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眼睛》经典读后感有感

《眼睛》经典读后感有感

《眼睛》是一本由[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眼睛》读后感(一):我是我的眼

这本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我”因为在一户俄国人家做家庭教师,认识了这家孩子父母的朋友:已婚的玛蒂尔达,当玛蒂尔达的丈夫发现了“我”和他妻子的关系,便找到“我”一顿胖揍,于是,“我”决定自杀,没错,自杀,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变得有趣起来(如果让人迷惑算得上是一种乐趣的话)。死之前总要有个遗嘱啥的,但是“我”发现自己竟没有写信的对象。死之前总要安置一下“我”的财产吧,然而“我”的全部财产只有二十马克,有什么用?不如撕掉。自杀本是一件悲痛而可惜的事,尤其是自杀前几分钟,情绪变得更加密集和强烈,但是纳博科夫的这段描述,不仅稀释了这种情绪,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想笑。

在一声左轮的颤音中,“我”死了,但又没完全死

《眼睛》读后感(二):第三视角的“我”【9.0分】

这本算是我读的第一本纳博科夫作品,今年年初买了一套纳博科夫小说全集。一直拖着没有看。

▪️关键词:死亡、灵魂、视角的变换、哲思

▫️上海译文出版社很爱把短篇出成一本书,这样可以多赚钱

▫️纳博科夫风格真独特~《洛丽塔》的作者

《眼睛》这本小说篇幅很短,我太爱这种性格猥琐的小角色了!虽然很多人觉得《眼睛》这本书属于作者作品中质量一般的,可我本身就很喜欢小丑人物当主角,就给它打了9.0分,安利给大家。

主要剧情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男子(我这里先不提主角姓名,作者对此有一个小设计),混得不太好,干着一份不怎么样的工作,人际关系也不怎么样,更多时候就像是一个笑话。在被人折辱后选择躲起来自杀,我们故事正式开始就是“我”死后。

在主角视角里,他死后进入亡者世界,进行了发生的一切都是他死前想象构建出来的——作为读者我倒是觉得死亡本身是主角的想象,他压根没自杀成功,而是催眠了自己,告诉自己后面发生的一切都是幻觉。

因为主角坚信自己已经死了,世界是虚幻的、是想象,所有人物说话都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他后面与人相处发生了一系列可笑可叹的事情,而且他对所有人都拿第三视角来观察——包括他对他自己的行为,他认为他是以亡灵的第三视角来看待自己身上发生的事。

本身主角就是一个像跳虫一样的小小角色,他后面对爱慕女子的求爱,污蔑情敌,偷信件……简直就像是契诃夫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里的小角色一样。这部分刻画得很好。

《眼睛》读后感(三):每双眼睛里,是不同的自我碎片

第一遍的时候,看到三十几页我才反应过来这个“我”就是斯穆罗夫。(可明明前一天我专门看了序言和豆瓣简介,由此可见本人的脑子是真的有点绕着重点走。

因为一共一百来页,篇幅算不上长,于是专门挑了完整的时间段一口气把它看完。放下书之后,脑子里不断浮现出这个从别人那里拼出自己的斯穆罗夫,而他也在一点点地逐渐清晰地投射着某个时刻的我。

我在乎过别人对我的看法嘛?我是否曾经也想知道他人是如何描述我的?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不断询问自己的问题。我觉得对他人想法的在乎贯穿着我记事以来的人生。就连如今二十几岁的我,也会在乎来自他人的肯定,来自他人的赞赏。

所以,斯穆罗夫脱离自身之后的那双眼睛击中了我。我觉得他没死,他就是将观察他人的自己暂时剥离出来,这双眼睛它漂浮在半空,带着斯穆罗夫的情感看似客观地呈现着正在发生的事情;但你忍不住跟着它去看,去看那些人对斯穆罗夫的想法是怎样的。

在这个“我”的讲述中,不同人眼中的斯穆罗夫是不同的版本。玛丽雅娜版是一个“残暴、出色的白卫军军官”,叶甫盖妮亚版是一个腼腆、敏感、血气方刚、缺乏打交道经验的人。可是,这一个个的版本却无法拼出全部的斯穆罗夫。

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斯穆罗夫真的有点可笑。讲述自己死里逃生的故事,却被戳穿雅尔塔那时根本没有火车站;去万尼亚房间里寻找是否留有自己的踪迹,却发现自己毫无存在感;因为帕莎大伯的错误理解,斯穆罗夫误以为万尼亚喜欢自己;为了得知自己在罗曼信件中是什么样子,冒黑去抢夺他人的信件。

这一桩桩安在他的身上,在我眼里就成了一个个笑料。可转念一想,我没有这样的时刻嘛?偶尔地夸大一些事实,想要确认自己所赠之物是否被安好放置,也希望知道在他人的叙述中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斯穆罗夫经历的一切,也是我曾经历或之后可能还会经历的事情。可当我作为第三方去看他人的故事时,不知为何,油然升起一股子的道德感和优越感,真正做到了把自己抛开。明明我与他完全无关,却还是对他人眼中的他有着浓烈的兴趣,这或许也是我的劣根性吧。在这种看似隐秘的窥探中,获取某些信息的乐趣。

我也不禁在想,斯穆罗夫这面镜子从91年前一直到现在,从未消失过。(没错!这个故事是1930年开始连载的!它已经91岁了!

时光虽然在流转,可是关于“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的问题,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自问,无论有没有意识到。看过许多的鸡汤,告诉大家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不要在意他人的评论;要做自己,听从内心的选择。

可是,自己到底是什么,内心的选择又是从何而来呢。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否对建构自我还是有价值的;他人的评价对我们的自我认知是否也是有价值的呢?或许这是一个无法被确切否认的问题。

正如作者所写,我们的一部分,不论真假,就是留存在他人的讲述中,甚至会留存在我们素不相识的人的讲述中。这一点就很神奇欸,我从未见过我的太奶奶,却无数次听我妈妈讲过她的故事;文字带给我的碎片就更多了。

最后呢,还想提一下作者的一些比喻和描写,真的非常神奇。怎么就能想着眼睛的近视是因为太美了,空信封和便笺可以是无用的老妈妈和小宝宝,大伯居然是快乐死尸,到底是怎样的人看起来像是一具快乐的死尸!看的时候我就忍不住乐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