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读后感精选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读后感精选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是一本由爱德华·休姆斯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读后感(一):一点体会

1、没想到美国的高考与我们都么的相似; 2、标准考试与知识学习可能在世界上都是同样的教育上的难点; 3、美国的精英教育比我们更严厉和更丰富; 4、受精英教育的美国孩子比我们的孩子们承受的压力更大; 5、比较而言,经过魔鬼炼狱的洗礼的人,一定能更多地承担社会托付的重任。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读后感(二):天下父母都一样

看完此书,才发现中国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美国学生学习比中国更轻松更快乐". 其实美国高中生要想考上常青藤, 一样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 美国最好的高中也是唯分数至上的,从而牺牲了其他非标准考试之外的兴趣爱好发展机会. 美国也一样是补习班满天飞, 甚至还不考到多少分可以退钱. 美国的家长也一样代替孩子做出未来的决策, 要求他们要读医学或律师,而非美术或考古之类"没前途"的职业.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读后感(三):自由美国梦背景下的不自由

在最崇尚梦想与自由的美国,有一群孩子在古老的东方文化的教育理念中苦苦挣扎,他们有着西式的生活方式,和比国内更加中式的父母,在这种“斗争”中,自我塑造了坚毅的品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学生的学习方式比想象中的更加应试,也更加富有创造性,每个人在一个庞大的专业领域的精细分支中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亚裔学生遗传了第一代优秀移民父母的优良基因,这种独特优势也给自己带来了无踪的困扰。没有“不要强”,只有“更要强”。不被父母理解是痛苦的,看到自己苦苦挣扎后的成果是幸福的,这种成就感的气氛感染着一批又一批惠尼中学的学弟学妹,在别人对自己的苛刻要求中,塑造一个真实而美好的自己。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读后感(四):窥探美国的高中生活

我相信来看这本书的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微信上所转发的4,4,4的文章故事才关注到这本书:一天睡4小时,4杯咖啡,GPA4.0。

好成绩真的没那么容易。即使是天才,在这种高智商云集的学校里,除了花时间去努力以外,别无选择,只为了跟上进度。我们大部分人都经历过中学时光。那段日子里,特别是高中的生活,都只是为了那一场定胜负的考试。总会有些有人给自己找个托词,如果在美国可以轻轻松松进藤校,不用死读书!这本书就给无知的人上了一课。

重新审视国内的一些教育制度,作为过来人的非专业者,只能从自身经历去考虑如何改进这个体制。例如,让公立学校培养大众化的人才,让私立学校培养顶尖的人次。但这种模式推导出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阶级固化和矛盾增加。这也是美国社会所经历的。至今为止,众多智者都没有想出一种最优的办法。书里也介绍了美国中学(惠尼中学)的教育理念的变迁——从职业教育到学识教育再到精英教育。总有那么些人认为用政府的钱培养精英是对大众的不公。事实上,精英带来的示范效应更能引导社会的正效应,是一种你争我赶的模式。

另外,孟母三迁也不仅是中国特色。学区房也都是全球性的话题。从这本书的年代以及谈及的故事,侧面反映中国的教育硬件比美国普遍落后20年,教育理念同样如此。书上最吸引我的是描述公民政治课的内容以及物理学的课堂的模式。物理学课堂是花几个星期去探究一个火箭的发射需要的物理、化学等的内容,以及最终由真正的火箭工程师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从另一个负面的角度也看到有些老师安于自己陈年教案而不愿意为高科技教具而改变。按经济学的角度看,老师们花大量课余时间修改教案对其个人来说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那更有效的应该请专业人员辅助老师迁移数据和更新教案,或者设立一些利益相关的考核指标。从深圳来讲,现在看的某些中学实施的制度和美国有点像。但最重要的是,top校录取方式依旧是以高考为主。多元化的选课,AP课等等,也最终会变成学生们的负担。

近期新闻报道,有些地方为了“减负”,通过行政手段严控作业时间和作业难度,并要求不能让家长代为评改。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会为该政令而欢呼。辅导孩子作业之艰苦,每位家长都满腹苦水。水平低的家长更是如释重负。从自然发展规律来看,“惠尼中学”是少数学校,也只有少数人才有资格入读。知道这一点的家长,会督促孩子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引导孩子以内心驱动去学习并律己。简单的来说就是“聪明人”会更具有优势。

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只是凤毛菱角,大多数的“我们”只是读一个普通的大学,在社会上成为普通的一个人。父母总是会给孩子设立过高的目标和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书上的安琪拉一样备受父母的压力,一直要求她成为一名律师或医生。但她却有一个艺术家的梦想。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去藤校成为律师和医生,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对于作为父母,首先的观念就要接受我的孩子就是一个和我一样的普通人。其次就是要以用要求孩子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例如,你让孩子不玩手机看书的时候,你是不是一样能不玩手机看书?当家长们做不到的时候,千万别要求孩子们能达到的“期待”。

书的最后写到孩子们即将离开惠尼中学,进入大学校园。有dream school,有可以接受的学校,也有爸妈意愿的学校。联想自身高中毕业和刚进大学的情景,青春真美好。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请享受那为之付出无数的过程。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读后感(五):“应试教育”之“试”,向上问“本质”、向下寻“方法”(读书笔记: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

阅读时间:4h

阅读方式:正常速度阅读

总体评价:

1、为进名校,二八定律,中美同样适用:

只有比80%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成为那20%的人。

2、备战名校,实质均为“应试教育”,中美区别在于:

目标之“试”不同,则方法之“教育”自然有差,

明显差别有两点:自主学习和启发教育。

那么“试”又从哪里来,

来自于国家、社会和文化层面,对大学毕业生的期待和要求。

看完全书,对比周边,感叹:

中国的大学,是高中的延续;

美国的高中,是大学的预备。

读书笔记:

一、很拼:

惠尼高中的魔鬼数字——4

4小时睡眠,4杯拿铁咖啡,4.0的GPA成绩

为了拿到最高的GPA成绩4.0,惠尼高中的学生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每天灌下4杯咖啡,保证自己可以精神充沛进行学习。

二、拼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惠尼中学也是一所典型的美国式“应试型”学校。学校在按照常春藤盟校,或者美国顶级大学的高标准打造学生——出色的SAT分数,几近满分的GPA绩点,一门门可以为大学录取加分大学荣誉先修课,丰富的社会活动经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独特的个人魅力;尽力满足不同大学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学术素养的不同要求。这些标准代表着社会对其优秀学生的要求,自然成了美式“应试”的主要内容。

举例:

惠尼中学拉拉队队长科莎一天的活动:“在五个小时的必修课程之外,每天加上两个小时的拉拉队练习,一个小时的历史课助教,学生会资深职位,参加毕业舞会设计,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课后及周末在补习班任教,大学申请的表格填写,个人小传和面试设计,积极参与“加州小姐”选拔活动。”

三:拼什么之背后

以考试为手段,用标准化考试的分数或等第来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学习能力,是古往今来社会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好的教育一定不排斥标化分数,但又不仅限于标化分数。排斥标化分数就失去了统一的标准,脱离了存在体系,基本学识掌握不好,也妄称为好学生;如仅为分数桎梏,学生人格必不健全。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是告诉你,你必须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实现理想。那美国的教育则是,你可以不努力,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过好这一生,但如果你想实现阶级跨越,想成为那1%的人,没有人会告诉你规则,你需要自己去探寻,并证明自己是有资格的。这就好比,给你一张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却告诉你,你必须接近满分,才有可能通过测验。去“标准化”的选拔方式,可能比标准化更加严苛。

四:书中摘录

1、因为,你知道,我们都是青少年,任何事情只要能混就混。但是,当大家都知道混不了,就会放松下来,开始学习。我觉得这是每个人都喜欢他的课的原因。

2、这是戴夫老师的标准作风:大事件大场面,点缀一些恰到好处的细节。

3、你的作业是去生活。

4、告诉学生他们很特别,期待他们有高水平的表现,必将能够收获超乎寻常的硕果。

5、花时间细细观察、洗耳聆听,找出现实世界里什么东西有用、什么东西没用。

6、课堂里的魔法师,当那些公式早被学生忘得一干二净之后,当他们已经不记得用什么样的措词来描述一些原理之后,他们仍然会记得魔术金属树,而且会打心底明白宇宙运作之谜的一小部分答案。

7、现在,他进入学生们称为“巫师先生”的模式。。。“那里面的物理知识多得不得了”“花六个星期去研究”。。。

8、没有人扬鞭驱策,每天给他们增添点新内容,更没有人拿着调羹一口口地喂。

9、三个人很有自信,准备充分,她们报告的水准是罗德老师在学年开始时绝对没有预料到的。一开始在物理课上学得最辛苦的学生,最后的表现超越了他最看好的学生。

10、在差异很大的科目之间尝试进行整合,正是惠尼中学早期的特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