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锦集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锦集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是一本由[日]多湖辉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一):醍醐灌顶| 近期读过的最实用的育儿书

有一个孩子,他总是向老师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成绩一塌糊涂,而且性格乖僻、没办法融入集体,在学校的时候总是独自一人沉浸于各种幻想之中。即便是这样的“怪小孩”,他的妈妈也总是温柔地守护着他,他蕞终成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 一这正是发明家爱迪生的放事

大环境的压力下,我一直焦虑孩子未来的教育问题,管得紧,怕孩子逆反,管得松,怕孩子无视规则,为所欲为…. 一直思考如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看了这本书,解开了我的疑惑,父母的80个习惯,养出内驱力强大的孩子。 书名:《恰到好处的养育》 作者:多湖辉「日」 既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自由,又要立好规矩、张弛有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恰到好处的养育”。

✔孩子不懂正确的表达?别焦虑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二):提升孩子的脑力,恰到好处的养育才有效

一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都被父母给予厚望,小的时候父母希望他们能平安健康地长大,大一点了希望他们能年年拿个全级第一,是不用父母操心的学霸,等成年了,希望他们能事业有成,功成名就……总之,父母希望所有美好的事情,都能在自己孩子身上实现。 然而很多家长的愿望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惨烈。养育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孩子要想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首先要提升孩子的脑力,孩子只有在放松自发的状态下,才能激发大脑的潜力。 但是很多家长不懂这些,他们依照着自己的经验,每天督促看管孩子的学习,还报很多的辅导班,买教辅书,生怕自己一放松,孩子就能成为废物。 日本杰出教育家多湖辉,在自己的新书《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中提出,孩子处在放松愉快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大脑的潜力,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恰到好处的养育。 1、恰到好处的养育,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 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成就不仅仅是体现在成绩上,还包括由好奇心驱动而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不固化的思维能力。 所以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守规矩”的行为:比如调皮捣蛋、乱涂乱画、另类等不从众的行为,父母要追究其根源,问清孩子的真实目的,而不是劈头盖脸一顿打骂,孩子在心理受伤的同时,还失去了对这个世界探索的欲望,大脑的刺激源减少,聪明大脑的养成计划肯定要嘎然而止了。 2、恰到好处的沟通和正向引导,打造全身心发展和自主学习的孩子 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吝啬对他们的夸奖,权威机构研究证明:孩子在父母的不断夸奖和鼓励下,会变成他们曾经不敢想的模样。父母对孩子充满信心,孩子能感受到,并且更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探索这个世界。 3、快乐游戏,健康生活,让孩子的头脑和身心茁壮成长 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说,先快乐玩耍再努力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不要随意打断,让他们在游戏的世界里,自由探索,发散思维。一些传统的游戏,比如折纸、捉迷藏、过家家等游戏,都可以给孩子安排上。 这本书罗列了智慧型父母的80个习惯,这些可以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自由,又立好规矩、张弛有度,助力父母养出内驱力强大的好孩子。 我是花满蹊,一个喜欢看书码字随心而活的宝妈,随缘点赞关注。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三):恰到好处的养育

养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用合适的方法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只有用合适的方法去养育自己的孩子,才能让孩子在身心方面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最近我读了《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这本书,本书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世界六大著名教育法之一“实践教育法”的提出者多湖辉写给焦虑时代父母的无压力养育术。

在生活中,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在养育孩子方面不得其法的家长,他们要么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要么严格地去管教他们,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自由。 有些家长把孩子的成绩看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很不正确的态度。我们应当注重孩子在多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并不等同于培养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聪明,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还包括由好奇心驱动而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不固化的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好榜样,给孩子提供一个比较温馨舒适的环境。 比如,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去强迫孩子读书,而是在家里摆满书。当然不能只摆书,接下来父母要做的就是自己先开始阅读,成为孩子的阅读榜样。 孩子需要自由成长的空间,但不等于可以完全“放养”。既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自由,又立好规矩、张弛有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恰到好处的养育”。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相信每位家长都会获得一些启发,也能够帮助他们用更加恰当的养育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四):父母其实不必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无论是吃穿用度,还是家庭的财力物力,现在还有哪家不是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正因为如此,养育孩子格外辛苦。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大家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只要是咬咬牙能办的,都想给孩子。

如此一来,养育孩子花费的人力物力,必然是昂贵的。有人说,“天价养育费用,是最好的避孕药”。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中说,即便是为了孩子好,也不应该把孩子放在家庭的第一位。

那些把孩子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家庭,一方面孩子容易养成养尊处优的毛病,还容易缺乏耐心和毅力。稍有不如意,轻则大吵大闹,重则摔摔打打,甚至用自残来“警告”父母。

这样的孩子,哪里算得上优秀,连正常都很勉强。

另一方面,父母的关注,超过了孩子必要的限度,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在知乎有不少“如何跟青春期孩子沟通”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不愿意放手,还把孩子当小宝宝的母亲。

客体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概念,good enough mother,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曾奇峰把这个概念翻译为,60分妈妈。

60分妈妈会提供足够,但不会太多的爱,既不忽略,也不会过渡的干涉。对于孩子来说,不需要理想的母亲,他们应该有能力,通过环境获得需要的东西,来为自己的发展过程出力。

温尼科特认为,孩子没有60分妈妈,是不可能从快乐原则迈向现实原则的,也不可能超越原发性认同,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

遗憾的是,这个概念提出大约有100年了,现在没有深入人心。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五):养育要恰到好处

新时代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养育问题,而并非仅限于教育。但如何养育?又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却是所有家长所焦虑的问题。

在《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一书里作者多湖辉提到“如果长时间一门心思扑在孩子的教育上,视野就会变得越来越狭窄。”我想很多全职妈妈有这样的问题吧,身为全职妈妈,很容易就会把焦点集中在孩子身上,觉得自己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孩子们照顾好、养育好,可殊不知这也让自己渐渐丢掉了自我。

作者认为培养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失败或者挫折总是难免的,这就需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不断地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书中给我们总结了80个智慧型父母的习惯,其中有一些是我之前做的并不太好的。

如:1.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不合群”。当孩子不合群、喜欢自己玩的时候,我也会很伤脑筋,总觉得孩子有些孤僻,但作者认为“孩子的成长环境越宽松,越有利于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2.宽容对待孩子的不规范用语。我家老大在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在学校听了一些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的不好用语,回家就会跟弟弟说,我听到后也会生气、会制止。但作者告诉我们“孩子正在吸收新鲜事物”需要适度宽容。当孩子去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时,很容易会学习一些一些脏话、甚至是一些不好的行为,就像我们小时候是一样,既然我们无法避免这个问题,倒不如以一个平常心去对待,跟孩子讲清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就可以了,让孩子们也去慢慢形成自己的是非观。

3.不介入孩子间的争吵。二胎家庭的父母都避免不了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那都是轻的,也许在一天之中你就会有好几起“断案”,这也让身为父母的我们着实头疼。既不想让孩子看到我们偏袒任何一方,还要让他们重归于好,确实很伤脑筋。后来我也像作者说的那样,兄弟两个自己去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结果会发现他们俩下一秒就和好了,这就叫“无为而治”吧。

书中的习惯都是我们做家长的稍加用心就能做到的,而且每个习惯并没有过多的去赘述,读起来非常轻松,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育儿说明书”,当遇到类似问题,直接翻到相同或相似的那一个去“对症下药”即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