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育儿的格局》读后感1000字

《育儿的格局》读后感1000字

《育儿的格局》是一本由[美] 劳拉•加纳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育儿的格局》读后感(一):QI技能之《育儿的格局》

小玲子编辑

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里面,不仅仅要衣食住行,而且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教育对于每个人以后的人生道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年轻父母们最大的喜悦莫过于拥有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家里一旦拥有了一个小生命,家里面无疑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应该进行怎样的学前教育,孩子应该在怎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无数的家长围绕这些问题而产生了无数的争执。

在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大部分家长有一点达成共识的就是认为国外的教育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比国内的教育要好,究竟是对是错这里先暂且按下不表。如果想要通过留学的途径来实现接受西方教育的目的,何不从小开始逐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吸收西方教育理念中好的部分呢?

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和育儿专家劳拉•加纳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硕士,幼儿教育从业者华春沁翻译的《育儿的格局》一书就从西方思维的角度将育儿的相关理念介绍给广大的中国父母们。

读者们可以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完全不同于国内传统的育儿理念。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名为QI技能的教育模式。在理解QI技能之前,我们有必要理解清除这个技能的培养锻炼阶段是在小孩5岁之前,为什么要选在这个年龄阶段呢?这就不得不了解5岁之前的小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相信读者在这本书中一定能够找到作者给出的答案,婴儿的大脑发育一直到5岁这个年龄段的发展潜力对于以后的成长究竟有多大的决定作用,读者也能够在书中找到相关的解释。

只有了解了这些之后,相信眼前的你才会对作者后面提到的QI技能的培养产生进一步兴趣。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者采取的表达方式是直来直去型,所以在列举QI技能的内容时也是采用的总分形式,这样对于读者而言是很容易抓住作者表达的重点。

书中介绍的QI技能总共有7点,也就是7项能力,分别是:自我管理能力、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好奇质疑与探究的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运动和保持活力的能力、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能力如果真的能够在孩子早期教育过程中培养起来,相信以后长大成人之后的发展会更加的宽广,而培养的关键就在这本书中。希望眼前的你能够在书中获得一些关于育儿经验的启发,让自己的宝宝能够健康快乐聪明的成长。

《育儿的格局》读后感(二):越早知 越多受益的育儿理念

“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长大并拥有成功的人生,相信这是所有父母的美好愿望。”作为一位母亲,一名中学生家长,我也不例外,但是却不得不时常感到遗憾。在育儿过程中,受限于当时的学识、认识,自己有许多失误,以至于孩子的成长,在某些方面偏离预期的轨道。当我看到《育儿的格局》这本书,那些直击心扉的观点和轻松可行的方法,让我相见恨晚。

“让年幼的孩子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去行动,如果你这么做我就奖励你……”是的,这是我经常犯的错误。喜欢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做完一件家务,奖励零花钱;考试成绩好,奖励一顿大餐……我一度以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后来孩子做事缺乏主动性,学习没有探索欲望,还困惑于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告诉我答案,是那些曾经的奖励逐渐削弱了孩子追求卓越的积极性,丧失了成就感,没有了内在动力。

“还有,这些父母不喜欢犯错、没答对问题、失败的感觉,看着自己的孩子经历这些的时候,他们会感到痛苦、难以忍受”,“作为父母,我们总是习惯于给出答案,并且变得越来越擅长做到这一点”,这也是我的写照,总是没有耐心让孩子犯错误,而孩子的好奇心、创造性,或许就是在这样一次次我的错误方式中失之交臂。

我相信这些错误不止是我,很多家长都会有过。

养育孩子,注定是有遗憾的过程。往往是在经过以后,我们才能知道以往的得失,而许多已经无法改变。所以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从零岁开始把握孩子的人生规划,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其用一本育儿大全来解决抚育子女过程中的“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我反倒认为,现在的父母真正需要的是一份战略蓝图式的规划手册”。所以,我感觉,为人父母者,特别是新手父母,《育儿的格局》这本书,越早读到越好。

尽管当下信息传播空前发达,信息极大丰富,看起来没必要非读这本书。但事实并非如此。重视教育往往使父母们过于焦虑,而过多的信息父母们普遍缺乏对于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知识的辨别力。所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至为重要。

《育儿的格局》的作者劳拉.加纳,三位优秀青年的母亲,密歇根大学博士,著名儿科医生和育儿专家,二十多年里一直致力于促进儿童的健康和福祉,这样的身份和经历使得她的育儿观点无法不使人信服。

知易行难,接受观点也许相对简单,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耐心和实践。父母们很容易陷于慢性育儿倦怠社交缺失紊乱忙乱短视,被这些琐屑的烦恼击败,而不能长久地坚持初衷。但孩子一生的起步,就在父母的掌握之中。父母的育儿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育儿过程是艰辛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特别是当孩子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为健康、快乐、有为的人,拥有自己美好的生活,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育儿的格局》读后感(三):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

从小到大,我们要经历无数的考试,唯独做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就可以上岗。但是多数人上岗后都是不合格的。面对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新手父母常常手足无措。除了迎接生命到来之时的欣喜,之后的漫漫育儿路都将是对为人父为人母的考验。

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和育儿专家劳拉•加纳的《育儿的格局:让孩子胜任未来的7大核心竞争力》一书为我们在培养孩子方面提供了有用的指导。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提出过环境决定论,意思是“给我一打健康儿童,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这种说话虽然太过片面,但也强调了环境的重要作用,在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角色的扮演。

父母有怎样的阅历和见识,决定了孩子将会有怎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比如现在好多父母喜欢在家葛优躺,没事刷个手机,两三岁的孩子见了绝对是有样学样,分分钟想要抢手机过来玩,虽然一开始不知道手机里会有一个怎样的世界,但孩子看见父母那被吸引的样子好奇心爆棚,此时正是他们对一切感到新鲜,要去探索新世界的时候,这时的好奇心不能好好引导,后果很严重。失去自我管控的能力,陷入手机世界会缺乏现实的人际交往,除了对虚拟世界的好奇很少关心身边的世界,缺乏自我成长的动力和积极向上的行动技能等等,而这些正是孩子适应未来的核心能力。

孩子未来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自己能走多远。父母从一开始就要绘制培育孩子的战略蓝图,父母的手中握着孩子的整个世界。想要有什么样的孩子,就该做什么样的父母:要求孩子珍惜时间,自己先不要浪费;要求孩子干净整洁,自己先要爱干净;要求孩子不玩手机,自己先远离手机;要求孩子早点睡觉,自己不要总是熬夜……每个父母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多学习思考,关于育儿的理论知识,儿童心理,再在实践中耐心引导,而不是任其野蛮生长,将来收获一个熊孩子。也不要停止自我的成长和学习,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培养自己尽可能大的格局。因为你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会决定孩子的将来。让孩子走得更远的,不是他的体力,而是他能看到多远的前方。

最后奉上我最喜欢的纪伯伦关于孩子的一首诗歌

《育儿的格局》读后感(四):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身为两个男孩的妈妈,在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焦虑让我心乱如麻,比如大登才四岁就有了叛逆的苗头,比如小陆下眼睑有一个红肿的令人看了就忧心的霰粒肿,诸如此类的问题,从他们的身心发育到一言一行充斥着我的整个生活。而如何能够健康并有成效的引导他们长大,成为一直以来困惑我最大的问题。

从产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我们的身边环绕着各式各样的育儿信息,但信息大爆炸带来的是另一种难以抉择。我们必须剔除无用的信息,甄别错误的信息,保留有价值的信息。如同《育儿的格局》作者劳拉•加纳在书中所写:“在当下这个时代,获取育儿指导信息,很大程度上像是试着从救火栓中喝水,你不觉得解渴,反倒觉得被淹没其中。”

《育儿的格局》是美国著名的儿科医生和育儿专家劳拉•加纳所著,她是一位全身心投入育儿事业的的作者,为儿童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果将标题遮盖,翻看其中的内容,你会以为你看的是一本有关企业战略计划的书。的确,略去表象看到事情的本质,育儿和商业其实相距并不远,二者之前存在很大的共性。作者在书中用了很多专业性极强的词语,并且引用多个科学研究调查案例从生理上对孩童的feedback身体反应机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同时文章经过译制,有翻译腔特有的拗口。这样的文字读起来绝非口水文章那样容易理解,但却能锻炼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大有裨益。

现在的育儿提倡从0岁开始,不,从他还是一个胎宝宝的时候教育就已经开始。当他们还在肚子里的时候,这时的胎教非常简单,每天早晚的胎教音乐,孜孜不倦的做一建习题锻炼脑力,尽最大可能的做承受范围内的运动,强迫自己认真午睡从不熬夜……怀个孕整个人都生活的分外健康了。而当宝宝出生,婴儿期到幼儿期,我们这时的教育就要费劲多了,要分得清楚哪些技能需要GET需要从小培养,而哪些技能可以顺其自然。比如上厕所,他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就会知道,我们都没有见过哪个成年人不会上厕所;但比如阅读,却需要从小来培养,从很小的时候形成阅读的习惯,学会阅读的方法,在日后的成长的时间里,学会通过阅读来学习。同样,早期语言发展是儿童早期应当发展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书中大篇幅的专门论述了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即让孩子能够胜任未来的七大核心能力,从“我”、“我们”到“假如”,满满都是育儿精华技能的干货,粗粗一翻就让人放不下手。这是一本值得一直放在我们的床头柜上,在给孩子读完晚安故事之后,在我们入睡之前,每天翻阅几页的书。

这本书有一种非常神奇的魔力,不同于一些所谓畅销书的隔靴搔痒的尴尬,它让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同理心和亲切感,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曾经是我所想过却没有说出来的或遇到过却不知道解决办法的。书中精彩段落和有感的部分太多,忍不住的拍照发到朋友圈就获赞无数,获取一波又一波的新手父母的同理心。作者深谙为人父母的心思,而书中提到的可能遭遇到的“育儿顽症”也或多或少的在我自己身上有所投射,比如忙乱、短视、慢性育儿倦怠、社交缺失紊乱等,而简单的“以终为始”四个字就足以让我减轻自身的焦灼感,放平自己的心态、放慢自己着急的步调,缓缓前行。“以终为始”不只适用于育儿,它值得我们借鉴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知道将来会有多少新的东西出现,甚至将来我们的孩子所从事的职业也许现在闻所未闻,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你能说我就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工程师或者一位医生吗?这是不科学的。我们要看重的不是他某方面的专业技能,而是他会学习会思考的能力,以及同理心的具备,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与别人交际的技能。很切实的解决了很多新手父母们心中的焦虑,至少我是这样。

纪录片《镜子》里的一番话说的非常正确:“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确实,这个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就是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为了给家中两个宝宝合格的家庭教育,我从大宝两岁多一点开始努力研究宝宝英语,把英语放在儿歌里故事里对话里和绘本里,每天随时和宝宝进行英文游戏或者英文儿歌;同时给他准备了很多儿童读物,不拘题材内容,只要是书,不管是恐龙奥特曼还是幼儿园的读物,每天不管多忙乱,抽出一点时间和宝宝看,他非常喜欢,一本书总是要看了又看,让我给他讲了再讲;不简单粗暴的把他丢到电子产品前,和他进行体感平衡感练习,营养膳食搭配等等;而对于还不到一岁的二宝,回应他的微笑,同他呀呀学语,带他去田间地头……所有的这些,都需要身为父母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但同样收益是巨大的,而且还附加了任何收入都无法比拟的幸福感。有些教育的内容固然早教班可以做到,但我认为亲身亲手和宝宝一起成长,在日常生活中强化他所学到的知识,并结合他自身的特点来调整内容,做出改变这是任何一个早教机构都无法做到的。同时,为了给宝宝做一个努力向上的妈妈,我开始努力考证。在带孩子的无数个睡不好的夜里,无数个忙乱的日子里,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现在正在准备两个难度系数相当高的考试,将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充分利用好珍贵的空余时间,比高考的时候都充满激情和动力。我甚至会想,如果在18岁的时候生孩子,那么我或许都可以考得上清华了。感谢我的两个宝贝。

我们不需要非常有功利心的要去塑造“天才宝宝”,只需要尽可能的发展他的潜能就好了。做为一名兼职英语培训的老师,在课堂上,我遇到了太多不懂得学习,背起单词来痛不欲生的孩子。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在不惧怕并渴望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让他们去适应。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

《育儿的格局》读后感(五):培养把握孩子未来的7大核心能力,父母们是时候行动起来了

01 孩子成才了,却和父母决裂了

前几天的一则新闻故事,让我看得痛心不已。

留美北大学生,12年不回家,6年前拉黑父母,断绝一切联系,决裂得不可谓不彻底。

到底父母如何残忍地对待他了,才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

从这位化名王猛的80后1.5万字的叙述梗概来看,之所以和父母决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父母不接纳他的性别,归根结底是不接纳他的独立意识。

2、父母以自身意志肆意控制。

3、限制孩子正常交往,意志到高中毕业,王猛的生活圈子就是自家所在的大院。

4、包办代替,导致小学王猛都不会剥鸡蛋皮。性格敏感、内向、不善交际。

5、在王猛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不能、不敢、不愿给予他情感支持。

……

虽然这只是王猛的一面之词,也不难发现里面的偏激,但是,相信我们70、80年代的人都或多或少腹诽,当时自家父母不懂教育,只是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在了我们的身上。

成为父母之前,我们是否都明确一个真正能活成自己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有了孩子之后,才开始痛下决心:

“一定不让自己被压制的经历在孩子身上重现!”

但是,再看看我们为了孩子所操碎了的心——

1、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报了什么班,咱也报。

2、别人家孩子早就会说话了,为什么咱们的还不会?

3、别人家的孩子这么守规矩,这孩子整个一个皮猴子!

4、别人家孩子能背好多唐诗了,咱们也得学。

5、为了让他好好做作业,这血压都居高不下了。

……

操碎了的心,简直可以说是丧心病狂啊。

但细细推敲,操心的每一项,要么是别人如何,我们怎样的比较,

要么就是孩子无法达成父母设定的标准而心力憔悴。

当然,这个标准还可能会因人、因事、因心情在不断地忽上忽下。

难道我们痛下决心之后的结果,也是为了把孩子养成一个没活出来的自己?

想来,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人已经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开始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了。

如果不是自己的标准,如果不是别人的标准,如果不是拔苗助长,

那么,

是不是我们的孩子就要放养了?

显然不是,作为孩子的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信赖的监护人,

我们支持孩子成为自己,可以听一听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和育儿专家劳拉·加纳(Laura Jana)的建议。

她在《育儿的格局》(副标题:让孩子胜任未来的七大核心能力)中如此归结:

1、自我管理的能力。

2、人际交往技能,看到他人、与他人分享、合作、有效沟通。

3、带着问号看世界的好奇。

4、自发的成长动力。

5、不裹足不前的积极向上的行动技能。

6、富有弹性的能力。包括灵活性、适应力和复原能力。

7、想象的能力。也就是将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打造的综合合力。

正如劳拉所言,我们面临的世界,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你逼迫孩子学的那些习得性知识真的能让他驾驭未来吗?

不可否认,养育孩子是一件操心费力的事儿。

就像一个搞笑的小鸡手里的标语写的那样“育儿,如同被一只鸡啄到死。”

那种不停地烦扰、说不上来是痛还是燥的一地鸡毛……真的让我们头大。

于是,育儿过程中,我们总不能幸免掉入

● 忙乱。

● 短视。

● 慢性育儿倦怠(怀疑自己、在自责内疚怀疑中痛苦)。

● 社交缺失紊乱(别问我为什么社交缺失,当挂了两个拖油瓶时,你看看能不能正常社交)

怎么破?

想想自己曾经被父母期待的忐忑,

想想自己不敢成为自己的伤心,

那么面对一个如此充满活力的生命,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那就是——看到“让孩子活成最好的自己”这一目标。

之后,支持孩子获得前面提到的7大核心能力,而不是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习得性的短期目标上。

说到看到目标,不得不提前几天看到的一个TED演讲者说的故事,

她班上集结了全校最差的学生,为了在几个月内让他们跟上学校平均进度,

她突发奇想作了这样的决定,她告诉这些孩子:

你们是最棒的学生,我也是最棒的老师!你们可以做到的。

当孩子做20道测试,错了18道时,

她写了一个大大的+2,配上了一个笑脸。

孩子问她“老师,这难道不是不及格吗?”

她回答:“是啊!但是你做对了两个,认真复习之后,你难道不会做对更多吗?”

就是这样,如同《育儿的格局》里面给出的建议一样:

这是一个充满差距的世界,但是父母可以让孩子保有希望。

看到孩子,而不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

1、通过游戏和互动让他感知自己。比如,从经常说出孩子正在经历的情绪开始。 2、让孩子看到别人。父母示范,积极回应他;鼓励他倾听;多问问他对事情的感受等。 3、对孩子的为什么,多些耐心,多表扬问问题而非答案,和孩子一起翻开书本找解答,和孩子一起发展提问技能,别挫伤孩子问为什么的积极性。 4、驱动力。从不包办代替开始。 5、不安于现状。不要安静乖宝宝。鼓励孩子运动。其实运动对于成人同样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其实亲子阅读也可以不囿于只听父母读的安静状态。 孩子可以啃、握、咬、翻书。只需要购买适龄的纸板书、地板书、洗澡书、布书等就好。 6、弹性的性格,则需要家长放下焦虑、控制、攀比,允许孩子体验失败,并从失败中看到成功。 当然,一定不要用“完美”障碍孩子。 7、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要人为设限。发展早起阅读和假扮游戏。 使用开放游戏,记得收纳整理。 别让孩子沉迷电子产品。 给孩子“无聊”的自由时间。

这种养育方式不同于我们平时说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这样养孩子,你将收获一个更能活出美好自我,而非那个父母期待却没活出来的“我”。

作者:晨光微晓,曾经的教书匠,现在的俩娃妈。用心记录育儿心得、亲子共读经验、和成长思考。欢迎关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