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女佣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女佣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女佣的故事》是一本由[美] 斯蒂芬妮 • 兰德(Stephanie Land)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佣的故事》读后感(一):你想要逆袭?不,你更适合“顺利”

这勉强算一个逆袭的故事,女主斯蒂芬尼因为意外怀孕生下女儿米娅,从此生活被打乱,米娅的父亲恶语相向,并趁和女儿单独相处的时候挑拨她们母女的关系。 极度疲惫的斯蒂芬妮很快和另一个男人同居,但很快被抛弃,生活终于以极端的方式告诉她她想要的人生只能靠自己去争取。 女主靠做清洁女佣和政府救济养活自己,同时通过网络学习获取学历,并把自己的故事发布在网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获得了大学的奖学金,带女儿搬去自己一直向往的城市,开始了新生活。 这个故事给我的感受是,相对于逆袭,普通人更适合“顺利”,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看起来枯燥了些,但这真的是普通人最好的人生了。 在这个故事里,女主在一团糟的生活状态下成功逆袭固然让人佩服,可这样一团糟的生活是怎么来的呢?女主随随便便地怀上一个住在车里的男人的孩子,生下来之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帮她一把,父亲没能力,母亲去追求自己的生活了,这个孩子成就了女主,逼着她快速成长,可她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生活啊,长期生活在逼仄的环境里,各种过敏各种生病,还要承受父母的敌对关系对她造成的伤害。 成年以后越来越觉得中国人实际一点也挺好的,起码能保证给老人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在《女佣的故事》里,我看到的是美国一些家庭的经营失败,给孩子的自由过了火。 不过女主在逆境里顽强的生命力值得赞扬,我喜欢看一些小人物的真实故事,从中能收获很多。

《女佣的故事》读后感(二):不能理解,但努力接受

比起来描写主角的脱贫,感觉更像是一本美国贫困人群的求生录。

对于贫穷的喜欢大于脱贫的部分。事实上,能像她一样脱离沼泽的,还是少部分人。绝大多数人难以在低薪打工维生的同时,达成学历上的成就。文字的天赋也并非人人都有。他的脱贫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

对于福利制度的描写很喜欢。很想看一下同样情境下,在中国如何脱贫。对于贫穷的印象还停留在廉租房,其他的福利政策了解还是比较少。

可能这就是书本的好处,可以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社会。看到不同人的不同选择、不一样的人生。毕竟人只能活一次,而人生的可能性,在出生的那一刻就被确定了大半。了解不同的人生轨道,书籍和影视是最好的渠道。

可能也是和个人经历有关,我一直不能女主要生孩子的行为。她在这样原本维持生活就已十分困难。辛苦养育,为了生计做女佣,换到的却是米娅和自己并不亲密,喜欢的还是自己的爸爸。 最后爬山那段看得我很绝望。为了女儿付出一切,却得不到女儿的喜爱。 甚至还要互相博弈。何其可悲。

这也是我的自大,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身上。对于不同的选择,在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尊重理解就好。

或许我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但会努力理解这一切。

毕竟人生是多样的。我能够有可能掌控的,也只不过是自己的人生罢了。

《女佣的故事》读后感(三):一个单亲妈妈自我感动的故事?

出生一个原生家庭也不是很幸福,各自都重建了家庭的父母在得知她遇到麻烦之后不但没伸出援手,反而还给她添堵的女人,在认识了一个不靠谱的男人之后有了孩子。

她又在对方明确表示不想要孩子的情况下,执意剩下孩子,之后带着孩子艰难度日。

后来她又遇到了一个男人,和对方很快确定关系,但对方控制欲强,脾气也不怎么好,对她很冷漠,她竟然偶尔还会感觉到幸福,因为这样自己就不是单亲母亲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她一开始非要执意把孩子生下来呢?为了自我感动?

之后的内容大概就是在讲述她在各家做家政工作,维持生计,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像是日记一样。

看了这本书也不太想说什么为母则刚,我只是觉得做人不能太自私,更不能太自我感动。

不是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上就是伟大,最重要的是能让这个生命好好活着。如果连基本的生存保障都难以达到,那这个孩子的存在无疑就是个累赘,对这个孩子也不公平啊。

她是想用这个孩子来温暖自己、救赎自己,但是这样辛苦的生活真的没必要!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感情,金钱的问题就是很现实,而且我甚至觉得以她两次的失败感情来看,未必不会有第三次……

原生家庭的阴影让她急于想拥有一个家庭,真的很害怕她将来的孩子也会被蒙上这样的阴影。

《女佣的故事》读后感(四):我不想说为母则刚

记得去年夏天每晚睡前都会读几页《女佣的故事》,越看心里越凉飕飕。这本书是一部社会纪实,书里盛满了身为女性的所有绝望:作者斯蒂芬妮·兰德家道中落,爹再娶,娘改嫁。自己遇人不淑,未婚先孕,生下女儿,在收容所里度过女儿米娅生命的前9个月。爸爸的家庭不欢迎她,远嫁欧洲的妈妈更绝,和后夫请女儿吃饭,连女儿那份饭钱都不愿意付。我记得兰德就吃了一个10美元+的汉堡。 我也不想说为母则刚,这话听上去像道德绑架。但兰德作为母亲,确实做到了她能做到的一切。为了养活女儿,她做了清洁女工,给各种主顾打扫脏屋子,包括卫生间和厨房。刷马桶之类的脏活儿、累活儿,她都全力以赴,成为口碑最好、效率最高的清洁女工。 在做清洁女工以外,兰德还努力读书,每天晚上学到凌晨一两点。食物很少,充饥的只有咖啡。 读书之外,她还坚持写作,在脸书上更新自己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 勤奋、刻苦、有天赋,兰德的努力没有白费,她和女儿的生活一点点变好:搬了新家,回学校读书了,还成了作家。 像电视剧演的一样,兰德的书被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选入2019年夏季书单,还被Neflix购下影视版权,拍成影视剧。 我把这本书安利给了很多朋友。当过母亲或者被生活毒打过的女性,都很喜欢这本书。它那么真实,逼视绝望,逼视人性。处处是难堪和绝望,但是兰德居然凭着不懈的努力把黑暗劈开,给自己带来了光。 可能因为原生家庭缺爱,兰德是个恋爱脑,她的恋情都来得莫名其妙。根本不觉得她和她的恋人真正相爱过,只是因为孤独和年轻,很随意地走到一起。 或许她还会犯同样的错,但是作为一个单身妈妈,她已经活成了最好的自己。 尤其可贵的是,兰德超越了原生家庭。她自己从原生家庭中获得的爱和扶助都特别少,她的妈妈似乎没有什么母性,但是她没有把原生家庭对她的伤害和冷落延续下去,她非常关心和爱自己的女儿,完全发自内心,不是被责任、道德和母性绑架。 可能有她这样坚毅负责的母亲言传身教,她的女儿米娅长成了一个勇敢阳光的小女孩。 原生家庭让兰德倍尝辛酸,但是她给自己生育了一个最亲密的家人。

《女佣的故事》读后感(五):《女佣的故事》

这是一本回忆录,讲述了一个女人在社会底层挣扎与奋斗的故事。 作者是美籍的斯蒂芬妮•兰德,之所以特别指出她的籍贯,是因为这本书也同时关乎着美国这个国家的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社会福利制度等各个方面。 斯蒂芬妮是在为自己的大学之梦而打工攒钱的中途,认识了他的前男友杰米,也就是她女儿米娅的父亲。他们没有彼此多了解便住到了一起,直至斯蒂芬妮意外怀孕,贫穷使杰米不愿女儿来到世上,从胎儿发育到米娅出生九个月,母女两人时刻都生活在杰米的暴力之下。 离开杰米以后,斯蒂芬妮住过收容所和保障性住房,中途也曾在新认识的男友特拉维斯家住了一年,最后仍以分手结束。为了抚养女儿,斯蒂芬妮成为了一名清洁工,要在十多个不同的客户家之间奔波:有豪华的住宅,也有与她一样贫困的人家。 在这份工作中辗转腾挪的斯蒂芬妮形容自己是一个游魂,没有人关心她、在乎她,在亨利等主顾出现之前,她说他们不把她当成一个人。不止是这些主顾,在她精打细算地使用食品救济券时,周围的人把她当成好吃懒做的厚脸皮。他们认为自己缴税的目的,是养活了这群懒惰、自私、不愿意工作的人,哪怕是斯蒂芬妮的朋友也是这样认为的。 她在书里写到:“在碰到自己喜欢,并真心想要结交的人时,我会试图避免与他们产生交互,或是放弃交朋友的机会。因为我感觉自己就像个无底洞。会抽干朋友的援助,但却拿不出什么东西作为回报。” 贫穷使人卑微,生活在异样的眼光下,很少有人还会伸出友谊的手。朋友们大谈特谈那群赊欠他们税金的社会蛀虫后,斯蒂芬妮便渐渐切断了与他们的往来。而她喜欢的主顾们,那也只能是主顾。 在这本书拥有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头衔之前,贫穷是一个人不愿意劳动的下场和后果。没有人仔细换算过一个单亲母亲在这里面付出的血汗、精力以及精神上承担的痛苦。 抚养女儿需要工作,工作意味着将要放弃和女儿的独处,而她能够负担的日托所绝不可能是条件高端的。 书中提到过,进入这所日托所是政府提供的一项育儿金扶助,而一旦斯蒂芬妮的薪水超过了它所设定的那条线,那么它就不会再负担日托所的金额。不超过,米娅只能待在这里;超过了,她必须承担更多的费用。这项经济制度将斯蒂芬妮牢牢钉在了贫困线上。 工作和照顾孩子之余,我喜爱斯蒂芬妮的一点是,她不曾放弃大学之梦,每当米娅睡着或者将她送入杰米那儿后,斯蒂芬妮都会认真上课,完成作业。 她有一段文字我很喜欢——“我渐渐明白了其他道理:如果我只是一门心思想着到下个月发工资前要怎么过活,那改变未来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正是这种经历过最底层的挣扎后悟出来的通透,才使得她有之后的成功。尽管回忆录的最后并没有提到她是否进了自己最喜爱的大学,但是她已经生活在了这所大学的所在地米苏拉,是她做梦都想去的城市。 《女佣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了,斯蒂芬妮的原动力不过是想让自己的女儿有一个家。一个没有霉菌不会让米娅一直过敏的家,不要只有一居室那么小,连一张床都放不下的家,更不要动不动就被人赶出去的家。 她的勤奋有目共睹,她的悲伤也让我心有戚戚。 斯蒂芬妮的这部作品拥有扭转人们观念的力量,它那一连串耀眼的头衔就足以证明,当下有很多人会思考社会制度带来的弊端。在社会福利被削减的时代,美国有将近十分之一人仰赖政府低收入补助,成为民众眼中的“税金包袱”,即使是一个中产家庭也有面临破产的风险,到那时食品救济券不再是“梦想”。 本书还获得了当年多项荣誉: 《纽约时报》2019年百本值得关注图书 《华盛顿邮报》2019年50部杰出非虚构作品 《底特律新闻报》2019年最受瞩目新书 《福布斯》年度最受期待图书 《魅力》杂志2019年最佳图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