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摘抄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摘抄

《无穷的开始》是一本由[英]戴维·多伊奇(David Deutsch)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01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一):科学的迷信者

废话太多,以至于不少干货湮没在文字的汪洋大海中,作者尝试构建一种描绘式的推阐述体系,从各种旁枝末节出发,在大量与主题若即若离的案例中夹带一丢丢观点,这样的书阅读效率实在太低。好在似乎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每章后面加了个小结,感觉看小结就足够了。好吧,还是回到本书的内容,作者尝试论述人类是如何构建解释、进行创新和生产知识的,部分观点还是有价值的,但似乎作者被自己的知识边界所绑架,否定了除科学之外的所有可能,并大声疾呼科学体系以外的东西是如何的愚蠢,并完全站在西方基于启蒙运动的历史视角上,大唱文化赞歌,实在有些无知和狂妄。客观来说,这本书的知识量还是丰富的,作为茶余饭后的休闲读物还是可以一读的,但至于启发性和系统性,与经典之作还相差甚远。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二):无穷的开始

不管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生物个体,群体,还是从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发展脉络上去观察,我们都可以发现,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本身。生物在不断的演化,世界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最近我读了《无穷的开始》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是一次大胆的、包罗万象的智力探险。戴维·多伊奇探索那些使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怎样运转的重大问题。

戴维·多伊奇在量子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颇有影响力,受到高度赞誉。他关于量子计算的论文奠定了该领域的基础,开辟了计算理论和物理学的新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激发了大量相关研究。

作者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认为世界的进步是通过寻求好解释的过程来实现的。 我们在用各种科学方法来研究这个世界的发展过程,一个又一个新的解释会出现,而这些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让这个世界发生变化。

我对于这种观点仍然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人们确实在试图解释这个世界,解释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但这种行为本身是否具有那么大的能量呢?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之广泛与深度,在理解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难度。而对于这本书中的某些看法,确实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带来一些启发。

人并非由环境“支持”,而是通过创造知识来自我支持。一旦人有了合适的知识,就可以触发无限的进步。除了人的思想以外,唯一已知的能创造知识的过程是生物进化。它所创造的知识是天生受限制的、狭隘的。

生物进化确实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进化的过程是不会(也不应该)受到人们的干扰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我仍然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无穷的知识是未被人们所理解,所发现的。

探索世界进步的本源,这本书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与思考。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三):在本书中,多伊奇对进步的本源进行了探讨,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文明可以无限发展的美好未来,他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智力探险。这个探险将深刻改变我们原有的那种认为进步是有限的观点。

作者戴维·多伊奇(David Deutsch),美国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在量子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颇有影响力,受到高度赞誉。他关于量子计算的论文奠定了该领域的基础,开辟了计算理论和物理学的新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激发了大量相关研究。

生于以色列海法市,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受教育。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度过几年之后,他回到牛津,目前在牛津生活和工作。他自1999年起担任牛津大学不领薪的物理学访问教授,是牛津大学克拉伦登实验室量子计算中心的成员。

在本书中,多伊奇对进步的本源进行了探讨,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文明可以无限发展的美好未来,他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智力探险。这个探险将深刻改变我们原有的那种认为进步是有限的观点。

01进步是如何产生的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进步正是来源于知识。人们要想取得进步,就得获取足够的知识。什么是知识?本书认为,知识,本质上就是一种对现象的解释,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哲学知识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解释都是知识。比如最早的巫术,后来的神话、宗教,这些都是解释体系。各个解释体系之间,还时常会发生冲突。其次,知识有三个重要特点,一个叫难以改变,一个叫能够延伸,一个叫可验证。

1、难以改变

什么叫难以改变?就是知识中的每个细节都和现象有对应的关系,改变任何一个细节,这个知识都没法再自圆其说了。难以改变是知识最核心的特点,也是知识相较其他解释体系最大的不同,除了知识以外的其他解释体系,大多是可以随意改变的。

2、能够延伸

那什么叫能够延伸?就是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事某地,它得能解释所有这类现象,否则就不是知识。

3、可验证

什么叫可验证?就是你可以通过实验或预测,证明或者证伪这个知识。如果实验或预测的结果,在所有细节上都能和知识的内容一一对应,那么这个知识就是正确的。

有了难以改变、能够延伸、可验证这三大特点,知识就一下子从一大堆解释体系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种“更好的解释”,作者把它叫做“好解释”。

人类一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就能运用这些知识,透过表象看到事实,更重要的是,就能对造成表象的原因给出科学解释并且通过验证不断改进这种解释了。

根据这种解释,人们一方面可以重复开展对自己有利的活动,比如开凿渠道、引水灌溉,让庄稼长得更好;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措施避免对自己不利的情况发生,比如现在人很重视的体检,就是为了对可能存在的疾病提早预防。这样一来,人类就能让自己活得更好,这也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进步”。

02进步的必要条件

进步来源于知识,那么进步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获取知识呢?答案就是——创造力和批判力。

1、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一种能力,是知识的真正源头。大家都认为知识来源于科学,真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科学发现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经验归纳的过程,人们长期反复观察到一个现象,形成了一种经验,为了解释这种经验,就进行各种试验研究,然后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形成一个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起点是经验。

所以,如果认为知识来源于科学发现,实际上就是认为知识的起点是经验。但是经验要依赖于长期反复的观察,而观察这个活动,它有两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观察只能看到表象,而表象是有欺骗性的,“眼见并不为实”。比如当你用肉眼望向木星时,你看到的是一个发光的点,而实际上木星不仅不是一个点,更重要的,木星是一颗行星,它根本就不会发光,它的光芒完全是反射的太阳光。表象具有欺骗性,这是第一个障碍。

第二个障碍,那就是能直接观察到的世界,太有限了。比如暗物质。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反射任何光,你上哪儿观察它去。

所以,如果以经验为起点,我们就会受制于观察的局限性,从而没有足够的能力获取知识。可见,知识并不是来源于科学发现。知识的真正起点,是猜想,而猜想正是创造力的产物。猜想就是凭空想象,就是头脑风暴。人们可以通过猜想,在脑子里解释现象背后的原理。它发生在头脑里,所以完全不受感官的约束,也就不会遇到观察的两个障碍了。人们是先有了一个猜想,然后再通过各种实验来证明或者证伪这个猜想,被证明的那些猜想,就会被保留下来最终形成知识。

科学发现是先有经验,然后归纳出解释,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认识论上的归纳法,作者认为这种获取知识的方法是错误的。而由猜想到知识的这个过程,是先有解释,再用经验进行论证,这种方法也就是演绎法。

这种事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最著名的就是牛顿和他的苹果。苹果砸在头上,牛顿“灵光一现”,猜想苹果是被一个力从树上拽下来的,于是才有了后来的万有引力。不少研究科学史的学者,甚至认为整个科学史就是一部“偶然”史。其实这不是偶然,就是一个个“创造”出来的猜想。可以说,创造力是获取知识的首要条件。

2、批判力

批判力,就是怀疑的能力。它也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是理性思考的重要表现。有了批判力,人类才有对各种猜想的纠错能力。知识来源于猜想,但是猜想并不一定就等于知识。猜想中一定会包含很多错误,距离知识还差着一大截,只有不断发现猜想中的错误,一个个纠正过来,才能最终形成知识。这就是纠错的过程,作者认为,这个过程对形成科学理论非常重要,是人类能不能取得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个过程只有依靠批判力才能完成。

作者说,人类进步的开端,就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启蒙运动前后西方文明的变化。虽然创造力和批判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在人类历史上,它们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带来明显的进步,文明的进步缓慢而难以察觉。

启蒙运动触动了创造力和批判力。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就是反对权威,反对教条,肯定人和人的价值。反对权威,反对教条,也就是说,以前你是权威,掌握着话语权,我只能服从你,你说什么都是不容置疑的。现在,不管你是谁,我有不同意见都可以提出来,这就为批判力松了绑,肯定了人的价值。所以,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肯定并且鼓励了人的创造力和批判力。随着这场运动席卷了欧洲,这种思想也深深植入了欧洲的政治、文化中,结果就是创造了一个到处洋溢着创造力和批判力的,活力十足的西方文明。

03进步能否持续下去

进步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取决于内、外部两个条件。从外部条件来说,就是文明是不是有必要不断地进步?从内部条件来说,就是文明有没有能力不断地进步下去。

1、外部条件

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永远会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只有靠不断地进步,才能不断地解决问题。人类从登上宇宙这个舞台,就有着强烈的了解世界的愿望,这不仅仅是出于好奇,更是为了让自己在艰难的环境中,更好地活下去。进步,正是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发生的,进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虽然人类文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地球仍然不适合人类生存。

2、内部条件

我们有没有能力不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呢?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有足够的知识。足够的知识,是维持进步持续下去的内部条件。那么我们能不能获取足够的知识呢?答案是肯定的,人的创造力和批判力是与生俱来的,随着人类的进化,这两种能力也在不断进化。按照“用进废退”的观点,只要不断去解决问题,创造力和批判力就会不断进化,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力和批判力是无限的。而且启蒙运动也开启了人类的进步,它的精神和思想也深深融入了人类的政治体制、哲学、文化中。

在这样的影响下塑造的社会,是适合创造力和批判力孕育的社会,也是鼓励创造力和批判力发展的社会。创造力和批判力本身是无限的,而环境又适合和鼓励它们不断发展,所以,创造力和批判力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它们能够支持人类不断获取知识,从而维持进步一直持续下去。

《无穷的开始》读后感(四):霍金刘慈欣躲避外星人的建议是盲目悲观:3.5星|《无穷的开始》

作者是量子物理学家,全书是他对世界、历史、科学的看法和思考。科学事实和哲学思辨差不多各占一半的篇幅,读起来有点烧脑,也有点枯燥,内容比较发散。

作者认为,人类解决不完所有的问题,总是解决了老问题发现新问题,不存在完全没有问题的极乐世界,也不会有某些时刻人类更接近极乐世界。

作者批驳的主要是两种态度:1:盲目悲观,认为人类最终无法解决某个大问题;2:盲目乐观:认为坏结果不会发生。作者认为他自己的态度是乐观主义:所有的失败都是知识不足造成的,知识可以解决问题。

作者认为启蒙运动前的人类社会接近静态社会,这样的社会压制创新的想法,启蒙运动后西方在逐步走向更加理性的动态社会。复活节岛的崩溃可能是因为砍伐森林,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是一个静态社会,他们的文化压制变化,维持石像的形状以及建造更多石像的无意义工程。

作者提出一个判断理论好坏的标准:好解释/坏解释。用神话来解释四季变化是一个坏解释,因为遇到神话没法解释的现象,就再给出一个额外的补丁来解释,因此是可以解释一切现象的。地轴倾斜理论是一个好解释,本意是解释太阳仰角变化的,但是还可以解释了许多季节相关的现象。

书中的“无穷旅馆”是一个有趣的关于无穷大的思想实验:一个旅馆有无数间房,每间房只收1美元,但是1-100号房的房费要算到1号房间上,101-200号房的房费要算到2号房间上,以此类推,这样的话实际每间房都可以收到100美元……

书中批判了霍金对外星人的消极躲避的策略(这也是刘慈欣的策略),认为这是盲目悲观,并且给出了两个有说服力的反驳:1:万一心怀善意的外星人不知道我们的存在,过来开发太阳系把我们消灭了怎么办;2:外星人来我们这里想掠夺什么资源?考虑到路途的遥远,他们带回去是不合算的。

本书封面标注是第二版,其实不是。碰巧了上一个版本我也买了,还在手里。这个版本的英文版版权跟上一个版本一样,都是2011年。只是增加了一篇推荐序,正文的排版、译注没发现有改动,跟2014年出的第一版比较,正文的页数完全一致,随机找几页看页尾部的文字都是一个字不差。

夹杂科学与哲学书,比较新的有《世界观》《当下的启蒙》,更强调哲学思辨的新书有《表象与本质》《直觉泵》,《知识的错觉》,内容都比本书新,阅读体验也都强过本书。

书中把道金斯的meme翻译成“谜米”,目前一般是翻译成“模因”。

总体评价3.5星,还可以。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然而,怀疑论者(友善或非友善的)从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答:怎么可能从已经经历过的事物“推演”出关于未曾经历过的事物的知识呢?什么样的思考才能构建两者之间的合理推演? P5

2:经验主义从来就没有达到把科学从权威中解放出来的目标。它否定了传统权威的合法性,这是有益的。但很不幸,他们做到这一点是通过树立另外两个错误的权威:感觉经验,以及某种虚构的“推演”过程,比如归纳,人们幻想用这样的过程来从经验提取理论。P10

3:魔术的例子显示了观察怎样给科学提出问题——一如既往地依赖先验的解释性理论,因为一个魔术只有使我们觉得某些已发生的事是不应该发生的,才能成为魔术。这两者都有赖于我们提出针对经验的大量解释性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行起来很神奇的魔术对小孩来说可能很无趣,因为小孩还没有学会做出这个魔术所依赖的预期。P19

4:对季节更替的这些神话解释,其根本缺陷在于可以随意做出巨大改动。这就是为什么编造神话通常并不是理解世界的有效途径。不管神话是否可检验,情况都是如此,因为只要可以轻易改变解释而不改变预测,就可以同样轻易地按需要做出不同的预测。P24

5:一般来说,当理论像我所说的那样容易改变时,实验检验对于纠正错误几乎毫无用处。我称这些理论为坏解释。理论被实验证明为错误,把理论改成其他的坏解释,丝毫不能使理论的持有者更加接近事实。P24

6:我认为,追求好解释不仅是科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整个启蒙运动的基本原则。正是这一特征将这些追求知识的方法与所有其他方法区别开来,它还蕴涵着我在前面讨论过的取得科学进步的所有其他条件:它显示,仅有预测是不够的,这一点不太重要;稍微重要一点的是,它带来对权威的反叛,P25

7:地轴倾斜理论就是一个例子:它最初被提出来只是为了解释太阳每年的仰角变化。结合少量热学知识和旋转物体知识,它就解释了季节。而且,它在没有作任何进一步修改的情况下,就解释了为什么季节在两个半球不一样,为什么热带地区没有季节,为什么在极地地区夏天的午夜阳光普照——这三种现象,它的创造者很可能想都没有想过。P31

8:这个本该仁慈友好的生物圈,对居住在其中的其他生物也同样苛刻很少有生物个体能舒舒服服地活着,或者活到老死。这并不是偶然的:绝大多数物种的绝大多数群体都生活在灾难和死亡的边缘。情况必定会是这样,因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例如食物供应增加,或竞争者或掠食者灭绝),一旦某个地方某个小群体的生活变得轻松一点儿,群体就会扩大。P53

9:今天,地球的“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全部能力,几乎都不是为我们提供的,而是由我们利用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提供的。如今居住在东非大裂谷的人过着比早期人类舒服得多的生活,人数也多得多,靠的是有关工具、农耕和卫生的知识。P55

10:我们还会有永远解决不完的问题。解释越深入,带来的新问题就越多。情况必定是这样,只是因为不存在终极解释之类的东西:正如“这是上帝做的”永远是一个坏解释,任何其他声称是一切解释的基础的东西,也必定是坏的。P69

11:因此,我先前建议刻在石头上的那句格言“地球生物圈不适合支持人类生活”,实际上是一条普遍得多的真理的一个特例。这条真理就是,对人类而言“问题是不可避免的”。P70

12:因此,一条与人类和现实世界有关、与前一条真理同等重要的补充真理就是,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所说的“解决”,是指正确的知识可以解决问题。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只凭愿望就可以拥有知识,而是指知识在原则上是可获得的。P70

13:其一是说,人类或人类社会能够达到所谓完美的状态——例如佛教或印度教的"极乐世界",或者各式各样的政治乌托邦。另一种是说,每个能够达到的状态都是可以无限改善的。易谬主义排除了第一种,而偏爱第二种。不管是特定的人类生存条件还是通常的解释性知识,都不会达到完美,甚至不能接近完美。我们将永远处在无穷的开始。P71

14:其实,这又是一个狭隘的错误观念。以人类标准衡量,星系际空间确实很空。但每一个像太阳系那么大的立方体仍然包含超过10亿吨的物质,它们主要以电离氢的形式存在。要建造一个空间站,以及一个能创造没有尽头的知识流的科学家群体,10亿吨物质绰绰有余——如果有人知道怎么去做的话。P73

15:如果传播最广的基因给物种带来的劣势足够大,物种就会走向灭绝。生物进化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这种事发生。这样的情形在地球生命的历史上应该已经出现过许多次,发生在没有孔雀那么幸运的物种身上。P99

16:比方说,考虑7(VII)和8(VIII)两个数。规则告诉我们,将它们并排放置成VIIVIII等同于相加。然后,符号要按递减顺序写成VVIIIII。再然后,要用X来取代两个V,用V取代5个I。这样得到的结果是XV,代表15。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某种新鲜事物:一条关于7、8和15的抽象真理被发现了,并且得到了证明,其间没有任何人进行过任何计数或者标记。数通过表示它们的数字得到独立的操作。P139

17:(通用)人工智能领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因为在其核心里有一个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我们还不了解创造性如何运作。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编程实现人工智能将不是难事。至人工进化也可能还没有实现,尽管看上去好像实现了。问题在于,我们不了解DNA复制系统的通用性的性质。P175

18:不过,在数学上有可能做到使无穷旅馆的容量不堪负荷。康托证明并非所有的无穷大都是相等的,这是19世纪70年代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之一。特别是,连续统的无穷大——有限线段里点的数量(与整个空间或时空里点的数量一样大)——比自然数的无穷大要大得多。康托证明这一点的方法,是证明自然数与线段里点的数量不存在一一对应:这些点的集合的无穷性比自然数集合的无穷性有着更高的阶。P182

19:霍金的建议还忽视了不让银河系居民知道我们的存在可能造成的各种危险,例如一个善意的文明可能以为太阳系无人居住,于是派来机器人开采资源,无意中摧毁我们。P216

20:除了盲目悲观的经典缺陷,他的建议还依赖于一些其他的错误观念,其中之一是更大尺度的宇宙飞船地球号:它假设在一个掠夺成性的文明中,进步受原材料的限制而不是受知识限制。它将要来偷什么呢?黄金?石油?也许是地球上的水?肯定不是,因为任何文明如果能跨越星际级别的距离把自己送到我们这里来或者把原材料带回去,都必定有了廉价的嬗变手段,不必在意原材料的化学成分。P217

21:霍金的另一个误解是,把我们的文明与启蒙运动之前的文明进行类比。我会在第15章中解释,这两种类型的文明之间有本质区别。文化冲击未必会给一个启蒙运动之后的文明带来危险。P217

22:他和他的许多同代人都误以为他发珈了一种客观不对称,也就是他所称的“人口力量”与“生产力量”之间的不对称。但这仅仅是一个狭隘的错误——一同迈克尔逊和拉格朗日所的错误一样。他们都以为自己根据当时能用的最好知识做出了清醒的预测。但事实上,他们都任由自己被有关人类情形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所误导,那就是我们还不知道我们还没有发现什么。P220

23:遍观历史,悲观主义几乎在每一个社会中都很流行,其形式包括“应该由谁来统治”的政治哲学以及其他所有对预言的需求,对创造力的绝望,把问题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的错误观念。但总有几个人把障碍看作问题,并认为问题是可解决的。因此,在某些地方、某些时期,悲观主义也会极偶然地出现短暂的中止。P230

24:目前众议院有435个席位。如果占美国1%的人口生活在你的州,那么严格按比例分配时该州有权获得的众议员名额——称为其配额——将是4.35个。当配额不是整数时(理所当然,它们几乎就没有过是整数的时候),就要用某种方法对它进行舍入。这种办法被称为分配规则。“美国宪法”没有详细说明分配规则,把这些细节问题留给了国会,几个世纪的争议因此开始。P353

25:巴林斯基和杨的定理:每个与配额相符的分配规则都会遭遇人口悖论。这个强大的“不可行”定理解释了历史上解决分配问题的一长串失败。不管有多少其他条件看起来对一条分配规则的公平性至关重要,都没有哪一条分配规则能满足按比例分配并避免人口悖论的基本要求。巴林斯基和杨还证明了涉及其他经典悖论的不可行定理。P362

26:最早的不可行定理中,有一条是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在1951年证明的,这为他赢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阿罗的定理看起来否认社会选择的存在,并打击代议制政府的原则、分配、民主本身,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P363

27:谜米的获取来得那么自然,以至于人们很难认识到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过程,或者认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尤其难看到的是,知识从何而来。就算是最简单的人类谜米里,也包含着大量知识。P435

28:波普尔式的分析将着眼于如下事实恺撒采取了严厉手段,使人行无法不使用暴力就把他赶下台。他们关注的另一个事实是,恺撒被除掉并未纠正这种压制进步的创新,反而加强了它。P457

29:如果复活节岛上确实发生了森林灾难,它也不是打垮岛上居民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们长期未能解决森林灾难带来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没有终结他们的文明,最终还会有其他问题来终结他们的文明。把他们的文明维持在那种静态的、痴迷于建造石像的状态中,从来都不是一种可供他们选择的方案。他们唯一能够选择的是,文明要么痛苦地突然终结,毁掉他们那少得可怜的知识里的绝大部分,要么慢慢改变,变得更好。要是他们知道该怎么改变,可能就会选择后者。P465

30:事实上,马尔萨斯主义者更深刻、危险的错误在于,他们声称有办法避免资源配置灾难(也就是说可维持性)。这种观点也否认了我建议大家刻在石头上的另一条伟大真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P471

31:但是所有的胜利都是暂时的。因此,用这个事实来把进步重新诠释为“所谓的进步”,属于坏哲学。依赖特定的抗生素是不可维持的,这一事实只能用来控诉某些人的观点,他们期待一种可维持的生活方式。但事实上不存在这样的东西,只有进步是可维持的。P472

32:然而,在理论知识方面,流行的世界观还没有跟上启蒙运动价值观的脚步。由于预言的谬误和偏见,有一个顽固假设仍然存在,它认为我们现有的理论已经达到了可知事物的极限,或者非常接近这个极限——我们即将到达终点,或者正在途中。P479

33:在未来,我们必须一遍又一遍地摆脱这种狭隘主义。某个层次的知识、财富、计算机性能或物理尺度,在某个瞬间看来庞大得不可思议,但后来会显得少得可怜。而我们永远也不会达到一种没有问题的状态。就像无穷旅馆的客人一样,我们永远不会“到达终点”。P480

34:在遥远的未来,人们有可能利用暗能量,为永不停息的知识创造提供能量,具体情况取决于暗能量到底是什么。由于要跨越前所未有的遥远距离去收集这种能量,计算将会变慢。就像终点宇宙的居民注意不到加快一样,这个宇宙里的居民们注意不到变慢,因为他们也要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存在,其计算步骤的总量是无限的。P487

35:同样,人们往往认为技术奇点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危险的时刻,因为创新的速度太快,人类无法应对。但这是一种狭隘的错误观念。在启蒙运动的最初几个世纪里,人们一直觉得不断加快的迅速创新快要失控了。但我们应对和享受技术、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等变革的能力也在增强,曾经妨碍变革的一些反理性谜米弱化或灭绝了。P493

全文完

相关链接:

关于思考的思考12本书,5星2本,4星7本

科技类好书14本(new)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4月30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4月30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135本书(截至4月30日)

本号945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