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1000字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1000字

《故宫里的博物学》是一本由小海, 夏雪著 / (清)余 省, (清)张为邦,(清)聂璜绘著作,故宫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4,页数:2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一):亲子共读美的历程

闺女要做暑期读书小报,翻出这套书来亲子共读了一下,不禁对出品方的良心制作大赞一番。图文精美,传统文化和自然科普共融,很适合孩子作为通识读物。

接下来就发现自己没文化了,喾、窫窳、羑、麢、罴……两厢互看干瞪眼。

借用官宣的文字,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共分3册。以清代乾隆时期,由皇家收藏的动物图鉴《兽谱》、《鸟谱》、《海错图》为蓝本,精选海、陆、空共120种神奇动物,用大幅故宫藏画,讲述有趣有料的动物传奇。

曾经和闺女还读过一套书叫《故宫里的大怪兽》,那时候就翻着字典找什么狻猊,獬豸,然后乐呵呵的读着故事。而这套书,更像是百科全书的风格,有传说里的神兽,有本土的鱼鸟,还有外来的物种。

《鸟谱》和《兽谱》是乾隆时期的两位重量级宫廷画家余省和张为邦,历时十余载,合作绘制的巨作,关于动物的全部文字解说,由著名的乾隆“八大臣”联手完成。

我们常说的五脊六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戴胜很臭,带鱼成串儿在这里也有介绍,既是动物世界的探险历程,也是古典文化的熏陶之旅。

特别的,在每册开篇第一幅画,还有“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等印,可见那位爱下江南的乾隆爷对此套图鉴的喜爱。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二):乾隆皇帝也有如此之好奇心

人各有所好,有喜欢植物的,有喜欢动物的,也有喜欢奇奇怪怪物品的。北宋著名哲学家、大学者周敦颐有一篇《爱莲说》,开始即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周敦颐爱的是莲花。那么,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他喜欢的又是什么呢?

乾隆皇帝喜欢的,肯定不同于普通老百姓。不过,皇帝毕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数不尽的好奇心——万万没想到,一套流传于民间的《海错图》,也会在进入皇宫后被乾隆皇帝所看上,深受喜爱。

那么,“海错图”究竟何许呢?事实上,“海错”是中国古代对于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和海产品的统称,这一名称源自《尚书·禹贡》:“厥贡盐稀,海物惟错。”《海错图》是清朝康熙年间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唯一传世的作品。聂璜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观察细致、画技娴熟,所以《海错图》的质量也就不言而喻。

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属于“故宫里的博物学”系列中的一本,套书一共三册,分别以清代乾隆时期的皇家动物图鉴清宫《鸟谱》、清宫《兽谱》、清宫《海错图》为蓝本,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打破人文与科学的界限,来讲给孩子们听。所以,这套书不仅可以博物,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文学、艺术、动物、地理、自然、民俗、神话、志怪、典故、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能够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更可以让他们进一步丰富知识体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虽然这套书说明了是给孩子们看的,但实际上也足以入了家长们的法眼,至少在难度上非常恰当。

《海错图》本身收录了种类繁多的海生生物,常见的、稀罕的都有。而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虽然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来进行介绍,却仍然“浩浩荡荡”地涵盖了七类、四十种动物,也即鳞部、兽部、虫部、介部、羽部、化生、传说。对每一海生动物的介绍,不仅具有科普的一方面,而且更注重人文知识的浸润。譬如介绍鲈鱼,就引用了范仲淹的名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还介绍了鲈鱼的中文名、拉丁名、主要食物、栖息环境、分布范围等,当然,还有《清宫海错图》中的文献原文,以及聂璜的原画,价值非常高。

历史上记载,《海错图》在雍正四年,也就是1726年进入清宫造办处后,不仅雍正皇帝曾多次翻阅,而且继位的乾隆皇帝也曾连下数道圣旨要求将这本书送给他看,并将其存放于重华宫内。可见乾隆皇帝对这本书的喜爱,确实是发自内心。

对于这本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喜爱的博物书,你难道没有一些兴趣来瞧一瞧吗?!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三):中国版“神奇动物在哪里”来了!

01

有这么一套书,一到家就打破了我们家两项纪录:

首先,我竟然为了看懂这本书,还去查字典,标拼音,我觉得我对不起中文系的导师们……

其次,拆开书后,丈夫说他要去看,觉得太神奇太有意思了。

传说,这套书是乾隆皇帝为了让他的孩子们了解这个世界的珍禽异兽,主编给宫里阿哥们的。

这套书参照清宫原书体系,每本书甄选40种,合计120 种动物,其中既有神话传说中的神奇生物,也有现实世界的动物。目录以现代博物学的体例样式对内容重新编排,清晰易读懂。

《故宫里的博物学》,一套分为《鸟谱》《兽谱》《海错图》三本这不就是清宫版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吗?

然而,没想到的是,书籍完成之后,不仅受到了阿哥们的欢迎,还成为了皇帝们的枕边书。

博物学是啥?

简单来说,博物学是人类和大自然打交道的学科。

它帮助我们搭建起最原始的认知体系;

它有着漫长的历史,博物学家也都是世界各地的富裕阶级;

最典型的博物学家是达尔文;

它至今还是英国很多高等学府的核心课程;

美国的国家公园,也是根据博物学建立起来的;

2013 年,博物学成为我国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

如今,爱好博物学也不只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独有的特权,它还可以成为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最开始,康熙皇帝发起这套书的制作。

一直进行到乾隆年间,在乾隆皇帝的大力主持下,这套书的蓝本终于得以问世。

书中收录的神兽大都可在故宫里找到原型。

慈宁宫门前鎏金麒麟、庑殿顶上的獬豸、海马和狻猊,都可以直接带着这本书去故宫寻找实物。

不得不买的几大理由:

· 乾隆亲自主持完成的一套博物学书

· 收藏 120 幅故宫典藏原画,每幅都是珍品

· 大人小朋友都适合的博物通识读本

· 大 12 开精装拉页,大开本画册装帧设计,每一页都可以 180 度平摊,

·平时只能隔着博物馆展览欣赏到的珍贵名画,现在都能细细欣赏

· 故宫出版社官方出品,你值得信赖的版本

· 随书附赠精美注音表,全书零障碍阅读

故宫给孩子的博物学,由故宫与中科院专家共同创作,用大幅故宫珍贵藏画,从文学、艺术、动物、地理、自然、民俗、神话、历史等丰富角度,讲述有趣又有料的神秘动物传奇。

它是献给紫禁城600周年,来自故宫的百科图鉴,有趣有料的动物传奇。

非常推荐给您和孩子一起共读!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四):从小看神话的孩子,长大了会怎样?

神话,作为人类创作最早的故事形式,记录了原始人对世界一些泛灵论的认识。从古至今,只要是人类曾驻足过的地方,神话都经久不衰。

我们常常体会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神奇和伟大,也无法逃避被时代车轮碾压的无助和迷茫,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某种信仰和力量来支撑自我。也许你对神话并不感兴趣,但是神话的力量依然强大。

今年最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这部电影起源于中国神话故事,“哪吒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战斗到底”的成长故事,成为电影票房的最大赢家,这一次他不必“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而是活出自己,这是人类内心最深层的真实。

谈到神话,就注定绕不开神兽。中华民族是一个信奉图腾和神话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备受崇拜的神话图腾,它们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备受人们所熟知的有麒麟、白泽、龙马、彭侯、乘黄.......

但是今天我们想说的是:开明兽。

自《山海经》开始,昆仑山上就住着一种神兽。

根据书中的记载,四海之中有很多陆地,昆仑南渊大约有二百多米深,开明兽就在那里。

古时候,昆仑山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古人称之为 昆仑虚,昆仑丘,尊它为“万山之祖”,“帝下之都”,这座上古神山为什么如此神奇?

据说昆仑山可以通天,在中国众神居住的地方,相当于希腊神话里的奥斯匹斯山,但是和奥林匹斯山还有所不同,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一万仞,上下环绕着弱水,弱水外面还有一圈火焰山。

既然是神山,周围还有深水,毫无疑问从没人登上过昆仑山的山顶。传说昆仑山上有城池五座,十二座高楼,周围被高高的围墙环绕,每一面围墙外都有九口井,九道门。守护昆仑山的开明兽神通广大,很有震慑力,它长着九张人脸,怒目圆睁,狰狞恐怖。

开明兽的体型非常大,它和老虎长得有些相似,不同的是它有九个头,而且每个头和人长得都差不多。为什么开明兽长着9个脑袋?

要知道自古以来,九这个数字就是最尊贵的。古人认定天下分为九州,而大禹铸造的是九鼎,朝廷命官共有九品等等,所以说,守卫神仙居住的昆仑山的野兽,必须要长着九个脑袋,才配得上“皇家风范”。

开明兽到底什么样子呢?其实古人自己也有很多想象,在清宫《兽谱》中就有开明兽的画像。

为什么要用人面?据说在先秦之前的神兽都是龙面、虎面等等,但是从汉代开始,出土的有关开明兽的画像中,就突破性采用了人面代替过去的兽面。

可以这样说,从汉代开始,人类首次意识到自身能力的强大,就是思考和智慧的力量,人们已经可以独挡一切外来的威胁,也只有人的头脑才拥有这样的”武器“。

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对自己的肯定。

那么是谁画了这幅开明兽的画像?据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记载,康熙和雍正期间,就曾开始绘制飞禽谱和百兽写生,这些可被视作《鸟谱》和《兽谱》的前生。

但是集大成者的人,就是”弹幕皇帝“乾隆。

作为一个资深的“神奇动物爱好者”。乾隆曾经让宫廷画家余省和张为,根据《古今图书集成》的百兽形象绘制了一份”动物画册“,也就是今天的《兽谱》,这本书历时十一年才完成。

据说乾隆看到后十分欢喜,整日放在枕边,时不时地就翻阅一番。这就是乾隆皇帝的小心思,他不仅希望清朝在他的统治下可以“万邦来潮”,还可以“百兽呈祥”。

你以为《兽谱》都是画师们的”想象之作“?那你错了。

这本书十分靠谱,在考据方法上,它和著名的《尔雅》、《说文解字》等典籍的考据方法一脉相承,全书绘有各种兽一百八十幅,并且对每一种动物的名称、习性和生活环境都做了详细说明,其中普通兽和异国兽都是在“实证”的基础上绘制的,有十分详细的文字说明,对于某些已经灭绝的动物,通过图谱依然可以见到其原貌和生存状态。

这本《兽谱》至今珍藏在故宫博物院。明年2020年,就是紫禁城建成的600周年,故宫出版社与中信出版社以《兽谱》为基础,联袂出品《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兽谱》,于是这本只有皇帝能看到的”神奇故事“,终于能让大众一睹为快。

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共分3册。以皇家收藏的动物图鉴《兽谱》、《鸟谱》、《海错图》为蓝本,精选海、陆、空共120种神奇动物,用大幅故宫藏画,讲述有趣有料的动物传奇 。

这套书,既是动物百科图鉴,同时也是非比寻常的艺术品,带着孩子一起读这套书,不仅能了解关于动物的知识,还能带来美与艺术的享受。

《故宫里的博物学》正是这样一套中国版“神奇动物在哪里”。

书中不仅呈现了现实中存在的飞鸟鱼兽,更有让孩子脑洞大开,充满想象空间,激发创造力的神兽,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深意。

这套传世巨著,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科技史上,实为罕见。有人说,打开它,就好像穿越到古代去了一趟神奇动物园。

那些动物也许大,也许小,也许真实,也许玄幻,也许美好,也许恐怖,但真值得一看,

因为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神兽“。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五):连乾隆皇帝都爱不释手的枕边书,里面有着怎样有趣的故事?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坐在家里,只要打开网络,就能搜索到世界各地的珍禽鸟类。有图片,有视频,还有文字解说。在网络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我们会通过电视来认识、感受大自然的万物生灵之美,赵忠祥老师主持的《动物世界》曾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广袤和壮美。

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的年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获取途径除了书本画册,就是口口相传。也因此很多在我们现在看来非常普通的鸟类动物,在古代会被神化渲染。

若是往前追溯,目前存世最早也最权威的画册,莫过于故宫珍藏的《清宫兽谱》《清宫鸟谱》和《清宫海错图》。

说到这三本宝书,就不得不说说它们的来头了。三本书中,历史最为久远的要数《海错图》,“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后来渐渐成了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海错图》由康熙年间来自民间的博物学高手聂璜,历经几十年,访遍全国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积累,绘制而成。这部书曾消失在民间,后被带入宫中。《鸟谱》和《兽谱》是1750年至1761年间,由乾隆帝亲自召集当时的重量级宫廷画家余省和张为邦,历时十余载,合作绘制而成,文字解说则由以傅恒领衔的乾隆朝“八大臣”联合完成。

《鸟谱》《兽谱》和《海错图》在当时作为翔实权威的博物图志,成为皇室子弟学习动物知识的重要启蒙读物,也是乾隆帝每天都要翻一翻的枕边书。

按说,这样一套古代物种的传世巨著,又是帝王极爱之书,“再版”到我们普罗大众的手中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

这不,“网红”紫禁城即将迎来600周岁生日,故宫出版社联合中信出版集团,以故宫院藏《清宫鸟谱》《清宫兽谱》和《清宫海错图》为蓝本,“再版”了《故宫里的博物学》。

我手上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是以清代乾隆时期的官方动物图鉴《清宫鸟谱》为蓝本,专为孩子打造的中华文化通识读本。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乾隆帝每天都要翻一翻的枕边书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奇趣魅力。

人学鸟,还是鸟学人?鸟类世界上演的一出“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在故事里,宋仁宗赵帧的身世扑朔迷离。

在小说《三侠五义》中,北宋真宗的皇后死后,当时的刘妃和李妃均怀有身孕。谁能为皇上生下龙子,谁就可以母凭子贵被立为皇后。刘妃恐幸妃先生下男婴被立为皇后,便设计陷害李妃,她命人将刚出世的婴孩调包,换成一只剥了皮的狸猫,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的好戏。不明就里的宋真宗以为李妃生下的是个妖物,龙颜大怒,当即将李起打入冷宫,刘妃被立为皇后,而刘妃后来所生的儿子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

虽然这只是个故事,但是在鸟类中却有像刘妃那样的角色,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中杜鹃。

据《本草纲目》记载,中杜鹃以昆虫为食,从不筑巢,喜欢将卵产在其他鸟的巢穴中。可以说,中杜鹃的繁殖过程充满阴谋。

中杜鹏的体形要比淡眉柳莺大,但它们所产的卵却与淡眉柳莺的卵大小相当。中杜鹃好吃懒做,从不筑巢,总是不怀好意地盘算着把卵产到淡眉柳莺的巢中。为保证自己的宝宝被养父母(淡眉柳莺)孵化出来,中杜鹃妈妈会恶意地将淡眉柳莺的卵吃掉或丢弃一些。然后再将自己的卵产在淡眉柳莺的巢穴中。

中杜鹏宝宝能否活下来,全凭自己的造化,因为有些养父母会识破“里猫换太子”的阴谋。为了生存,中杜鹏宝宝和生母一样心狠手辣。淡眉柳莺的卵还没孵化出来,中杜鹏的雏鸟已抢先一步破壳而出,而且会疯狂地将其余的鸟卵推出巢外,以确保自己能活下来。

有句话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对一些淡眉柳莺而言,它们将仇人的孩子喂养大。自己却浑然不知,而中杜鹏和它们的宝宝凭借高超的演技,在“狸猫换太子”这出戏中成了最大的赢家……

这是人学鸟,还是鸟学人?一个是懒,一个是怕,一个是鸟,一个是人,却都选择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好的生存,而不顾道德与良知去为未出世的孩子清理环境。

殊不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伴随孩子的应该是爱与宽容,而不是满满的算计和手段。

相较于中杜鹃为了自己的繁衍去“狸猫换太子”,金雕与金雕猎人的相处则多了信任和爱的元素。

金雕与金雕猎人的相处模式中,有人类对自然生命繁衍生息的尊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掌苍”,这句诗是驯鹰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明证。遥想当年,密州知州苏轼左手牵着猎犬,右臂架着苍鹰去打猎,豪气冲天,好不威风!

这首词出自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狩猎图。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

在古代,把金雕驯养好去捕猎,可以养活一家人。在我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地区,哈萨克族世世代代过着游牧生活。狩猎时,哈萨克的金雕猎人,骑着骏马,手托威猛的金雕,驰骋在原野上。然而,让猛禽乖乖地听从猎人的指令并非易事。

驯雕之路始于找到金雕的巢穴,金雕只在阿尔泰最高最险的地方筑巢。那里山势陡峭,金雕猎人只能手脚并用地爬上去寻找。若是发现雏鸟后,需要等到雏鸟长出羽毛学会飞行,才可以带走它们。金雕猎人带走小雕时会在果穴上绑一块白布,这个传统则代表了金雕猎人的歉意。

金雕和金雕借人建立起信任和默契需要较长的时间。古人云:“饥则为用,饱则高飏。”金雕猎人会让金雕保持适度饥饿,用食物来控制它们的野性。

金雕不但是哈萨克牧民狩猎的主力,也是他们最可靠的朋友。金雕与金雕猎人井肩作战的日子通常为三四年,最长为七年。时间一到,金雕猎人就要将朝夕相处的伙伴放归自然,让它们繁衍生息。

虽有依傍,却和谐共处,并懂得适时放手。或许,这才是人与自然最好的相处方式——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循着前人的足迹,去了解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既严谨、科学,又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在为孩子讲述中国历史中禽类故事的同时,又以博物学视角,从历史、民俗、动物、神话等方面,为孩子介绍它们背后的神话传说、文化渊源、历史演变、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性等。让孩子们在读着有趣的故事,欣常着精美原画的同时,循着前人的足迹,去了解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了解那些早已经消失了的或者尚且存在的百鸟故事,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等知识,走进神秘而有趣的鸟类世界。

正如中国科学动物研究所博士张劲硕对这套书的评价:“今日热爱博物学者愈多,当我等翻阅故宫所藏清宫画,不得不膛目结舌。文化自信非空谈,了解吾国文化历史或脉络尤为重要!此套书使我们有更清晰的了解与认识。是为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