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奇观的读后感大全

奇观的读后感大全

《奇观》是一本由[英] 约翰·格里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观》读后感(一):宇宙奇观

在这本书里,有一箩筐不可思议的天体物理学奇观,翻来这本书,我们将开启一次颠覆认知的科学之旅。 我们为什么要读关于宇宙类的书籍?因为读 书的过程,可以增加我们的眼界,扩大我们的见识。当我们认识了宇宙的浩渺,就不会再纠结日常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过不下去的时候就抬头看看月亮吧!如果没有月亮,恐怕地球也不适合人类宜居。月球的引力保证了地球的平衡,月球在离地球近的时候,潮汐作用是很强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斜角也是因为月球撞击产生的。 这个23.4°的斜角让四季得以产生,我们才能够有春夏秋冬,才能够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温带、寒带......如果没有这个斜角,一半的地球将常年酷热,一半的地球将场面寒冷,生物是没办法生存的! 除了月亮,这本书还讲述了宇宙的初始,宇宙的膨胀,还有蝴蝶效应等等世界奇观,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都在研究地球的过程中,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知道为什么,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不已,这本书的阅读难度不高,它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全新的关于宇宙的知识!

《奇观》读后感(二):宇宙膨胀了,地球越来越热了,到底怎么了

《奇观》 这是一本科普的小册子。主要内容是讲月球之谜,宇宙开始讲了膨胀和生命的起点,也就是冰川对我们的影响。 这本小书可以作为科普的入门。他用最简短有趣的语言来表达,很深的科普学。作者是《寻找薛定鄂的猫》,《深奥的简洁》的作者约翰.格里宾。 它是很薄的一本。有点像口袋书,用很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跟我们介绍宇宙的一些非常奇妙的地方。 比如日全食是因为月亮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让我们得以看到这一奇特的天文现象。但是地球上的生物和各种现象是受月球很大影响的。比如我们的磁场、我们四季变化,气温光照等等。有的人说月球是跟地球是兄弟。它不应该被叫做地球的行星。是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虽然在质量上地球比月球大。但在其他的方面,月球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逊色。

再比如讲量子力学里。他用了暗物质。用了很形象的比喻就像两个很强大的星团,他们互相吸引,互相缠绕。能量小的会被能量大的吸入,但是它们在合并之后的质量是原来质量的和再减去一部分飞出的物质。我们都说能量守恒。但这里有一定的误差。就好像鸭蛋黄和鸡蛋黄一样。因为鸡蛋黄小,所以被压蛋黄吸收了。是不是很有意思?

再比如讲到冰川。我们都知道现在气温在逐渐的上升,两极的气温也在逐渐的变暖,很多的冰川融化。甚至有很多的预言说,如果冰川融化,未来二三十年以后,很多的城市会从地平线上消失或成为水下城市。是不是也会让你有一丝丝的担忧呢?当然研究冰川的意义不止于此。因为人类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里,是伴随着冰山的运动一起来的。冰川里封存着死去的生物体,以及各种元素。通过对同位素的比较,可以测出不同的时期生命的一些特征。比如经过研究计算,你会发现北半球夏季接收的辐射能量非常匹配,从冰心和深海心测到的冰期渐冰期的交替周期。甚至于冰期冰川的周期与地球轨道有相关联。到了这些是不是也觉得特别有意思呢?

《奇观》读后感(三):错过一点,都不是今日奇观

对于宇宙,科学家们所能做到的也是观测和不断地猜测,给其一种可能性。阿兰·古斯弥补了零点与大爆炸之间的空白,一种叫做“对称破缺”的量子过程。太会在一瞬间释放强大的能量,产生猛烈的向外推力,这种推力会与飞速膨胀的宇宙碰撞。从而拉住宇宙,减缓扩张速度。

大约20亿年前,全世界诞生了第一个细胞,它是所有复杂生命的共同始祖。所有植物、真菌、动物以及藻类,都来源于同一个单细胞生物。种种证据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大约起源于 40亿年前,也就是地球形成5亿年后便出现了生命形式。古菌和细菌走上了独立演化的路径,有些许多相似性。在有生物的所有时间内,各种生命形式都在为资源相互斗争。它们不断融合,合并生存资源。真核生物演化了20亿年,才出现复杂生命,经过一系列的机缘巧合,超乎想象的环境变化,才得以从森林古猿一路进化为智人。

在这之前,6500年前的大事件或者是一系列大事件终结了恐龙时期。时至今日,我们最合理的推断是当年发生了陨石撞击。无论如何,正是恐龙的灭绝才让哺乳动物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大陆的分裂和漂移改变了洋流方向,始地表气温逐渐下降且不均匀。气候的改变也是推动人类演化的关键,但其推手不是寒冷,而是干旱。

总之,我们之所以有今日,都是曾经的蝴蝶效应所导致的。这一切演变,都在这些古老的行星中有序地运行,但只要有一点点差错,哪怕是不可感受到的时间与距离,都会改变整个世界。

《奇观》读后感(四):奇观

人的渺小与伟大是相对的,当我的夜晚抬头看见星空万里的时候,我既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也为自己能够成为宇宙的一个小分子而感到自豪。 苏轼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尽管人生不过百年,也值得一游。 最近我读了《奇观》这本书,翻开本书,领略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天体物理学奇观,深入探索月亮、无穷宇宙和地球上复杂生命共同先辈的奥秘。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物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细致谨慎。在物理学上有非常多有趣的猜想,也有一些大胆的想法,从某个角度上来看,这都是我们对于宇宙,对于未来过去的一种美好想象。 然而当我们在验证这些猜想的时候,又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只有那些经历过实践验证的猜想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不可思议的是,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我们不早不晚,恰好在这美好的时刻出现,看见了宇宙精彩绝伦的风景——日全食。 人类的渺小也体现在我们对于很多事情实际上是没有控制力量的,有许多事情都会不按照我们所想的那样去发展,尽管有的时候我们会为这种情况感到焦虑,但很多美好的巧合也因此出现,成为一种惊喜,或者一种宽慰。 宇宙正在膨胀,并且根据一些研究表明,膨胀的速度在不断的增加。尽管我们对于这种事实没有太多直接的感受,我们的生活还是如往常一样进行,但在较为专业的领域,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种现象。 另一方面,引力一直在努力“踩刹车”,试图将所有物质拉回来。大约20年前,宇宙的膨胀与引力之间的“拔河”,在科学家脑海中隐约浮现出了几个可能的结局。 人们不仅仅关注于当下的生活,关注于此刻的冷暖,也会去关注过去,关注未来。这是一种更有远见的态度,也是一种更加包容的胸怀。 我们需要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不仅仅是哲学上的议题,也是物理学家们感兴趣的。只是这个话题非常的复杂,我们一时可能找不到一个完美的解答。 这将是一次颠覆我们认知的奇妙科学之旅,正如《物理世界》所言:“格里宾巧妙地将这些点连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比各部分之和更令人惊叹的更大的图景。 翻开这本书,去看看宇宙中的奇观吧!

《奇观》读后感(五):洞察八大奇观,领略科学之美

这本书的首要优点,在于它的单薄,小开本,每一章篇幅不长,很适合拿在手上,在地铁上、飞机上、各种时间的缝隙中阅读。对于一部试图一举囊括人类重要思想成就的图书来说,简单明了,线索清晰,是难能可贵的事情。 我们熟悉的《科学史》,即便出自大家之手,常常也是大部头的厚重典籍。要试图说清楚一个思想、一个理论的由来,显然并非易事。对于已经出版多部科普图书的约翰·格里宾来说,快速下笔,干净利落地截取一个断面,却是已经驾轻就熟了。正如他的另一部中译本著作《科学七大支柱》一样,他抓住了几个重要的理论或者说当今世界关注的科学热点话题,删繁就简地铺陈开来。 《奇观》除去“序言”之外,共有8个章节,其实就是“八大奇观”。大概是古希腊一脉而来的数理传统思维,无论天文学家还是理论物理学家,对数字的偏爱都昭然若揭——书中自然是少不了大量数据的,就连书名和整部图书的构思,都必得从数字出发。毕竟正如古希腊天文学家所抱持的信念:简单就是美,而最简单的莫过于从万物中抽离出来,同时又能表述万物规律的数字。 8大奇观的第一大奇观,是天文学领域银河系中星体关系的形成;第二大奇观,是宇宙的起源(最热门的“大爆炸”,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老友记”之类影视剧的宣传,除去奇点和大爆炸这两个光鲜夺目的概念,有关宇宙起源更深入的研究,大众就不求甚解了);第三大奇观,宇宙膨胀与红移现象;第四,黑洞;以上都属于天体物理学领域,紧随其后,第五,蝴蝶效应,“混沌”理论出场;第六,经典物理学就在研究的牛顿的水桶问题;第七,转移至生物学领域,开始讲生物演化;第八,聚焦于人类自身,从地球冰期再回到第一章中有关月球的讨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整个环境,都归功于这些奇观。 讲述科学史不光是陈述理论和公式,也是在讲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如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何在既定理论框架下实验,用实验数据去推翻现有的理论,建立新的理论。格里宾并没有试图把读者培养成物理学家抑或天文学家、生物学家,也没有试图对任何科学问题给出最终的定论。《奇观》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普通大众了解当前科学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一切背后最引人注目的宇宙奥秘。惊异和美,是人类思想发展的源动力。科学史之父萨顿曾说,人类的思想史,是人类最特有的活动的历史发展,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的历史发展。理解科学,最重要的正是要看到思想科学内在的美,和它不断从自然中提取出来的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