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读后感摘抄

《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读后感摘抄

《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是一本由[英]迈克·萨维奇(Mike Savage)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元,页数:2021-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读后感(一):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

你知道连环计吗?《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这本书就像介绍英国社会阶级故事的连环计,一环扣着一环。而且这个的故事跌宕起伏,时不时引人入胜的。有地图有表格有数据。也许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是介绍英国的阶级故事。它有点像英国版的《仗卷走天涯》。内容丰富,不仅仅适用于对社会学的有兴趣的读者。里面的奥秘待你们自己去揭开谜底和探索。探索的过程特别有趣,文中的金句满满,总有一句说到你的心坎儿里去,引起共鸣。

《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读后感(二):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这个书名。我特别的感兴趣。什么是社会阶级,我怀着激动又好奇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同时我也带着疑问在书中寻找答案。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那种一环扣一环的章节结构,引人入胜。我的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了,以至于收到书的第二天就把书看完了。文中大量的表格和地图又是另一个特色。看这个书的时候,时不时会有金句出现。而文中的金句总是引起作为读者我的共鸣。作者引用的一些词总是那样的有趣且丰富的形象。比如阶级计算器、登山等等。

书中有三部分。而这个三个部分似乎每一个部分都至关重要的。缺少的部分仿像是缺少了什么的东西一样的。像文中我收藏了很多金句就是。中产阶级被定位为上层阶级和多数工人阶级踢来踢去的皮球。这多么有趣,一下子中产阶级的形象在生动浮现在脑海里。就像连环计一样,文中介绍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然后三者再加起叙述。当我看到作者提到礼物的时候。我就觉得特别亲切这个知识。教师节我们到底该不该送礼物一下子找到答案,在后面的章节也可以再次论述中找到答案。

我觉得第二章是特别现实且贴近生活的。当我读到希尔斯的报告所指出的"经济上的优势和劣势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加强,而且往往会影响下一代。"我个人表示很诧异的同时又觉得非常有道理。因为第二章也写到人们不一定非要有钱才能成为"上层阶级,"相反,有钱也并不一定"给"你上层阶级的身份,或让你变得比别人优秀。还有“新钱"和"旧钱"的说法,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过这个说法的。

当我读到第六章时文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社会科学格言一一机会平等只有与普遍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越不平等两极之间的社会流动性就不容易实现。这又是为什么呢。看完这章我得到答案。

第七章还有一个问题是(大学)轨道的另一边?问题不在于你上不上大学,而在于上哪所大学。这又是为什么呢?

21世纪英国的教育不平等和空间不平等,这一系列问题,让我觉得很亲切,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社会化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是由人构成的。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当我们好奇的发现社会有阶级的时候,你会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社会的现象错综复杂又有趣,我们该如何穿透现象的表象去捕抓现象背后的本质。这种洞察力是一种直觉。我个人觉得很神奇,也许这个社会学的魅力。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好也在看《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两本简直是绝配。好啦,那就以此做为长评的结尾。

《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读后感(三):英国的阶级回归了吗?

社会分层与流动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重要议题,而人们对于社会阶级的划分一直是一种敏感而暧昧的态度。《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这本书主要的关注点在于社会阶级在21世纪的英国是否仍然重要?答案是肯定的,作者在此展现了阶级的回归。而阶级之所以会回归,是因为螺旋式上升的不平等重新建构了当今英国的社会阶级。故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代英国社会的阶级分布是怎样的,以及人们是如何看待这种阶级分化的?

这两个问题颇为经典,作者也将其对阶级的划分定位在传统的对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考察上。但是与传统脉络不同之处有二:一是纳入了一些新兴的现象;二是采用潜变量模型对三种资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展现出多维交错关系。这种交互分析所得出的七种阶级划分也成为了该书随后分析的基础。作者的基本结论为,阶级在根本上被重构了。新的秩序在区分顶层和底层时更加明确,但中间层次却变得更为模糊和复杂。

除去一些传统的分析范式,该书还回应了一些颇具时代性的议题。例如,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进入大学读书,这是否意味着阶级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呢?实际并非如此,更高教育不意味着更平等。尽管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大学参与率都非常高,但是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实际上并没有缩小。作者一个更具启发性的结论在于,在高等教育普遍的情况下,问题不在于你上不上大学,而在于上哪所大学。也就是说,今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内部分化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大学提供了不同的进入阶级结构的通道,而教育扩张并不足以打破这种模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选用的分析数据十分有意思。GBCS这一数据主要来自与BBC的一项网络调查,这一调查让人们花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来回答关于收入、储蓄和房产价值以及文化兴趣和社交网络的几个问题,然后他们就能够通过“阶级计算器”被告知自己属于什么阶级。这份调查反响空前,英国人既对阶级感兴趣,也对阶级感到不安。最为有趣的是,这份调查数据本身是有偏的,受访者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与族群差异,参与调查的更多的是社会上层。这种样本偏差本身就非常具有启发性,当然作者也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补充分析。但是这种方法值得尝试,如果有机会我们也可以讲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

(书的设计很英伦了)

《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读后感(四):从21世纪英国社会阶级看中国21世纪阶层

“我们正在创造的不是一个阶级,而且一群从摇篮到坟墓都被束缚的人。”

所谓阶级,指的是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所谓阶层,指的是处于同一阶级的不同层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社会宣告“社会阶级死亡”而兴起的是“后现代社会”。相比于处在中间层的大量群体,引人注目的是上下的极端两层,也就是所谓的“精英群体”和“不稳定的无产者群体”。阶级概念经常被政治群裹挟,而极端的精英体制与严重的不平等现象的产生密切相关。当我们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不同角度剖析时,我们会发现,一些隐形的东西将这个世界逐渐改变并塑造。

布迪厄认为阶级特权与获取他所谓的“资本”息息相关,他把资本定义为“对未来拥有优先购买权”,所以:只有当优势扩大超越任何特定交易的方式而持续存在时,不平等才被允许具体化为阶级。故社会阶级从根本上是与历史包袱的存储和优势的积累相关,从而巧妙的掩盖了很多人之间的各种界限。正是我们中国人经常所说的“赢在起跑线上”。

年长者总是比年轻人拥有更多资本,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资本。房子的所有权让很多人拥有了一些“资本”,并且它成为了生活保障之一。文化资本更是使其分化开来。20世纪中期,社会向上流动有显著增加,然而某些阶层中,变化却根本不大。机会平等只有与普遍平等联系在一起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越不平等,两极之间的社会流动性就越不容易实现。如果年轻人无法从代际转移中得到一些“资本”,那么文凭就作为向上流动的“最好出路”。可惜上层和下层的人们还是有着巨大的差距,因为拥有的资源不同,其社会背景和资源的互构又一次将阶级或者阶层固化。

人类社会对底层的概念都是统一的:低薪、“肮脏”、“懒惰”…一系列词语使其污名化。弱势群体的待遇为何这么糟糕?最贫穷的人能活下来,为何只能是依赖当地的家庭邻居和朋友之间的社会网络?为何他们不信任基本制度甚至憎恨?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英国还是中国,城乡问题都成为了一个重要节点。而中国的二元制度要更为复杂和固化。当同一圈子形成了了特有的文化,我们如何能打破这个壁垒?如何寻找出路?我们走了了种族和肤色的歧视,如今又被困在了名为“阶级”的漩涡。新兴文化资本的形式推动了等级的分类整治,加剧了最不具备能力去对这些定义提出异议的人已背负的污名,这只会让他们未来的路更为糟糕和艰辛。

所谓的上层占据着社会研究和媒体的中心地位,那些不稳定的无产者慢慢淡出公众视野,这限制了我们对当今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的认识。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只有“看见”和“承认”,我们才能去解决问题。尽管很多人拒绝直接承认所处群体或者阶级,但是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它不平等地塑造人们生活机会的方式,意味着阶级仍然深深地存在于人们的身份中。因为阶级意识往往不是通过理解我们是谁,而且通过理解我们不是谁而得到承认的。

《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读后感(五):阶级依旧存在

读了本书的主要感悟是:以前阶级划分大多是职业阶级,即以职业为阶级的主要划分依据。现我们更关注经济、文化、社会资本在阶级间的交互作用对划分阶级的作用,阶级是不同资本的结晶。作者将社会流动比作“登山”,我们应该看到那些处于半山腰的登山者明显比处于山脚下的登山者更有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表现为资本的增长和积累比收入要高得多,即富人的资本增长率往往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从而具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绝对总量和经济优势。同时还表现在社会资本中,由于人们的社会网络往往是与自己身份地位、价值观和所属阶级相同或相近的。所以精英阶级的社会网络大多是教育水平较高且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较高者,数量少而质优,相反不稳定无产者认识精英阶级的或中产阶级的少之又少,他们大多和自己同一阶级的人结识,交往数量较多但同质性较强。因家庭出身而产生的交往差异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资本。在文化资本层面上,老牌中产阶级大多喜欢去剧院、看芭蕾等文化形式展示着自己的阶级文化,相比之下21世纪的新兴中产阶级等多的展现出对新兴文化方式的吸引和赞同。如社交媒体、酒吧、俱乐部等。这表明了文化资本之间的代际冲突,文化具有非常直接的代际和阶级维度。随着“文化杂食者”的崛起,在美国工作的社会学家辩称这这证实了传统文化等级制度终结的开始,文化宽容度越来越高。那应该的社会阶级固化了吗?教育在社会流动中又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本书为我们展现了精英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区别。首先,进入这两类学校的学生家庭所处阶级有着明显的不同,精英阶级和贵族阶级的孩子更容易进入精英学校,而工人阶级的孩子大多都在普通学校。在21世纪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情况下,重要的不是你是否上大学,而是你上哪所大学,大学之间的分化和差异也愈加明显。在GBCS关于35-50岁不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阶级调查中显示:牛津和剑桥大学是精英毕业生比例最高的两所学校。在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向上流动的过程中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抑或是维持阶级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思考的。阶级也具有地理区域,英国的精英群体主要集中于英国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而英格兰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则形成了一个相反的集群,那里精英人口小于预期。阶级也正在以人民的住房条件、生活方式、居住社区等形式不断表现出来。试看现在中国的小区划分,富人区高档小区、政府福利住房的划分也值得我们思考着对于阶级融入和社会流动的作用。一个竞争性、开放性更强的社会会提供更多向上流动的渠道,相反一个更加封闭的社会则更容易造成阶级的固化。这里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应该精英阶级和不稳定无产者这两个极端位置的人群。越来越多的处于精英阶级英国人试图避免谈论自己所处于哪个阶级以及阶级带给他们的特殊的社会地位、自我优越感。越来越多的不稳定的无产者处于自我保护的意图也试图避免公开谈论他们所属于哪个阶级,但他们内心都清楚的知道他们现在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和境况,他们比任何一个阶级都心知肚明,只是将阶级更加隐晦起来,避免表露自己不利的社会地位和境遇。如果我们不确定人民是否属于哪个阶级,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看,看他不属于哪个阶级,这也许更加明晰我们的观点。阶级认同在英国也是存在的,且阶级与政治情感紧密联系起来。如工人阶级对自己的阶级又较强的认同,当这个社会不能给予他们公平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呼声时,就有能产生阶级冲突甚至是反抗革命。我们应该从更加广阔的角度认识阶级、阶级划分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我们应该看到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三种资本在划分阶级中的作用,造成不平等的关键不在于你在某一时刻拥有了哪种资本,而在于资本长期拥有过程中带来的资本存量的增加。同时英国教育和空间的不平等、英国精英阶级和不稳定无产者的阶级分化和传统中产阶级的消亡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总之本书在数据支撑的基础上为我们展现了21世纪英国阶级划分的整体全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