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国中学是这样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国中学是这样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国中学是这样的》是一本由魏嘉琪著作,黑龙江教育出版的319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中学是这样的》读后感(一):了解美国的教育事业,为什么他们国力长盛不衰

美国科技的发达、经济的富庶、国力的强大、社会文化的活跃,与其丰厚的人才资源、先进的教育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学教育是青少年成才最重要的环节,在校园内外怎样学习和生活?美国中学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实施,包括考试方针和方法有什么特色?教师、家长在中学教学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履行着什么样的职责功能?所谓“美国式教育”的优势何在?弊端如何?对我们又可能有怎样的借鉴意义?作者历时三年,耗尽心力,走访、踏勘、考察并举,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这部纪实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某种全景式的观照,其丰富的细节和内在的比较文化视角,提供了感受和反思的双重空间。本书图文并茂,风格畅达,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必为广大中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喜爱。

《美国中学是这样的》读后感(二):这本书所展示的美国的教育问题

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到了:其一,美国的教育,珍惜孩子的感受,把第一手的生活体验留给孩子;而不是灌输一些“拔高了的”生活体验,从现实里抽象出来的,有些家长自己都不能理解的理论。 其二,美国孩子的自主性受到保护,这是许多中国家长做不到的。中国家长喜欢“暴力”统治,有极强的控制欲,一切以家长为主,极少考虑孩子心理需求。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强加给孩子,这也不许,那也不许,学习阶段啥事都不许管,只管读你的书——整个扭曲性格的虐待历程! 其三,这本书里的很多措施都是可以学来用的,教育不是要培养知识储藏器,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性格的发展,以及面对现实的一些能力,包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主性,还有独立的意识。这个才是为人之本。

《美国中学是这样的》读后感(三):美国中学是这样的,顶!

这本书最无可替代的价值在于它的纪实性和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作者魏嘉琪女士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出入十几所不同类别的中学、青少年健康中心、少年管教所、少年母亲学校等,接触了不同类型的中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得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广大中国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他们想知道而又无法知道的美国中学教育的状况,包括美国中学生校园内外的学习和生活,美国中学的教育理念、考试方针和方法,教师、家长在中学教学和社会活动中的职责及其角色功能,美国青少年的社会地位和成长规律等诸多方面。我要特别提请读者关注其中的比较文化视角和种种细节,正是它们既揭示了所谓“美国式教育”的优势,也暴露了其弊端,而据此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住美国中学生乃至美国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本书用事实说话,没有任何长篇大论,把分析、判断、反思的空间更多地留给了读者,相信不仅是中国的中学生,他们的老师、家长和更多的人士也会深感兴趣。

美国和中国是地球上的两个主要大国,对21世纪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与历史进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中两国需要不断加强对话、沟通和交流,而对话、沟通和交流的前提是相互了解;着眼未来而反观这本书,我欣喜于它构成了这方面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按照通常的说法,魏嘉琪女士是个“小人物”,但《美国的中学是这样的》表明,小人物也能作出大贡献。

《美国中学是这样的》读后感(四):原来美国中学是这样的

这本书是在多看的限免里看到的。就内容来说,确实让我了解了以前不曾知道的美国中学教育。但在组织编排上,全书的内容没有体系,杂乱且逻辑性不强,总有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感觉。

这里仅记下几点让我影响深刻的地方。

美国的教育机制实在太强大,它给人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新来过的机会。这一点对于一考定终身的中国来说太值得学习了。虽然我们现在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在硬件支持上太不到位。虽然很多心灵鸡汤都在宣扬能力比学历重要,但现实中学历是最基本的敲门砖,没有它连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都很难得到。而且中国的一考定终身还在于高中毕业就要定下未来的方向。选专业因此也成为一个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决定。(虽说以后也可以换专业,但难度和代价都是挺高的。)

美国的中学课程设计很人性,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老师和课程,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就可以。对课程或老师不满意也可以提出更换申请。学习的进度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节,觉得吃力就慢慢来,学的轻松就走快点。学得快的学生可以在中学选修大学课程,而这些学分到了大学入学后都是予以认可的。再来到了大学里对于专业可以随便换,学分不会因此作废。它允许学生去试错,通过不断的尝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最赞的还在于如果你因某种原因辍学了,任何时候想回来继续念书都是可以的。给人重新来过的机会很重要,这在中国太难实现,所以大家才会把高考看得那么重吧。

美国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要把人当人看,即使是对方只是一个小孩也应该尊重他的个人意愿。这一点很赞,但在看了几个中国移民家庭的故事后还是觉得文化背景的差异带来的后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美国和中国好似在两个极端,各有利弊。美国人独立的好处在于每个人的个人意愿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但有些时候还是显得那么的不近人情。中国是个很看重人情尤其是亲情的社会,我们多少还是比较难接受连看自己子女都要提前约好时间这种习惯的。

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是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尤其是对小孩子。中国的父母习惯于用“他还只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作为理由剥夺孩子自己做主的权利。可是孩子不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来到这个世界的,没有谁比一个人自己更了解他想要什么,即使是生养他的父母。在我看来,父母要做的不是帮孩子做决定,而是守护孩子。

美国的环境确实让人羡慕,但作为一个中国社会长大的人是否真的能适应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这本书对于想要去美国的人来说还是挺有参考意义的。

《美国中学是这样的》读后感(五):让我们警醒了多少

偶然的机会读到此书。

不经意间,翻开某页,“当我问一些美国中学生为什么学中文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为了去中国赚钱!中国13亿人口,一个人身上赚一块,就十三亿!’”

百度美国中学教育,竟会吃惊地发现,全国各地出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中国教育报》推出了话题,引来争议,无非是以本国教育为主还是媚外,简单从题目看来,似乎是这样的,然而,静下心来看,魏嘉琪著的《美国中学是这样的》作者亲自调查,为我们揭示了美国中学种种现状,说它不值一提也好,刻意渲染也罢,总之是自有一面。

面对这样一本介绍美国中学教育书籍,我们是该和本土文化本地教育结合起来看,还是纯粹以他国眼光关注呢?也许会有些纠结。

反复思考,我们还是先接受,再尽量从书中的世界跳出来回看自己的教育吧,权当一种探索。

教育是一门艺术,当那些话堂而皇之出现在美国的中文课堂上的时候,我们感到那是一种教育引导方式,美国纯经济利益社会,激发美国中学生对中文感兴趣,首先要考虑经济问题,我们十三亿人口,难道还怕中文还不精通的美国人?我们的精英们不也正在学习各国语言,准备着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中去吗?

但毕竟美国和中国文化渊源不同,一种是开放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基础的重要,一种是扎实的基础之上的开发和创新。

美国教育给人的感觉是不拘一格,比如《不背书对不对?》,由于他们从来不背书,所以基础知识不巩固,拼音不准确,基本概念不清楚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所有这些方面,中国学生可就强多了。

警醒反思,我国中学教育缺什么呢?

缺一种终身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世界最老的高中毕业生》,93岁高龄的卫斯,1999年终于完成了高中毕业,比正常高中毕业的年纪过了近七十多岁,而与卫斯结婚22年的妻子却为他感到自豪,因为卫斯从10岁时为了帮补家用,曾课余卖报纸赚钱。就在高中毕业前三个星期,他为了生计而被迫退学,自此投入工作生涯,赚取20美元的月薪。直至1998年在就业训练中心完成高中课程。

在我国,除却精英,不能考入高中或不能正常高中毕业的比比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的,这符合我国实际,但大多初中毕业生除非家里条件优越,少有再继续深造的,农民、农民工能够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已属不错,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简直可以说是奢望,即使有这个条件,也望而却步,陈年的固步自封早已成为习惯,子女的教育更是无从抓起,老子英雄儿好汉。

此文应该对我国的继续教育有所触动。

美国教育“目标2000”法案显示:

⒈所有的美国儿童在入学前就已做好学习的准备。

⒉高中毕业率将至少提高到90﹪。

⒊所有学生在分别读完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时,要能证明他们在诸如英文、数学、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外语、经济学、历史、地理、文学、公民和政府学等主要课程方面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而且每一所学校都将督促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以便将来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继续高层次的学习,并且在我们国家的现代经济体制下,成为一个具有生产力的有用之材”。

⒋美国学生的自然科学和数学成就将是世界第一。

⒌每一位美国成人都将识字,并且具备竞争所需的知识和才能,懂得如何运用公民权和善尽公民的责任。

⒍每一所学校都将看不到毒品、暴力、枪械和酒的存在,提供给学生一个有纪律和适合学习的环境。

⒎全国的教师将拥有继续充实自身专业素养的渠道,并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和才能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准备好迎接下一个世纪。

⒏每一所学校都将鼓励家长参与学生在社交、情感和智能上的成长。

这些目标是令人鼓舞的,却又并非能轻而易举地达成,有些甚至到下一个世纪也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但这些目标的提出不啻呼吁全体美国人民充分认识到,为了使美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继续在全世界保持领先,就必须将教育摆在第一位。诸如学校的反毒品、反暴力、反枪支等目标的实现。最后这个目标在美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虎妈的争议》中提到,耶鲁大学法学院教师蔡美儿到最后都承认,《虎妈的战歌》不是教育子女的指南,只是自己的独白。

教育子女不是母亲一个人的力量,母亲的角色只是孩子一段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中国父母比较注重成果,西方父母注重从兴趣中学习。

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不是最好的也值得称赞。这里有一个最严酷的背景文化反差,美国父母认为,孩子是我为上帝抚养的,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选择,给他自由,帮助他建立广泛多元的兴趣是父母最应该做的。

而中国的应试教育是一座推不倒的大山,孩子只有翻过这座山才能有生活的出路,所以也不能怪中国家长高压管教孩子,考出好成绩。当前中国的应试教育又是最公平最实际的挑选孩子升学的方法。

《纽约市高中生辍学率近二成》,其实在哪个国家都会存在此类问题。教育拨款分配方式问题,教师培训经费问题等等,都与高中生辍学率有着一定的关联。

《罗拉图斯高中学生精心设计“梦幻汽车”》,一所中学代表队曾代表美国参加国际太阳能汽车大赛。美国人少,生活空间跨度大,无论上学还是工作,好多人都在几个城市间穿行、气魄的高速公路,是所有人求学、求职、谋生、谋乐不可缺少的。美国人与汽车的关系可想而知。

该高中指导老师福兰兹表示,学生在竞赛中面临其他学校的竞争和挑战,但该校参赛的几名学生在设计和制造汽车模型的过程中都表现不俗,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领略了汽车工业的竞争与乐趣。

《华裔女孩获全美高中辩论题竞赛冠军》,华裔学生通常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杰出,好像做什么事都很棒;又会念书,又参加课外活动,又要打工,周末还要从事义务服务工作,而且学业成绩都顶呱呱,好像天生就必须事事比别人行……“其实竞争的部分我并不喜欢,我享受的是在辩论的那45分钟,让自己的脑子飞快地旋转,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自己平常的准备发挥到极致。”获得斯坦福大学1999年3月举办的全美高中生辩论邀请赛冠军的季恬然说,“能不能拿到冠军,不是我参加比赛的目的。能拿到第一名当然还是很高兴了!”

这股自我鞭策的力量,让我看到了很多中国高校的精英们的身影。

随着开放教育环境的到来,我们国家更多有识之士不光怀有丰厚的本土文化内涵,而且向外不断扩延,很多人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接受国外的教育呢?这应该是更加包容的文化姿态和谋求发展机遇的最佳方式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