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还乡》的读后感大全

《还乡》的读后感大全

《还乡》是一本由[英] 托马斯·哈代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页数:6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还乡》读后感(一):读《还乡》感

和《无名的裘德》相比,我更喜欢《还乡》,至少哈代还没有对笔下的人物那么“残忍”。游苔莎是个性格不错的女孩,但我始终无法理解用游苔莎对韦狄的爱恋来解释她怀想巴黎的说辞,我认为游苔莎在全书里有一种喀索斯式的自恋,先后爱上韦狄与克林都是借他人之力以达到满足欲望的目的。可以从她骄傲的人物性格和不顾流言蜚语的果敢看出,游苔莎是一个不凡的女性,但是,作者哈代竭力暗示时也掉入了父权制的陷阱,使得游苔莎人物塑造变得离经叛道又有点束手束脚。 哈代前篇漫长的铺垫和造势都是为尾声张本,最精彩处莫过于朵荪和克林救游苔莎和韦狄,冰冷的雨、沉默的爱敦荒原、婴儿的啼哭......一切都恰到好处,我甚至要怀疑河流里的水涡和幸存的克林是一种隐喻。 哈代对维塞克斯乡村的偏爱在爱敦荒原的故事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事中朵荪的幸福和克林的重启无疑是哈代对这些眷恋爱敦荒原的孩子的奖励。 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文恩——这个默默无闻从故事开头一直到结尾陪伴在朵荪身边的男人,我想起了《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的阿里萨,历经一切,却仍然保守“童真”。

《还乡》读后感(二):注定惨淡结局的现代人

哈代在开篇即言,「…在结局方面,不像现代这种这样惨淡。」《还乡》发表于 1878 年,对于我们来说,似乎还是一个属于前现代的世界,哈代彼时的见解,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前瞻性。意外的联想到刚看到的:「现代语境里总觉得全球化是 20 世纪下半叶的产物,但其实在这之前,全球化曾经在 1910 年左右达到过一个高峰,全球供应链的一体化程度即使和千禧年相比也不遑多让。这一切是怎么结束的呢?一战和西班牙大流感」。如此想来,哈代所生活的年代,可能离我们也并不相距太远,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许超出我们想象的「现代」;当然,他们并没有互联网,而这也很难说是一件「坏事」还是一件「好事」。

《还乡》中的游苔莎和克林构成了爱敦荒原的一体两面:游苔莎诞生在荒原之外 - 来到荒原 - 试图逃离荒原,她所厌恶和反抗的荒原,却赋予了她超凡脱俗的灵魂和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命运的作弄使她带着异教徒般的热烈走向了自我毁灭,最终死于荒原;而克林正相反,诞生于荒原 - 离开荒原 - 试图改造荒原,他对荒原的感情是带着一种批判和不满的爱,因此他希望能通过教育来改变荒原的面貌,其改造的终点,却恰恰是他所厌倦了的繁华世界的喧嚣,而在一切爱恨情仇落下帷幕之后,在宗教传道中寻得精神的慰藉,已经是他最好的结局了。在哈代的创作理念中,「性格与环境」是极其重要的主题,环境影响和塑造人,人也因其独异性而与环境产生种种联接和矛盾,《还乡》无疑是最典型的作品。爱敦荒原既是发生一切的舞台,也是左右一切的关键因素,有人热爱它也有人厌恶它,有人赞美它也有人憎恨它,荒原却是无限包容的,默默的凝视着大地上发生的一切。

在关于游苔莎的讨论中,经常看到她与包法利夫人的对比,二人似乎都是因爱慕虚荣、追求享乐而以悲剧收场的文学形象,进而很容易陷入一种对于女性的批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无论是游苔莎还是包法利夫人,她们身上所具有的是一种追求独立、勇于进取的精神,对于她们的道德批判更应该转化为对造成她们悲剧的时代的思考:在一个女性处处受限,想要突破自身及环境局限时,她们所能凭借的仅仅是在父权制社会中她们所唯一拥有的资本,美貌和身体。倘若时代能够给予更公平环境,即便她们最终仍不免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却必然可以在另外的维度里大放异彩,而不仅仅是需要依靠他人创造逃离的机会。我想哈代和福楼拜对这一假设必然十分欢迎,因为无论是在《还乡》还是《包法利夫人》中,他们并未做任何道德上的评判,而是以无限的悲悯和惋惜来讲述她们的故事。

故事接近结尾的自注中哈代坦言,在原本的构思中,小说在游苔莎死后就可以结束,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在本书按期陆续发表的时候,发生了某些情况,使作者变更了原来的意图」。至于「某些情况」具体为何,没有考证,总之哈代续写了一个看起来更加欢喜圆满的结局,也许,哈代是希望给注定拥有「惨淡结局」的现代人以片刻安慰,哪怕这些安慰是虚幻而无力的。

《还乡》读后感(三):就是瞎聊一些跟这本书的一些事儿

这里分享两件事,第一件是读这本书的状态。

正好碰到自己的学生期末考试,读的断断续续又有一些焦虑状态,担心自己的崽子们考不好。期末考完大概只读了三分之一左右,偏偏前半部分又描写居多,状态很糟糕。考完后经历了批卷和期末总结,终于静下心来看完了剩余部分。期间入手了一种咖啡冻干,跟牛奶混合在一起就是一杯跟拿铁口感很像的简直咖啡,味道很不错。几乎一天一杯,伴随着一点轻松的感觉读完了这部巨作。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读过20w字以上的长篇小说了,一直靠短篇小说集维持读书的习惯。这是这半年来最特殊的一本书。

第二件是这本小说本身。在豆瓣短评里简单提了两嘴,多少见到了一点。针对几个人物聊一聊,不知道会不会有剧透的成分。

首先是游苔莎,这个我不知道有多美但是超级美的女孩。她心中最大甚至唯一的执念就是逃离爱敦荒原去往法国,这也是她的悲剧,最后雨夜悲剧的主要原因。其实有点讨厌这个角色,过于高傲,没啥真本事,也不知道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做实质性的努力(我觉得嫁一个对的人不算)。她总以为自己凭着美貌是天生的公主,可是她的心态又完全没有公主的样子。她明明知道很多事情,可是因为她的骄傲就是不说,怕丢人。就挺虚伪一人。

其次是韦荻,这货我是真不知道他到底爱不爱游苔莎,但我想内心深处一定是有点感情的。然而他更多的形象是一副玩世的公子哥。他不满足现状,觉得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偏偏很多事情都不如意,就这样伤害了朵荪。

再者是文恩,那个红土贩子。这个角色是很多事件的推动者,他没那么重要又非常重要。他就像一个修理工,在故事将要卡壳的时候,上了一点润滑油。于是,把朵荪带了回来,间接地推动了朵荪和韦荻结合,成功将姚伯太太的基尼送到了朵荪手里等等。他其实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一面像一个骑士一样守护自己的公主,关键时刻骑着马执着剑出现,当他的公主不需要的时候,悄悄退去;一面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去理会世俗的眼光,专心做自己。

至于克林和朵荪,前者我觉得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地做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我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年前看到的一句话:如果深明大义的人只有你自己,那你活该被欺负。与此同时,他不够懂女人,简单来说,直男一个。后者的着墨相对来说太少,给我的形象就是一个懦弱的邻家小妹妹。不过她最后很勇敢地追求幸福是真的,最后和文恩幸福生活,在他俩的童话里是公主明白了骑士对他的爱,忘记了不该爱的王子。

而姚伯太太,我评价不来。但是对于那些出现的小人物,也就是配角,我总有一种他们间接推动了悲剧的感觉。但凡这些小人物的被安排的事儿有一个认真做了,游苔莎和韦荻也不至于那样收场,或许姚伯太太也不会去世。

总的来说,这也是一本非常可以的小说,撑过了前一百来页的铺垫,后面的剧情还是很吸引人的。另外,这个版本的封面真的好好看(戳中了我的审美),看到的一刹那直接买了这一套,另外两本《无名的裘德》和《徳伯家的苔丝》在我看完后也会有分享。

《还乡》读后感(四):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还乡》是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小说,它主要通过描写男主人公克林放弃自己在大城市的成功事业,回归自己热爱的爱敦荒原生活,以及他与女主人公游苔莎之间那似是而非的爱情、草率的婚姻,最后因个人的人生追求不同而演变为婚姻悲剧等一系列悲剧情节。悲剧的主要根源在于人物性格与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克林是一位世人眼中成功的的珠宝商人,但他对荒原却始终怀有一种真挚的爱。在他眼中,英国西南部的威塞克斯永远是他儿时的美丽天堂。他愿意尽己所能,为了这片天堂上的人民谋福祉。他认为大多数人所需的知识能够让人充满智慧,而不是用来争取金钱。他蔑视所谓物质上的成就,把它们当作一些没有意义的事,但当他满怀期望地回归荒原,意图造福人们时,赤裸裸的现实却啪啪打脸。这时他才明白自己所回归的荒原早已不再是他眼中的那个美丽天堂,沉重的挫败感加上他的眼疾迫使他放弃了自己原先那纯真的理想,最后成为了一名孤独的荒原布道者。

我们再来看游苔莎,她羡慕上流社会的浮华生活,凭借诱人的颜值,轻易便献出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先是依靠克林,但不久她便发现克林并不能如她期望的那样,可以带她去往奢靡的生活。其后她又投奔旧情人韦狄,但正在她逃离荒原时,却被死神无情地夺去了身体与灵魂。她是个在荒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女人,即便逃离荒原,她仍旧找不到自己活着的价值,也许只有死亡才能让她真正覆灭自己所执著的那种毫无价值的生活理想。

克林不顾母亲的反对与游苔莎走向了婚姻,婚后的游苔莎却不甘于平静的荒原生活,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渴望愈加热烈,然而克林却一心专注于自己教书育人的事业。为此,游苔莎倍感焦虑与痛苦,从而将满腹牢骚施加于克林,再加之克林因用功读书而患了眼疾,却又悠然自得地过上了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这就使得心高气傲的游苔莎大失所望。她认定丈夫是一个没有上进心的男人,只图自己一时之乐,最终两人的感情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裂痕。

由于孤独和落寞,游苔莎又与自己昔日的情人韦狄走到了一起。韦狄的暴富对于此时的游苔莎而言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死命抓住了她的心,于是她接受韦狄的怂恿,逃离荒原欲与其私奔,然而在逃离之夜风雨大作,游苔莎与韦狄双双溺死在荒原水堰,至此宣告克林与游苔莎之间的婚姻彻底破裂。

生活理想的剧烈反差使得两个起初相爱的人最终走向了悲剧。克林与游苔莎的生活理想是水火不相容的,克林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生活在荒原上,荒原的风景、物质、气味等等都让他难以割舍,同时荒原在他眼中也是实现伟大人生理想抱负之处,他对于荒原的无限热爱使得他立志扎根荒原、力图改造荒原。对待繁华的大都市,他却只会感觉那里处处渗透着奢靡,再待下去只会慢慢消磨掉自己的意志。人们为了金钱,为了物质上的满足,透露出人性中贪婪的丑陋。人们执著于忙碌的工作,只为了物质上的丰厚与社会地位的提高。

与之相反的是,游苔莎幼时虽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她却被上流社会骄奢淫逸的生活彻底腐蚀,成为了一个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女人。父母去世后,无奈流落到荒原定居,但她内心始终未曾放弃对于上流社会的渴望。她生活在荒原就如同身陷囹圄一般,剥夺了她的自由和梦想,她感觉这里的一切全都死气沉沉、令人烦躁。她之所以这样急切地与克林结婚, 最主要的是渴望克林能够带她离开这个她眼中的牢狱,从此奔向上流社会的美好生活,以满足自己对上流社会的享乐欲望。始料不及的是,克林却是一个向往荒原生活的乡野村夫,这就使得游苔莎无法忍受,两个人不同的生活理想颠覆了他们的婚姻,悲剧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酿成一系列悲剧的根源在于小说中主人公与荒原的关系,从克林的因热爱荒原回归荒原从而致力于改造荒原,到其妻游苔莎厌倦荒原,极力摆脱荒原生活,这一系列情节无不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男女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矛盾心理与冲突。

此外,对于造成二人婚姻的悲剧实则还有着另一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的婚姻并不是完全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克林的一见钟情看重的是游苔莎的美貌和她受过的良好教育能对自己的事业有所帮助,而游苔莎重视的则是克林曾经成功的珠宝商人身份,借助克林的优势,自己可以很快攀升到上流社会,从而满足自己的私欲。

这样一来,他们两人对待爱情和婚姻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态度,对婚姻缺乏严肃的态度而进行了一个草率的抉择。在对克林失望后,游苔莎没有恪守妇道,而是为了追逐财富和上流社会物欲横流的物质生活而与暴富的旧情人韦狄走到一起,满足自己贪婪的私念。最终在逃亡之夜溺水身亡,魂归荒原。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导致了悲剧的上演。

《还乡》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作品,反映了哈代所处的时代,青年男女对待自身生存环境的不同态度。同时作品的悲剧着重体现着哈代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悲剧,两个对于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注定是格格不入的。虽然小说中充满了悲剧情调,虽然主人公在追求自己人生目标时举步维艰,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持之以恒地为荒原上的人默默奉献着。

小说虽然颇具悲剧色彩,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但不管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不管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要付出怎样的辛酸, 他们依然无怨无悔。游苔莎为了自己向往的上流社会生活不惜在狂风暴雨之夜与人私奔,这也是出于莫大的勇气和动力,虽然最后归于毁灭,但在笔者看来,那种执著的信念还是让后人钦佩不已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