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的小哲学》读后感100字

《爱的小哲学》读后感100字

《爱的小哲学》是一本由[意] 维托·曼库索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小哲学》读后感(一):爱真的是单一的吗?

书的开始有一些观点还是挺新奇的,比如从意大利语的角度分析爱的表达阐释爱具有的模糊性,以及“爱是两个人之间的艺术化变形”,再比如从希腊阿佛洛蒂特来讲述人对爱的一些看法起源。但是全书都是在用作者的男性视角在看待爱情,并且将爱放在宗教中审视的篇幅过于多(最重要的是没有讲出来所以然,充其量说明了宗教道德限制的不合理性)

书的标题是《what is love》,但这本书只谈了爱情和性,作者的观点是将爱完全放置在单一男性视角下的一种理想高度上。理想高度的爱,是一种爱,但我们能否定是否还有其他爱?如果读了这本书,我是根本不能理解“what is love”的,只能说这本书还不够深刻。

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爱是两个人的事。我且问,在这种主体间性下,如果一方持着理想高度的道德完美之爱,而另一方对爱的见解和看法却不如一方,那么两个人在爱这个维度当中的感受到的爱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一定是支离破碎的。在这个世界上,我想大多数人是没有办法真正把爱放在一种纯粹中看待的,但是作者对与爱一起纠结着的其他情感“骄傲”“控制”“自私”“无畏”“恐惧”等等排除在外。

并不是所有人对爱的体会都像作者一样,只能说这本书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爱的一厢情愿的独白罢了。爱是很多元的,很多时候是不完美的。如果作者的本意真的是要讨论“what isl love",那就要把爱放在很多情况下考虑,而不是列出来一些“手淫”“卖淫”“通奸”的“敏感词汇”,强撑这本书的全面性,在我看来,这些小标题只是标题,什么都没有讲出来。

每个作家都有权利再书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我感觉读这本书不是我跟作者在平等对话,在讨论“爱是什么”,而是作者在告诉我“爱是这个,爱是这样,我认为,我认为,我认为”,完。

《爱的小哲学》读后感(二):关于这本大尺度的书,我有些话要说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管是亲情之爱,两性之爱还是别的什么爱,我们人类好像没有爱就活不下去了。

有一句话很有名,说最好的生活就是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我想是的,这样直接把人们的欲望都给包含在里面了,基础欲望都能得到满足。

这本《爱的小哲学》就是讲述爱情、性和婚姻的,用哲学的态度去看待这些问题,以及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与爱有关的任何问题。从爱是什么,如何生活在爱中以及爱的启示三个方面来阐述作者的想法。

作者维托·曼库索,生于1962年,在意大利多所大学任教,代表作:《上帝和我》《热情:爱的原动力》《耶稣的秘密生活》《天主教激进派教义:维托·曼库索神学简介》等。他的作品常年被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报道,吸引了千百万读者的关注。《爱的小哲学》出版后,再次引起轰动。

这本书讨论了很多我们日常虽然都好奇但是不怎么敢讨论的话题,比如通奸,比如同性恋,比如手淫,哪个说起来都是让人尴尬脸红的话题,但是这些事情又是我们生活中切实存在的,且自古到今,都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越是避讳,人们就越是好奇,想探讨一下,想揭开盖子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到真正揭开了,又发现里面也就是那些寻常的东西。

说到爱情,我对于爱情的理解是一场短暂而盛大的荷尔蒙盛宴,或者说肾上腺素的飙升,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要想一直保鲜,需要两个人都属于感恩和内心浪漫的人。

想想初见时候对方的美好,过几年对方的全部都暴露在你面前,他整天不刷牙,睡觉不洗澡,头上油乎乎的样子,暴怒发脾气的样子,意见不一样摔门而出的样子,遇到困难无所适从的样子,如果你见到对方的这些样子后仍然内心爱着对方,那么,恭喜你,你的爱情保质期很长。

对于生活中那些非典型爱情,什么出轨啊,同性恋啊等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觉得不管是什么爱情,有一点公众规则大家要遵守,就是不要恶意伤害别人,比如出轨,势必会伤害别人,你完全可以分手离婚后再去找别人啊,但是这些出轨的人一个是享受偷情的刺激,再一个可能享受被两个人爱着的感觉,说白了是贪欲在作祟,根本不值得称道。

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看看这本书,了解一下爱的真髓,从而更理性和冷静地谈爱。

《爱的小哲学》读后感(三):关于爱与性

好吧,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俗人,因为促使我对维托·曼库索的《爱的小哲学》感兴趣的只在于本书书封上的那一句“一场关于性的勇敢而本真的讨论”。虽然风气比起以往开放了不少,但是关于性以及性的一切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依然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依然有很多人谈性色变。对于性的认识与理解,我们依然只能偷偷摸摸的在静谧无人的夜里一个人研究。所以,在这本宣称勇敢而本真的关于性的讨论中,我会收获什么呢? 在开始阅读本书之前,我想我们有必要去对作者做一个基本的了解,本书在开始之前已经对作者做了一个简单明了的介绍,再次无须赘述,而我想说的是本书作者应该是在神学、古希腊语研究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在本书的很多地方,作者为了表明自己对爱与性的看法都会借助古希腊语的演变或者是神学观点来展开,如本书在谈论有关同性恋的问题是便是直接引用的其在意大利同性恋天主教论坛上的讲话,其观点的引申在于以自然的名义反对,以SJ的名义反对。因此,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想我们获得可能不只是关于爱与性,还可以从侧面来了解一下性与性观念的源流发展,以及在宗教观点下对不同性观念的看法与态度。 在作者看来,爱或者性是有其黑暗属性的。原因在于性在除了温柔和抚慰的程度之外,还包括了诸如挣扎、征服、宣泄等等类似暴力的情绪在内。这在一方看来是快乐,但是在另外一方可能就是痛苦了。与此同时,也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在性生活中,应不应该有道德可言。在这个问题上吗,哲学家们可能已经争吵了上千年。性道德的存在其实并不应该成为一种问题,而应该是一种共识。如尼采所言,如萨德侯爵所为,仅仅是享受自己的高人一等的快感,或者乐见于通过制造别人的痛苦来让自己获得快感,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危险且不负责任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口中的性道德很大程度来源自于宗教或者神学的要求,建立在所谓的自然法的客观性基础之上,这与我们想象中的性道德貌似又有所不同。在我们一般理解中的性道德基本上存在于性关系的发生与性观念应该发生在自愿、平等、互相取悦的基础之上,应该符合一般的社会伦理要求,不应该对他人造成伤害等等。不过在有关章节的最后,作者也强调基于“基督教”的性道德也应该走一条革新的道路,在包括肯定避孕,允许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以及承认同性恋爱等方面做出改变。这在我们今天讨论有关性的问题上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他的重视将有助于我们重新去审视我们今天的一些行为与看法,在 在维托·曼库索的《爱的小哲学》中,作者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述了那些同爱与性有关的一切,有关于性道德、性伦理,有关于双性恋、同性恋,有关于不婚主义、禁欲主义等等,这有助于帮助我们理清爱、性与婚姻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中!

《爱的小哲学》读后感(四):爱的深意

拿到这本书,刚读了一点的我,还是挺意外的。意外的发现,作者对于爱做出了从未被我注意到的解读。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坠入爱河的瞬间么,有被吸引到、甚至有种尴尬、迷茫或者一点害怕的瞬间。这个可能是原始的一种感觉,但是爱情现象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从不止一个角度来看待它。这是一个考虑自然在我们身上做了什么,或爱的被动维度问题;我们对自己做了设么,或者爱的积极维度问题;最后,是我们与自然有意识的结合,也就是我们人生在世的意义。爱是我们的天性,是大自然的产物。

首先要弄清楚是谁射了箭。关于爱情起源,这可能会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实质性困惑:一方面,我们不能说“我爱”,因为真正主动的或发起一方的不是我,而是一种能抓住人心的更强大的力量;另一方面,我们甚至不能说“我被爱”,以为起初令ta生爱的那个人还没爱上ta,或许永远不会爱上。所以重要有吸引,不需要知道是谁射了箭,这个问题也没有太大必要。

什么是坠入爱河?是从自我中心主义中的解放,还是一种新的更可怕的禁锢?这很难回答,因为正是陷入了令心智迷失的迷宫。坠入爱河的人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他的身心不再像以前那样服从自己,他发现自己处于某种不可抗拒的身心磁性控制之下。这是一种真正的依赖,一种类似于审美体验和宗教体验中心的现象,它标志着主体面对比其更大更强的一种维度的投降、遗弃和完全开放。一旦在恰当的时候爆发,崇高就会像闪电一样把一切化为碎片。

经典的三分人类学,身体、灵魂、精神。可否从这三个维度理解恋爱。身体参与人体的物质维度,细胞、组织、器官。我们通过灵魂参与人的心理维度,表达人的情绪、感情、恐惧、激情。在精神上,我们参与存在的理想维度,追求人的道德、审美、政治价值、精神。从这里出发,再回到恋爱及其组成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很明显,如果是一个人仅仅坠入爱河,对于他而言,精神维度不会发挥任何作用,因为它既不会培养也不会寻求,荷尔蒙在他身上的作用几乎是压倒性的,因为只有心理的追求和身体的愉悦才是最为重要。相反,如果一个人正在恋爱,精神层面的伦理价值、审美标准、社会和政治取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荷尔蒙的作用将一直由意识和负责任的评价能力来调节。

怎么样,是否读到了一些有用的观点,领略到了不同的深意。不止这些,需要把恋爱与现象相似但本质完全不同的迷恋加以区分,我们称之为痴迷。恋爱中的人能改变所爱的人的整个人格,而迷恋中的人,则只能增大对方的请于。恋爱和迷恋的去表,表明了以相同爱情之名所表现出的不同现象之间的巨大差距,这就是为什么爱情成了我们语言中最为模糊的术语之一。

《爱的小哲学》读后感(五):论爱情的哲学

我对爱情从不抱有太多幻想与期望,毕竟在人之所热爱的事业与为之奋斗的理想面前,爱情显得过于虚无缥缈,又过于捉摸不定;如一个人的人生必然要接触到爱情,或者说爱情是人的生命中必然存在的事物,对一部分人来说则过于绝对过于不真实了。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要在不长不短的生命中经历一段真正的爱情,至于我用什么来界定真正,又是另一个让人费解的问题。

科学定义的爱情将其解读为多巴胺、内啡肽等多种激素的分泌,仿佛生为动物的本能导致我们必然以爱情为理由来实现自然赋予的繁衍任务,这显然把爱情归类为非自主选择的自然本能,让人对爱情愈发感到失望颓丧。加之文学上颇有一些反思爱情真实性的文字,比如普鲁斯特将我们称之为爱情的感情解读为自我在他人身上的投射与一些自我感动相结合的复杂感情。这二者能在一段时间内成功劝阻一部分人相信爱情,甚至我现在也并不能拿出有力的证据反驳以上两种观点。

但我们终归要看一些积极的不一样的观点。正如《爱的小哲学》里面所阐述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来看,爱情的实质千差万别,它与性、与激情、与激素等很多因素密不可分。我们所处的世界之丰富多彩,或许正有一部分源于这些丰富多彩甚至可能让人瞠目结舌的爱。

至于爱情以外的,比如性、比如婚姻,我们又不可能把它们一概踢出爱情的范围,正相反,如果完全抛却人们对于性和婚姻的种种向往,那么爱情或许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了。但这并不是说爱情即全部生理性的愉悦,反而是精神与文化的交合处,才最有可能产生爱,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灵魂的碰撞”之类的词汇。

这问题似乎越来越复杂了起来,但爱情原本就是多重复杂因素综合的效果,只是在不同人身上,各个因素所占的比例略有不同,比如有人更看重外表提供的生理性愉悦,有人更在乎相同志向所引发的精神共鸣。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又会影响人们对不同因素的重视程度,这样一来,爱情这种我们开始认为极为私人化的东西可以说变成了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问题。

我想,如果一个人看到此处对爱情有了更多的好奇,而非生出些畏惧与退却心,则可以再去看看书中所讲。书中言语因其详尽更为简单,辅以事例与典故,虽以哲学为名,文字却是让人轻松愉悦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