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是一本由良遇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一):良工美物

人们开始怀念车马慢的旧时光手作成了一个普通,而真诚的仪式。浮躁的快节奏生活,让我们更期待通过双手的触碰,感受实在、踏实的生活日常;程瀚哲 柴烧火痕器 舍隅工作室;柴皓杰 创业做量产产品 竹丝扣瓷 80度工作室;黄志阳 紫砂壶 一般杯子不用紫砂杯因为不好清洗而且吸茶味,模具成型的紫砂壶不如手工的好,手工的一只手在里面辅助成型,外面连续拍打,则外面气孔紧实,里面则很松,茶渍则容易从里面散发出来,多孔解决了茶叶倒出的问题,球孔增大了进水的面积,则出水比较猛;蒋伟伟 霁蓝釉 影青如玉 霁蓝如海,在三宝,只做釉;中国三大瓷都是景德镇、德化、醴陵;锴子 德化人 做柴烧壶;廖桦 川美研究生 做砂器 从艺术设计师往创业者转变,做出好的设计,做出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有商业价值的设计;廖少朗 折纸青釉瓷器 景德镇;柳遥遥 青花生活器;马文茜 青致食器 侧重色剂配色;麦子斌 盼系列的盘子 食器;朱志远 芜湖人 斯摩格 茶具 真正的艺术品;私物志 朱大莉 弹吉他 从苏州到景德镇 做食器;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二):一生只做一件事

原来看过一部日剧,讲的是在编辑部工作的人们如何认真对待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除了研读文字提出改正意见之外,还要断定剧情合理与否,他们会各国语言、对历史信手拈来、会手工活,有着严谨的职业素养。而这些可爱的人却被抛之脑后,甚少有人关心他们是谁。可是,作家作品的出版却与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专注做一件事,得到了读者的极大尊敬。当时就在感慨,我们国家在各行各业也有许多这样可爱的人,有没有哪种书能够专门做个记录呢?正好,有这本《良工美物》,让我大开眼界之外对他们起了浓重的敬仰之情。 《良工美物》是由良遇主编的匠人志,在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择一事,终一生”。他,致力于记录手艺人的故事,大街小巷中发掘深藏不露的手艺人,为他们谱写动人的篇章。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一生一世专注于一件热爱的事业,不论苦痛、欢乐,我想这辈子也就足够了。 我们来自于五湖四海,却有着同样的爱美之心。因为对美人、美事、美物、美心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热爱,才让《良工美物》的团队里人才齐聚。这里有十二位大国工匠,火痕器程瀚哲,竹丝扣碗的柴皓杰,紫砂壶的黄志阳,霁蓝釉的蒋伟伟,紫烧壶的锴子,荥经砂器的廖桦,食器的廖少朗,青花的柳遥遥,生活器物的马文茜,报食之器的麦子斌,茶器的朱志远,以及个人的餐桌器私物志。 每一个人物的挑选,每一个故事的描述,每一张照片的选取,都是经过了良遇这个团队的细心筛选。可能文字并没有那么动人,却真实可信。可能故事并没有那么猎奇,却充满了生活中的人情滋味。可能图片没有那么精美,却处处显露出了作者的用心。这些手艺人们,处在各个年龄段,面对尘世的纷纷扰扰、万千诱惑,都不曾停留片刻。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自己手上的事业,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物品,把这些普通人眼中的死物化为神奇,给了它们新的生命。 如果有的选择,我也想像他们一样一生只做一件事。终日与自己热爱的事业为伴,精心设计、精心裁制,给了没有生命的物品一个绽放光彩的机会,专注的那一刻,这些手艺人是最美的,也是最令人心动的时刻。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三):一个瓷器、一个故事、一段人生

瓷器在我的生活中并不常见,因为对瓷器的不了解,对其过往辉煌的历史亦是知道的一星半点,因此对它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在里面。但自从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瓷器这个东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随之有一种情感在心底慢慢萌芽,这种情感好似一种情怀,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敬佩。

瓷器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早期的瓷器了。陶瓷的年代更加久远,在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有陶瓷的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三彩出自有着古老文化的景德镇,而我们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景德镇。

可能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光鲜亮丽,每一件精美的瓷器背后都会有一段只有制作者才体会得到的辛酸史。程瀚哲虽然出生在景德镇,是地地道道的景德镇人,却从小被灌输要好好学习,将来去到更广阔的天地,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辈子窝在这个小地方和瓷器打交道这样的思想。可是上天好像就是安排程瀚哲这辈子要和瓷器打交道一样,大学毕业的他还是回到了家乡,操起了瓷器这个行业。

有人问程瀚哲为什么会回来,他说他是景德镇人。看到这个回答,我内心一震。像瓷器这样精湛却没出路的手艺,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继承了,也许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许是事物本身的关系。但程瀚哲会在浮华的社会中回到那个小地方,做起自己认为最有用最应该做的事情,这一点让我很佩服。

很多人在做一件事之前,可能都不会想过真的会干很久的样子,可偏偏世界就是这么巧,就像柴皓杰从来没想过自己和研究其瓷器来,却是因为大学毕业的毕业设计在景德镇做的,和这里结下了渊源,从此有了很多以后的故事。柴皓杰自己说,如果没有做瓷器,也许自己会是一个花店小老板,可见选择不一样结果不一样,而每一步的选择在那之前都已经做好了铺垫。

前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工匠精神,后来央视为了传承宣扬这种精神,特意制作了一个大型的纪录片,将我国几乎所有的手工艺技术都记录在内,让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手工艺精湛的地方。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四):当我在这里

第一次对博物馆的文物感兴趣,是因为听过陈粒的一首歌,名字叫做《当我在这里》。不但这首歌的旋律非常好听,而且歌词也很耐人寻味。

透过文物让我们能穿过时间看到记忆的痕迹,“用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屏息在凝望的语境,当钟声响起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岁月的意义”。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物带给我的冲击和震撼,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已经遗忘了很多事,很多人。但是只有文物是不会忘记的,在他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经过时间的洗礼,都会留下痕迹,留下记忆。

再后来是央视播出的一个工匠精神的纪录片,不管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很有时间意义,还有很多能工巧匠、失传已久的手艺都是时间的印记,都值得我们传承和铭记。就像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的12个制瓷人的故事,他们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陶瓷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了,但是真正能让人记住的还是唐朝的唐三彩和景德镇的瓷器,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写了12个制瓷人的故事,十二种人生,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我们讲述关于陶器背后的故事。而像火痕器、竹丝扣瓷、紫砂壶、青花、茶器等这些瓷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能随随便便看到了,只有真正爱好者才会去研究它,探索它,更有机会认识它、看到它。但是这些依然不会影响到我们对它的那种感情。

我们都知道景德镇是著名的瓷器闻名天下,但我们看到的每一件瓷器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回味的故事,也许这个故事很感人,也许这个故事很虐心,但它都真实实的发生在每一个瓷器背后,也只有这个瓷器才见证了不为人知的心酸往事。有的人也许是因为自身喜欢而转行来到了瓷器的世界里;有的人是因为责任而不得不继承了父辈的手艺,从此不问人情琐事,专心和各种瓷器打交道;也有的人因为感恩,可能就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你与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样的故事有千千万,背后产生的人生也是迁转返回。

当我在书中看到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瓷器那种热爱和执着,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带来的真实形状,我想着有一天能够去景德镇摸一摸那些瓷器,也感受一下这漫漫长河带来的冲击。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五):匠人匠心

“若没有器物之美,世界将一片荒芜。”一位著名的美学家曾这样说,“回顾器物出自何人之手,或是追究其制作过程时,就会有更多更新的奥秘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的确,好的器物,可以温润生活,安抚心灵。追寻它们背后的故事,感受创作者的心性和情感,可以让我们与器物美好相依。

匠人,古老岁月最后的守护人。那些老一辈逝去的匠人,有多少因为商业化不足而使得一些手艺也随之 逝去了。火的脾气并不是每一次都那么一致,即使最有经验的制瓷人也无法保证自己亲手推入的一窑中会有多大的概率得到满意的成品。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不用做计划。一开一合,一枯一荣,一切美都源于自然。生活也应如此,顺应本心,自然而然。

匠人老去,匠心还能走多远? 沉心静气,千万次打磨, 几十年专注一件事练就炉火纯青的手艺, 你看到的安静美好的器物, 背后都是辛苦。 待老一批匠人故去,中国不知多少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 五年十年入门功,已吓走很多年轻人; 除了重复再重复,没有捷径。这条路注定孤独。 周二赴死的操练,精进技艺的同时,也磨炼了心性。 所以,一流匠人很少有浮夸骄躁的。 那份谦卑,连同对艺术的狂热,已融入骨血中,与身同在。 匠心,说到底说的是什么? 应该是痴心,虚心,加恒心吧。 不痴迷,不耐寂寞,没点儿死磕精神,都做不了匠人。 他们极易满足,又极不易满足。 易,是对生活要求低;给我一方天地,便可称王。 不易,是在探索上永不止步,最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件。 制陶,打铁,雕木,刻字,皮影,织锦,草编,制墨,裁衣,造纸, 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在于, 它是人的创意与自然的巧妙合作, 人的精神灌注于器物, 器物又再现并延续了自然的美。 那些稀有的原材,寂寂无名生长于山野, 被匠人零星地拾取, 以另一种形式获得重生,经久不朽,代代传承。 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就在于此吧。

一个器物的美,可以是精雕细琢的有闲艺术。也可以是为了好用回归纯粹的本质。我们尊敬匠人,因为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守护了那已看不见又摸不着,却幽深而耍人寻味的古老岁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