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精选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精选

《遥远的地球之歌》是一本由[英] 阿瑟·克拉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一):终有一天,痛苦远去,记忆长存

阿瑟·克拉克是黄金时代三杰里我唯一拜读过的作家,之前还曾度过他的短篇小说集《神的九十亿个名字》。两本书除了吸引我的“硬”科幻之外,那些对未来人类命运和社会进化等等的大胆推想也让同样另我着迷,很多人说阿瑟克拉克的科幻特点就是他关于科学和社会的大胆猜想都是基于现实,也难怪我会感觉很有说服力。,读着读着,会忘掉此刻,所有的喜怒哀愁都被隐藏.思绪随着麦哲伦号,在一千多年后飞往几十光年外的萨拉萨星球。真想知道千百年后的人类再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会不会莞尔一笑。-2019年9月26日于北京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二):跨越九十光年的孤独

很喜欢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多年前,读《再见拉玛》时那被文中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层层带入的感觉至今让人回味。那个圆筒状的、反常规的太空船给我极大震撼,这才是太空长途旅行交通工具应有的样子。而今读完这部《遥远的地球之歌》,深深震慑于那宏大而深远的时空观,感动于那浩渺深空之中温情。跨越几十光年的孤独,经过几个世纪的光阴,量子引擎的光芒将天空爱抚。阿瑟真是一位宇宙诗人,大刘的许多作品也承其衣钵,理工男的硬科幻加些许诗人的浪漫。仰望星空让人类懵智开化,去探秘群星,幻想远方,探索未知。亚特兰蒂斯也许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但正如此,它也永远不会灭亡。它永远是一个理念,是对完美的梦想,是不断激励后人的目标。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三):【遥远的地球之歌】

有人活在此刻,有人活在三百年后的陌生星球上。

他们的生命曾经短暂交汇过片刻,产生了爱意,成为了另一个物种的神,留下了微不足道的记忆。

而后便分开。

区区数月的交往变成需要终生怀恋的美梦。

时间足以断绝所有可能。

躯体崩毁,痛苦终将远去,有关的都化为人类远征史中一个小小的名签。

而后被遗忘。

如此渺小,彻骨的消亡啊。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四):9分给我震撼,看完给我失望!

原本给三星的,但是被这九分深深的误导而带来的失望,一星差评!我能说是因为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吗?一年不到的繁忙,居然留种?有多滥交呀,这么高职的人员就不能理性一点?一个女还两个老公?还别人的孩子?原本可以救活,居然说不想对方面对陌生而放弃别人生存的权利?各种等等,令我想起一个很恶心的剧情,我脚踏两船,因为不想让对方失望伤心而继续隐瞒继续脚踏两船。这不叫伪善叫什么?还有这个是科幻小说对吗,当然很多科幻情节,但是这就像一个文科生描写物理一样外行而没有任何激情。而且全篇穿插着各种发散性思维,散文式写法,看得一团糟,乱七八糟,主线被各种东西硬生生的穿插而千疮百孔。虽然这本书是起创于1957年的远古时期,里面很多点子其实都变得很没新意,这不能怪书,只能怪我们看太晚而已。但是一本下来,真的只有恶心,精虫上脑等等,非常失望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五):浩渺的宇宙星云背后,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新生

对于遥远的未来,人类总是充满着希望,当然前提是忘记宇宙塌缩这样一个终极假设,人类的大多数文学作品对于未来的描述设想也是以希望憧憬为出发点,本书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太空画卷,地球在被预判毁灭之前,进行了几轮的人口迁徙,几百年的太空旅程只为了给人类留下最后的火种,只为了给人类寻找另一个适宜重新发展的地外桃园——萨根二星,于是他们在萨里萨星遇到了更早期的移民,与地球类似的生存环境、淳朴的萨里萨星人、美丽的姑娘们、瞬间久违的安逸的生活与地球人几百年来努力的目标产生了小小的罅隙……从而谱写了一曲宇宙生命之歌……

说实话当读到星舰麦哲伦号升空的那一刻,心底还是不免泛起了小小的悲伤,离别对于我们来说伤感大于喜悦,对于太空旅行者来说,一切的经历,一切的记忆真的只是过眼云烟,生命的确对于光速的宇宙来说渺小至极。

面对时空转换,时间迁移,当背后是浩渺的宇宙星云时,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新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