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诺娜的房间读后感精选

诺娜的房间读后感精选

《诺娜的房间》是一本由[西]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兹·库巴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诺娜的房间》读后感(一):相当惊艳

这是一本相当令人感到惊艳的短篇故事集,全书只有6个小故事,但是每个故事都能带来强烈的冲击感,令人欲罢不能。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二个故事《和老太太聊天》,故事讲述了一个穷困的女人在生活即将崩溃的时候,偶发善心帮助了一位老太太,在聊天的过程中逐渐升起了一丝贪念,就在她即将得手的时候,故事出现了极大的反转。这让女孩那本来以为已经坠入谷底的生活再次经历断崖式的跌落,生活比能够想象的糟糕更加的糟糕。 坦白说,这个故事并非作者独有,无论是故事的反转还是故事的相似性,我在很多其他的故事中都曾读到过相似的,在我读到这篇以前,我甚至以为我不会再为这类的故事感到震撼,但是《和老太太聊天》做到了,作者用她自己的方式将一个或许已经没有那么新颖的故事讲述的异常夺目。 首先便是困境,类似的故事很少会塑造出这么令人崩溃的困境,我们习惯看到先抑后扬或是先扬后抑,通过对比达到冲击的效果,可是很少能见到用一抑再抑达到强烈的冲击感,可是《和老太太聊天》做到了,那个黑暗的反转给了我的头脑一记重击。 本书的同名作《诺娜的房间》也是我很喜欢的作品,它的重点同样在于反转。故事的讲述仿佛是个很平常的成长故事,有偶尔争吵的父母,逐渐变得有点讨厌的妹妹,心中暗藏的爱慕和嫉妒,生活中琐碎的小事,然后,话锋一转,给出了一个令人错愕的结局。如果这是一个推理故事的话,那它是一个很棒的xxx诡计(不能说),而不当做推理的故事来看的话就更有一番乐趣。其实阅读的感觉很像《向日葵不开的夏天》。 而另一篇与之相关的是《人物内像》,这篇中的主人公是《诺娜的房间》的作者,仿佛是作者的日记(我对这种套娃式的故事总是格外地有兴趣)。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作者(即《诺娜的房间》的作者),在参观美术馆的时候看到了一幅画(就是这本书封面的那幅画),并听到了一群孩子对这副画作的解读,从而发现了一件令人感到惊恐的事情,她试图去解救,去求助,可是却发现自己无法做到的故事,那种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格外吸引人。 另外三篇《芭布萝的下场》、《新生活》、《与“哇是-哇不”的日子》其实也很有趣,她们处在一种界乎真实与幻觉之间的状态,让现实与想象碰撞出一种奇妙的火花,读起来津津有味,但是和前三篇相比没有那么的和我的胃口,略遗憾。

《诺娜的房间》读后感(二):幻想不一定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写在前面:实际上,这本书我很多地方没看懂,若我对某些地方的理解有误,或诸位有其他的看法,望不宁赐教。

《诺娜的房间》,用时两天,看不太懂。

早先曾听到传闻,欧美现如今的推理小说主打悬疑,其悬疑氛围非常浓厚,比之以前的推理小说,现在的作品更具有文学性,思想的输出更强更激烈。

看完《诺娜的房间》后,才知传闻不假。对于这本书的定位,应该不算推理,但又好像可以算。这部作品属于短篇集,有六个短篇小说,每篇故事的悬疑性都非常强,而推理部分应该属于幻想推理,最后的结尾来一个意料之外的反转,不可思议。

六部作品的主角都是女性,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诸如刚上小学的小女孩,工作不顺利的未婚女孩,青年女作家,老太太等等。在每一部作品中,故事以她们的幻想为主体,或者说,她们对于事物的猜疑、幻想、脑补构成了这些故事,而这些部分都有些推理成分,虽然心理学上的推理大过于客观事实的逻辑。

第一篇是最最看不懂的。一个小女孩,跟自己的同学分享自己有一个“特别”的妹妹,叫诺娜。怎么个特别法?这个妹妹不是跟常人一样出生的,在小女孩知道自己有妹妹的时候,诺娜已经三岁的,就像从天而降。而在小女孩眼里,诺娜深受父母宠爱,而且有一群虚构的朋友。小女孩开始嫉妒妹妹诺娜,她的情绪偏执、癫狂,对于旁边人的行为开始进行负面的幻想,行为愈加暴力。

随着故事的展开,一开始,我以为诺娜是收养的,后来小女孩“看到”了诺娜那群虚构的朋友,我又开始怀疑,诺娜是她虚构的第二人格。直到结尾,原来小女孩才是虚构的,诺娜为自己虚构了一个争宠的姐姐,颠覆性的结局,出乎意料的反转!

第二篇,有些细思极恐。一个写剧本的女孩,因为原先定好的剧本被人退回而收不到报酬,导致自己即将因付不起房租而被赶出公寓,她不得不约一个许久不见的朋友出来借钱。她开始幻想见面的场景,并开始模拟自己借钱用的语气,当她做好准备时,却被服务员告知,朋友有事来不了,这消息重重打击她,她慢慢往深渊前行,虽然她自己意识不到。

路上,她遇到了一个需要帮忙的老太太。她将老太太送回家,又开始幻想,兴许老太太会拿出一笔钱感谢她,即便没有,她也可以以此向老太太借钱。进入老太太屋子,她看到了一笔钱,与其他不值钱且不重要的物品放在一起,她又开始幻想,也许老人家记忆力不好,并不知道,她现在拿走,只是借用。结尾又是一个反转,所谓的迷路不过是一个诱饵,所谓的钱不过是一个陷阱,最终,这个姑娘落入了老太太儿子布置的笼子里,成为笼中人。

每一篇故事,都充斥着那种不可思议的幻想,或许与女性有关,又或许人性本就如此,过度解读他人行为,偏执地以负面情绪看待世界,却又对未来充斥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而结局的反转,不仅打破了主角的幻想,同时也表现出现实的残酷。甚至,因为有了主角的幻想,现实才显得更加的残酷。

除此之外,作者似乎还借着几个主角的身份,表达一些什么,比如家庭,比如穷困,比如孤独……

只不过,我确实没怎么看懂。

《诺娜的房间》读后感(三):我可否找到了通往秘密世界的钥匙?

你拥有通往秘密世界的钥匙,享受它吧,如果有一天你想要与他人分享,可以分享,但要选对人。 ——题记 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兹·库巴斯,是西班牙的作家,她最擅长的领域是短篇小说,评论家称她是“开辟了短篇小说在西班牙的复兴”。 说来惭愧,这是我头一次知道有这么一个作家也是头一次看她的作品。一切的感觉都是那么的新鲜。她写作小说的手法真的很别致。读她的小说颇有一种迷失的感觉,迷失在现实和虚幻之间。 如题记所说,我感觉作者也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加入了密码放入到了作品之中,然后等待有缘之人。 阅读本来就是一个解读密码的过程,解读出作者留下的密码越多,就越能明白作者的世界。我试着把小说读了两遍,不知道自己是否算是拿到了通往秘密世界的钥匙。 这本短篇小说集一共有六篇小说,感觉这本小说集的主题就是一种冲撞:《诺娜的房间》写出了现实和想象的冲撞;《和老太太聊天》,写出了善意和恶意的冲撞;《人物内像》写出了创作中虚构和真实的冲撞;《芭布萝的下场》写出了记忆和遗忘的冲撞;《新生活》写出了衰老和年轻的冲撞;《与“哇是—哇不”的日子》写出了世俗和理想的冲撞…… 在每一份冲撞中都似乎有一种力量先占了上风,而最后胜出的都是另外一种力量。 我以《诺娜的房间》来举例。 这是全书的头一篇,编选者也用了这一篇作为全书的名称,整体读下来之后,这一篇给我的印象也最为深刻,算是这一本里面的代表作吧。 全文的第一句话已经为整篇文章奠下了一个基调。“我妹妹很特别”。读完全文之后,你才知道这句话有多么的重要。这个相当于作者玩的一个小手段,只不过当时你真的没看懂。这句话是留着你第二遍看的时候让你震惊的。 叙述者“我”是一个小女孩,“我”有一个妹妹叫诺娜,当诺娜不打招呼闯入了原本是独生女的“我”的生活的时候,“我”的一切都被打乱了。从此,我观察着诺娜,嫉妒着诺娜,与诺娜的姐妹角色互换,甚至我们会爱慕上同一个男性。我第一次阅读的时候,一直以为这个男性是虚幻的,还一直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提前看到了答案,我甚至觉得作者把这个男性命名为“我知道是谁”就是一种剧透。我还参考了小时候看《成长的烦恼》的时候,麦克的小妹妹虚构出一个叫尼克的角色,分析了一把“我”在嫉妒之下缺爱的心理。当我以为我无限接近于真相的时候,“我”在游泳池中观察到的小妹妹的情景,让我大吃一惊。难道这是一篇玄幻小说?不容我多加思索,故事的真正底牌,慢慢地被作者接了出来。 原来故事中一直的叙述者“我”才是真正被虚构出的那个角色。“我”是诺娜想象出来的,一个会和诺娜争宠、但也时刻关注诺娜的姐姐的角色。 瞬间,有了很多年前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罗杰疑案》时候的感觉。那个故事里叙述的主角就是最终的凶手。

现在读回那一句:“我妹妹很特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