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喧哗的大多数》读后感锦集

《喧哗的大多数》读后感锦集

《喧哗的大多数》是一本由[美]艾伦•雅各布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20-5图书,本书定价:16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喧哗的大多数》读后感(一):观点优秀,行文啰嗦

1. 最大收获,封面的四句话,以及“Affiliation Need”这个词。

2. 正文部分,常见的啰嗦,看不到清晰的归纳总结、层层递进繁简得当的论证说明。

3. 可以快速跳读全书,细读全书末尾“思考者清单”,比如其中一句“请尽可能耐心而诚实地评估你对某一人的反感。”

4. 我还需要探索读这一类书更好的方式。

《喧哗的大多数》读后感(二):寻求真理,保持勇敢!

中文版封面标签及译者作序,容易在阅读时就对本书产生片面的看法。译者更像是把本书局限性在互联网,本应该适用更广。

学会思考,寻求思考过程,思考的目的不太有意义。

人不可能独立思考,所有的思考都带有他人的影响,能做的应该是趋向于做出正确的思考,向理性优秀的人靠拢。思考甚至会颠覆之前的想法,避免固化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

其中提到一个给它5分钟很有意思,当想要以挑衅的方式回应别人时,先暂停5分钟,去干其他的事情。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思考。有两种方式也值得一试:体验派表演与双系统。体验派表演中试图成为想要塑造的角色,努力去体会那种陌生的情感。双系统也是两个操作系统。

思考的本质是精确的感知力和充分的辨别力。诚实地看待自己,忠诚于这份信念的动机,并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态度。

追求真理才是人生的伟大历险之一,最后请勇敢!

《喧哗的大多数》读后感(三):思考的意志与艺术。

以驭象人隐喻说明思维的层次:象代表直觉,人代表自觉。契合《尚书》“人心惟危(直觉),道心惟微(自觉)”之心法。不过人所具有的情感以及社会性,注定了人所做的思考不可能全然独立、全然理性。要学会批判“批判性”,正视认知中的偏见,因为思考其实不是为了克服认知中的偏差,而是为了获得思考的意志。偏见构成这个社会运行的基石,如何注入感情地思考,掌握这门艺术才是关键。为什么要倾注感情?因为单靠理性,往往无法决策,感性也是思考的源泉。情感让人拥有活力,保持灵敏,有助于思考。有时候疯子不是丧失理智的人,疯子是除了理智之外失去了一切的人。

古典信仰因其背后强大的智识支撑,有时能给当代人带来更多启示。以及,要学会平等的看待观念的冲突,耐心评估他人的观点,不用急着反驳,善用代位思考,更能清晰明辨地看出问题所在。要注意自己的言辞,不要恶语相向,语言的导向性不可避免,可能出于善意,但最后却起到反作用。不要预设错误式的思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的动机更为警醒,对他人的动机更为宽容,拥有这种品性是掌握思考艺术的必经之路。

不着文字,“一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看书的是头驴,就不能指望照出个圣徒来”。文字是聪明者的筹码,愚蠢者的财富。前者使用并利用文字,愚蠢者则依赖文字。愚蒙人得愚昧为产业,通达人得知识为冠冕。通过阅读,一个已经拥有一些智慧的人可以变得更聪明;但同理,阅读也可以使一个本来就有些愚笨的人变得更加蠢不可及。神话的隐喻、知识的隐喻,这些束缚使我们在陷阱中深陷并麻木,盲目地以为类比就是真实而忽略很多细微的差异:比如大脑是一台血肉机器,事实却是大脑与机器有着许多差异。

开放思想的目的,不是为了“开放思想”。开放思想的目的,就如同张开嘴巴的目的,是为了再次咬住某些坚固的东西”。头脑中保有坚定的信念,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滋养,比如对“善”的情感与信念。错误的思考便是本该坚信不疑却未能坚持的观念,一些本应质疑却恰恰无比坚定的想法。边界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有时候紧密团结比开放思想更重要,要学会区分目的与手段,审慎。团结有助于我们应对过度冗余的信息,但也得对强力集群的现象保持警惕,时刻保持警醒。

《喧哗的大多数》读后感(四):摘抄有意义的段落

在乔纳森·海特2012年的著作《正义的思想》中,他试图探究我们为什么会持有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在(但不仅仅是在)政治和宗教领域;更重要的是,他想要知道人们为什么很难关注到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却同样聪明智慧、举止正派的人。

海特的核心观点是:“在思考中,直觉位居第一,推理在直觉之后。道德上的直觉总是自动自发地产生,而完整的推理则很难有机会发挥作用,而且往往是来自那些最初的直觉。”因此我们在“道德层面的讨论”,“大多是事后空无一物的编造,只为了迎合一个或多个直觉目标”。

是我们的“道德直觉”带来的两大影响:它们会联结人们的思想,它们也会蒙蔽人们的双眼。“人们组合成各个政治群体,分享着各自的道德信仰。不过,一旦他们形成了某一特定的道德信仰,就会对其他的道德信仰视而不见。”“‘道德矩阵’将人们联结在一起,却也使他们对其他矩阵的团结性,甚至存在本身都视而不见。”

他认为人们对新观点的不同态度是写在基因里的:有些人天生倾向于接纳新事物,有些人则对新事物充满了恐惧和排斥。但这似乎无法解释一切,尤其是那些改变了自己想法的人:一个做出重大思想转变的人,一生中肯定接触过不止一个新想法,但还是会拒绝或忽视其中的大多数。所以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了“道德矩阵”的形成,使之成为人们评判万事万物的标准?

“内环”的腐蚀力和影响力非常深远强大,因为它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邪恶的,或者说它其实从来就没有宣扬过自己的存在。基于这些理由,刘易斯在国王学院的演讲中向听众们做出了“预言”:“你们十有八九都会遇到一些可能导致恶行的选择,而它的到来是那样悄无声息……趁着一杯酒或一杯咖啡下肚,它会将自己伪装成一件琐事,或是玩笑之间的无聊言语……显露出一些蛛丝马迹。”当选择到来时,“你会被它吸引,这并非是因为你渴望获利或贪图安逸,而仅仅是因为在那一刻,当温暖的杯子如此靠近你的嘴唇时,你再也无法忍受回到‘外部’冰冷世界中的痛苦”。[4]那些“还不太坏”的人正是以这种微妙的方式卷入了“坏事”之中,而坏事做多了,也就成为品行恶劣的人了。

我认为,我们的“道德矩阵”(这是海特的叫法)就是这样形成的:我们偶然遇到一个群体,碰巧当时对我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于是就产生了归属于这个群体的不可抗拒的愿望。这可能源于一种写在我们基因里的倾向,但这种倾向的激活,却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恰巧在什么时间遇到了一群怎样的人。这其实很偶然,甚至有些可怕:如果我们遇到了一群有吸引力、有意思的人,却持有与我们截然不同的观点,那么我们可能也会完全认同他们的观点。

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一旦我们受到吸引并获准进入,一旦我们成为小圈子的成员,我们就会以事后合理化的方式维护我们的地位,明确我们的群体认同感,而且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接下来会试着分辨出那些“圈外人”,那些不属于我们这个小圈子的人(这是下一章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就像谷歌工程师埃弗里·佩纳润所说,聪明人之所以聪明,原因之一是他们善于对自己的言行做出合理的解释:“聪明人会遇到一个问题,尤其是当他们身处规模较大的群体中时:他们需要具备对任何事情做出令人信服的合理化解释的能力。

“争论即战争”的隐喻是如此完整而强大,以至于如果你想就人们对争论的思考方式提出一些替代性的见解(例如争论不过是为了达成相互了解,是为了澄清我们的观点),就十有八九会被指责为一个软弱无力、矫揉造作的娘娘腔。

我们如此坚定地把争论视为战争,部分原因来自人类对一切事物疯狂争夺的本性,不过这也是因为人们的确会在争论中失去一些东西,而最常受到威胁的是社会关系。在一次争论中失败可能是某个人不得不面临的尴尬,但它也可能被视为一个信号,即你和错误的一方站在了一起,你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群体或类似的组织,学会以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虚假的意识”来谋求生存。(菲尔普斯-罗珀正是为了回避这一后果而切断了与戴维·阿比波尔的联络,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她已经越过了某种社会和认知的界线,无法再回头。)

所以,是的,争论确实可以是战争,或者至少可以是一场可能会输掉的比赛,但故事还有另一面:我们痛惜的不是输掉争论本身,而是在这种军国主义隐喻下被动成为其同谋。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因为战争化的讨论和辩论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人性;而在攻击对方的过程中,我们也遭受了同样的损失。当人不再是人,只是我们需要铲除观点的代言人时,我们就丧失了移情能力,一心想要打败对方。我们拒绝去了解他人的欲望、原则和恐惧。这是我们在辩论中为了追求所谓的“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

不过尽管看上去十分宏大,我们的神话机器其实远比它展现的更为脆弱,而我们在无意识中对这一事实的觉察,会引导我们以很不公平的方式去对待他者的神话机器。比如据我所知,一种最常见、最有吸引力的反击方式就是被我称为“换句话说”的策略。

“换句话说”是一种糟糕的思维习惯,但是任何想要抵制它的人,可能也难免会滑入这种误区。(我需要再次提及,许多人并不想回避这种习惯,他们想通过“换句话说”来赢得政治、社会或宗教斗争。那么我再说一遍:这本书不适合这些人。)

与“换句话说”密切相关的一种现象,可以被称为“顺水推舟”。如果“换句话说”谴责的并非是你所说的话,而是对方坚信你所持有的真正想法,那么“顺水推舟”就是指,如果你提出观点A,而且观点A没有什么问题,那么对方会通过观点A引申出观点B,再由观点B引申出观点C,一直顺势引申出观点Z。如果你说你反对监禁吸毒者,热情的“顺水推舟者”就会质问你为什么允许新生儿药物成瘾的现象出现,因为毕竟,如果人们不严惩吸毒者,更多的人,包括孕妇,都可能会去吸毒。这种思维误区是如此常见,以至于光是探讨它就可能要占用一整章的篇幅。它甚至让我对“换句话说”阵营产生了好感。因为“顺水推舟”可以成功地让人把注意力从你实际所说的内容转移到与之相距最远的点上。(请允许我此时此刻卖弄一下:我们虽然称它为“顺水推舟”,但它实际上更像是推倒多米诺骨牌,因为每个观点都是彼此分离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