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火山旅馆》读后感精选

《火山旅馆》读后感精选

《火山旅馆》是一本由孔亚雷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山旅馆》读后感(一):作为一个梦是更属于你自己的

自我,或者更自我,其实很好,不好的是你做不到“很自我”。

孔亚雷一直想创造一个“自我”的世界,或者每一个作家都想这么做。

一个有着“无形”法则的世界,可以有奇奇怪怪但又很正常的事物,包括什么红兔、大象、K、UFL、麦当劳面具、死的死亡等等。

在这本作者最新的短篇小说集里,探讨了几个有趣的主题:生死作为一种介质是何物;人性的爱的负面;错过的曾经。

某些表现手法挺有先锋实验派的味道,也可以说是我喜欢的味道,带有一点村上春树、科塔萨尔、博尔赫斯的味道。

如同封面上那句:带有不安和孤独,但却是宁静和自我满足的。

《火山旅馆》读后感(二):被软化的神秘

门罗说,“没有任何事是轻松简单的。”这意味着要你去软化所有事物。这是作者的义务。看看《火山旅馆》的作者是怎么做的。

这个短篇小说集,写到了魔术师,飞行员,机场,外星人,电话亭……各种神秘事件。阅读的过程可谓扣人心弦的自我享受。又因为是短篇,你可以在出租车上,坐地铁的时候,刚好读完一整个故事。

好几篇读完,沉入心底的是浅浅的压抑,比如外星人在感受到爱之后死去的《UFL》,它(作者后来改用“她”来指代外星人)挑选在文中的“我”这里降落,原本只是因为“你这里的爱最稀薄”。

共同生活的结果,就是爱的滋生。然后,是不得不死去——“爱对人类没问题,但对我们有毒。”“如果爱对你有毒,那么爱就是屎。”这样的对话,带给我们的是一股温暖的绝望。

与此相似的还有《象的节日》。“我”有机会在午夜12点站在落叶之门的中央,帮助象们逃离动物园,更逃离广大的世界。不巧路上出租车临时抛锚,“我”错过了象的节日那天的约定。

这个秘密只能在此后的岁月里,一次次深藏在胸间,令“我”愧疚。每年10月7日,“我”都会准备好一把五号电池,从早到晚地在Walkman里翻来覆去放那盘福尔特万勒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活着,活下去,带着永远失效的密码本。作者用一个小小的童话般的故事无意中揭示的,是现代人不得不独自支撑的精神处境。

好的小说不需要正面描写生活,而是赋予生活想象力。好的小说家要写生活,更要写生活的秘密。是那些堵在心头口难开的秘密,让我们捧起书本埋头读下去。《火山旅馆》里收录的短篇,像一个个叫人不忍醒来的梦。这也是艺术的最大功能——不论你称之为麻醉,还是陶醉。

《礼物》写得无比现实。一个21世纪的城市女孩,有不错的学历、工作,也嫁得出去,“不管愿不愿意,她都终将结婚生育,相夫教子。那既像是一种希望,又像是某种绝望”。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她不知道未来到底会怎样。除了等待,别无选择。

这样一个被称为“剩女”的女孩,偶然认识了一位老画家。初次见面,老画家便提出请她做人体模特。而她居然接受了这个奇怪的邀请。

哦,你不要以为接下来会有艳遇发生。不是的,“跟洗澡或做爱不一样,这种裸体是公开的、非实用性的,具有某种类似于大自然般的展示感”。在这种迎面却不被过分关注的裸露中,她“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那里面既有某种不知所措的幸福,又有某种面对自我的悲伤”。

仅仅有一次,她在老画家作画时莫名其妙地哭了出来。“泪水流过她的脸颊,她的乳房,她的小腹。她的皮肤清晰地感受到泪水的温度,那就像是她小小灵魂的温度。”

有太多小说以社会伦理作为基本准则,去干涉生活,却无法触及敏感的灵魂。而《礼物》以及这本短篇小说集,就好像两个人躲在世界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分享着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秘密,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但确实是秘密。”

此后的一个月,女孩都在中午走进同一家咖啡馆,照例坐在靠窗的角落,读放在包里的《战争与和平》。据说读完这本厚厚的书,老画家有一个礼物送她。

那个礼物,其实就是等待。 你也可以说就是忍耐,顺从,坚定,就是受用你的生命。

老画家去世前,留下一幅名为《等待》的遗作,是女孩在咖啡馆临窗而坐的情景。他从不对着照片作画,这幅画是怎么画下的?一个小小的迷——“当然,有很多种可能,可以想象出很多合理的解释。但我宁愿让它继续保持神秘。”

这种被软化的神秘,正是充满无限感知地活下去的配方。

《火山旅馆》

孔亚雷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火山旅馆》读后感(三):我们如此相似

孔亚雷是谁?

我在一个美丽的别墅书店的地下一层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这本名为《火山旅馆》的书,看到作者的名字时,我不由得想,他是谁---先于我这么多步把小说命名为《XX旅馆》。因为那时,我正在构思一篇叫做《鲸鱼旅馆》的长篇小说,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自然倍感惊讶。而书背面的介绍更是令我惊异---我们如此相似。同为《2666》的狂热爱好者,同被村上春树的文字而改变,甚至,他还是我酷爱的Leonard Cohen所著的《渴望之书》的译者之一。

这可算得上是一次出乎意料的一次偶遇---某种精神层面上的---我想。你不孤单啊,他说,我和你很像的。

后来我一直拖到这个冬天才开始读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却有点怅然,并没有想象中的相见恨晚或是直击我心。我边读边在书上做笔记,居然感觉这写故事好像是出于我自己之手。都是被村上害的啊,我很清楚地说道,什么先锋派、现代主义,都是胡扯,其实,故事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即使硬给它们添上个什么意义,也都是作者自己的感受而已吧,就像大卫林奇的电影《穆赫兰道》一样,本身只是个梦境,别人看不懂是应该的,因此,即使自己能把它毫无破绽地娓娓道来,语气里也不该带有丝毫的沾沾自喜。而电影评论家们显然愿意去探讨别人梦境里飞扬的尘土,还把这些尘土当做了所谓”不朽“的基石---这让我感到很厌恶。同样的道理用在这本书上面,那就是开篇尼采的那句话:“比你的梦更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是没有的。”显然,孔亚雷的梦很缤纷。但那也是他的了。

回到关于与村上春树极其相似的这一点上来,我在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这是在梦中”(黑体字)、“另一个世界”(黑体字)、“规则”(黑体字)、“某种”、“类似于”等等都是典型的村上春树风格的词语。第二十二页第二段,说是村上写的我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并且第八十六页倒数第二段:“世界已经变了,我知道。是怎样的改变一时还不清楚。但我知道已经变了。”这几句话,熟悉村上春树的人应该会瞬间联想到《1Q84》的情节。后者出版于2009年,而孔亚雷的这篇文章写于2002年。我猜测当孔亚雷读《1Q84》的时候,应该会感到深深的不安和矛盾吧,那种被另一个人---而且还是自己敬佩的作家---窥视到内心而产生的恐惧感、惊异感和欣喜的糅合。

同时,作者作为《2666》的爱好者,因此这本书不免有些地方也带有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风格。比如大量破折号的使用(不过貌似村上也喜欢这样用)。现代中文里破折号出现得很少,因此,若此书的读者没有长期读外国小说的经验的话,应该会有很强烈的不适感。中文需要改进,我们的文字过于简单---或者说我们写出来的、学习到的文字过于简单。比如我在写这篇评论时就总是会带入英文的想法(如后置定语、插入语什么的),在书写复杂句子方面英文强大得多。其他的文字我就不懂了。再比如细节的放大描写(如第四页:“好几次---两次,准确地说---他突然停下手里叮叮当当的刀叉......),是罗贝托非常擅长的手法,这里孔亚雷显然也成功---但过于明显---地借鉴到了。

我并不是要一一指出作者这种风格产生的原因,而是想说,在我们读国外小说的时候受到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以至于让人产生排斥感。孔亚雷的内心世界是非常柔软而奇异的,他的文章总让我感到深深无力和感动,但同时,过于明显的风格模仿又让我感到不舒服。在我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曾经着迷一般地读村上春树和米兰昆德拉,那段时间我写的所有东西都像是拙劣的糅合杂物。一直到现在,每当我写出一些东西的时候,我都怀疑这到底是我写的,还是那些我热爱的作家们的影子写的呢---这让我感到绝望。

但是整体而言,《火山旅馆》是值得一看的,它毕竟是一次优雅的冒险---而哪里的风景又能真正的独一无二呢?我们如此相似,不过是文字游戏,语言陷阱。真正的意义还藏在那一个个小而深刻的字里面,但愿有人懂。

《火山旅馆》读后感(四):真正的作家 会为自己创造出读者

1

一个人的房间,有种莫名的安静和空旷,举起一杯水喝,却清楚听到了水经过喉咙时的声音。

这是2013年夏天,孔亚雷的新作《火山旅馆》带给我的阅读感觉。这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收集了作者从2002年起陆续创作的15个短篇小说,其中充满了奇特的想象、迷离的气氛以及无所适从的疏离。

正如余华对《火山旅馆》的评价:“这个想象的世界弥漫着不安和孤独,同时又是宁静和自我满足的,里面没有廉价的美好。”作为这个想象世界的创造者,孔亚雷一直想把文学的传统精髓与先锋气质结合起来,他拒绝讨好读者,也不挑战读者,他相信,真正的作家,会为自己创造出读者。

2

许多人都有睡前读书的习惯,奇怪的是,我读《火山旅馆》,都是在刚从睡梦醒来的早上。随手从床头拿起一本书,橙色为底的封面散发着南美气息,第一个故事叫做《我》,它的开头这样写到:“醒来后,K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眼睛闭上”。

没错,就是这么巧,仿佛冥冥之中有所注定,我和小说里的主人公K一起醒来。醒来后K推开窗户,看见了海——而他原本住在市区,每天早上看到的,应该是一幢幢高楼大厦。

于是我也朝窗外瞟了瞟,还好,熟悉的马路、楼房以及路灯,我还在2013年的杭州,这让我有些庆幸,又有些失望。K去哪里了呢?他所住的公寓,被整体移到了一个海边无人小镇,所谓的“时空交错”,这才刚刚开始。

这就是《火山旅馆》的风格,弥漫着若有若无的错觉。如果说第一个短篇《我》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那么等在门后面的,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奇特:一件叫做“等待”的礼物,一位大脑能接收灾难的空姐、一个制造被枪击的魔术师、一头打算逃离动物园的大象……你无法说清它们哪里不对,只能有一种隔岸相望的疏离。

这本书的书名,来自其中一个短篇《火山旅馆》。它曾在2012年的第2期《收获》刊登,并获得第四节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

用孔亚雷的话说,这本短篇小说集就像一份三明治,有极简主义的短篇,就像白面包;有一篇爱上外星人的小说,就像煎得很嫩的鸡蛋;而《火山旅馆》就像风味浓郁的培根,讲的是两个平行时空下的绝望情绪。

他笔下的火山旅馆,是个有去无回的自杀之地,他说“自杀就像点菜,每个人口味都不一样”,他在小说中制造了一起杀人,却让人分不清这是发生在哪个维度的事件。

故事里有两个平行的时空,却总是不打招呼地缠绕在一起。黑衣女人、抑郁症妻子、麦当劳叔叔、卖草药的侏儒……他们像迷宫一般存在,让身为旁观者的我们,要么走不进去,要么走进去,却找不到出口。

3

坦白来讲,这么费脑子的国内当代小说,我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了。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阅读有时为了获取、有时为了放松、也有时为了从中找到自我和共鸣。或许因为所处环境以及接受教育相似,国内当代小说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体验,总是相对顺畅并愉悦的。

孔亚雷显然不打算走这条路。5年前,他的第一个长篇《不失者》出版,村上春树般的文本气质,让他被不少人称为“中国的村上春树”。5年后,《火山旅馆》问世,还是先锋气质的写作,即使村上春树的气息有所褪去,你还是会觉得,他的文字仍在以“非本土”的节奏排列。

“我已经很久没读国内的当代作品了。”说起文学的喜好,孔亚雷毫不掩饰地说,找不到吸引他的中国作家和作品。他甚至不想分析为什么——事实如此,让他心碎、着迷、神往的都是外国小说,比如法国的让•艾什诺兹,智利的罗贝托•波拉尼奥,挪威的佩尔•帕特森,美国的保罗•奥斯特,德国的彼得•施塔姆……

这种选择也让他的文字不那么讨巧。有人说像智力游戏,有人说是实验写作,总归,是对人们阅读的一次挑战。

可在孔亚雷看来,他无意挑战读者,也不认为自己在“实验写作”。相比之下,他更愿意把这种写作方式称为“严肃写作”,与之相对的是市场化的“商业写作”。“严肃写作”同样需要读者,只是对阅读者有所要求。

“它不同于好莱坞大片或电视综艺节目,让读者毫无思考地被动接受。”谈到读者,孔亚雷借用了写《玫瑰之名》的意大利作家兼学者艾柯的话——并不是为了让已经存在的某类读者喜欢而写作,而是为了创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小说的读者。“因为,”他说,“真正的作家,会为自己创造出读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