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学,有什么用?》读后感摘抄

《大学,有什么用?》读后感摘抄

《大学,有什么用?》是一本由[英] 斯蒂芬·科利尼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有什么用?》读后感(一):大学,有什么用?

全社会都在追求事物的意义。

这篇论文有什么意义?这个选题有什么意义? 这份工作有什么意义?

如果在此反问提问者:你所说的“意义”指什么,可能会得到出于他出自自己理论逻辑或现实角度的回答。

但大学的意义不能简单化思考,再加上个体之间对于意义的定义千差万别,很难给出皆大欢喜的回答。

说实话,“大学,有什么用?”这一书名,听上去像在质疑大学之用,是吧? 当我向我的朋友推荐这本书时,她看到书名,以为我在阴阳她。

很奇怪,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问题:教育成本与就业回报的失衡,正在打击社会对大学的信心,尤其是对文科专业的信心;“大学无用论”正在无差别地攻击每一门学科的每位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怎么办? 无他尔,借用本书的一句话: 始终作为当代复杂智力遗产的监护人,坚决守护大学这一知识殿堂、这一精神向往。

《大学,有什么用?》读后感(二):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啊

当下的世界顶流马斯克在面对记者提问大学有何用时说道:

“大学的价值在于和一群年龄相仿的人一起相处,交朋友,而不是直接步入社会去工作。所以,大学基本上是为了享受青春,并证明你可以自己做选择,就不是用来学习的。”

前几日今年的高考成绩刚刚放榜,考取心仪分数学子们满心欢喜,谨慎地填报大学录取志愿,踌躇满志,待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我国经济也结束了自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高速增长,转而进入旨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平缓增长期。

今年毕业的1000余万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再若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末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如今,大学生身份的红利看似大幅贬值,大学学费却迎来了数年来的首次增长,不禁让人深刻思考:大学,有什么用?大学里的文科专业,究竟有什么用?

剑桥大学思想史教授斯蒂芬·科利尼的作品《大学,有什么用》(What Are Universities For ?)以严密的逻辑,犀利的观点表达了对大学之何用的思考。同时,斯蒂芬·科利尼作为英国老牌名校的学者、教授,表述了对大学院系中设置的一些看似无用的文学类专业的看法。

打开这本书,和作者一起思考,读大学,究竟有何用。

《大学,有什么用?》读后感(三):笔记

一:现代大学4个特征:1.提供中学以上的教育,不止于职业培训;2.追求高深学问,促进前沿研究;3.科研活动不局限于单一学科;4.享有某种形式的高校自治权。大学接近博物馆或美术馆。

二:现代大学源于1810年德国洪堡的柏林大学,教学自由和国家管控的奇特结合。英国大学简史(英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近50%)。

三:有用与无用之争,纽曼思想重探(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四:人文学科,人文学者的日常生活实践,充斥着质量判断。

五:远大抱负和理想,作为公共品的大学。六:文献计量学(1988年),评估方法美国发明,英国效仿(英国的标准更多的是隐性的,而不像美国是显性的,比如宪法)。

七:与企业类比(2000年)。

八:英国高等教育公司(2003年),《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

九:影响力(2009年),“科研评估考核”,“研究卓越框架”,“影响力”权重25%。

十:布朗的冒险(2010年),《布朗报告》学费上涨,国家放弃对高等教育的核心财政义务。

一位英国人文学院教授关于大学作用的文字,引人注目“英国大学”、“人文学科”以及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大学教育目标。

把经济增长当做压倒一切的价值检验标准是有局限性的。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已被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包围。

《大学,有什么用?》读后感(四):大学,有用吗?

大学,有什么用?这是一个广受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大学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有人认为,大学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人生经验。

事实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就业问题,更是为了培养人才和提升社会整体水平。

首先,大学是为了培养人才。大学有各种专业,涵盖了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科的各个领域。

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丨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才,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但是正如同作者在文中指出的,如果我们是大学为培养某个为社会企业雇佣人才的机构,那么我们对大学的理解,也是不正确的。

大学同时还承担了社会的知识文化研究,科学技术研究等等任务,其本身的存在也被寄予了发展经济功能厚望。

总的来说,大学教育是为了提升社会整体水平,通过科学研究和创新,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科技成果和解丨决方案。

但是作者也在文中指出,如果为了教学成果而去勉强出版,很多并没有用的研究专著,那就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大学的知识技能能否运用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其实还与他本人的素质和社会资源有一定关系。

作者从英国大学和西方大学的历史出发,阐释了大学目前的两难处境,它们失去了以往高贵的精英地位,但是又无法完全的成为令人满意的商业机构。

假如社会的期待是,投入相当的金钱,就可以从大学中得到一定的产出,那么他们可能注定会失望的,类似考古、生物学这种专业并没有办法立刻变现。

大学不应当被视为仅仅是为了就业问题的仅有答案,大学的重要目标还是为了培养社会人才、提升社会整体水平、获取知识和人生经验。

是否应该读大学,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都应该根据各个家庭、个人的具体问题来具体分析和决定。

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薪水,并非一定高于技校同龄人。这并非因为大学教育的缩水,而是大学技能并不一定能带来当下的生产率,然而它为你带来的影响,会在你未来的一生中缓缓发挥作用。

但是数据也可以证明,在一段时间以后,大学毕业的人更受到雇主的青睐,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毕业生

本文的作者指出,我们应当摒弃功利主义看待大学的看法,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始认识大学真正的意义。

《大学,有什么用?》读后感(五):什么才算是有用?

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自己本身也从事教育工作,一直在考虑怎么样是一个优秀的学校,究竟怎样才是教书育人,这本书从大学产生的起源开始讲起,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大学,以及现在大学在社会上的功能地位和考核,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层面了,大学同样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层面有着很大的作用。“经费”“影响力”“受教育机会”成为我们提到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论点,也是大多数人所关注的地方。

书中关于人文学科和理学学科的比较,让我深有感触,虽然自己也一直喜欢强调理科学习所带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同的人文学科则是探索生而为人意味着什么,词语,思想,叙事,艺术和人造物,都有助于理解我们的生活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有助于理解我们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又是如何被他创造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同样的人文学科所锤炼的那种理解力和判断力与生活中所需要的是一致的,对人们的思维能力培养,理科和文科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古时候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让大家潜移默化的认为理科就比人文学科高一等,甚至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文理分科的时候也会用文科不好找工作的理由劝孩子学理科,但是他们都忽略了文科所带给我们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培养,还有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成的意义,所以书中也就这个部分展开进行了一些观点的阐述,意在解释人文学科的本质和作用。

书中后半部分阐述了大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政府将经济议程强加于高校等现状,当然正如作者所说,不能仅仅聚焦于经济,所以我们还需要考虑思想的,教育的,科学和文化的角度去论证大学的价值和重要性。最难得的是,整本书作者都并没有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读者,他只是提出了一些论点和证据,从而吸引读者去关注,了解一些被人忽视的内容,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有着更多的认知,那么也会对公共领域产生一些影响。

教育永远是一个永恒值得关注的话题,了解的更多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想法,所以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尝试接受不一样的观点未尝不是一种学习教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