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读后感100字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读后感100字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是一本由张九辰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4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读后感(一):人文地球三千年的宏伟史诗

地球,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是我们的家。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这一点,但是,在很久以前,人类是不知道的。你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类才认识到这一点的吗?是从“人文地球”开始的。 自然地球有着四十六亿年的历史,人文地球却只有三千年的岁月。 “人文地球”不同于“自然地球”,指的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对地球进行的观察、描述、数据统计、思考和归纳,而展现出来的地球容颜。 这本《人文地球》,讲述的就是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从古至今,人类进行过无*数次的探索,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我们可以跟着张九辰老师,一起来读一下三千年以来的人文地球历史。 张老师把人文地球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讲。首先是从古希腊罗马与春秋战国时期,到十六七世纪科学革命,约2500年。第二个是十七到十九世纪,进入科学时代的近300年。第三个是近100年,也是发展蕞快的时期。 蕞早出现“球形大地观”的是古希腊文明。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都是观测地球的形式。石头包括化石,还有矿物都是人们研究地壳的重要资料。而东西游记和大海航行,都给人们增大了视野。从未知到已知,从单一到多样,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观测,记录,思考,测算,归纳,构建世界。哲学与科学,自然与人文,从互相影响到相互交融。地学变得庞杂而丰富,它对其他科学的影响也日益见长,它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20世纪开始,科学突飞猛进,而“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个人文地球的永*恒主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更是聚焦了全*球目光。气象灾害频发、大气酸雨、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问题,更是显得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张老师用三十年的研究积累写成这本书,涉及很多概念和学术专业知识。我只是囫囵吞枣,也觉得很有收获,希望有时间再好好的重读一下。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读后感(二):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在电影《流浪地球2》里,马兆在牺牲前留下一句遗言:“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只有把人类文明延续下去,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才有价值。这也是他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同伴继续完成拯救地球任务的最大精神动力。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历史有三百万年之久,然而从出现文明开始计算,也不过三千年。人类文明续存的漫长岁月在地球运行的历史上不过是转瞬之间。

我一直在思考,人类文明是如何产生和演化的?又是如何对地球进行探索,如何认识地球,经历过什么,才形成了如今的科学文明状态?

人类自出现便对这个生活的星球进行探索和了解,从蒙昧无知到如今的全面深入解构,从“自然地球”阶段进入“人文地球”的“人类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许多代人的努力。

《人文地球》便是讲述人类探索和认识地球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如何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漫长历程的科普读物。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地学史专家张九辰,以通俗流畅的文笔、条分缕析地讲述人文地球的演化历史,为我们厘清地理学学科体系及相关专业研究,展现人文地球宏大的历史图景,既有故事性又有学术性,不愧为2022年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人类对生活的这个家园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庞大复杂的地理学科体系,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区域地理等范畴。

随着文明的发展,我们对地球和自然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产生大量科学成果,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个时段。

在早期,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了解有许多局限和误解,主要凭着主观认识来观察和解释地球,这个时段就经历了2500年之久。

比如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基本问题,古人多是从自身的位置出发进行观察,产生过盖天说、浑天说、地心说等错误的观点。但在古希腊时期也曾出现过一个“球形大地观”,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对中国早期的地理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九州”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九州大地”,这一说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人类便是在“观测—思考—解释—创造”的过程中探索和形成地球的知识体系,无论曾经的知识是对是错,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人类认识地球的第二个时段有近300年时间,集中在18~19世纪的科学时代,以科学方法建立起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和验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探索研究越来越快速,第三个时段只有短短的100多年,也就是我们最接近的20~21世纪初期。

通过种种手段,人类不停地书写地球文明,赋予这个原本荒凉芜杂的星球越来越多的人文价值。

了解地球的历史和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类与地球和大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和谐共存,创造无限的未来。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读后感(三):适合有一定基础、对地理学有兴趣的朋友

这是一本相当深奥、学术的书。刚买这本书的时候,本以为是本科普类、少儿可读的绘本、照片式地球杂志类读物,没想到是本非常严谨、学术浓郁的准教材类读物,是每一位地理爱好者、地理学学生应该读的书。这本书从书名出发,什么是人文地球,是地理学吗,还是气象学,还是历史?如果是地理学,那么什么是地理学本身,它是如何演化而来,地理学的本质往上追根溯源,本质是物质的历史,是自然界的历史,而我们熟知的历史指人类的历史,如果是人文地理学,那和人类历史又有怎样的瓜葛?这本书一一解答,涉及到人的地方就有政治,那么地缘政治又是如何提起?它的来龙去脉,这本书不会讲大国关系,但是会一一告诉我们地缘这块是怎么从地理学发展而来的,如何发展,如何在各国中通行,现在的情况如何,这一派学术对应的是什么,是海权?空权?

这本书首先从地图开始说起,毕竟地球的基础认识,地理学的开端,就是地图。这里详细的介绍了上古时期各个文明的地理教育如何开端的,怎么发展的,其实地理和天文也是相互呼应,融合成人文地球,到后面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加深,在矿产的刺激下,通过物理、化学来认知地理,然后地理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门类,包括天文吗包括气象吗?这本书通过我国各个大学这些学科学院的设置,也介绍了这样的发展。类似于这样的深入,抽丝剥茧,还原事物本质的研究探讨,是我觉得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我读过了很多地理读物,自己也是国家地理杂志20年的忠实读者,却从未如此深刻的去认识地理作为一门学科的本质,为什么大学不设置地球学?地理是在地球之上还是之下?很有意思。

这本书讲的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这段其实和历史、和神学也有关系,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好奇,也有利益的驱使,在中外各个伟大文明的资料中,地球认知都是重要的一部分,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体系,每个文明对地球的认知也和自身的历史进程有关,两者结合能书写很大的一笔。

这本书另一个看点就是追寻历史的本质,地理,是给地球书写历史的,我们对恐龙世纪,对没有智慧生物存在的地球历史给出断代,给地球的各个阶段进行断代。现在我们所说的历史,是人类形成文明后的历史,人类形成前的历史,由地理学承接了过去,这样的划分是如何出来的,全世界各个国家如何对地球历史形成了统一的意见?各个学者如何整理出资料让大家达成共识,这里面的故事这本书有一一说到,很有意思,哪怕在当下这样数据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形成一个一致的意见和国标很难,在当年信息不畅,各个大国都在争命名权、学术权威的时代,让全地球人对地球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特备是中国在近代化时代中,温饱和民族安危尚无定论,这些学术如何深入人心?这里离不开各个民族地理学伟人的努力,也离不开世界上一些令人敬佩的学者把知识和研究带来了中国,个人很难改变几十亿人的行为,但是个人却能通过推动一个学术界的进步,来影响几十亿人,未来上百亿人的认知,这就是学术的魅力,也是科学家们英雄的一面。

地理学家是很危险的职业,哪怕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现在,户外徒步探险依然被认为是极其危险的,而在过去,探险家几乎就是九死一生,每一位优秀的地理学者都是探险家,他们冒着危险去探知这个地球上各个神秘的角落,去挑战人类对这个星球的认知,他们有的人几十年的荒郊野外就为了印证一句话,一个理论,这样的精神在现在拜金时代尤为可贵,他们堪比天文学家,只不过他们探究的,就是我们脚下的这个星球,地理学的发展是无数地理学家用生命换来的,这是人类对自己生存的星球发出的好奇,也是求知若渴。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启发就是学派论,我们所有人,学识不精的,都以为我们从小教科书上说的大陆板块漂移说、山脉形成论就是金科玉律,各个博物馆里说的地理知识就是权威,事实上哪有什么权威,没有不可侵犯的权威观点,只有不断发现的真相,人们通过真相去搭建模型学说,然后去解释现象,目前能解释最清楚且没有硬伤的,就是当下的教科书,也是“权威‘,然而这个对于学者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几乎每个世纪,每几十年,每十年我们都因为科技进步而更加认识地球,从而修改了认知的模型,提出新的理论,事物和科学的发展、地理学的发展本质,就是在不断地:发现现象-提出假说-验证通过形成权威-发现新的现象难以解释-提出新的假说。这个循环下发展。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是有标准答案,有权威,有结论的。但是对于学者和研究者来说,任何科目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在质疑中进步,而地理学也在不断新发现中完善,地球,也在不断地被我们认识,也许新的发现会让过去的理论框架支离破碎,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一定是在不断前进的。

这本书还介绍了现代地理地球相关的各个组织各个活动,各个现象和人们如何应对,特别是中国在发展后对地球做出了哪些举措,中国的各项成果和发展参与在书里介绍的十分详细,在这里可以看到我们对地理对环境所做出来的努力。

这本书对很多思考描述很细,比如说它从人们好奇山是怎么形成的来开始讨论,咱们身边没有人会思考山怎么形成,但是历史上总有很多聪明的大脑在思索这个问题,然后提出来各个假说,然后慢慢就在各个假说的推演下,在化学生物物理多个学科的综合下,不断地完善理论,事实上学地理也要数学知识,需要理工科很多知识,地理并不能单独存在,它的研究可以从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中获得信息和依据,然后不断完善,地球是一个整体,所以广义的地理学其实包罗地球的万象。

这本书除了说知识和梳理脉络,更重要的是介绍了地理学上各位学者如何思考并认识地理的逻辑,各个学派理论是怎么提出来的,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对前人的思想总结,也是对我们宝贵的启示,这样的详细探讨是别的书不曾有的,我们在博物馆在杂志上看到的更多的事结论,而不是这么一个逻辑的过程,这能带我们更身临其境的去思考。

这本书究竟说的是地理的渊源,还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经过,是地球的历史,还是人类研究地理的历史?都有,这本书缺点是看起来很杂很乱,如果基本功不扎实,不是地理爱好者或者说大学水准的文化,看起来很费劲。而把这些包罗万象全部纳入,每一个细节都谈到,又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作者能把这本书写出来,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而读完了整本书后会发现,也确实只有人文地球这四个字才刚刚好能概括。这本书读完后,感觉在极短的时间内走完了这门学科波澜壮阔的历史,信息量很大,适合每一个对地球,对地理感兴趣的人深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