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Google》读后感精选

《Google》读后感精选

《Google》是一本由托马斯·舒尔茨(Thomas·Schulz)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80,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Google》读后感(一):技术“狂”人如何建立一家大公司?

1)感触最深的一点是,除非你拥有改变世界的野心、卓越的技术能力,否则你很难打造一台大型机器学习项目,收集细至角落里的数据,推出覆盖全世界的操作系统。

2)至于“搜索业务与X实验室里的新业务”,“谷歌工作模式”,“贯穿各种产品的安卓系统”等种种创新,均可视作衍生产品。

3)当然,极端技术进步的思想需要审慎看待。比如谷歌在硬件消费品领域(谷歌眼镜等)的表现,切实说明了产品感偏差(缺少苹果式的人文美感)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业绩。

4)另外,还有一个小point值得思考。谷歌总是想做世界的操作系统,所以会把技术开源。当这件事发生在手机上,安卓虽然取得了8成多的市场占有率,但市场利润的9成却被苹果拿走了。

《Google》读后感(二):“深度学习”的未来

“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李笑来”

深度学习是人类思考的高级形式,这种状态需要消耗专注力,也需要面对孤独,因为只有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才会真正投入到“深度学习”中。深度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凭借思考对知识进行梳理、定义对应的标签、每次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构建动态的知识结构。

而谷歌推动的正是通过机器对人工智能的辅助或者替代。通过强大的搜索能力,人类的精力从寻找知识、记忆知识转移到对知识的处理和加工。未来人工智能不断提升,机器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学习,将会对文字、图片、视频产生超越人类的理解,带来技术的巨大变革。

可以设想这样的阅读场景:人工智能自动分析书籍,根据书籍的文本得出相应的标签,并对不同读者的笔记进行运算,得出书本的关键内容。然后智能产生重点段落和关键词、甚至批注。再根据语言的规则生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发表在豆瓣上。那人类的阅读对象是什么呢?是机器归纳出来的摘要吗?人类剩下的最有价值的思考活动又是什么呢?

《Google》读后感(三):对本书的一点体会

想要完整的了解Google的工作细节这本书并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是从宏观上,介绍了这家公司的历史,文化,内部氛围,在做的事情和对未来的机遇的一些思考。可以说Google的科技感,文化,工程师气氛和对世界科技界的影响在逐步扩大,从工程师的项目到世界级的思考和投入在影响着每个人。我现在当前在做Google的项目并和他们的工程师有很多沟通,对技术的理解和10倍的deep learning确实体验比较深刻,这种氛围在国内的公司基本很少,更多的是一种泛泛的追求,举个小例子:Google的工程师文化体验让大家对技术的思考追求在不断的加强,TGIF大家可以任意发言,了解公司的一些计划,boss的想法等。更细节一点的是在真正的工作中所有工程师都会使用issue tracker这样的工具来深入跟踪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hangouts来开各种meeting,非常方便。

这本书在更宏观的情况下来了解这家公司的奋斗目标,当前的架构,以及遇到的问题。其实要深入的了解这家公司,最好还是加入去体验。总体上可以读读,对比一些国内的公司可以明显感觉到我们其实还差的不少。至少奋斗目标和真正做事的体验完全不同。

《Google》读后感(四):了解谷歌也帮助我们思索如何工作、生活的书

本着想了解谷歌,通过谷歌了解未来的心愿买的书。这本书介绍了谷歌的创立,盈利模式,开拓领域,谷歌文化以及谷歌面对的问题。

开篇的感觉会有种谷歌无限好的感觉,慢慢看到后面才意思到谷歌的压力同样巨大,一直麻烦不断。但他们一直乐观,积极,坚持着创造,改变世界的愿景,并努力将之运用到商业中,以期盈利,并将愿景不断延续。当今的数字帝国霸主非谷歌莫属,但谷歌同样是面临过去垄断企业同样的命运,虽然一直在创新在努力。这里想到吴军博士提到的基因问题,谷歌在硬件产品方面的表现和市场推广确实不如其他公司,比如苹果的产品和销售。

只给4分,是虽然让我深入了对谷歌的了解,但对于深入挖掘对未来的样子,以及带来的启示和共鸣似乎没有绝对的震撼。

在这里,谷歌的扁平式管理,朴素文化理念,员工文化,招聘方式全部都是值得借鉴和回味的。其他的对于谷歌产品的震撼,也是来源于顶层管理对创新的重视,对谷歌危机的重视,对谷歌文化-改变世界理想的坚持,舍得大方投入资金,同时又大概是因为创始人全是世界顶尖一流大学的高材生吧,而且是工科性,不单纯致力于理论研究的人才。

在全书中,可以看到,几乎提到的所有高层或者重要角色的人都是某个重要大学的博士!学科印象最深的是信息学博士,是否国内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分得太开了?但确定最后很多和电脑相关的软件或硬件行业都无形中要整合细分领域的事情。而这又或许是谷歌要招全才的原因。越大的公司越要招全才。在提及大学里,美国大学和德国大学提到最多,谷歌用到的德国人也最多,除此似乎用到的印度裔人也不少。在信息或相关领域,是否这表明着一种国民整体的实力水平或者该国在这个领域的教育水平呢?

总的来讲,这是本好书。或许是翻译的关系,语言魅力没有吴军写的好。而一些涉及的管理思想,做产品的理念等都还是需要重新翻看的。为我们打开了谷歌神秘之门,对他初步的了解也顺势影响到了我们对工作,生活的理念和规划。谈到规划,这里能感慨难怪面试都会被问5年规划,有大作为的人不该短视,确实得有长远规划。而在于企业,又可以从中看出这个人是否和企业的发展相匹配,如果坦诚,这将是最双赢的事情。

谷歌文化中还有坦诚,于任何事情,工作,朋友,恋爱,最简单的坦诚总是最好,也走得最远的吧。

《Google》读后感(五):Google是一家有情怀的公司

读完这本书,对谷歌的整体感受就是:不疯魔不成活。两位创始人的野心不可谓不大:他们不满足于某一个国家,而是要改变整个世界;也不可谓不高尚:让所有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不管是google搜索,无人驾驶汽车,还是wifi气球等等,google的着眼点只有一个:全人类。回想一下也真是有趣得紧,就在几百年前,很多国家尚且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但现在这些超级大公司居然动不动就要改变世界了,而且还不是说着玩儿的!那些出个门要坐马车的古人要是到了现在,估计下巴早都碎一地了。虽然遭到了很多诟病和质疑,但这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应该不是装出来的,也非常值得赞赏。

而谷歌的用人政策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最顶尖的人才一定要不惜代价聘请。比如书中提到的,为聘请某些重量级人物,谷歌会聘请他们所在部门的全体员工,以此说服他们跳槽;或者在别的城市设立一个全新的分部,只是为了解决心仪的工程师搬家的问题。这一点,让人想起曹操,为了留住关羽,又是赐候,又是赠马,又是放行的。google对于渴求的人才,大概也如曹操之于关羽,包含了一些英雄间的惺惺相惜,但也说明了这家公司的精明和气魄过人:“因为真正的精英接手新工作时几乎不需要任何培训,不需要适应工作的阶段,也几乎不需要任何帮助”。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代价最大往往也意味着得到的最多。

偏爱能在多方面发展的通才。一个能够成为通才的人,不仅更加聪明,而且往往更有创意,因为ta可以将多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来,找到独特想法和视角的几率比那些知识面狭窄的人大得多。而且通才也可以是专才。

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决策的机会,并赋予他们最大的自行规划工作的自由。让员工参与决策可以提高他们的主人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对公司更为尽责和忠诚。而让他们自行规划工作,对优秀而能自行内驱的员工是非常必要的。

团队小而灵活,根据需要随时组建。因此员工之间更为平等,没有森严的上下级关系,每个人都有机会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成为领导者。

定期为员工举行各类工作坊,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为员工提供很好的福利,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最后,引用书里的一段原话:从长远来看,谷歌本身也许是最扣人心弦的一项长期实验。谷歌上万的员工真的能被系统地灌输创新意识吗?单凭意志和必要的金钱真的能加速文明的进程吗?观察谷歌能否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摆脱在创新者的窘境中牺牲的厄运将是件有趣的事。

拭目以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