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为什么要去火星 : NASA的空间探索历程》读后感1000字

《为什么要去火星 : NASA的空间探索历程》读后感1000字

《为什么要去火星 : NASA的空间探索历程》是一本由【美】W.亨利•兰布赖特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要去火星 : NASA的空间探索历程》读后感(一):为什么要去火星?因为那里有未知的召唤

马特·达蒙主演的《火星救援》堪称史上最大的密室逃脱,在广袤的火星表面,没有液态水,也不清楚是否存在着未知生命,在孤独和绝望中找寻生的希望。然而回到实际中,对于远在2.48亿千米外的火星,究竟对于人类有着怎样的吸引力,能够让人们前赴后继的去奔赴呢?

美国时间2012年8月6日凌晨1点32分,是火星探测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路(NASA)发射的火星科学实验室(MSL)在火星成功着陆。MSL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或者存在足够构成生命的化学基础。MSL的登录不仅是NASA的成功,也是全人类的福音,这将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然而NASA的探索火星之旅并非一路顺风,本书便揭示和分析了火星探索背后涉及到的政治和政策,科学有时遭遇的阻力并非来自行业内部,更有可能是宏观上的影响。火星探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探索火星主要有三大目标,探索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能否进行人类登陆火星实验、通过探索未知空间在政治方面提高国家的影响力,其中第三点也正是NASA创立的初衷。

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带给了冷战中的美国巨大压力,迫于压力美国成立了NASA应对太空竞赛。NASA的局长负责对接外部的政治圈,而副局长更多负责与外部科学界的互动。NASA的负责的范围广泛,火星探索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为何火星探索会如此引人注意,还要从火星的本身说起。

火星的环境相对恶劣,但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生命仍然有可能找到生存的可能性,就算没有基础生命,那么仍有可能存在过或者有可能诞生生命。人类在这个宇宙中太过于孤独了,试想一下,如果发现其他生命的存在,将极大的增强人类探索宇宙的信心。

看似火星探索的活动势在必行,但是不要忘记了,火星探索活动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这是一门“大科学”,即NASA研究中心参与的与搭载空间飞行器的科学研究有关的重大项目,这种项目动辄花费数十亿美元。许多项目会与火星探测活动竞争经费,最终能否获得足够的资金援助,不仅考量政治家的手腕,更与民众的意愿息息相关。水手号的长期活动开启了NASA的火星远征,但是如果没有肯尼迪总统两次提高预算,火星探测活动还永远只是纸上谈兵。

面对这颗红色星球的诱人召唤,无数人付出了卓绝的努力,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沮丧、失败,也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成就。人类的前进的方向永远有未知的事物在等待,而探索未知也是人类的本能和使命。

《为什么要去火星 : NASA的空间探索历程》读后感(二):追溯NASA的火星之旅

Mars玛尔斯,是古罗马神话中的国土、战争、农业和春天之神。火星在视觉上呈现为橘红色,是因为它的地表广泛分布着氧化铁造成的,其红色的外观在肉眼可见的天体中独具一格,火星也因此被称为"红色星球"。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遍布撞击坑、峡谷、沙丘和砾石,没有稳定的液态水。

英国电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爵士执导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 The Martian》,讲述了载人航天宇宙飞船阿瑞斯3号成功抵达火星,一场沙尘暴让阿瑞斯3号被迫中断任务,紧急返航。撤离途中,男主宇航员马克·沃特尼被飞船上吹落的零件击中,孤身一人滞留于火星的航天基地自救,想方设法回地球的故事……

这部得到美国宇航局NASA全力支持的片子,对美国的官僚体系、公关、资金、营救方案的可行性等因素都进行了客观的描述。整部影片充满着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基调,这是这部片子吸引我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雪城大学教授W.亨利•兰布赖特在本书《Why Mars 为什么要去火星 : NASA的空间探索历程》中,主要从国际政治关系的角度追溯NASA的火星之旅。

结合电影和本书,才发现寻找火星生命、将人类送上火星以及让火星探索为政治目的,一直是美国NASA火星探索计划的主要驱动力。

美国华盛顿NASA总部的科学项目理事会是其火星探索决策的核心。NASA提供资金和管理,是驱动火星探索的引擎。然而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管理者的职业生涯,有时将可能火星探索计划的牺牲品。

空间探索能体现一个国家的领导力、竞争力和威信,增强民众自豪感,鼓舞士气,同时还是加强国际合作的工具,机器人探索则能为载人探索打下基础。

如今,NASA最新研发的月球漫游车“挥发物调查极地探索车”VIPER探测器,为了解决以往探测中常见的机动问题,直接抄袭中国“祝融”号火星车的“尺蠖”(huò)设计。

不难看出,NASA的空间探索历程是在上升和没落之间循环往复的,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996年,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应NASA要求而写的报告中,列举了探测火星的理由,其中火星是地球上人类可以探索的距离较近的行星之一与火星是一个未来可供人们移居的星球。

NASA打算在2031年2月派宇航员远征火星,并将在飞船内种植一些蔬菜和水果供宇航员食用,不知道这次是否会梦想成真?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为什么要去火星 : NASA的空间探索历程》读后感(三):《为什么要去火星》:不止是为了争口气

生活在蔚蓝星球,我们相偎相依,却在恍然间开始好奇外面的世界:除了地球,还有下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除了地球,还有另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吗?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哪个是最有可能的呢?其余行星上,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过人类一般的智慧生命吗?这些疑问,一股脑地占据了人们的心田。

作者从一开始,就抛出问题:为什么要去火星?

科学家的兴趣方向有所差异。火星探索委员会的成立,是因为大家都对火星上的生命十分感兴趣。然而,火箭专家布朗最感兴趣的并不是火星生命,而是研发能送人类去火星的技术。由于这两个分别,工程师追随布朗,他们强调技术。科学家追随洛厄尔,他们想派机器人去寻找火星上的生命。但是寻找生命的科学家需要使用空间技术。这样会导致两个阵营的指向不同,如果是需要研发技术,那么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研发技术,可以从登月开始,而不是一开始就登上火星。如果是更加关注火星生命,他们就急于登上火星。

无论如何,即使科学家之间暂有分歧,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太空。要完成一个大项目,必须得有资金支持,需要强大的额外动力。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才能够支持这种大型计划呢? 在美国,NASA应运而生,即将带领美国对抗苏联。

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财政支持对NASA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个机构性质特殊,研究的议题和项目耗资巨大,相当依赖国家的供给。一旦国家政策和重点有变,NASA就要做出相应调整。由火星计划开始,经费水涨船高。NASA的经费在1965~1966年达到顶峰,但越南战争发生了,约翰逊总统提出了“伟大社会计划”,整个财政预算承受了巨大压力,再加上彼时登月竞赛中NASA正在赶超苏联,也就没那么紧迫,因此,此后总预算一直在不断下降,1968年再创新低。在NASA局长卸任之后,等待新局长任命的期间,更多航空计划也在被取消。这段时间可谓是航空探索的寒冬时节。直到1971年,NASA迎来了新局长弗莱彻,才由开始步入正轨。

其实,经费增加-削减,探索成功-失败,都是火星探索中十分常见的事件。一任又一任局长用自己的方式领导团体,一波又一波的科学家只为心中的信念而坚守,这才是人类探索太空的最大宝藏。

在火星征程之间,有一个事件值得一提,那就是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不仅让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类,让那句“人类的一大步”成为永恒闪耀的警句,也间接帮助了火星探索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登月计划极大地增加了NASA的经费。总经费越多,水手号的经费也就越多,火星探索的经费也就越多。

这一点从国家倾向就能看得出来。在发表阿波罗演讲之后,肯尼迪把预算提高了89%,并且把下一年的预算又提高了101%。一个名为水手号的长期计划开启了火星远征。

都说天文学是有钱人才能完成的领域,其实这很好理解。民众仍然停留在用眼睛丈量世界的程度,科学家早已将视野投向广袤的天空。可是天空离我们那么远,你怎样开始研究呢?第谷完成各种天文学的测算,除去个人努力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他的贵族身份。何况,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向他发出盛情邀请,并在汶岛为他建造天堡观象台。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第谷能力再大,都难以完成自己的事业,更不用说为后世留下财富。

为了在空间天气领域上和苏联进行竞争,美国不惜投入重金,招揽众多人才投入事业之中。我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卡尔萨根。他写出了十分畅销的《宇宙》,将晦涩难懂的天文学和宇宙学知识平实地带到了民众面前。他是一位功绩卓越的科学家,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还是一位活跃在电视荧幕上的活动家。在NASA经费和火星项目遭遇挫折时,他用自己强大的说服能力和感染力,为项目打开了一片天。

看到美国倾力实行太空计划,目的是为了赶超苏联,我更叹道我国先辈的勇气和智慧。苏轼吟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古至今,我们就对太空有无限向往,那时的人又怎能想到登上太空已经成为现实?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也积极加入航天大国的竞争之间,从研制导弹一步步开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仍处于国力微弱的局面之中,在如此困顿的情况下,竟然完成了如此伟大的壮举!读完这本书,才更能深刻体会到,这堪称一个奇迹。

NASA在探索火星,探索太空的路上尚且遇到多重困难,我们当初面临的困境究竟有多大呢?我难以想象。如今,我们早已发射数枚火箭,将多位宇航员送上太空,建立了空间站,似乎一切都要稀松平常了。然而,跨越时空,回到八十年前,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无论是火星还是月球,对人类来说,都还只是一个完全未解的谜语。

作者略讲了火星探索的技术,重点在于科学家和国家的博弈,国家和国家的博弈。不仅写出了火星探索的成功案例,更是描写了失败的事件,尤其是连续失败。无论是科普爱好者,还是对NASA建立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汲取知识,获取养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