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塞罗那传读后感锦集

巴塞罗那传读后感锦集

《巴塞罗那传》是一本由〔西班牙〕恩里克·卡尔佩纳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6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塞罗那传》读后感(一):巴塞罗那何以成为巴塞罗那?

书封

关于城市的电影,似乎并不少,比如说《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西雅图未眠夜》《绝美之城》《午夜巴黎》等等,在讲述丰富多彩的浪漫爱情故事的同时,也是献给这些魅力城市的光影赞歌。对于巴塞罗那这座拥有超凡魅力的西班牙名城,伍迪·艾伦导演的《午夜巴塞罗那》便是对其优美风光、动人风采的一次浮光掠影的展示。

但是,关于城市的书籍,似乎更多,尤其是最近这两年更多,各种《XX传》层出不穷。不论这些城市传记撰书的初衷是什么,我只希望它们不是应付差事而来,而是作者真正热爱这座城市、真正想将这座的人文风景、历史文化与城市气质分享给这座城市以外的人。

本书《巴塞罗那传》便是恩里克·卡尔佩纳,这位生于巴塞罗那、长于巴塞罗那的传媒学教授怀着诚挚的热爱,献给巴塞罗那这座具有“伊利比亚半岛的明珠”美称的西班牙第二大城市的一曲礼赞,让不曾去过、不曾了解这座城的人了解巴塞罗那何以成为巴塞罗那。

商业传统与工业化并举的贸易大港

巴塞罗那城正式建立于公元前15年到公元前13年之间,自建立之后,巴塞罗那就一直是西欧重要的商业中心,具有悠久的商业传统,时至今日,也依然拥有“地中海曼哈顿”的美称,可见其商业传统历久弥新。

卡尔佩达分析了巴塞罗那的衍生历史,追溯了罗马帝国的征服与分崩离析对巴塞罗那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巴塞罗那商业的繁荣,却是离不开基督教、伊斯兰教之间的相互影响。虽然历史上伊斯兰教对巴塞罗那的统治时间很短暂,仅有八十多年,但在巴塞罗那被划归到穆斯林的势力统治范围内时,穆斯林已经控制了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地中海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还接管了通往亚洲以及深入非洲内陆地区的道路,因而使得巴塞罗那城的商业地位和重要性都上升到一定高度。同时,穆斯林的到来还改变了巴塞罗那城的内部规划和与周边地区建立联系的方式——佃户合同,随后衍生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法律关系,有利于巴塞罗那保持并成为西欧重要的商业中心。

到了13世纪50年代,巴塞罗那商人已经巩固了对整个地中海区域的控制,这个区域包括从加泰罗尼亚海岸到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之间的区域。造船业和纺织业,也在巴塞罗那的城市产业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海梅一世就让其战舰为加泰罗尼亚的商业活动提供保护。17世纪时,巴塞罗那已被认为是地中海最重要的城市和港口之一。

此外,加泰罗尼亚商人还有自治传统。到了13世纪快结束时,他们已经在地中海沿岸或临近的126个城市开设了海上贸易事务所。设立这些事务所的目的,就是将加泰罗尼亚商人凝聚在一起并为他们提供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规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他们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这些法规汇集到《海上贸易事务所书》中,其实就是一部商业法的汇编。

此外,中世纪时期,巴塞罗那的冶铁技术就已达到欧洲先进水平,成为欧洲重要的武器贸易城市。根据卡尔佩纳所述,10世纪中期的巴塞罗那“是一座用于抵御敌人入侵的防御性城市,还是一台有着商业及城市发展目标的战争机器”。

历史古城与建筑艺术的旅游名城

巴塞罗那历史悠久,拥有重要的史前遗迹,1990年在摩罗特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便是最好的例证。1917年,在慕达内尔街与高贝尔尼克街交汇处发现的蒙德洛尔斯山遗址,一度是巴塞罗那考古学家的骄傲,直到20世纪末期圣保乌和摩罗特古遗址被发现后,它的影响力才下降。

西哥特人和伊斯巴尼亚罗马人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及看世界的方法,因而他们对巴塞罗那的前身巴切诺那城进行了不同的改造,也修建了很多基督教殉道者的大教堂和修道院,也就是今天成为巴塞罗那重要重要历史遗产的几座教堂——田间圣保罗教堂、松树圣母圣殿、沙滩圣母圣殿还有已经消失的圣库加特教堂。

巴塞罗那是一座艺术之城、音乐之城和建筑之城,从建立之初到21世纪,经历了无数次改造和重建。“悲惨一周”发生后,巴塞罗那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城市里最窄的街道被拓宽,最重要是建立了一个“新歌特区”,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巴德亚斯之家。不过,巴塞罗那历史最悠久、最受游客欢迎的城区是老城区——整个巴塞罗那的心脏。

圣家大教堂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安东尼·高迪创造的建筑神话。他的作品拥有极致的外观,远超出一种特定的艺术风格,不仅是对自然深入观察的结果,还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理念:整个物质世界都是数学计算的产物。高迪设计了一座非常奇特的圣家大教堂,充满了象征主义的色彩,如果用神学及教理去解读,会发现每一处设计都有自己的含义。随着这座圣家大教堂的诞生(在高迪有生之年,这座教堂并未完工,但他为后人指明了建造方向,并坚信这座教堂会修建成功),巴塞罗那诞生了一条最初不存在的斜街,也就是后来的高迪大街。

《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曾在他的多部小说及其他作品中提到巴塞罗那,在《两姑娘》这个故事中,他借助主人公之口对巴塞罗那做过这样的描述:“这座城市令她们仰慕。她们将这里看成是世界上最美城市中的花朵,是西班牙的珍宝,它不仅让远近的敌人闻风丧胆,也是巴塞罗那人民所得到的珍贵礼物与快乐的源泉,它是外来人的庇护所、骑士的殿堂及忠诚的典范,它能满足人们对于一座富甲一方、错落有致、名声远扬的大城市的一切好奇心与期待”。

我想,每个读完这本书的读者,或许都会发觉“巴塞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它是巴塞罗那人民得到的珍贵礼物与快乐的源泉、它热情好客、优美雅致······”

《巴塞罗那传》读后感(二):一个人,一座城,巴塞罗那是怎样一座城?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终于轰然倒下,就像超速行驶的车辆,冲出围栏变成一堆散沙。大半个欧洲大陆陷入混乱,灾害不断、叛乱频发、商业停滞,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压着旧时属地上的蝼蚁。唯有一城,傲然屹立,它就是巴希诺城,即后来享誉世界的巴塞罗那。

恩西克·卡尔配纳,同很多普通人一样,他也深爱着自己的故乡。但他又不是普通人,而是西班牙历史学家,他以自己的方式爱一座城,因此他写下《巴塞罗那传》。他出生于1960年的巴塞罗那,为此,他将巴塞罗那的历史,从罗马帝国时期写到了自己出生的年代。

那么,在作者充满对故乡浓郁热爱的笔下,巴塞罗那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

提起明星,不得不提追星一族,他们几乎老少通吃,不过近来的负面报道少了很多。他们也变得正常,开始崇拜袁隆平先生、屠呦呦女士等国之巨星,这在现在看来是比较好的改变。但也有例外。张一山、关晓彤在南大取景拍摄时遇冷,南京大学的学生不围观也不追星,正常做自己的事情。当然,如果钟南山院士去的话,也许是另一番场景。

但有一座城,即使是好莱坞巨星,或世界著名艺术家,行走在它的街头,能得到的最多是“好奇的一瞥”。巴塞罗那人是“清高”的,不会对任何名人给予过多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在它的街头,名人实在太多的缘故,也有它深厚的历史原因。

从中世纪开始,巴塞罗那一直是类首都的存在,王国议会的宣传效应,让这里俨然成为王国首都。所以巴塞罗那人一直有作为王城属民的自觉与高傲。而卡斯利蒂亚的并入,让君主制国家看到了新的可能——马德里开始兴起,巴塞罗那在事实上,成为一个被遗弃的首都。被抛弃的巴塞罗那人,并未因此消沉,而是将这种历史的必然,转换成无比强大的自信,进而演变为“蔑视”。所以,即使再出名的艺术家,在巴塞罗那,也只有被蔑视的份儿。

在巴塞罗那还被称为巴希诺的时候,它还有个名字——王冠之城。能得此名,不是因为它善制王冠,而是因为军阀混战与奴隶叛乱。混乱的世界总需要一个“庇护之地”,人们记起了拥有雄伟城墙的巴希诺,商人、贫民、奴隶一拥而进,将此地作为最后的盾牌。所以,在混乱时期结束之后,保存实力最完备的巴希诺,成为了加泰罗尼亚新星。商业与贸易,激活了经济与活力。为了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城墙被一代代守护者不断地加固。“城墙上每隔6到8米就设一个塔楼”,而整个圆形的城墙,搭配着78个方形或圆形的塔楼,正似一个无冕的王冠。

这些塔楼经过历史的沉淀,如今残存不多。城墙及之内的土地,也早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怀揣着巴塞罗那的历史积淀,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的览胜之地,人们称之为老城。新城则是市政规划的典范,大道广场,以及广场周围的各种奢侈品店与大型超市,都在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繁荣景象。在大部分人看来,巴塞罗那是两城合一城。老城是巴塞罗那的心脏,新城则是这个城市的活力与生机。

1700多年前,巴塞罗那以巴希诺之名,因城而存;如今,离开了城墙的庇护,巴塞罗那以自身的繁荣再次书写着历史的神话。

犹太人总是让人惊叹。“股神”巴菲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天才”索罗斯、电影巨头华纳兄弟、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犹太人。而美国华尔街,有一半以上的超级富翁是犹太人,他们是天生的商人。

13世纪末,巴塞罗那的犹太人,游离于贵族与平民之间,从事着有息贷款的行当。他们有自己的团体,有自己的信仰。无论是和平时期的信仰不同,还是混乱时期的无力还款,巴塞罗那人成了众人唾弃的对象。眼红或许是人性的贪婪使然,而商人的唯利是图,或许是更深层的答案。

时间来到1391年,饥荒、瘟疫、战乱,并未让犹太人的财富有所损失,却使平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权者将自己的不作为与时代的混乱,归咎于拥有庞大财富的犹太人,鼓动平民与奴隶,一次次挑战犹太人的底线,直至公然抢劫、强制洗礼。妥协与不妥协,对犹太人来说,都是灾难,大部分人选择了离开。而犹太人对金融的长期控制,让之后的当权者大为恼怒,于是,马丁一世统治时期,禁止犹太人入城。

巴塞罗那因城而存,得以留下完整的历史,供游客把玩;巴塞罗那人的清高,让这座城依然享受着“别低头,王冠会掉”的礼遇;13世纪犹太人的遭遇,并没有在作者的爱乡之情中悄然湮灭。相反,《巴塞罗那传》以足够客观的历史态度,审视和怀念这座王冠之城,而恩西克·卡尔配纳,也以他历史学家崇高的敬意,向巴塞罗那致敬。

故乡的美,在于你看清她的所有面目之后,依然深爱着她!

《巴塞罗那传》读后感(三):为自己热爱的城市写一部传记

一般而言,没有注释与参考文献的人文社科专著,总让读者感觉缺了支架。与虚构类型的著作不同,人文社科尤其历史类型的著作基于史料来完成,因此基本的引用与参考说明,即使呈现出来的语言未必是我们熟悉的中文(总有会各国语言的读者),都会让读者心中有点儿底,不至于总有种轻飘飘的不自在感。再看内容简介中提到“作者运用丰富翔实的史料,以时间为轴”“作为巴塞罗那这座城市的编年史”,便更不自在了,到底用了什么史料,在这本书里其实没有完整呈现的(有引用,但不知道具体出处)。

我对西班牙历史与巴萨罗那历史并不熟悉。基于此,我无法判断作者所言之历史如何。我本以为可能是译者偷懒或者不可描述的客观原因以致于我们无法在中文版中看到更多这本专注的详细信息,于是我找到原著,确定是同一作者,同一本书(西班牙文),发现原著确实也没有列举参考文献。那便只好通过了解作者来为自己翻阅这本书加些“底气”。(终于感受到自己要是平时不用功,太随意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

恩里克·卡尔佩纳(Enric Calpena)

我为这本书及其著者、译者的冒犯之举表示抱歉。在了解完恩里克·卡尔佩纳的基本信息后,我对于书中的书写就比第一次翻阅时有更深的了解。出于历史传播的习惯与目的,这本书实际上没有太高的门槛,从巴塞罗那孕育到上世纪50年代佛朗哥政权衰败(70年代以后至2001年仅几页篇幅),恩里克·卡尔佩纳用通俗的语言——这里当然也有译者的功劳——为读者展现巴塞罗那2000多年的历史长卷,因此它属于普及性读物,能满足大众对巴塞罗那这一城市能有基本了解的需求。

一如既往,我仅挑几处简要讲讲。书中提到一点值得读者思考。某种程度上,对外战争掩盖了灾难性经济政策与专制主义的野蛮,当1814年独立战争结束后,专制继续,动荡依然缠绕着每一位巴塞罗那人民。“自由三年”期间让人们欣喜,但社会分化在和平环境下被暴露,随后又以非常暴力的形式展现出来。外来威胁能促进人民团结也助长专制,但如果在和平环境中延续军事化的统治,从上至下的专权与社会分化问题自然而然也会随之产生。

19世纪的西班牙与巴塞罗那从未远离暴力的内乱,不过也不妨碍巴塞罗那人寻求自己的娱乐方式,比如西班牙斗牛(大众体育出现后减少)、热气球与戏剧(19世纪末发展为电影院了!),更值得一提的还是19世纪末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不和谐街区”。顾名思义,在“不和谐街区”的房子都是在一群坚定的加泰罗尼亚主义者竞争下建筑的,金主的要求是,要让自家房子成为“整条街最靓的崽”,于是不对应不统一的纹样与颜色随着不规则建筑平地而起而出现,相互之间只有视觉冲突,自然就不可能和谐了。最为人津津乐道还是巧克力大亨安东尼奥·阿马特耶与纺织大亨约瑟普·巴特略二人建筑之争。据说阿马特耶当初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要求其设计师普伊格在加入哥特式风格的同时,要凸显这栋房子比周边的建筑要高,于是有了现在所见的“山墙”……

阿马特耶之家头顶的山墙

同样的要求,也出现在巴特略给高迪的订单上。据说本来巴特略想将老房子推倒重建,但高迪说不需要,改造改造就可以。巴特略答应,但坚持要将房子建得比阿马特耶的高。于是高迪为巴特略之家搭建了一层,再加龙脊屋顶,使巴特略之家变成整个街区最高的房子……(违章啊大佬!)

右边是巴特略之家,有觉得比阿马特耶之家高吗?

扯远了。回到恩里克·卡尔佩纳讲述的巴塞罗那。现代主义在巴塞罗那兴起,代表了加泰罗尼亚的复兴,现代化城市的需求,建筑不仅要新式还要舒适,更重要的是要凸显加泰罗尼亚与欧洲社会并驾齐驱。正是这样一种竞争形态,才造就我们至今能见的光怪陆离的“不和谐街区”。

我本想将书中提到佛朗哥政权与关注这一方面的史学著作做版本比较——一个新的观点是,纳粹强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苗头在此(佛朗哥政权,《内战之殇》)。可看着历史中的巴塞罗那人如此热情积极建设自己的城市,那些血腥暴力的悲惨后续,不忍再提。

如果不是热爱这一城市,无法侃侃而谈地讲述了六百多页关于她的历史。正如恩里克·卡尔佩纳所断言的,巴塞罗那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着超凡魅力的城市之一,她能让不住在那里的人以及从来没在那里生活过的旅行者、观光客、过客都喜欢上她,很难有人不对巴塞罗那印象深刻。正因为喜欢她,所以才会对她的前世今生熟悉得信手拈来,不需要什么参考文献,才会想要从事历史传播,将自己成长与生活的城市用大众都能接受的方式广而告之。

如果哪一天启程前往巴塞罗那,我想我也会带上这本《巴塞罗那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