一个有点丑的肉粽,后来,包粽子活动结束了,那位叔叔还送给我们了一个红枣粽和豆沙粽,还给我们讲了端午节的故事,我开开心心的吃着粽子,开开心心的听着,叔叔讲的端午节故事,虽然我已经听爸爸讲过一遍了,但是,我国诗人屈原的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我宁可听一百遍,也还想听,因为这种精神实在太伟大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爸爸和那位叔叔讲个故事,自编了一首诗:“读完离骚吟颂橘,吃完粽子看龙舟屈原伟大人知晓,学习传承这精神。”

话说端午节作文结尾(精选10篇)篇八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吧!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就为我们介绍了古人过端午节的习俗与盛况,已近仲夏的时节,白天在悄然变长,盐与梅已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林中倾倒,想想就无比畅快,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美食等着我们。

端午节,又有“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五月节”……之称,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为“端”有“开端”、“初”的意思,再加上农历以天干纪年,五月又称为“午月”,合在一起就是“端午”。

之所以,人们要把五月初五那天设定为端午节,还是那个大家最耳详能熟的故事。屈原本来是楚怀王的大臣,力主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一度颇受重用,但因此在朝中树敌,不断被进谗言,后来反遭流放。眼见朝政败坏,屈原忧国忧民,写出《离骚》、《九歌》、《天问》等脍炙人口的楚辞。后来秦国攻陷楚国首都,屈原痛不欲生,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投江自尽后,楚国渔民纷纷驶船来回于汨罗江打捞,为怕水中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不但敲锣打鼓,还把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食。后来为了祭祀的屈原,又怕蛟龙把饭团吃掉,于是人们把煮好的糯米饭放入竹筒后再投入江中,其后逐渐演变用叶包成粽子。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目之一,又一说,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民间就有早过端午晚过年的说法,在人们心中,这是过完年后第一个盛大的节日。

为了除厄避疫,家家户户在端午节都会扫除庭院,并把菖蒲与艾草绑成一束,悬挂于大门旁或屋檐下。讲究一点的,还会加上山丹、榕树枝叶、蒜头及榴花,与蒲艾并称为“天中五端”。

端午节的时候,龙舟竞渡必不可少,每年端午时节,著名的武汉东湖也会举办龙舟比赛,号声响起后,船上一人敲锣打鼓,船尾则有一人把舵,其他的选手坐在船的两侧奋力向前划船。龙舟竞渡,从古代的祭祀仪式,逐渐演变为今天最重要的民俗竞技活动,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端午节的重头戏还是包粽子,粽子始于春秋时代的“角黍”,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到了东汉末年开始才有了现在最普遍的四角形锥形粽。粽子在晋朝正式成为端午节的主食,其后粽叶,粽馅与粽子的形状因地不同,有了五花八门的发展,种类与口味极为繁多。中国北方偏爱简单的甜粽,而南方则是甜、咸都有丰富的口味。而我最喜欢吃甜粽,豆沙馅的,蜜枣馅的,就算最基本款——清水粽加白糖,我也一样爱不释口。

在我们老家,端午节又叫女儿节,到那天,出嫁的女儿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和老公一起回到自己的娘家陪父母过节,一起挂长达2米多的盘香,一起包粽子,摘艾枝、菖蒲,将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艾枝扎成一束束的挂在门口,以示祈福、辟邪,能干的外婆还为外孙、外孙女们缝制香包,做虎头鞋,这一天,让女儿尽自己的孝心,让老人得以享天伦之乐。从前,妈妈小时候每年都会跟着妈妈和我舅舅一起去她姥姥家,现在,我也会跟妈妈去我姥姥家过端午,看着姥姥见到我们时开心的笑容,为我们准备的各种美味,更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家的味道,中华传统的味道。

话说端午节作文结尾(精选10篇)篇九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的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是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所以也叫诗人节。(我和端午节也有着很大的渊源,因为这天是我的生日。)我们家乡的风俗主要有:插菖蒲和艾叶,还有吃棕子。有的村庄活动比较丰富的,还有赛龙舟。

端午节的当天,一早爷爷便到田里割回菖蒲和艾叶,用红绳绑在一起,插在自家的门上,象征着驱魔辟邪。妈妈还会用艾草业烧上一大锅艾草水,瞬间,家里四处弥漫着艾草的香味。就着艾草洗澡,象征着大人洗了强身键体,小孩洗了健康成长。

我们家乡端午节的重头戏是包粽子和吃粽子了。一吃完午饭奶奶和妈妈就忙开了。妈妈把淘好的米,切好的肉,泡好的红豆和花生等原料全部端上桌子,到时候你用什么样的料取决你想包什么样的粽子了。奶奶把绰过水洗好的棕叶拿上来,她们便开始正式的包粽子了。只见奶奶熟练地拿起两片棕叶一卷放米,两只手往中间一捏,拿根线一绕,只见一个漂亮的四角粽子就出现在我的眼前,奶奶的动作一气呵成,看的我眼花缭乱的。但是妈妈的包法就不一样了,只见妈妈拿起一片棕叶打了个小卷儿,放上米,妈妈单手压住打卷的尾部,用线一扎,只见一个精致的三角棕子出现在我的眼前,不一会儿在两位包棕大将飞快的速度下,粽子很快就包完了。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你们包的不一样?”“那就要看你这个小馋猫想吃哪一种粽子了。”妈妈指着我的鼻子说道。“哦!原来她们包的馅不一样。”我恍然大悟。

端午节在我们一家包粽子,吃粽子的愉快氛围中度过了。我好期待下个端午节的到来。

话说端午节作文结尾(精选10篇)篇十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人们包粽子、赛龙舟,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在我们家的端午节可都是充实又温馨的哦!

记得那次端午节,我们家处处洋溢着端午节的气氛,可是一般人的家里总是呆巴巴的包粽子,有时候出去赛龙舟,那多没意思!我可不想这样过每一年的端午节,就在我左思右想的时候,脑子里的一根筋“嗖——”的一下抽起来了,何不来个自己创作粽子的比赛呢。说干就干,我抓紧时间,把表姐表弟和小伙伴全都都召唤来了,开始了,我们手忙脚乱,乱包,有的嘛,包个饭团,有的嘛,包个寿司,还有的嘛,东破一个西破一个。我想:这也叫有创意?我可不想像这样的创意,我嘛,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好点子,我简单做了一个爱心,别人看了看我,都很惊讶,“这就是好点子……”我不管他们说,自己忙着做。粽子蒸好了。妈妈来看看我们包的粽子,我连忙冲上去:“妈妈,在今天的端午节上,我想送你个礼物!”我从身后拿出了这个粽子“妈妈,这是给你的,感谢你对我的养育之恩,谢谢你给予了我生命!”妈妈看了脸上流出了晶莹的泪水。爸爸走过来,对着大家说:今天的粽子大赛,馨予获胜了,我们要感谢自己的妈妈哟!

在这次端午节中我既是自己包了粽子,也感恩了妈妈!端午节,一个传统古老的节日,一个温馨充实的节日。多么美好的端午节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