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现代艺术史(插图第六版)读后感100字

现代艺术史(插图第六版)读后感100字

《现代艺术史(插图第六版)》是一本由[美] H. H. 阿纳森 / [美] 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936图书,本书定价:460.00元,页数:20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艺术史(插图第六版)》读后感(一):会读完

读了两章,感觉比较有收获,书中从新古典开始讲,把之前不太清晰的地方逐渐理顺了一些,相信全部看过之后,会比现在的碎片化认知提高一些,但建议还是要记笔记或画重点的,否则信息量太大了。 印刷和装帧还OK的,跟内容相比,这些够不上影响看书的因素,纸张就是100g左右的铜版纸吧,还行,现在已经不轻了,克数再高更沉了。印刷质量的话还可以,毕竟200元的理论书,精研图片的话还是去专业网站或者精装画册那里看比较好吧。

《现代艺术史(插图第六版)》读后感(二):百科全书派的艺术史:“有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

比起其他写现代艺术的书大多试图剖析“现代艺术是什么”,这本书更倾向于告诉你“现代艺术有什么”。“有什么”虽然听上去不如“是什么”那么有知识性,但就像史实之于史观,是必不可少的审美经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冯峰所创作的,引起一片骂声的《鸭兔元旦》。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个作品使用了米菲兔的形象;而稍微搜索一下相关背景,就能知道正如冯峰所解释的那样,鸭兔是《心理学中的事实与虚构》中提出的一个典型构造,但这依然不能解释“抄袭”——不过更进一步,其实也不缺把“抄袭”纳入现代艺术范畴的前辈,比如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谢丽·莱文(Sherrie Levine),她直接展出自己拍摄的摄影大师的照片,尖锐地破坏了现代主义的理想——原创性和本真性;也原样复制蒙德里安最著名的作品,并把原作富有对立平衡美感的色彩换成了印刷品的浅绿色(After Piet Mondrian),让人注意到一切事物向商品化转化的进程。谢丽·莱文的抄袭可比冯锋的行为“恶劣”多了对吧? 如果要类比的话,“是什么”和“有什么”相当于对艺术史的阐述有两条道路,就像是同时兴起的马克思历史学派和百科全书学派,前者其实是很符合大众心理的——无论什么事物都有个发展的脉络和背后的缘由。这也是《现代艺术150年》中那种“路线图”大受欢迎的原因,但无论是艺术史还是历史,都难以用一条甚至几条线索勾画出来,而艺术家和历史现象也远比理论中复杂,比如毕加索从青年到晚年的艺术表达和艺术观念就在不断调整,断不可直接以“立体主义”一言蔽之的。 百科全书派的《现代艺术史》提供了更全面复杂的描述,以及对刻板印象的颠覆,有时确实会把我这种刚接触艺术史的读者搞糊涂,但读艺术史的另一个好处是,它除了学习还有很重的欣赏成分——当你还无法将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纳入框架时,把这本书当成一个艺术博物馆,在其中自由地撷取你喜欢的作品,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现代艺术史(插图第六版)》读后感(三):艺术史是社会写照

近两百年来的西方历史 是自由主义盛行的年代 自由 平等 公正 民主 却经历两次大战的生灵涂炭 迅速的重建与修复 高度的发展与繁荣 表面的好看却掩盖不了人们内心的空虚 日渐疏离 冷漠 讽刺 怨愤 艺术是个很好的宣泄方式 也看出人们心理状况

从艺术活动 作品 艺术家 三个维度展开 人也是如此 行为 言语 人格 分高低

社会的发展 文化孕育艺术形态 西方的个人主义盛行 孕育了彰显自我的天才 另辟蹊径将自我最大化的展现 从色彩 材料 风格 表达的方式都剧烈的冲击着感官 但是盛宴之后留下落寞孤寂 不耐看 西方画家是张扬 风格独特 但是锋芒太露 让人望而却步 英年早逝的不少 天才都是神经质 反观中方的艺术家 平淡无奇 细水流长 倒是韵味盎然 回味无穷 年纪大了 太刺激的受不了 只想守着一方净土 宁静致远 都有年轻激昂澎湃时 也终有一刻回归传统 承担责任 融入世俗

超现实的 诡异的 讽刺的风格或是在控诉人间的残酷无情 尤其是兴盛于战后的迷茫与落差 还有在高速经济中人心惶惶 这颗心如何安放?表达方式剧烈的冲击人心 但也锋芒太露 讽刺酸腐味可不好受

艺术家都是性灵 文明精英阶层 表达出来的是时代最先进的 最高端的 最好的风貌 但我看到却是 逃避 厌世 烦躁 不安 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 对痛苦 不公 残忍 对人性中的不堪 无动于衷 与我无关 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一副死鱼样

我有偏见 艺术主基调还是在于宣扬世间美好 人间真情可贵 希望光明 滋养人心 修养不够吧

固定的模式表达一定的感情 艺术欣赏也是可以学习的 要驾驭固化熟烂才能超越束缚 熟能生巧也仅是巧匠 化而为神才是艺术 而这个领悟能力就要靠自己修炼 最难的是对光的驾驭 用心去捕捉的东西 无法言传传授的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师傅领进门 少走弯路 修炼全靠自己

《现代艺术史(插图第六版)》读后感(四):现代艺术史

厚重,扎实。丰富全面的现代艺术大博览!事无巨细,艺术的流派风格从市面上熟知的,到小众偏门的,从起源到影响,这本书都给你上齐活儿了,很不错的字典型工具读物。或许西方艺术一直不是我的重心,色彩交响主义、后涂绘性抽象这些名词确为新鲜。

我评判一本艺术书专业与否,有一个点,是看对作品的标注。并不是谁都能把作品的现藏博物馆、用材、尺寸、创作年代标注详细的,如果是独家博物馆画册,或是某期展览图录还好,艺术史这个格局,需要整合很多博物馆、画廊、私人收藏的资料,这本书做到了。所以如果你有心,想了解哪个风格或是作者,要看原作,是有迹可寻的。 合上这本书,我在反思,那么中国呢?中国现代艺术毫无出镜率。随即又想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吴冠中说,他在法国读书时查艺术史书籍,在中国被奉为神级的列宾,介绍只有两句话。一个是蔡国强在电影《天梯》的首映式上,冲着台下乌压压一堆国人淡淡的说:“中国艺术家做一点艺术,还没做怎么样,商业市场就很繁荣,撇开你们那些故事,在艺术史上,有什么东西吗?中国的艺术家,对世界的当代艺术发展,一点都没有影响,一点都没有没有!”,重复了两遍,重复了两遍。 中国艺术的发展,还得要从人间清醒勿自嗨做起。 #编辑赠书#

《现代艺术史(插图第六版)》读后感(五):中国大师的书法被嘲笑,法国画家的马桶却卖天价,艺术到底是个啥

近年来,国内书法界可谓是怪事不断,各路“大师”粉墨登场,创造出“吼书”“射书”“竹书”乃至于“人体书法”等一系列新花样,面对人们的质疑和嘲讽,他们还美其名曰“现代艺术”。

然而,这些所谓的“艺术”,根本就是对书法的玷污,只能称之为“丑书”,换来的也只会是世人的鄙薄和讥笑,离真正的“现代艺术”,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有趣的是,2004年,在欧洲艺术界举行的一项全球艺术品评选活动中,一个来自法国的小便池,却力压毕加索的两幅传世名画,并被评为“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难道这个小便池有什么特殊意义吗?它为什么能受到西方艺术界的青睐?将它拿去参展的人,是不是和那些书法“大师”一样,是一个哗众取宠之徒呢?

在艺术史大师H.H.阿纳森的成名作——《现代艺术史》一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小便池的故事。

1917年,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在美国的百老汇大街上闲逛,他走进一家销售卫浴用品的商店,随手拿起一个最廉价的平底白瓷小便池,并把自己的名字签在上面。

随后,杜尚给这件“作品”起了一个煞有介事的名字——《泉》,然后把这个小便池送到了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参加展览。不过,这件“作品”被主办方拒绝了,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实在太粗俗,与神圣的艺术殿堂格格不入。

但杜尚却辩解道:这个小便池的轮廓、曲线和构图,与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别无二致,而它那温润、光洁的肌理效果和明暗转换,更与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像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它当然可以是一件艺术品。

虽然这件名为《泉》的作品,最终还是被评审委员会拒之门外,杜尚本人也因此退出了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但它却一炮而红,成为了杜尚的成名之作。

透过这件荒诞的“作品”,杜尚试图让人们意识到,艺术并不局限于绘画和雕塑。一件装置作品、一座建筑、一团爆炸的烟花、甚至人类自身的躯体与行为,都可以成为艺术——这才是艺术的真正本质。

说到这里,或许你仍不明白,杜尚的小便池与“大师”的“书法”,有何本质的不同?为何前者能被称为艺术,而后者只能沦为笑柄呢?

其实,不只是杜尚的《泉》,从亨利·马蒂斯到毕加索,从夏加尔到蒙德里安,许多人看到这些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后,第一反应往往是:“画上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样也能叫做大师?”“这幅画还不如我随手涂几笔好看呢,凭啥它能值这么多钱?是不是糊弄人呢?”

然而,正如一位网友所评论的那样:

“物理学发展了几百年到现在,最新科研成果对普通人来说早已是天方夜谭,即使牛顿穿越过来也不见得比你懂的更多。美术史发展了几千年,你凭什么就认为一个普通人没有任何背景知识了解,没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就能够理解现代艺术呢?一个人听不懂量子力学不会认为是物理学的问题,一个人欣赏不了后现代主义却能责怪艺术家画的是什么狗屁,你是哪里来的傲慢呢?”

话糙理不糙,自19世纪中叶至今,现代艺术早已成为一个本身难以厘清而又不断延伸的概念,它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滋养我们的灵魂与精神。只有通过细致的形式分析,才能充分理解现代艺术,以及它对我们的巨大影响。正如H.H.阿纳森所言:

我们必须以“我们能够了解产生现代艺术的环境的一切”去看待现代艺术!

由曾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及夏威夷大学,曾常年担任纽约所罗门·古根海姆博物馆艺术管理部副主席的H.H.阿纳森编著,宾州州立大学艺术史系主任、教授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修订的《现代艺术史》(第六版),就是一位优秀的向导,能引领我们走进艺术的大门,自由地徜徉在现代艺术的美妙海洋里。

这本《现代艺术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断代史著作,其英文原版自1968年初次出版以来,历经多位专家数次修订,一直是美国高校有关现代艺术史课程的首推教材。上世纪八十年代,本书曾以《西方现代艺术史》之名引入国内,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艺术家,并对国内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什么是“现代艺术”?它与古典艺术有何区别呢?

本书开宗明义,向我们阐述了现代艺术的起源。1877年,英国画家惠斯勒的作品《黑色与金色的夜曲:散落的焰火》在伦敦展出,并标价二百英镑——以当时的物价水平来看,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然而,当时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却非常嫌弃这幅画,他甚至在报上发表了一段尖酸刻薄的评论:“我此前已经看到、听到了很多伦敦东区式的厚颜无耻的行为,但我从来没有料想到一个花花公子靠把一罐颜料泼在公众的脸上而索要两百几尼。”

罗斯金的评论激怒了惠斯勒,他向法庭提出控告,指控罗斯金诽谤自己的名誉。此案吸引了很多旁听者,最终,法官认定惠斯勒胜诉,并判处罗斯金向惠斯勒赔偿。

这不仅仅是这位英国画家的胜利,更是现代艺术的胜利!

罗斯金无疑是古典艺术的忠实拥趸,在他看来,艺术有改善社会的力量,这主要是通过艺术作品忠实地再现自然的能力实现的。罗斯金认为,凡是遵守“忠实于自然”原则的艺术家,其作品必然能够提升道义美德和审美愉悦。

但惠斯勒对艺术的理解截然不同,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不为任何形式的社会目的服务。而他的胜诉,也奠定了现代艺术最核心的宗旨——艺术第一和首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个人情感和智力意志的表现。

与惠斯勒怀有同样看法的艺术家还有很多,他们都是“为艺术而艺术”理念的追随者。而法国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的一段论述,则被认为是这一理念的开先河者:

“……有人曾在某个地方说过,文学和艺术影响道德。不管他是谁,他无疑是一个大大的傻瓜。这好比是说豌豆让春天生长,其实豆子生长是因为时值春天……美丽的事物并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你可以禁止鲜花,世界不会因此在物质上受苦。但谁会愿意这世上没有鲜花呢?我宁愿放弃土豆,也不放弃玫瑰……除了那些永远没有任何实用性的东西,这世上没有什么真正美丽的东西。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恶的,因为它是某种需要的表达,而人的需要是卑贱的、令人作呕的,亦如他自己可怜又虚弱的本性。一座房子里最实用的地方,就是厕所。”

自此,现代艺术的大门彻底打开了,新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具象艺术、地景艺术、后极少主义、偶发艺术、新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精确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国际构成主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粉墨登场,各领风骚。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弄清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主义”,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更遑论欣赏其中的艺术之美了。

幸好,我们有了这本《现代艺术史》,它以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时间为串联线索,聚焦自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的西方视觉艺术,详尽地讨论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潮流,为我们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视觉艺术史的发展和变化脉络。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从表现主义到立体主义,从现代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从高更到梵高,从毕加索到夏加尔,从包豪斯到贝聿铭……本书内容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兼顾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及其对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可谓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囊括了如此多内容,这本书的扎实程度可想而知,全书共914页,重约2.8公斤,厚度达到4.5cm,比新华字典还要厚得多,如果你对现代艺术感兴趣,想要对其深入研究一番,那这本书绝对是你不容错过的案头书。

另外,第六次插图修订版新增图片200余幅,全书收录精美图片超过1200幅。每幅图经过专业调色、替换,高质量印刷,尽力还原作品本真。内文排版参照原版随文附图,张张精美大图,让你看得过瘾、尽兴!

这套书的用心程度,从装帧设计上也可见一斑。封面采用膜银卡五色印刷,印后覆高光亮膜,经过特殊处理的膜银卡纸,如同一面磨砂镜子,在不同的角度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泽。而纯白的布面内封上,凹刻了英文名HISTORY OF MODERN ART,显得优雅而简洁,典雅且高贵。无论是买来送人还是自留收藏,都能彰显高端品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