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做一个“三栖”教师》的读后感大全

《做一个“三栖”教师》是一本由苏祖祥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一):好老师修炼手册,老师们必读的一本书

好老师修炼手册,老师们必读的一本书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好的教育就像和风细雨一般,一天天的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做老师这么多年来,我深刻的感受到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因为爱学生,我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树立一个好形象。因为爱学生,我认真备好讲好每一节课,尽自己所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但这只是教师的基本要求,究竟如何才能达到高级水平? 苏祖祥老师所写的《做一个“三栖”教师》一书,让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修炼”教师的水平。 所谓“三栖”,就是指教书、读书、写文三个方面,但又不仅仅停留在这三个层面。 好的教师要追求真善美,要从这三个角度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以真求道,是从科学的层面而言。求真也可以理解为我们要学好自身的专业知识,在专业传授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求“真”的精神,我们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一定是准确无误的。 以善养气,是从伦理道德层面而言。从善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教人以善,更要以身作则,养成一身浩然正气。 以美修身,是从文学艺术层面而言。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美,追求美也是人类追求的重要内容。美不仅表现在外在,更时时刻刻体现在我们的修养里。 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一桶水。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地成长,一个好教师,一定是专业知识过硬,性情稳定、心态良好、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职业完美结合。 《做一个“三栖”教师》书中讲到教师之乐的三重境界。从热爱专业到热爱学生,层次不断提升。作为一个教师,不仅仅要处理知识讲授问题,更要把育人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育人先育己,作为老师不只是在教孩子成长,也是自己在不断成长。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我们也要保持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前行。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二):家人们,教育观念该变变了!

只有当孩子每天能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不少于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 ——苏霍姆林斯基

最近入手了一本《做一个“三栖”教师》,感触颇深。 什么是“三栖”教师? 从这本书的三部分内容来看,“三栖”教师就是会教、会读、会写的教师,但是详细阅读本书之后,我们会发现“三”是不可以理解为仅仅是三方面的内容,更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栖于真、善、美之间,栖于文、史、哲之间,栖于读书写作、教书育人、仰望星空之间。 在这本书中,作者思考的是紧紧围绕“人”展开的,作者对教育的思考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着眼的。由此来看,“三栖”教师就是“全人”教师,做“三栖”教师就是调动自己能够调动的一切资源,去读,去写,去教,让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文明人。 “三栖”教师是如何炼成的? 首先,教师必须爱好阅读 其次,教师必须爱好写作,尤其是文科教师 最后,仅仅教书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有更多的关怀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成人,打了成高人”,“棍棒底下出孝子”,那这类的教育观点正确吗?在作者看来,这种方法是有失偏颇的 因为作者认为家长的潜意识和显意识里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血脉延续,是没有自主选择权利的被动者,是只能被设计的图纸,是大人炫耀的话题,是光宗耀祖的工具,但现代教育观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应具有平等的地位,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应尊重教育规律并给予孩子充分而自由的受教育权利,这些具有现代平等意识的进步价值观,在某些家长的眼里显得那样迂腐不堪、不切实际,以至于酿成现代教育中的很多惨剧。 作者还从教有所思,读有所想,写有所得方面给予了具体的,全方位的讲解,喜欢的朋友可以去入手看一看!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三):家人们,教育观念该变变了!

只有当孩子每天能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不少于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 ——苏霍姆林斯基

最近入手了一本《做一个“三栖”教师》,感触颇深。 什么是“三栖”教师? 从这本书的三部分内容来看,“三栖”教师就是会教、会读、会写的教师,但是详细阅读本书之后,我们会发现“三”是不可以理解为仅仅是三方面的内容,更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栖于真、善、美之间,栖于文、史、哲之间,栖于读书写作、教书育人、仰望星空之间。 在这本书中,作者思考的是紧紧围绕“人”展开的,作者对教育的思考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着眼的。由此来看,“三栖”教师就是“全人”教师,做“三栖”教师就是调动自己能够调动的一切资源,去读,去写,去教,让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文明人。 “三栖”教师是如何炼成的? 首先,教师必须爱好阅读 其次,教师必须爱好写作,尤其是文科教师 最后,仅仅教书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有更多的关怀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成人,打了成高人”,“棍棒底下出孝子”,那这类的教育观点正确吗?在作者看来,这种方法是有失偏颇的 因为作者认为家长的潜意识和显意识里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血脉延续,是没有自主选择权利的被动者,是只能被设计的图纸,是大人炫耀的话题,是光宗耀祖的工具,但现代教育观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应具有平等的地位,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应尊重教育规律并给予孩子充分而自由的受教育权利,这些具有现代平等意识的进步价值观,在某些家长的眼里显得那样迂腐不堪、不切实际,以至于酿成现代教育中的很多惨剧。 作者还从教有所思,读有所想,写有所得方面给予了具体的,全方位的讲解,喜欢的朋友可以去入手看一看!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四):三栖教师,虽尚未至,心向往之

作为一名教师,我曾思考:是讲好课更重要,还是做好科研更重要?这两者看似相辅相成,但在我所任职的学校,授课数量之多(一天八节课,一周五天班),教务任务之重(兼职班主任、内勤、毕设指导、各种社会考试的监考阅卷),使我陷入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不知从何时起,我成为了讲课机器,一遍一遍地上平行课,一遍一遍地重复讲过的课程。这很可怕,对我而言很可怕,对学生而言也很可怕。

无意间看到了《做一个三栖教师》这本书,很惊喜,如获至宝,以为可以从中获得未来职业发展的指引,但由于该书作者为中学教师,全书能直接为我借鉴的内容寥寥。但所幸,书中所体现的作者从教思维与治学态度,带给我颇多启发。 本书所言的“三栖”教师,即为会教、会读、会写的教师。作者亦是按如此逻辑行文。全书分为三章,一章曰“教有所思”,二章曰“读有所想”,三章曰“写有所得”。

作者所提出的“三栖”教师的说法,使我不免以此为标尺自我衡量一番。会教,这是教师的基本功。从线上到线下,从讲授到案例,从头脑风暴到小组合作,从演示到实操……在教学上我费劲心思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自问这方面当属“会教”。课余时间,我也大量读书,但所读之书多是专业学术著作,不像作者从外围散兵游勇似的广泛突击,在“会读”上我自叹弗如。最不济的当属“写”之一事。我的写只为功利性极强的发表科研论文。这样的“写”实在是难称为“写”,因为它不为自我发现,不为自我塑造,不为自我治愈,甚至难以在我陷入绝境的时候作为内心的强大支撑。思及此,或许我该换一种“写”法,尝试如果写下去会如何。

这本书虽然中学教师看更为合适,但我还是从文字间看到了作者的学识之渊博,观察之细致,积累之深厚。其实书中出现的很多情形,比如与学生意见分歧,学生间的交往……很多在我的工作中也曾出现。但我未曾想过记录,也未曾想过将其作为我教学路上的一枚贝壳拾入行囊。我在想,如果我足够有心,是否也能将自己教学中的经历、成果,分门别类编纂一处,形成这样的一本著作? 我向往成为作者书中的“三栖”教师,虽然还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但不管多久,从教经历都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我应该如作者般善于总结和积累。但凡路过都是风景,好的坏的都值得被记录。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五):如果我“狭隘”、“自私”、“懒惰”

读完本书,我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思考,如果我“狭隘”、“自私”、“懒惰”,或许,也许是肯定,要与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无缘了。起初翻开书页,本以为又是一本说教式教育指导书籍,细读之后才觉得,好书不用说教,只要娓娓道来便可令人自我反思,虽然我借由此书第一次认识苏祖祥老师,但是很快尊敬之情就填满我的胸腔。

《做一个【三栖】教师》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教有所思”、“第二辑:读有所想”、“第三辑:写有所得”。三大篇章中又各由数个不同主题的小篇章组成,全部都是作者苏祖祥老师在平时教学与阅读中积累的随笔,每一篇都发人深省,赞叹作者文字功底之扎实,教育能力之强,学识阅历之渊博,让同为教师的我叹为观止。

如果单从最简单的层面理解“三栖”教师,便是会教书、读书、写文的老师,可是读完整本作品,我觉得苏老师并不只是单纯地想让各位教育者教书、读书、写文。在我的理解里,教书、读书、写文大部分老师们都能手到擒来,可是仅仅做到离做好还差很远,而做好又与做到极致差之千里。

我并非语文老师,也没有苏老师的知识背景,所以在阅读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第一辑:教有所思。如果我们教师自己狭隘,大概率在育人时会“粗心”忽略太多细节,简单粗暴地用自己的那套标标准或者学校的校规框死学生,学生将不再成为独特的个体,教育将不再是艺术,社会将不再充满活力与生机。

读第一部分内容,除去苏老师对各种教育理念的灵活运用,我在其中感受到的是苏老师本人对“教育”这件事的思考,他的教育目标不是单一指向最简单的教育成果——学生的成绩,而是在思考教师的教育能将学生引向何方,他在寻找的是灵魂的宣泄口。

而这灵魂的宣泄口也让我欣赏他的全面发展教育观,正如他在书本中写到“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提供多种可能性,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促使其找到适合自己天分和禀赋的兴趣空间和发展机遇。”试问教师如若没有一颗无私的心、宽广的胸怀、对教育的热爱,怎能将人之发展概括得如此恰当。“让牛顿成长为牛顿,让贝多芬成长为贝多芬”这句话也如同春风化雨一般涤荡这浮躁时代下的教育环境。

希望能有更多的教育者们能够在苏老师的文字中,获取教育的力量与育人的耐心和信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