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青花瓷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青花瓷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青花瓷的故事》是一本由[美]罗伯特•芬雷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花瓷的故事》读后感(一):瓷器中的世界史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周杰伦的一首传遍大江南北的《青花瓷》,让我们认识到这一品种瓷器的美丽与浪漫。

说起瓷器之于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意义,恐怕怎么说都不为过,如瓷器的英文译名china,就与中国(China)一样。瓷器不仅是古时海外贸易的一大商品,也是对外文化交流、宣扬中华文化的一个十分亮眼的品牌和名片。

《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就是一本专门介绍我国瓷器的专著,而且是以外国学者的视角审视中国瓷。该书作者罗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为美国阿肯色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欧洲近代史与世界史。显然,中国瓷器在世界史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中曾占据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瓷器的历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世界史。

具体而言,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八章,分别从瓷器的生产制作、文化意味、对外交流以及中国瓷的起伏兴衰等展开,这不仅仅是瓷器的历史,更是串联起了一部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世界史。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检视了世纪历史中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考察了各个社会如何将中国瓷器纳入他们的艺术、宗教、政治与经济中,并探讨这些商品如何反映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

《青花瓷的故事》以微观视角(瓷器)切入宏大主题(全球史),从形而下者(器物)推向形而上者(机制),既体现了德国兰克史学的特点,也吸收了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可谓切中历史研究之肯綮。正如年鉴学派代表人物马克·布洛赫所说,理解活生生现实的能力是历史学家最基本的素质。但作为历史学家,如何在理解现实的基础上追寻过去,从而回溯并还原不可复现的历史,无疑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优秀的学术素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旁求博考,认真分析,严谨论证,试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同时,秉持“总体历史”的理念,坚持“历史就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不仅关注琐碎的细小物件与表面的历史事件,更探求由瓷器所勾连起的地区-区域-全球的结构-功能关系,从而发掘历史深处的发生规律与运行机制。

《青花瓷的故事》读后感(二):青花瓷的故事,以更宏大的视角看中国瓷器的兴衰

青花瓷,独特的蓝白色彩搭配,呈现静谧高贵的美,是古代上流社会的象征,也是世界上代表高端品味的一种符号,穿越千年的青花瓷,却不只是一件器物,一个摆件,或者一件奢侈品,而是由此带动了国内和世界经济的转动,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书名:《青花瓷的故事》 作者:【美】罗伯特·芬雷 翻译:郑明萱 没错,这是一本外国人写的青花瓷的故事,看到作者我甚至有种感觉,外国人怎么会懂青花瓷?中国人会更懂青花瓷。但是看完这本书,却发现,这一看法有些偏颇了。 的确,青花瓷产自中国,但是经过千年的贸易往来,早已传遍全世界,三个世纪以来,总计约3亿件瓷器在欧洲登岸,几百年前,就开始出现很多仿品,青花瓷的故事,的确不能局限在国内,她的脚步早就走遍全球,成为世界经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的作者提出的“中国贸易瓷可谓全球化现象肇始”,也可以说是写本书的初衷,从全球化角度来看中国瓷的贸易,以及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和文化的融合,是很有必要的。 千年以来,中国人的品味,一直为世界其他国家所尊崇,瓷器,丝绸和茶叶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很多国家的人们,以拥有瓷器而高贵,甚至瓷器的碎片也成为某种带有效用和魔力的象征。 景德镇作为天下瓷都,盛行时期,3000座窑遍布全镇,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复合生产区。 据殷弘绪记载,一件瓷器,必须依次经过20名工匠之手,遇到大型一些的瓷器,单是吹釉,就可能高达17次。70名工匠负责为出窑的白器抛光,彩绘,上釉,才回炉二次复烧。 工序拆分极其细致,比如花瓶上的菊花纹饰,“甲只负责器缘的头道彩色线条,乙只负责描花,丙再负责上色添彩,丁可能只画山水,戊则专门画鸟或其他动物。” 为了保持一致水平,避免参差,“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每个步骤各司其职,“不分其心也”。 景德镇这番工艺拆分,简直就是现代流水线作业的最早版本,老祖宗早就掌握这一方法,做出一致度极高的青花瓷器,现在看来,也太赞了! 青花瓷的生产、出售,在当时都已经是一个产业链,与此相关度最高的,应该是茶叶了。好的瓷器,自然要配好茶,瓷器的普及,也成了茶道发展的沃土。 纵观世界格局,后期中国瓷器的衰落也似乎成了必然的趋势。 想要了解青花瓷的故事,推荐看看这本书,与之前的其他与青花瓷相关的书相比,这本书的视角更广,从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的角度,重新梳理青花瓷在其中的角色,让人耳目一新。

《青花瓷的故事》读后感(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歌词虽美,却唱不出青花瓷在千年历史中的文化影响

中国瓷器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前身为原始青瓷,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据考古发现最早的原始青瓷距今约420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古国,瓷器种类繁杂且工艺特殊,从发展史来看,作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青花瓷初见于唐宋时期,于元代发展成熟,到明朝形成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更是发展至顶峰。

现代人认识青花瓷多见于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而喜欢历史的人认识青花瓷无不是从中国瓷器的发展史亦或是考古历史中窥其真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张夫也曾称,18世纪之前,整个欧洲尚无自己烧成的瓷器,那时他们爱不释手的瓷器主要来自瓷器之国——China,当时瓷器的价格一度超过了黄金。由此可以,青花瓷不仅在中国占据了瓷器发展史中的重要一页,同样在西方国家拥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海南出版社推出的这部《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一书中,作者罗伯特·芬雷以其对欧洲近代史和世界史的专注研究,探索中国瓷器在全球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全球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旨在通过对中国青花瓷发展历史的探知,来展现一种真正的全球文化。

以瓷器作焦点,连结中国、日本、爪哇、埃及和英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用一个满载中国传统瓷器历史的巨舰,驶入古代文化交流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将看到18世纪的景德镇如何成为中国瓷器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会看到中国与西方、欧亚大陆是如何借由青花瓷进行文化的交流,会看到中国瓷如何在东南亚海洋区、印度洋、西南亚等地称霸,也会看到中国瓷在世界的没落与兴亡。

中国青花瓷的兴衰史既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可以看成是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世界史。中国瓷器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挟其美学及实用价值影响着全球艺术文化的演进,同时也以极强的包容性与宗教、经济、政治和社会身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英国冒险家、诗人兼政治家雷利爵士曾说:“谁掌控了海权,就掌控了贸易权,谁能在世界贸易中称王,就能在全球败富中夸胜。”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瓷器在当时的海上贸易中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政治、金融、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这也恰恰呼应了本书后书封上所写“青花瓷的寰宇之旅,是全球化的滥觞,看中国青花瓷如何带动世界体系运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