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游戏治疗读后感摘抄

游戏治疗读后感摘抄

《游戏治疗》是一本由张欣华 / 周晖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0元,页数:2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戏治疗》读后感(一):从心理咨询师这里借鉴一些游戏技巧

最近读的一本书是《游戏治疗(走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世界)》,作者是中国人,读起来感到比外文翻译过来的接地气多了。另外,作者是一线心理咨询师,从事儿童工作20多年,相比一些大学做研究的老师出的书,内容中的实务和案例更多,所以是很实用的一本书。 有两点感受蛮强的,一是儿童和成人的心理世界不同,另外是家庭和咨询空间又有很大不同。

《游戏治疗》读后感(二):游戏治疗的关键:理解游戏与疗愈的内在联系

游戏在人生早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我们每个人在2岁左右就开始进行各种象征性游戏,在十一二岁之前,个体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仍然需要通过具体的方式来表达内心。

游戏在儿童阶段就相当于一种语言,由于他们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内心的诉求、也尚未具备清楚表达复杂情感体验的能力,那么用游戏作为一种沟通手段是不错的选择。

早在1909年,弗洛伊德就把游戏和儿童心理治疗结合起来了,在他看来,儿童的游戏都是有象征意义的,通过对他们在游戏中的表达,可以更精准地把控治疗方向。所以,游戏治疗非常适合3-12岁的儿童。

这本《游戏治疗》的作者张欣华和周晖,是专注于青少年临床心理评估20年的心理专家。在这本书中,他们将游戏治疗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高度凝练,并结合了临床案例呈现出来,通俗易懂但不失专业水准。

专业人士阅读此书,可以迅速建立游戏治疗的理论框架,同时结合书中给到的儿童心理评估方法和工具,将方法运用于咨询时间中。

家长阅读此书,能够发现自己在和孩子沟通中的很多误区,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模式,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改善亲子关系。

老师阅读此书,可以让自己更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身上出现的一些叛逆行为、异常表现,以便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早进行心理辅导。

更为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教给了读者理解孩子情绪和反常行为的新视角,看似在讲游戏治疗,实则通篇在告诉读者,儿童行为背后的意义,以及要通过家庭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儿童行为问题。

在第五章,作者提到一个观点:游戏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游戏治疗用来解决心理问题,靠的并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儿童内心的想法、冲突,比如儿童到了咨询室后并不想玩游戏,咨询师就要接纳他不想玩游戏这件事,当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诉求被允许、认可时,这本身就会起到疗愈效果。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这个孩子在生活中就经常有很多事情不被允许,将这种情绪和“摆烂”的态度带到了咨询室。

他也许原本以为,咨询师也会像父母一样,逼迫自己做某些事而不允许拒绝,当咨询师同意了儿童的要求后,他们突然体会到一种和以往不同的、被允许的感受,便有可能和咨询师敞开心扉。

就像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学兰教授在这本《游戏治疗》的序言中写的一样:游戏只是媒介,而真正让媒介发生作用的是人。

这就是为什么只是在旁边看着孩子游戏,并不能起到陪伴的作用,而和孩子一起游戏,足够投入的时候,才能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能感到抱持的原因。不论是对于咨询师还是父母而言,这本书如果能让读者明白育儿和咨询的底层逻辑,那么就是最大的收获。

「完」

《游戏治疗》读后感(三):原来,孩子是这样的

生活中我们都没有太重视孩子的内心,总是觉得小屁孩,可可爱爱简简单单,但当我们阅读这本书后,会对孩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他们并不简单,只是表现的形式简单而已。

期初选择张欣华老师的《游戏治疗》是想了解下游戏治疗这门技术,当真正投入阅读时才发现,这不仅是一本介绍游戏疗法的专业书,还是一本可以看到孩子内心的透视窗,帮助我们看到这些可爱的小生命背后的所思所想,更加地了解孩子这样表现的目的,以及情绪困扰的真实原因。

阅读过程中,穿插着丰富的案例分享,从作者的引导语到照片呈现再到解析,我不断的发出“原来是这样啊”的感慨。生活中,我们忽略了很多孩子们需要关注的地方,孩子阅历尚浅天真无邪,往往简单粗暴地发布指令、或者担忧其衣食住行、表面的开心,但其内心感知到的情绪与成人几乎相当。孩子们知道自己不舒服了,但不知道怎么描述不舒服,也不懂不舒服程度,也不懂如何求助。每当读到这些内容,都在冲刷我对孩子的认知。

游戏是帮助孩子表达自我的拐杖

由于孩子的心智发展特点,让很多孩子无法直接表达和面对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比如孩子在家中受到各种限制,孩子可能通过画武器和危险表达内心压抑的愤怒。再比如一个孩子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表演做饭的角色,如何如何做饭、细心地叮嘱注意别烫到,他其实是在模仿家里的奶奶,表达对已离开的奶奶的思念。

正如张欣华老师所说的那样,游戏中孩子的表现并不意味着他真的有亲自做饭和照顾人的能力,而是说明他经历过或看到过这样的事件,而他是这件事当中的某一个角色。每一个游戏都是孩子生活经历的投射体验,真正需要我们去做的,是找到这些行为表现背后的潜台词,去发现孩子还沉浸在思念奶奶的悲伤中,他的年龄并不能理解死亡的真实意义,也无法像大一些的孩子们和成人一样哭着诉说对奶奶的思念,甚至他们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哪里有点不对劲,为什么会不开心和烦躁,只能借助游戏中体会奶奶的温暖,模仿奶奶的行为中表达对长辈的思念。

游戏是帮助我们走进孩子的林荫小路

成人习惯了用更加快速直接的方式去思考和看待问题,面对单纯的孩子,大多数人都想不到还要揣摩孩子的用意和情绪。通过游戏,可以帮助我们侧面了解孩子的“无厘头”行为,和天马行空的想法。他们所表达的内容不一定是事实,但他们流露出的情感是真实的。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防御机制,且多数孩子并非自愿咨询,直接询问很难得到想要的答案,这时的游戏就成了缓解尴尬气氛,迂回间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和诉求的方式。比如询问其他人如果这样做,你内心是怎样看待的。

游戏的方法和游戏用具,并不是起到疗愈作用的关键,“只有人才能疗愈人。”是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游戏可以是孩子表达的拐杖,可以是咨询师与家长走向孩子的途径,但真正的血肉与灵魂少不了用心的陪伴与投入。

借助《游戏治疗》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审视

很多行为问题是父母在无意间培养出来的,比如好好说话父母没空理睬,而孩子耍脾气时候才让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给予回应,这无疑告诉孩子,只有你大发脾气大吼大叫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注意到你的需要。原来一些问题行为竟然是这样被保留下来的,细思令人冷汗。

阅读游戏治疗并不仅仅是学习了解其中的技巧和方法,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不同情景下孩子的真实案例表现,以及如何做到理解孩子,建立亲子关系的步骤。作者更希望众多家长能够通过一本书打开认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发觉平日自身做的不妥的地方,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同孩子同呼吸、共成长。

孩子的年龄可能不大,但其作为一个人所具备的感知能力是完整的,希望更多的家长和朋友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发现,孩子们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我们还可以有很多选择去走进他们,用心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帮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