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的饥渴》读后感精选

《爱的饥渴》读后感精选

《爱的饥渴》是一本由[日]三岛由纪夫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饥渴》读后感(一):《爱的饥渴》:日式文学

本书的阅读,主要是冲着日本五十年代的研究去的。

《爱的饥渴》日本当代颇为知名的小说家三岛由纪夫传作,因为文学领域经常有人提及他,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文学创作。

看完本书了,应该说是不虚此看,因为至少我看到了,三岛由纪夫作品风格的些许特点。

书中透露出说不出的那种似乎日本才会有的那种怪异和极端。

从内容上来说,本书是一部刻画情欲的小说,反映了人性深层次真实的渴望,这是对爱的渴望,也是对自身存在价值被证实的渴望。

但是关于肉体的描写并不是赤裸裸,而是很隐晦,甚至是蜻蜓点水,大概和那个时代有关。

作品描写女主人公悦子在丈夫去世后,坚守贞操,不再嫁人,但在家中她不时受到性格怪异的公公的引诱,天天处在惊恐不安之中。不久悦子暗中恋上了年轻力壮的园丁三郎,打算与他一起过幸福的日子。他们俩的情爱被公公发现后,女主人公心中十分苦恼,最后实在无法维持这种爱情,便用铁锹将心爱的三郎打死了。

作者通过各类情节的张力,充分刻画女主人公极其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她对爱的渴望。

小说中叙事视角有多方位的转换,营造出立体丰富的表达效果,增强了戏剧冲突感。

叙述者无处不在,推动物语世界不断向前发展,逐步引导读者走近悦子的内心,接近她痛苦、欣喜、嫉妒、解脱的真相,不断丰满悦子的形象。从表面来看,是悦子屡次寻求真爱及爱与 性中的真实感受却始终未果,最终亲手杀死心爱的男人以求彻底的解脱;在深层次上,却是作者假借“一位因 性的 不满足而歇斯底里的女性”表达了自身的“饥渴”,是作者亲自导演了这场戏剧冲突无比强烈的悲剧。

作品整体充盈着颓废、倒错、血腥的气息。作品中丰中市的府营住宅、悦子家的家道中落、战争前后弥吉的巨大心理落差等战争要素的设置,给整个叙事环境笼罩了一层战 争的阴霆。这些要素或通过叙述者以旁白的方式透出,或借谦辅之口转达,看似故事背后叙事声音的无意之举,实则如草蛇灰线,牵动着故事的整个脉络,奠定了作品的悲剧基调。

但是本书全书枝蔓太多,行文结构有点混乱。

从《爱的饥渴》这一本书,基本可以看出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作品精华与糟粕共存,之所以能赢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众多读者,在于他的小说深得平安王朝古韵的熏沐,具有深湛的修辞学造诣和足够的美感。笔下流淌的文字清丽如水,揭示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三岛由纪夫。

作者笔法摇曳生枝,文字波澜起伏。

然而,才情与学识即便再出色,也难以弥补人格的缺陷。

因为文学的极端是艺术,人生的极端是病狂。

本书的翻译质量不算上乘,好多章节都不够行文流水。比如一些”少奶奶“的对话,翻译得就不地道,有点像民国风,日本何曾用过”少奶奶“的称呼。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本工作之余,可以用来解压放松的作品,看看也无妨。

《爱的饥渴》读后感(二):死亡不是让一切毁灭,而是让美好的事物永生:读《爱的渴望》

故事源于现实。

《爱到渴望》则也有自己特有的时代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战略日本,而为了压抑日本在美国军官的主持下对日本进行了改革,说来也荒谬,但落后就要挨打就是生存之道。改革过程中受美国这类发达国家的影响下,传统的日本文化很快便被西方外来文化所占领。

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与当时的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被胜利者“操控”“玩弄”20时期60年代他决绝地抛弃了西方的理性主义、抛弃了追求限度和匀称的希腊传统,转而拥抱阴暗、浪漫且充满死亡气息的极端民族主义审美观。他不再相信外国,认为拯救国家只能从日本文化中摸索,便开始了创作之路。 三岛由纪夫混淆了全部的价值体系,他混淆了美与丑,混淆了善与恶,混淆了生与死,最后他混淆了写作与生活的界线,他将写作与生活重叠到了一起,连自己都无法分清。三岛由纪夫对女性的描写多少有点深入,但似乎作家都是如此才能写出令人深入的感受,但实则与之相符的便少之又少。

三岛由纪夫有着超于常人的敏感,超于常人的多情。他是一个病态的多情少年,虽然长相平平,但他的灵魂高贵而娇嫩,仿佛还是蝉蜕的幼蝉,承受不了任何伤害。本书为三岛文学的得意之作,《爱的饥渴》受到了莫里亚克的《爱的荒漠》的影响,三岛的文学“野心”都倾注在《爱的饥渴》上。三岛能够理解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凄厉,并把建立在这种理解之上的影响,深深地渗入超越本人自白的《爱的饥渴》中去。 《爱到渴望》是《假面自白》的直接延伸,也是其发展。为了避免把同性爱表面化的危险,才极力讴歌通过女主人公悦子对美貌健壮的青年三郎的异性爱。三岛由纪夫潜入悦子这个人物中,通过悦子的眼睛,把自己的美意识尽情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悦子正是作者三岛由纪夫的化身。 不难看出,文章中一直使用大量叙述者的身份引发读者越来越走近悦子的内心,接近引发她的喜悦、恐慌,痛苦、解脱的真相结合背景可以同意看出悦子所处的时代家道中落、战争前后弥吉的巨大心理落差等战争要素的设置,给整个叙事环境笼罩了一层战争的阴霆。

不断反应了为了达到标题的目的,女主人公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杀戮,到了后期她不仅是为了得到三狼的爱,而是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意义。 三岛的这部作品,美丑、爱恨、生死、情仇、肉灵的矛盾、像是饿狼扑过来,和结局一起缓缓落幕,没有其他人只悦子一个人便可以主导这一切,可谁又真的如此掌握一切呢。

《爱的饥渴》

文中的人物千惠子与悦子的相似之处却不止一点,同样的可怜却不自知,活着都一样依附于他人,不管是精神还是肉体。两个人从不同面都表现了传统女性的悲哀,让人为之思考这种属于女性的悲剧色彩当然仅限于传统女性。

悦子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悲剧,她自导自演了自己爱情的生亡、她也不在乎其他人是否参与其中。生的困难就是生的意义,得不到即毁掉,这便是多数人身上的黑暗面,但人类最擅长的就是伪装,所以当把一切赤裸裸的摆在人面前的时候,人类才会觉得那么的平静。《爱的渴望》作为一个爱情故事但全篇并没有让人为之心动的爱情,就是一个彻底的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

文中写了“孤岛的生活,悦子渴望已久的理想的生活形态即将开始了,再也不会有谁能够追到这里面来了。谁也不能进来了。这里面,只有以抵抗病菌作为唯一存在理由的人们在生活着。”悦子就是渴望的代表,饥渴则就是逼急了的后果。悦子在丈夫的死亡中贪婪的生活着。当悦子跟着灵车去烧毁丈夫的尸体时,她是这样告诉自己的:“我不是去焚烧丈夫的尸体,而是去焚烧我的嫉妒”。悦子在丈夫的死亡中贪婪的生活着。当悦子跟着灵车去烧毁丈夫的尸体时,她是这样告诉自己的:“我不是去焚烧丈夫的尸体,而是去焚烧我的嫉妒”。

爱是爱情,饥渴是对肉体满足的需求,这精神与肉体的双重需求在悦子的生活中是冲突的,也是故事的开端和必然。

《爱的饥渴》读后感(三):爱的饥渴毁灭,爱的极致重生

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创作《爱的饥渴》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二战结束美国占领日本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美国的政治文化,体制文化,教育经济文化等传人并影响着日本。在日本迅速走上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日本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暂时取代。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强调张扬个性,它冲击甚至瓦解日本传统的儒家武士道小农文化,这种人为的文化冲突和断裂造成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和痛苦。人们迷失在物质的高度繁荣之中,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丧失了精神寄托和自我身份。这种矛盾心理带给三岛极大的内心痛苦挣扎,于是三岛将目光投向西方文化,在希腊悲剧《美狄亚》与法国诗人莫里亚克《爱的荒漠》的影响下,《美狄亚》里的西方健壮力量美和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凄厉幻灭美使三岛深受震动启发,积聚力量,深深地将其渗入到新作《爱的饥渴》中去。

《爱的饥渴》书影

《爱的饥渴》扎根于作者深层意识的性的愿望和美的倾向,进而发展到伦理道德的必然性,使两者达到精彩的一致。三岛将自己的内里投射于客体,他创造出角色并开始表达。作者笔下的悦子这个人物的感情元素是十分复杂的,她抱有一种强迫症般的爱的饥渴。但是,三岛在这部小说中所着力描写的不在于此,而在于悦子与三郎的关系上,尤其是三郎的男性美上。可以说,三岛本人化身为悦子。“当所爱之人靠近自己时,他选择的却是竭力抵制。三岛的饥渴,就恍如悦子对爱的饥渴,根本无法用爱情本身来予以熄灭。要求他(和她)接受他人的爱,便是最艰难的事情。”

《爱的饥渴》是一部刻画情欲的小说,反映了人性深层次真实的渴望,这是对爱的渴望,也是对自身存在价值被证实的渴望。小说中三岛假借悦子为对象赞美了异性的爱,表露出他心中理想的爱的对象仍然是同性,是通过悦子表现了对年轻园丁的憧憬,以及其独占欲所燃起的爱。可以说三郎是作者理想的爱的对象。他采取这种杀死三郎的结局,是为了结束对对象的爱,最后也只好抹杀爱的对象,以取得瞬间的实实在在的快乐。这是作者内在的深层意识的美的必然,是保持永恒的爱和观念性的美的一种努力,只不过作者是通过悦子的眼来反映自己这种美意识罢了。这种生与美、爱与死对立的文学结构,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是三岛由纪夫特有的暴力毁灭美的自我意识。可以说,它成为日后三岛文学和美学的雏形。

在《爱的饥渴》中的主人公悦子的寻爱历程其实就是寻找生命意义和生命存在的过程。她不仅是因为她是一个有着特殊经历的女人,她是日本人,她是二战后的日本人而具有生存的痛苦,更是因为她是人,是人就会思考人之为人的意义,当这种思考没有答案时,就会产生存在的挫折感,因此说《爱的饥渴》的悲剧已不限于特定的人,特定民族和时代的人,而是全人类的永恒的生存悲剧。 死亡表面是毁灭,三岛眼中其实是重生。悦子不断地同命运抗争,企图摆脱命运的牢笼,不惜杀死别人或者自杀为代价,她的目的已不是追求自己的爱情,而是上升到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全书呈现出一种浓郁的人性的悲剧美的色彩。

《爱的饥渴》是三岛由纪夫早期一部极重要的纯文学小说,也是三岛自己很满意的作品。三岛的《爱的饥渴》在结构上延续日本古典传统的严谨格局,缜密而精巧,同时又以惊人洞察,以“极致写作”将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凄惨真相暴露于眼前。全书的叙事视角多方位的转换,营造出立体丰富的表达效果,增强了戏剧冲突感,三岛又采用回忆、联想等倒叙手法,对人物深层心理的描摹还原度极高,在叙事结构上极具艺术美。全书以颓废、倒错、暴力的笔触将人性的美与丑、爱与恨、生与死、情与仇对立统一达到了极致高峰。凡此种种,所以本书被誉为“三岛由纪夫作品中最严谨的一部”。

《爱的饥渴》读后感(四):三岛,你不懂爱?无一不是爱,无一是爱

今年是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公版的第一年,转眼间这个男人已经死了五十一年了。我一直很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比较不同译者之间的翻译版本。我肆意整理了一些《金阁寺》译本的选句,或许不够完整,仅供参考。

陈德文:孤独越来越肥硕,简直就像一头猪。

唐月梅:孤独愈发膨胀,简直就像一头猪。

林少华:孤独急剧膨胀起来,犹如一头肥猪。

代珂:孤独日渐膨胀起来,就像一头猪。

曹曼:孤独一点一点增长,就像一头长膘的猪。

刘娇:孤独越来越膨胀,像一头逐渐丰腴的猪。

佟凡:孤独感渐渐膨胀,就像日益养肥的家猪一样。

汪洋:孤独感就像肥猪一样,在我心中不断生长膨胀。

而我读的是翻译家陈德文的译本。他翻译过很多三岛的作品,是比较了解三岛文风的翻译家。很多句子经过比较,我个人较为欢喜。这是我读的三岛由纪夫的第四本书,我以为我会对他越来越了解,可总有一种离他越来越远的感觉。《爱的饥渴》写的主题顾名思义就是爱,可无一不是爱,无一是爱。这也是三岛作品中,我读的以女性视角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女主人公杉本悦子本是一个乐天的女子。她对于不幸缺乏幻想的天分,她的胆小怕事尽皆来自这里。她心里只对于幸福充满想象力,只能瞥见幸福,而无法看到贫穷。悦子的信条是考虑问题不能过于认真。不动脑子,是悦子幸福的根据、生存的理由。作者对她的心理描写有些过于复杂,好理解的句子例如“没有希望,人就无法生活到明天”,不好理解的部分让我时常摸不到自己的脑袋在哪里,怪不得连译者都说,有时候读着译着,突然想悻悻离去,未出几步,就旋即回头,重新坐回桌前,例如,

悦子的公公杉本弥吉拥有乐观的厌世哲学,喜欢享受田园野趣,在儿子眼中可怜、迂执和装腔作势,他的老妻死于军部发明的新药。这个古怪的公公时常偷看悦子的日记,悦子只能准备了一本假日记。悦子天生的性格早就使她无所希求。“无可指望的事情,已经失去取舍选择的权限。”这样的态度让悦子面对公公的侵犯没有采取任何激烈反抗的举动。悦子自身时常感到一种义务性的压抑的饥渴,这是一个醉汉一心巴望喝水又害怕呕吐的饥渴。那就是爱吗?

杉本弥吉的大儿子谦辅和他的妻子千惠子看轻所有的事情,他们喜欢自己的惰性,以为只要去做,就可以改变,对自己很有信心,但是就是不去做,继续欺骗自己罢了。千惠子因为谦辅的犬儒主义嫁给他,但是却因此觉得他无用。那就是爱吗?

悦子的前夫良辅死前对悦子很是冷落,反而生病了倒让悦子觉得是两人世界。从丈夫确诊到死亡的十六天,反而是悦子最幸福的一个短暂时期。丈夫生病期间,有不同的女人来看他,悦子希望良辅可以喜欢这些女人,因为这样自己才不算白白被折磨。悦子甚至不希望丈夫恢复健康,这样他就不会离自己而去。面对丈夫的半死不死,悦子非常煎熬。丈夫死了,悦子才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前面两次服毒都未遂。悦子对丈夫充满了妒意,那就是爱吗?

悦子送给园丁三郎两双袜子都纠结了半天,而送一个邮差一支圆珠笔又是这样容易。家里要来访客打破了原来的宁静。弥吉这个奇怪的老头竟然和我一样喜欢《离骚》,这里用到了屈子的这一句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结果大臣并没有如期而至,弥吉发迹的机会也破灭了。悦子领悟到一切都是不可指望的。悦子在垃圾堆里找到了自己送给三郎的两双袜子,原来是被女佣美代发现偷偷扔了,三郎还护着美代。悦子找着美代和三郎相爱的证据,对美代心生妒意。美代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晕倒了,被确诊为怀孕。弥吉把这件事情交给了悦子处理,悦子决定找三郎谈一谈。在交谈过程中,“那就是爱吗?”反复出现,三郎和美代这对直来直往的恋人,从来不谈爱与不爱这类烦琐的问题,知道三郎不爱美代,悦子反而有点高兴,戴着伪善的面具让他们结婚。在趁三郎回家接母亲来参加婚礼之际,悦子将身怀六甲的美代赶出了家门。悦子尝到了纯粹的利己主义的味道,那就是爱吗?

三郎回来以后,并没有接到母亲,而且对美代的处境丝毫不在意。悦子想自己跟三郎承认错误,可在三郎眼里,悦子反而因此帮他解决了大麻烦。三郎和美代仿佛就是顺其自然在一起,对方刚刚好在身边罢了,那就是爱吗?悦子问三郎,“你究竟爱谁呢?”或许年轻时我们总会纠结爱与不爱,把爱与不爱当成翻天覆地的大事,即便最后不能在一起,也一定想要对方承认曾经爱过,才肯罢休。曾经有一个人这么告诉我,我也不知道爱谁,因为感情不是数据,不是经过检验就可以得出显著不显著的结论的。我想没有人知道爱情究竟是什么,即便是那种真的沉浸于爱情之中,也未必可以说清楚道明白,就因为没有人知道,或者每个人对爱的定义不同,才让爱显得如此有魅力,甚至可以成为一部分人活着的意义。

人,要是爱上一个就必然不会爱上另一个,或者不爱这一个就必然会爱上那一个。但是三郎完全不按这种逻辑规范自己的行为。三郎认为,不能凭感情用事,只得依靠世故教训来判断。这个三郎好像这个世间成千上万的男人那样,总是说着违心的话,拥有着相似的思维。悦子最后用铁锹杀死了他。在三郎的眼里,一个爱着她的女人,仅仅是精神怪物,不得而知、无法捉摸的精神肉块,只是可怜的一堆神经组织。悦子眼中的三郎与三郎眼中的悦子竟然相差那么多,而悦子一直以来只是自己感动自己。悦子心心念念喜欢了这么久的男孩,原来到头来只是自己的一个幻觉,他根本不值得自己爱,不配折磨自己。三郎竟然对一个怀着他孩子的女人的失踪毫不在意,更不用说离开这个家去找美代。即便三郎最后说爱的是悦子,但是悦子的心气之高便觉得那是玷污了爱。三郎真的爱悦子,怎么会让美代怀孕。三郎真的爱悦子,怎么会这样子折磨她。三郎真的爱悦子,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

三岛,你不懂爱?恰恰相反,三岛深谙爱情的两面性,才能写出这样子的情节。这个故事神奇之处在于无一不是爱,无一是爱。读到悦子为爱忌妒,被爱折磨,一度让我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三岛在《爱的饥渴》问世之前写的《假面的告白》中开头便援引了陀陀第一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段落。而在这部小说中我想到了《地下室手记》中这样写道,

悦子看着三郎与美代在自己眼皮底下调情,她时刻被折磨着,被虐待着。更可怕的就是三郎作为施虐者还全然不知。爱一个人意味着被虐待被折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托翁所说的“给予一个人希望以后拒绝也是一种犯罪”有着相似的意味,这个观点或许也不能全盘否定。得不到一定要毁灭吗?得不到一定要恨他吗?可如果是我,我倒希望他恨我,至少这样总比无所谓来的好一些。可这个世界上一定还存在着另一种爱情,就像陀陀的《白夜》中写道,

如果悦子可以这样想,应该会开心很多吧。人们总说,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不要低估人性的恶。可我总是觉得,不要低估人性的善,不要高估人性的恶。很多时候,老天爷有老天爷的安排,而我们能做的往往就是看清一点是一点。

三岛由纪夫作品精选集其他作品书评:

《假面的告白》:反向的自杀

《潮骚》:很靠近海

《金阁寺》:有关金阁的无限遐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