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读后感摘抄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是一本由[美]斯科特·塞缪尔森著作,未读·思想家 |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读后感(一):如何面对痛苦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在进行其伟大的斗争曾说:我个人的苦难也教会我那些莫名遭受的痛苦的价值。随着我遭受的苦难不断升级,我很快意识到,我有两种应对我的处境的方式:要么沉溺其中 ,愤恨不已;要么力求将痛苦转变成一股创作性力量......如果只是为了让自己不至于深陷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我会努力将遭遇的磨难视作一种机会,可以让我改变自己,并且医治那些现在也深陷困境中的人。

过去的几年里,我坚信,莫名遭遇的痛苦具有救赎的意义。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读后感(二):评《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

第四堂课中讲述了一个致力于讲故事的非营利组织飞蛾中一个最著名的故事:喜剧演员安东尼格里菲斯讲述他的一段具有讽刺意义的悲惨命运,那时他两岁大的女儿病逝,他哀悼着自己的女儿,与此同时,为了偿还她的医疗费用,他还在表演喜剧,格里菲斯充满激情的讲述着,正当他跌入谷底的时候,我脑中响起了一个声音,就像电影《训练日》中的丹泽尔说的:“坚强点,黑鬼!你以为你是唯一一个失去孩子的人吗?今天25个患癌症的孩子走进了医院,只有五个活着走了出去,这可不是情景喜剧,不会在30分钟后出现快乐结局,这是生活,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这个故事这段话让我感受最深,当学生们沉迷在虚拟世界的游戏中时,我特别想跟他们说:“欢迎来到真实世界,这里是生活,真实的生活,你要像勇士束好腰带,准备迎接生活中一切痛苦的挑战。”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读后感(三):读完后依旧痛苦但…

读完了痛苦,但痛苦依旧存在,答案更多,迷茫更多,但自由也更多。

一般来说,人的一生中没有哪种状态是令人满意的,人类能够采取面对痛苦的方式有:解决它,直面它,忘了它。

痛苦和快乐密不可分。真正的快乐,需要我们直面死亡、痛苦和不公,不仅仅是安然地死去、少有痛苦地活着、偶尔犯些道德错误,而是让各种形式的痛苦如刺刀般刺入我们的内心。

当我们能够挑战我们的秉性,增强那些同样存在于自我大合奏中的细小声音,以此拓宽我们的性情维度时,我们的自我就会变得更加丰富,我们灵魂奏响的乐曲就会变得更加悦耳。

于是,我们用“七”的幸运数字,以现代和古典的方式来看待这个简单又困难的事物。

希望我们都能够拥有面对人生伟大悖论的能力:洒脱而又心胸开阔,没有执着于反叛,而是专注于找到自己的声音,没有贬低他人,而是寻求自己声音的表达。原来啊,当人的苦难被最大限度消除时,人还会有自己的小小的史诗,多么奇妙。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读后感(四):与痛苦共存的中庸之道在哪里

本书总结了不同的哲学角度或观点对痛苦的思考。

有约翰穆勒功利主义的根除痛苦,有意志主义代表尼采的拥抱痛苦,有自然派哲学的思考,有斯多葛派的理性,有基督教精神的阐释,甚至还有孔子的儒家哲学,佛学的慈悲,所有的这些最后被作者整合起来,给出的结论就是:痛苦、死亡与不公都是生命中无法根除无法避免的,需要积极的面对但也不要忽视它又或妄想能够消除它们,可行的只有中庸之道,即与苦难共处,接纳痛苦。

然而厌恶苦痛,避免受苦是我们的原始冲动,可行的中庸之道又在哪里?无论是现代人的功利主义思维,还是传统的宗教、艺术、哲学几条大道,都是行远至艰,众多的凡夫俗子终究只是凡夫。这本书关于痛苦本身,似乎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认知,然而不同章节的许多文字语言,却在自己正因欲求不得的而沉浸痛苦的阶段带来许多的安慰。

此前的困境,出路都在佛学中的禅修,根源都在于我执,对各种欲望的奢求。唯有坚持禅修,对慈悲心与智慧的日常修行,放下对一切的执着,证得空性,才能最终真正的与苦难共处,拥抱生命中的一切,一切苦难,一切不公,一切罪恶,一切泯灭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读后感(五):一份字数写超了的个人短评

从七种不同的视角论证了痛苦对于人生的意义,以及痛苦应当如何被应对。角度很好,引经据典也很多,但真的有点啰嗦+乱(虽然语言很好)…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问题,句子经常很难读,经常需要倒回去再看一遍。偷了个懒没有读完,只看了前三章和结论与尾曲,浅记一下自己的感受:

痛苦不单单只是痛苦,它还与一系列其他概念相关联,诸如自由、意志、美、责任、道德、塑造、爱、尊严等等。对待痛苦的态度,也是对待“非我”的态度;如何处理痛苦,也是如何处理“自我”与“非我”的关系。只要人还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着,痛苦就会永远地像幽灵一样飘荡在我们身边。痛苦的源头,是吃下苹果的人本身。

或许科技的发展能帮助我们解决某个具体的痛苦,但只要人相较于宇宙的洪荒,依旧是脆弱与无知的,消除痛苦就必然意味着根除人性,这是一种因噎废食。只能,而且必须,直面痛苦、品尝粗粝、保持清醒、保持存在。

与此同时,有趣的是,人实际上不完全受自由意志所控制,社会也不完全受哲学家所左右。这其中是否也有一些中心主义,认为只有“清醒的头脑”才算得上是人?虽然我个人很是赞同“直面痛苦才是人性的体现”,这种说法就像失落的古文明艺术一样,很美,也自成体系。但可惜的是,恐怕这些东西最终都会成为过往时代的悲壮挽歌,毕竟未来的人类终究会形成他们自己的审美体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