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精选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精选

《有闲阶级论》是一本由[美] 索尔斯坦·凡勃伦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闲阶级论》精选点评:

●从经济基础本身来分析消费主义起源,还有消费主义与男(女)权主义之间关系论述得很到位。

●对身边的诸多事物豁然开朗起来,也更加确切地明白了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

●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有闲,金钱,生产。

●很好,但是读不懂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一):早八的微观经济学,昨晚打文明6到凌晨一点,困死了。

今天上微观经济学,老师简单地说了一句:“凡勃伦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概念。”这让我想起这本一年前看过的书,于是回来写书评。说起来,我现在所做的算不算一种有闲?反正大学生确实都挺有闲阶级的。

要是没看过这本书,我对老师的那句话并不会有多大反应。炫耀性消费嘛,这不是人人皆知的现象嘛,何必还要让哪个学者来提出?但凡勃伦最重要的不是提出炫耀性消费,而是炫耀性消费深层的有闲阶级论。

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是说动车上的一等座,里面的人在看书,二等座在工作,三等座在打游戏。结论是习惯决定地位。当时深以为然,因此多少喜欢看闲书,自以为这是在放长线钓大鱼,现在想想真是荒诞无比。看书,一定程度上是上流人士的自我包装。当然,我试着坐了回头等舱,现在没人看书了,都在刷抖音。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二):被剥削的普通人

一本让我在上午和下午都险些一头睡过去的书,看着看着有点不耐烦了,作者对有闲阶级的观点距今已经有100多年,很多地方和现代社会并不能很好的衔接。虽然书中关于女性炫耀性消费代表的仆从地位观点的确有一定程度上的启发作用,但作用也比较有限,对我本人来说并没有很强的内化作用。 他也提到了人文学科最开始在高等教育中是有闲阶级的副产品这一看法,结合当下人文社科在职场上的劣势地位,不由得让人唏嘘。务实的学科固然重要,在当代社会里是年轻人在独立之后进行财富积累的有效门槛,但很多高等学子人文关怀的普遍缺失,已经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并趋于无规则的理性。 而“有闲阶级制度通过以下作用来使下层阶级趋于保守:尽可能多地剥夺下层阶级的维生手段,从而降低其消费,减少其可用的精力,使其没有精力学习和适应新的思维习惯。”作为下层阶级,有时刻感受到工作在日益侵占我的私人精力,让我在为资本工作以外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生活,可悲可叹。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三):听《有闲阶级论》

120多年前的书,在现在读来仍然很有启发意义,凡勃伦凭借这本书,一战封神。

这本书有一个重要的并且为人所熟知的推论——有些东西越贵越有人买。这个推论违反了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却是奢侈品行业的基石。这个推论也被称为“凡勃伦效应”。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就是回答了“凡勃伦效应”背后的人类性、社会学的原因,回答甚至是从原始人类社会开始的,一直讲到近代社会,历史跨度之长可以看得出作者的历史学造诣深厚。

作者讲到了有闲阶级的诉求,如何彰显自身的高贵。

第二,有闲阶级用炫耀性休闲的方式来证明自身;

第三,社会的审美观深受金钱标准的影响,只有贵的才是美的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四):《有闲阶级论》部分概括

环境变化→生活习惯变化→和平生产演变为掠夺→人类性格变得狡诈自私和虚伪→掠夺物的私有合法化,有闲阶级诞生。

一切媒介物(休闲、消费、礼仪、生活方式、服装、运动、尚武、宗教信仰、赌博、慈善和高级知识等)都是自我表现的媒介物,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劳动是贫困的证明,有闲阶级明显不参与一切有实用的工作。

·礼法有关身份、地位,与粗鄙的生产工作不相容。“衣也贱”——品牌消费、符号消费。

·艺术或珠宝之类对占有者的效用,一般主要还不在于它们所具有的真正美感,而在于占有或消费这类食物可以增加荣誉、去除贫困鄙陋等污名。

·有闲阶级表面上最重要的职务是政治职务,但究其起源和发展来说,还是一种掠夺性职务。

·有闲代理:有钱人妻妾、仆人,其他派生:军人、运动员、公务员、律师、银行人员等。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五):不事生产、荣誉性炫耀的筛选与制约

买了两个版本的来读,不知是翻译还是原文如此,书读来也是各种艰涩、中后部浮皮潦草掩面忍辱草草了事,大致让我明白了自已读不了博士的原因,本文实际上可以作为一般博士毕业的范文来看,相当于把一篇紧凑有思想的论文大肆扩充,加以各种引申和主观臆断,前观史,现观今,围绕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核心要点,得出一系列星座性格判断般的结论。 有闲阶级不事生产,以荣誉性的炫耀为专务,是“时间的无产出消耗”,这确有其社会外在表面性,但究其本质而言,犹觉肤浅,不值得从理论体系的高度忖度之,某种程度上,本书所讨论的有闲阶级论是属于社会发展动力来源问题的分支性讨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论、福山的寻求承认论都更深刻,其野蛮、半开化、开化社会的分类,较之按照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即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抑或按照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即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人类历史经历了农业、工业、信息社会等发展阶段,都要苍白不可信,整体呈现一种建立在不怎么牢靠史实基础上的主观判断态势,社会学和人类史学的根基显得有些可疑。 与其说有闲阶级的发展本身促使社会制度发生演化与变革,不如说它起到了一个筛选作用,即一种关于习惯、风俗,或者大而化之日制度的消极、被动触发机制,凡是利于炫耀、增强自尊获得感的即予以放行,反之则消极抵制、加以制约。这种提法确实不无道理,但其覆盖面或者普及程度也应仅限于金字塔上层,塔基的广大人们一一非有闲阶级者并无物质基础和精神准备去这么做,当然其文化影响力可能会覆盖全局一一我得不到但是不妨碍我羡慕并且渴望拥有。

相较之下,商务印书馆的钟政1964年写的评凡勃伦反而觉得写得非常好,完全可以抛开彼时的政治时代背景来慎思之,无论是对内容的整体概括,还是对不足一针见血的锐评,都独到且切中要害。一言以蔽之,确实有很多唯心主义的论点充斥其中,把更本质的阶级冲突、利用差异进行剥削罩以一种更表面的解释,犹如熊熊烈焰之上铺一层薄土即暗示火焰早已熄灭不存,最终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脉搏。当然,从表层找原因,肯定也适用于某些时候、某些类型的问题,所提出的制度性经济也具有一定现实的价值。 自然,书里也有一些妙句,高度精炼地提出了某些社会事务性日常的本质,比如对神圣节日或一般性节日,作者认为实质是超自然有闲阶级的代理有闲,不得不说自有其道理的一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