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后的儿子》读后感100字

《最后的儿子》读后感100字

《最后的儿子》是一本由[日] 吉田修一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儿子》读后感(一):在不起眼的破碎里——论吉田修一《最后的儿子》中的成长脱敏

青春期最容易犯的毛病应该是因为过分敏感而极易放大微不足道的情绪。

青年男女成年前后,粗浅地一概论之:似乎都渴望突出自己那份自以为是的“不平庸”。早熟晚熟也好,无论提早或延后去借助各种感情——爱情、亲情,都不可能在感情的试炼里获得真知经验。这里不把友情提在内,因为其只是情欲与血缘之间的一种相对理智而已——那么,吉田修一的《最后的儿子》,似乎就是在讲“相对理智”的偏差造成的交际失衡。

熟读吉田修一的读者清楚他作为一个职业作家的发展方向——在类型文学和学者型风格之间他在前者更盛。似乎他的创作照目前看来已经有种作家陷入“老年化”的阶段,以至于体验完《最后的儿子》后,会更坚定地感慨“这就是处女作该有的样子”。

处女作该有的样子当然没有标准答案。就像无法追问为什么有的作者将死前的最新作品毫无崭露头角时那些作品的灵气。所以说到这里,吉田修一作为职业作家的专业性在处女作后形成、而且并没有为了一味转型而脱离处女作里单纯的一些情感表达。以至于这些直白、甚至显得无辜的情感表达在《最后的儿子》以后得作品里容易被误读成向出版市场的迎合。

回到标题。微不足道的破碎无时无刻都发生在青年男女的生活缝隙里,从自觉寻求处理办法,到完全放弃,表面上写成长蜕变,实则反面放大着“过去”“记忆”对人物造成的高压,并随之想到另一个作家,莫迪亚诺。

《最后的儿子》读后感(二):吉田修一是GAY吧。

1

“我啊,总是会喜欢上别人,然后一喜欢上,就会很想喝他的口水。所以我算不正常吧?不过啊,我是说如果啦,如果爱一个人有对的方式,我希望谁来教我一下。”

“每当我想起这一幕,就有种突然被剥光的感觉。如果是我去打扫斗牛场,会有人在观众席里为我站起来吗?而我会像电影里的少年一样,那么珍惜那个为我站起来的人吗?”

“不可以对消沉的女人泼冷水哦!”

2

“不用啦!把手指泡在海水里弄湿,拿着饭团吃就好了。”“这样就有海水的味道,可能比较好吃。”

“男人不照顾女人,谁来照顾?”

3

”她到教室来叫我出去,对我说”有点事想和你商量。。。“的时候,我甚至已经做好为她跳进暴风雨的海里拿救生圈的心理准备。“

”女人伤心起来和男人不同。要是妈晚饭煮了雄大的份,你就吃掉。什么都别说,把两人份吃掉。“

真的太好看一本小书,都变成电影吧。

《最后的儿子》读后感(三):生活中隐藏的细节

《最后的儿子》

想起当年看港片《前度》时的感觉,截取主角人生中的重要一段,看一个人的变与不变,一群当代人在传统与现代社会文化之间的挣扎和彷徨。核心是心灵的孤独,无声的润入生活点滴。清醒地看待对方和自己,既享受这种清醒也害怕这种清醒。爱或陪伴那个更重要?可以因为爱住在一起,也可以因为寂寞需要陪伴住在一起。不爱难道就能轻而易举地离开一个习惯了的人吗?

同性恋人自由做自己的第一步是不孝,是做父母的“最后一个儿子”,遮遮掩掩不敢坦白,内心深处深受道德谴责。第二步是隐隐地对抗主流文化,小心躲避他人的眼光,强迫自己不去在乎他人的言语中伤。同时还要试着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性格,用对的方式爱对方,就像异性恋人所做的那样。

《碎片》

岳志没抓住哥哥的手,父亲急着解救被泥石流冲远的岳志,转眼之间,母亲失去了踪影。小学二年级的事,在岳志心里埋下了阴影,他把对母亲的亏欠,转移到照顾身边看起来柔弱的女子。偏执地不理会当事人的意愿,用自己的方式对别人好。其实他想照顾的不是中学时的“安”,爱的不是小酒馆里的女郎“樱花”,他只是想找个人去爱去照顾而已。他一点一点改造废屋,买榻榻米、铺小路、贴瓷砖、装饰屋顶,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给自己增添安全感。

本篇中的女性人物,偏独立偏现代,想买什么想要什么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而男性,大体还停留在“你需要我才能证明我的价值”的价值观里。

《water》

一篇游泳社的青春热血故事。

“最高纪录是为了被打破而存在的。”

“我尽全力做的事情究竟重不重要,我想,等今天游完就会有定论。而一年后,五年后,甚至十年后,我想我就会知道今天的事情有多重要。”

“我今后的人生,是由我选择带着哪样东西走下去来决定的。我带着什么样的心态走下去,会决定我的人生。”

《最后的儿子》读后感(四):那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

《最后的儿子》里,整日无所事事的“我”拿着摄影机及记录周围的人和事,“我”有一个交往过一年多的前女友佐和子,但和他在一起的日子里,却从未感到自在安心。因为“她总是在追赶着什么。我不知道她具体是在追赶什么,但总而言之,她的目标总是一个又一个,往上再往上。一个是引擎熄火的车子,一个是刹车失灵的车子。但“比起不会停的车,不会动的车子坐起来比较安心”。

《碎片》里的岳志除了送啤酒的活儿,其他时间忙于房子的整改和装修。他从仓库堆积如山的空瓶中挑选出透明闪亮的,拿铁锤敲破,把碎片埋进铺了水泥的通路。十七岁的时候,就开始攒钱买榻榻米,作为给女友的礼物,以霸占式的方式爱慕着她,以及后来的酒店小姐,得到的却尽是厌恶、伤害、拒绝和不爱。不停忙碌着,也掩不住某种空虚、茫然和伤痛,走不出来。于是,生而为人,就成了“独自在夕阳中扛着沉重的货物,寻找遍寻不获的人家,会令人越走越感到卑微。”

《Water》里,以游泳大赛向高中时代告别的凌云疑惑着,“人们会说,不要自卑。人们会说,要努力。但是,努力和别人并驾齐驱之后呢……”他在比赛最后一日读哥哥三年前留下的日记,在同样是最后一个比赛日里,哥哥写道“我才突然想到,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在这场大会里赢得胜利,真的很重要吗?游到无法动弹,对成绩执着到想哭,无论做什么事,脑子里都抛不开成绩和游泳社这两件事。这一年来我拼了命努力去做的事,有那么重要吗?” 年轻人们各有各的烦恼,但在成年人眼中,青春期的拼尽全力,不就是最后只留下一丝光影的空白闲暇吗?

吉田修一太擅长刻画残破孤独的普通人了。人和人之间,总是有着隔阂、疏离,隐匿又充斥在无限蔓延的日常生活中。相互隔离的,是余裕的时间,无法着陆的空虚。没有坏人,即使是《Flower》里似乎泯灭了道德感的元旦,《恶人》里冲动杀人的清水祐一,即使是《怒》里让人战栗的田中,他们似乎曾经也温柔过,也被伤害过,也爱过。 “每天都绕同一条路线走,你有没有觉得好像忽然间被抛到外面去……绕着地球的人造卫星,忽然失去了动力,边说着位置偏掉啦,一边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往宇宙的彼端飞去。” 大概,命运的绳索、红气球的线从手中逃离,抓不住了吧。

我想是这种感觉。他们,零敲碎打地出卖着徒劳的青春,好像都不太知道该怎么哭了。

《最后的儿子》是吉田修一的处女作,才华横溢,其中的质问、探讨、疑惑,在日后的作品也一直在延续着,已然浮现出长篇小说《同栖生活》和芥川奖获赏作品《公园生活》的剪影。那个“我”似乎可以分解成了《同栖生活》里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活得不是那么认真。拥有一辆每9公里就会熄火的破车的杉本良介,喜欢在四楼阳台上呆呆俯瞰着街道上好像自动行驶的汽车。似乎游离于世界之外地,又觉得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曾经抛弃有精神失常母亲的男友的小琴,会趴在客厅茶几上把“《广场协议》之后的汇率变动图的曲线”描画成一条龙的形状,或是专心致志地在日法词典的书页边角上画翻页卡通画,全心全意地等待着已出道男友的临时邀约。她说:“我并没有道歉,说什么‘那时候真是对不起 ’。因为我要是道歉,丸山君就必须原谅那时候的愚蠢的我了。”

“我”同样敏感着,执拗着,计较着,又吊儿郎当着。

“因为讨厌自己没什么要隐藏的,所以才会勉强装模作样,让自己看起来像是藏着什么似的。”这是《公园生活》里对星巴克人的评价,不就是符号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吗?既有渐渐走近、试图交付真心的;也有默默疏远、只能表面交往的;既有要跑去高档酒店快意人生的人,也有挣扎着巴望着又难以启齿的人。但符号之意义所在,正是意义的消解。

《同栖生活》里的邻居占卜师拉斯普京是智者一般的存在。他说,“你即便想要从这个世界逃离,也只有一个更大一圈的同样的世界在等着你。在你和这个世界的斗争中,世界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谈不上悲观无望什么的,甚至还抱着乐天的想法。对世界,一无是处、有钱没钱的我们,愿意做的最后努力,可能只是大喊一句:

好无聊啊!

当然,这也是最轻巧的。

《最后的儿子》读后感(五):“不是为了做什么的时间,而是什么都不用做的时间”

久闻吉田修一的大名,欧美挂的我也在当年看了《横道世之介》,并短评道“哭成傻逼”。不过还从没有读过吉田老师的小说作品,这次手头一本吉田老师的处女作,叫《最后的儿子》,封面设计非常有心机,又同时仿佛能感受到封面男孩(之一)的薄荷牙膏的清凉味,真是适合这烈日盛夏的时节。而且书很薄,实属宝贵!

但也就是三个短篇小说串联的191页,我细细看了三个晚上。一是因为看书是真心慢。二是因为,这一次,慢得心安理得,因为吉田老师真的写得好,以至于自己十分珍惜剩余的页数,慢慢看,不着急。不必催促。慢看风景。

就像书里的这三个盛夏,抑或用书里的话“热带夜”,宜呆坐家中,宜喝冰啤。宜吹电扇(像此刻的自己),什么都不必去发生。“不是为了做什么的时间,而是什么都不用做的时间”。就像纳凉是夏天一件郑重的事物,记得纳凉,便是消夏人的优良品质。让这酷暑一点点过去,让心脏再次在热浪中幸存,再次在下一个夏日里鼓动。

然而在这本《最后的儿子》里,夏天与青春,与灿烂日光,与泳池波涛,有多紧密联系,就与失去,与失控,与死亡,有多紧密联系。

*

什么都不用做的时间。

在美国作家丹尼尔·门德尔松的回忆录(巧了,也是处女作)《触摸不到的拥抱》(The Elusive Embrace,暂译名)里,作者讲到,与玩(play)——这个同志群体的标志性特点,他们会玩,玩的方式多种多样,沉迷于不同形式的玩——相对的,是制造(work),这也是直人群体的特点,后者制造的“产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下一代。他们制造人类。

小说集开篇的《最后的儿子》里头这一句“不是为了做什么的时间,而是什么都不用做的时间”,立刻让我想到的就是门德尔松论“玩与制造”。门德尔松的这本出柜回忆录暨一个波兰裔犹太人在纽约的家族史,虽时有落入二元主义思维之嫌,但“玩与制造”的理论还是十分合适拿来对读《最后的儿子》。

故事里的“我”,蹭住同居恋人、有强烈女性气质的男孩阎魔(“每天早上刮胡子的少女”,本名岩仓雅人)家,不光自己无工作,蹭住,还蹭吃喝,因为阎魔是个精致男孩,烧得一手好菜,脾气也没话讲。当别人问“我”,看中了阎魔的什么,钱吗?“我”心想:“我想要的终究不是钱,而是时间。不是为了做什么的时间,而是什么都不用做的时间。”

什么都不用做。

无所事事的时间。

不用操心去制造/做(make)什么,来回馈社会的时间。

这是酷儿的时间,也未尝不是我们对于自己青春时期的记忆,就像《少年时代》那张海报,小男孩躺在草坪上看天空,这个暂且不需要去做什么的时间,便是青春时间。

但,真的是什么也不需要去做吗?还是什么也不能做呢?这是一个静止的、静滞的时间区。就好像纳凉的人,吹着电扇,这一刻,是什么都不需要去做吗,还是什么都做不成呢(心脏可以负荷这样的炎热吗)。

同样是夏天,是泳池,是青春,艾伦·霍林赫斯特在他的(诶,又是处女作)《游泳池图书馆》(The Swimming-Pool Library)里,有一句著名的写夏天的话:“这是最后一个这样的夏天”(the last summer of its kind there was ever to be),书中写尽爱欲探索,书写与回望过去,唯独没做的,就是对于未来一丝一毫的想象。“这样的夏天”已到尽头,这是艾滋病来势汹汹前八十年代同志群体的最后狂欢。

同样的,在《最后的儿子》里,不说书名里的“最后的”语义不祥,从主人公这句只想要“什么都不用做的时间”里,也让人质疑,这是一种闲散阶层的“什么都不用做”,还是一种对于“什么都不能做”的藻饰。

毕竟,“我”的话语,一直都在背叛着自己。

“我”知道,话语是有欺骗性质的,或者柔和一点说,话语是上了密码的。开篇一上来,“我”就在给日记里被残忍迫害致死的同志友人的名字上涂上修正液,写上自己与阎魔以及别的朋友对他的昵称“总统”。

“我们的国家手无寸铁,没有任何武器!”这是“总统”的国家,是我、阎魔以及其他朋友想往的幻境,是门德尔松小时候想往的飞地,是现在的纽约切尔西区、第八大道、火岛,还有别的那些地方。

但是“总统”没有等到他的国家的诞生,“我”在日记里,“极尽所能地咒骂那些打死总统的人”。“我”想用“总统”这个厉害的昵称,换回朋友尽失的尊严,挽回他已经失去的隐私。但是话语却在背叛“我”的意愿。

总统怎么能被打死呢?总统不该被“刺杀”吗?“打死”,是形容恩尼斯仿佛看到的杰克的最后时光,是被殴惨死。言语在肆意嘲笑“我”妄图掩饰的尝试。

《最后的儿子》里,失控的是语言,保护性的、密码式的语言式微,而 矛盾修辞上升,比如:

“我留长的头发,由世界上最幸福的美发师在这个房间里帮我剪掉。而像这样的夜晚,更让我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并不爱阎魔”

“从小,我就有想讨某人喜欢的坏习惯”

“天真无邪当我,也许会大喊:‘恶心死了!走开!’”

这就像是对于语言的反抗,对于顺服的逻辑的叛变,阻止不了的,是自我羞耻感溢出纸面,以及最终对爱人的失去。

这本书里的后两篇,虽然基调、时间跨度、主人公的年龄都不同,但无不延续了第一篇中失去与失控的母题。各有新颖的处理方式。《碎片》以失去母亲进入故事,(故事的开篇,孩子们在游戏,是否也算是一种“什么都不用做的时间”,一种与“制造”相对的“玩”)但情节发展十分微妙,来到了两兄弟对于全然不受自己想象与控制的女性身上。《Water》里,以交代哥哥车祸病故为开篇,以母亲精神疾病再次发作,即将被送入医院为结束。然而,就是在这样灰暗心碎的框架里,作品的尾声,是“我”和小伙伴们在友爱与吵架并存的高中最后一夏的游泳接力赛(也是“玩”的一种)中——最后一棒的“我”似乎是成功了,似乎是第一个触壁。

以前读《朗读者》,导读里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大概是说,这是个以一个拥抱开始,在墓地结束的故事。《最后的儿子》这本集子里,也有这张的凝练感,这本写青春故事的小说集,也写结束与开始。但吉田修一的写法非常高级,失去与失控的主题并没有控制他的文本(不像“我”被文本控制),他还是能够把自己剥离出被失去与失控绑架的“什么都不用做的时间”,站在一个距离外,张望开始与结束的质地。

“正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起点和终点,人类才能把布丁吃得如此香甜。”

“但是,努力和别人并驾齐驱之后呢……就好像有人必须跑到起跑点,而有人搭车前来。跑来的人只能喘着气,继续再跑。这种事我可不干。我宁愿跑到不是起跑点的地方,就算没有人聚在那里,我也要跑过去。”

或者仅仅是“现在这一瞬间将成为我人生最灿烂的时刻。然后,为了打破这个最高纪录,我要继续活下去”。

夏天,最终不宜沉湎于凝滞不动的瞬间。

“……我回头……看了电子告示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