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幸孕旅馆》观后感100字

《幸孕旅馆》观后感100字

《幸孕旅馆》是一部由陈德明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孕旅馆》观后感(一):痛苦的妻子,迷茫的丈夫,幻想中的孩子

特别喜欢片子前段的一个镜头:幸孕旅馆的一个房间内,一对来长沙做试管的住客,妻子背对镜头躺着;丈夫坐在床边,无神地望着画外;右上角一张婴儿的招贴海报。这个镜头几乎静止,却持续了不短的时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句话:痛苦的妻子,迷茫的丈夫,幻想中的孩子。这个画面看似闲笔,却很好地概括了这个电影。

有人感觉影片后半段偏了,我感觉还好,这就是两条线索共同构成的。一条以旅馆老板老周为中心,发散开去描写做试管的住客们,负责广度;一条以龙好夫妇为中心,刻画他们放弃打工、去长沙做试管、家族祭祀、尝试买三轮车种地等,负责深度。

看完以后感觉作为一个生育题材的纪录片,却是以男性视角为主,承受心理压力外还承受着生理伤害的女人们的内心却没有充分展现——应该说前半部分有,后半部分少。我理解为因为导演是男性,天然地会有所欠缺。特别是新年聚餐那一场,男人们要去KTV,还开玩笑着说要点小姐,女人们却任由他们开玩笑,其中一个甚至还帮腔。这样的夫妻相处是超出我的认知的。这个问题在观后交流环节导演做了解答,因为她作为一个不能顺利生育的女人,她没有话语权。虽然怀孕难不一定是女方的问题,但却好像大多默认是女方的问题。纪录片让我们能更深入地体察生活,我感觉确实是这样。导演说他的目的不是拍一个围绕试管婴儿的电影,而是通过这个群体,关注更广阔的层面。

另外几个喜欢的片段:

1、龙好夫妇在江边亭子讨论要不要放弃打工买三轮车种地的事,妻子的脸被路灯打亮,龙好几乎在黑暗中。讨论发展到争吵,妻子直接走出画,镜头也没有移动,仍是对着黑暗中的龙好。最后争吵至沉默,才给了全景——两人分坐长椅两端,沉默沉默沉默。

2、旅馆内一个挺年轻女住客问摄影师有没有海洋馆的录像,她想看。就这么一个没头没尾的闲笔,却非常浪漫。

3、影片末尾龙好夫妇再次踏上旅途,火车站滚动字幕:祝您旅途愉快!给了这对三次试管失败了的夫妻一个美好的祝愿,留下了一点希冀。

挺好的纪录片。

《幸孕旅馆》观后感(二):我没法面对他人的无力感

我反反复复几次,记下了老周的电话了。

20210710看完就很down。

龙好3000块买一辆电动车深深地刺激了我,3k,不过是我上头的时候买掉的两个娃。

我不知道怎么样去面对他人的窘境,因为不能拿出这个钱而丧失了选择。

现场讨论的都是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这个事情,不知道失败好几次的无力感。

这么说吧,多么划算的住宿费啊,60-80一天还包三餐。但是每次去移植至少半个多一个月吧(癌症疗程也一般21天周期)60*30*2=3600,两夫妻一个月光住宿就要3600,如果一年搞几次,堪称半年打工,另外半年把攒的钱又都花出去了。

但是不成功啊!

第四次也不是他想去,是家里老人逼的。

为了继续做试管,不舍得花钱买别的东西,家里认为钱要存起来花在重要的事情上。

而且,不相信这样投资是值得的。在计算了周期之后,中间有几个月的时间,他想去试一下,搞种植业,去卖一些农产品。这是他想选择生活的另一种方式,毕竟工厂他不想去,他有过车祸,跟不上厂里的动作,而且厂子也不想要年纪大的(杀马特都是14/5岁就出来打工呢)。但是他毕竟没干过,第一次试种。家里人都不相信他能做得好,所以也不支持他做这个事了。

如果我是龙好,我会觉得,你们都不支持我,还给我戴上了枷锁。

“做了第三次就不做了。”“如果不要孩子,那就自由了。”“抱一个别人的女儿也没事。”

但由于宗族里,大伯还是谁语重心长地说的,于是又去做了第四次。自由没了。而且又失败了。太累了。真的是一副沉重的镣铐啊。

龙好算是这里面我觉得最像“好男人”的了。呃我的点评依据是他从来没有让老婆拿过重的东西,无论是移植失败回家时,他左手右手加上背上的大包,还是说从凯里坐火车到长沙出站的时候,他又是背了包。而且他并没有那么执念要追男孩,追小孩。只是家里人不同意他们躺平。

这里面还有一个更让我感到难受的视角:

3000块并不是没有这个现金,只是他们不愿意为了冒险而拿出来。所以这3000块很重要。似乎买一辆电动车就是一个生活的出路,一个希望。

但我自己的话,是不能随时去想象/记忆,有人因为3000块钱而失去了一个希望。

我没法面对别人的这般拮据和贫穷,是的,我受不了,我不敢想。

但我又发现,龙好还不是绝对贫穷的。他应该是少数民族(苗?银手镯,妈妈的服饰)?为了让他们迁入汉地,我感觉他们是有安置住在楼房的,这已经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而且他还有地,近的一块想试种,还有远的一块。

想到这儿我更不寒而栗,就是,应该还会有更贫穷的情况。

感谢导演记录了这个偶然,他人的人生。虽然这样的事情我是无法面对的,失败了4次(据说取卵和移植是一样痛的),钱也掏空得差不多,为了攒钱做第五次,拿不出3000块买电动车。

但是看到他们在一起安静不说话的样子,即使是小公园里争吵的那次,又会想说他们俩还是挺坚强、挺相互扶持的。

人生太苦,希望早日摆脱枷锁,获得自由吧。希望他们能把握一次,至少一次选择的机会。

《幸孕旅馆》观后感(三):生命的勇者

由于我看纪录片的经验和写影评的经验都相当少,所以这个评论就当作是自说自话,记录自己的感想吧。

作为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映,本应到场的导演不在,不然的话我还有挺多问题想问的。

作为在长沙有六年生活经验的湖南人,我认识好几个试管婴儿繁育后代的人。有的是在二胎开放后,由于年纪大不易受孕,有的是在开放二胎前想要双胞胎或者龙凤胎,也有是因为生育功能有问题的。所以我对试管婴儿最初的认识,是经过茶余饭后的闲聊:试管婴儿是很容易“生产”出多胞胎的,长沙的试管婴儿技术很有名。(还想吐槽式回复一下主持人,试管婴儿不是代孕,片子一直都在描写胚胎植入之后没有着床的心理压力呀,唉。)只是看到这部影片才知道,原来开福区的相关医院附近有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除了医院、本片的主题——家庭旅馆,还有大名鼎鼎香火鼎盛的开福寺。

我想知道导演是怎么介入这个市场,怎么选择长沙这个地方,是因为长沙的产业链比较典型和全面么?其他地区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么?(当然,看完整个片子之后,我对这个问题也有答案,但是还是很想听导演说说自己的故事。)

片名叫“幸孕旅馆”,是医院附近的家庭旅馆,提供60-80元一日的单人间住宿和三餐。影片大概前90分钟的故事都在这里发生:第二次手术失败离开、约定第二年春节再来的龙好夫妻;18年夏天互相分担心理压力的几位准妈妈,其中有看上去大大咧咧、心态放松,实际上因为儿子溺水而想要再次怀孕的母亲;19年冬天,准父亲们陪伴妻子在旅馆共度春节。

18年夏天、19年春天的旅客们,都实现了外人看上去简单的梦想,心满意足地回家了。但是她们在旅馆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知道,她们为了孕育生命,为了做父母,付出了多少精力、时间、金钱。试管婴儿是最后一根稻草。在这之前,她们经历过各种检查、吃过好几年的中药、忍受着每天去医院打针的痛苦,有人为了生孩子,求医十年。她们在旅馆相聚,不论过去的经历如何,但都是穷途末路,经济拮据,时间有限,身体破败。

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生孩子?第三次来旅馆的龙好夫妇,辞去了好不容易在深圳找到的工人岗位,攒下手术费用,破釜沉舟,然而落寞地回到贵州老家。

我觉得影片回应了这个问题。恰逢春节祭拜先祖,在上山祭祖的路上,龙好的伯父说,还是要有个孩子。龙好的家族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仪式,族中长老唱悼词,四五个男人控制住猪的四肢和躯干,将它的喉管划开,用脸盆接血,将麻衣和彩布埋进坟头,把蘸了猪血的纸钱一张一张地插进坟头的麦秸杆上,然后放大挂的鞭炮呼唤祖宗的灵魂来享受阳间的供奉。

这往往是每年之中,甚至好几年中,一家人聚的最齐的时候。他们照了一张大合照,一个家族的人,在他们家族祖坟的山上,笑得灿烂。

龙好决定要去长沙第四次。他买了一台电动三轮车想要去拉货,因为这件事和妻子吵了一架。他们已经辞去了工作,龙好觉得自己因为车祸,手脚的灵便程度不适合在工厂工作,而妻子认为他在家庭需要大量现金的时候购置闲置的固定资产不合理,最初因为电动三轮车的争吵很容易就蔓延到手术的计划上。

龙好说,你拍的这个电影,放在U盘上给我,你给我的那个U盘,我想以后可以看你拍了什么,你有没有拍我。德明这个时候说,我本来就是拍的你呀。龙好说,不是这个,是那个意思。

我不太记得这段对话中,龙好具体是怎么说的了。但我很受触动。如果我能和他想的一样的话:我很穷,我没有文化,我生存的手段很有限,我的一生平庸无为,这一切都发生其实也不可怕,很多人都很平庸,可怕的是我连孩子都没有。如果我死了,谁还记得我?我在世界上的痕迹是什么?那怎么证明我来过这个世界?可惜,这是部纪录片,不是一部属于我的英雄电影。但当我死的时候,没有儿女在床前,或者还是可以稍有慰藉,我生命中的片段被拍成了电影,也许可以成为我生命的意义。

他们坐着绿皮车去了长沙,近年生意每况愈下的旅馆面临着拆迁,服务长沙人民的地铁将经过这里。这也许是龙好夫妻最后一次手术机会了。我不知道他们以什么样的勇气来面对这样的压力和可能的失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