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藏起来的鞋子》读后感100字

《藏起来的鞋子》是一本由黄木华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藏起来的鞋子》精选点评:

●“小孩子在很多时候比大人还爱面子,因为世界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这是桐华作品里的一句话,用来形容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

●更是给大人看的童书

●画面很美

●尊重孩子的选择,是每个人在为人父母之前的必修课。

●感觉应该让家长多读读

●这是一本跳出童年的书,只有长大的人,才能懂

●朴素,真切。跟《我和我的脚踏车》是一挂的。

《藏起来的鞋子》读后感(一):为人父母的第一课是尊重

知乎热议的话题“亲历的最可怕的道德绑架是什么?”有人说是给老人让座,火车座位被孕妇挤占,被熊孩子侵扰。这些困扰只是一时,而影响我们一生的却是来自父母,父母从我们出生就在干预我们的生活,但是这种带着爱意的干预,并不都是温暖的港湾,有时也是生活的禁锢。 对孩子的期待、期望、期许都变成父母干预孩子的理由,以为孩子好的借口,干预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转折点的重大决定。“报兴趣班是为你好”“大学离家太远会水土不服”...这些大家都听过却也无力抗争的话,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始终。 不能说父母做的都是错的,情之深爱之切,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个体的延续,倾注了全部的爱意,却也倾注了太多的要求。自己没有达成的心愿、目标都希望孩子能够实现。以自己不闻不问的方式爱着孩子的父母往往得不到反馈。

每次孩子父母的沟通过程必然是充满无奈与艰辛的,孩子讲道理,父母讲不过只能用情感绑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便是“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为什么这么不孝顺”这一句话就让孩子哑口无言,便是心中有万千道理,此刻在养育之恩面前也变得微不足道。 当父母的爱成为负担才是一个家庭的悲哀有时候相信孩子的判断,提供建议而不是代替孩子做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才更能获得子女情感的回馈。尊重孩子是每个人在为人父母前的必修课,学习做一个优秀的父母,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而不是束缚孩子成长。

《藏起来的鞋子》读后感(二):父亲与女儿的“藏”与“不藏”

作为一个教育学的硕士,同时也是绘本爱好者,看完黄木华先生的《藏起来的鞋子》,会有很多感触。这是黄木华先生的第一本书,我从里面看到一位父亲对自己女儿深深的爱。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已经诞生了100多年,他的“四阶段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者。在他的研究中,当儿童处于成长的最后一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时,他们的思维水平已接近成人,不再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或者违抗师长。

书中的主人公“我”,一个爱美的小女孩,因为爸爸把她的头发剪短,还让她穿男孩子的鞋,一双深褐色的塑料凉鞋,又笨重又难看,而自卑与厌恶,自己一个人偷偷地把鞋子藏起来。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也提到,6-12岁的儿童处于开始变得勤奋的阶段,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具备基本社会技能和智力,也渐渐开始自我接纳,但是如果没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儿童便容易缺乏自信,并产生失败感。

文中的女孩因为穿了不好看的鞋子,在路过有人的农田时,她会故意把脚藏起来;怕其他同学嘲笑,她故意把鞋子藏起来,宁愿光脚去上课……这是孩子与父亲的亲子关系中,父亲对女儿在情感中出现了过度保护的原因。

记得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过一句话:“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好在书中女儿对于鞋子的讨厌,被虽不言语但却默默关心女儿的爸爸看在眼里,终于在女儿过生日的那天,爸爸送了一双漂亮的鞋子。最让人感动的是,书的最后一页,没有任何文字,是女儿和两个小伙伴在高兴地玩耍着。

在《创作手记》里,黄木华先生写道“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其实鞋子虽然容易藏起来,但是女儿的心思,却很难藏起来,而爸爸的爱,总是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藏起来的鞋子》读后感(三):《藏起来的鞋子鞋子》创作手记(By 黄木华)

女儿即将步入小学时,我一度非常焦虑,于是拼命工作挣钱,希望能在城里买房,让她到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可是女儿告诉我,她更喜欢我们现在的家,虽然只是小镇,但是这里有她要好的朋友和熟悉的亲人,有美丽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气。如果硬要她去城里上学,她反而会不开心。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我以为的好并不是女儿想要的好。

一眨眼七年过去了,她现在已经上初中了,学习成绩也挺好,更重要的是,她过得很快乐。如果当初真的进城买房,生活支出必然大增,我可能就会疲于应对工作,无暇顾及女儿了。所以,正是女儿告诉我怎样做才是一个好爸爸,教会我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这也是我在这本图画书中最想表达的。

书中这对父女的原型其实是我的岳父和妻子。

岳父是独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由母亲一人拉扯长大。因为没有父亲和兄弟姐妹,小时候经常被人欺负。他九岁就开始到煤场挑煤,然后挨家挨户叫卖,就这样,他自己供自己上学,成了村里唯一的中师毕业生。可能因为这种经历,妻子说岳父一站上讲台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自信又有魄力,可是一旦下了课,却沉默寡言,非常严肃,让人不敢亲近。

那时候师资匮乏,教师工作调动是常有的事。农村的族群观念又比较强,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岳父很怕女儿会像他小时候一样被人欺负,所以他采用了一种看似蛮横的方式去保护她。书里的爸爸就像当年的岳父一样,刚搬进村里,他就把女儿的头发剪短,让她打扮得像个男孩子。他以为把女儿打扮得像个男孩子,女儿就不会受别人欺负了,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因为女儿的选择没有得到尊重,这种保护反而变成了一种伤害。

在书中,敏感的女孩选择一次次地藏起来。

的第一个跨页就是爸爸调任第一天上课的情景:他全神贯注,意气风发。黑板上的板书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暗示爸爸是外地人。

书中第二个跨页展示的正是女孩“改头换面”,变成假小子的场景。这个画面被门框框起来,暗示女孩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卫生条件差,孩子们的头发里经常长虱子,所以有很多女孩留短发。那个年代穿着中性服装的女孩也很常见。如果仅仅是这样,书中的女孩也就默默忍受了,但爸爸偏偏还要她穿她最讨厌的男式凉鞋—— 一双深褐色的塑料凉鞋,又笨重又难看。

“小孩子在很多时候比大人还爱面子,因为世界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这是桐华作品里的一句话,我觉得用来形容女孩这时的心境再合适不过了。

看第三个跨页,女孩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还没有交到朋友,只有一只小猫陪伴。虽然很痛苦,周围却没有人可以倾诉,孤独的女孩似乎只有把自己藏在巨大的树荫里才能获得一点儿安全感。第一次藏,藏的是身体。

接下来的那个跨页画了一个大场景。远处,爸爸骑着自行车,车后载着女儿,她瘦小的身影和近处劳作的人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那些人其实都是善良淳朴的农民,大家也根本无暇去关注她不起眼的鞋子,女孩却害怕极了—— 她怕大家会因为那双鞋嘲笑她,于是偷偷把脚藏在了爸爸的身后。每天穿着这双鞋去上学,一想到别的女孩五颜六色、轻巧漂亮的鞋子,女孩的心情就像路上那群受到惊吓惶恐逃走的鸭子一样。所以第二次藏,藏的是脚。

第三次藏,藏的是鞋子。在第十个跨页,女孩开始了她的藏鞋计划,她开始光着脚去上课。虽然现在看来有点奇怪,但在那个年代,光着脚上课一点儿也不稀奇。

鞋子从一开始就是女孩自尊心的象征,她费尽心思,挖地洞、盖树叶藏起来的,其实就是她那受伤的自尊心。这双鞋子就像孙悟空头上的金箍,牢牢地把女孩的心门锁住了,让她无法敞开心扉,也没办法交到朋友。当别的孩子在学校打闹玩耍时,女孩尤其显得落寞和孤单,但即使是这样,她的脸上还是浮现了笑容,因为只要藏起鞋子,就算光着脚,也感觉多了一点儿自由。所以在第十个跨页的右边,我只画了半边窗户,跟前面爸爸替女儿剪头发的完整门框对比,预示事情开始出现转机——虽然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不时还会出现一些意外的状况。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爸爸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可是,他真的不知道吗?不,他只是不善言辞,不会表达。所以有一天,爸爸突然说要送女儿生日礼物。第十五个跨页中,爸爸坐在院子里,女孩轻轻地趴在爸爸的膝盖上。这是书中爸爸和女儿最亲密的一个场景。这时女孩的表情也是坚定而自信的——只要能得到喜欢的鞋子,做得再多也是值得的!

生日那天的早上,一切都显得那么不一样。女孩当然知道盒子里装的是新鞋子,但她还是忍不住惊呼:“我的鞋子!”是的,这是一双女孩子的鞋,一双让她喜欢的鞋,一双让她等了太久的鞋,一双可以让她找回自尊心的鞋!

最后一个画面,女孩重建自信,敞开心扉,终于结识了两个新朋友。她们一起玩跳绳,一起毫无顾忌地跳着,笑着,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很多时候,你说的“为你好”在孩子听来并不代表“我爱你”,所以,你对孩子的爱真的表达对了吗?你认为的“多大点儿事”在孩子心里并不意味着“我不介意”,所以,孩子的心理你真的读懂了吗?试着尊重孩子的选择吧,这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前提,也是良性亲子关系的最佳保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