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疯子的房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疯子的房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疯子的房间》是一本由(法)保罗·霍尔特著作,谜斗篷出版的19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子的房间》读后感(一):近乎完美(严重泄底)

首先这次保罗·霍尔特的两册翻译得相当不错,读起来很流畅,也几乎见不到错别字。两册中,更喜欢的当然还是疯子的房间,无论情感的发展、气氛的渲染、故事的结构、谜面的设置、谜题的解答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尤其是不可能的谜团,充斥了整本书,又不让人觉得纷乱繁杂,让人十分满足。

有点遗憾的是,螺旋楼梯和隐藏的杂物间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所以那张平面图似乎也没啥太大玄机啊。地毯的湿迹解答巧妙,利用了读者阅读中惯性思维的盲点。虽然本书中没有密室,但不可能谜团的趣味程度诡异程度却一点不减。

之所以说是近乎完美,是因为读完本书后细细思索,总感到有些地方于逻辑上略有不妥,私以为应该算是小瑕疵了。埋入地下一年的尸体,其新鲜程度仿佛刚死不久,原因是凶手将之冰冻了起来。所以意外致死的家主死了没多久,凶手就已经想好了全盘计划?把尸体藏到别人家的地方,而且还要不断过去添加制冷剂?所有这些精心的谋划,费时费力,费尽心机,只为了在一年以后的某个时间把尸体放到某个地点,把他的妹妹吓死……但如果没吓死呢?不错,我觉得最大的疑问就是布局了这么久,结果被害人的死亡根本无法掌控!如果被害人只是被吓晕呢?或者干脆只是被吓得尖叫大叫呢?如果为了这个谋划看上去能顺利达成目的,那作者至少需要在前文重点指出被害人的心脏有严重问题,经不起一点惊吓。

最后,关于凶手的下场,我认为倒是未尝不可这么写,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可以指控他,那只能由上天对其制裁,这在其他侦探小说中也有类似的设定。

总之,这是一篇杰作,我非常喜欢,只是在回味时略有那么一丝遗憾。

《疯子的房间》读后感(二):大家好,我是假的谷阿莫,今天我们来揭发一对狗男女。(微泄,其实没看过的也可以进来~)

大家好,我是谷阿莫(此处应自带音效)——假的。《疯子的房间》是关于一对既矫情又犯贱的青梅竹马的浪漫爱情故事。双方只调情却不告白,男方亲手将女方让给另一个男人,等人家成婚才发现自己一直真心爱恋对方。而女方扭扭捏捏地似乎也有点舍不得喔!这你情我愿的事,怎么能叫偷情呢?于是何不趁着月黑风高,去小树林里为爱skr?一场翻云覆雨混沌过后,女方点起事后烟抛下一句“我再也不会见你了!”(王境泽警告)便转身离去买橘子,只留下一道背影,不带走一片云彩……哇塞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是男的肯定都不爽啊,便故意找了女方闺蜜当备胎再顾茅庐,谁知半路却杀出个死者,也不知到底是自杀意外还是他杀,不如将计就计,干脆拿死人充当一下泡妞僚机吧!诶你别说这死人真挺有效,不但帮男方成功舔回女神,还顺便把备胎这麻烦给搞定,最重要是成功消灭了情敌,也不用男主自己亲自出手。这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一石三鸟简直完美(金星.jpg),最后名利美女应有尽有,无愧人生赢家,小三逆袭,励志感人。至于案子嘛,添个油加个醋,收买下马化腾集齐几颗Q钻打个响指就破了啦,有何难的~

还是正经点说下个人感受吧(免得怕被骂——但万一越正经说得越多错得越离谱越招骂咋办。。): 首先第一印象就很不好。通篇感叹号就算了,结果省略号出现的次数比句号还要多。我是真不理解这么滥用省略号用意何在。非常——是非常影响阅读感,不过幸好霍尔特是个plot大师,他的叙事优势绝不会被这么一点瑕疵掩盖。 这个故事霍尔特并没有玩他一贯擅长的诡异气氛和对离奇谜团的渲染,甚至谜面可以说缺乏吸引力,很模糊,节奏也稍乱,找不到一个悬念的核心点,前期的发展也找不到一个明显推动情节的核心点。不过霍尔特凭他对读者的了解,利用我们大众都不会厌恶的题材、最直接的官感体验——爱情、偷情、N角恋去吸引读者。 情节的转折意外、案件部分的爆点发力几乎都集中在后面,越往后越爱不释卷,读得越顺畅,原本期待在这么多超自然现象背后能有一个众望所归的解答,结果……哎,因存在一定戏剧性与因缘巧合,老实说核心trick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基本都是新瓶装老酒,而且可挑剔的地方其实也挺明显。好吧,诡计不行起码给我点逻辑推理过个瘾吧,结果简单薄弱得不行,大部分都是靠yy来连接前后。

结尾强行致敬《燃烧的法庭》,即使我感受到了这份心意,也认可这份尊敬,但这片段放在本故事里却是显得过于儿戏。害我还期待了一下,结果发现不过是日常对话(蛋鸭x2)。仿佛有一种就是作者无法自圆其说于是推卸责任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对应书中最匪夷所思谜团的——“死人复活再复活再死去”,居然是那种最会令人撕书的睿智解答。你跟我说搞这么一出好戏的动机是什么?是什么?为了爱情?为了女人?呵,你居然还喜欢女人。 我tm真香反手给你一张过去的AV——噢不——CD,看看21世纪我们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

额不是,主要是你想想啊,如果男人不喜欢女人,那故事里这宗惨绝人寰的案子就不会发生了,天下就会太平了嘛,你说是不是,小

《疯子的房间》读后感(三):一部完美继承卡尔风格的作品

如果不说明作者,估计很多人会以为《疯子的房间》是卡尔的作品。 就像是后记里霍尔特自己说的,疯屋具备了很多卡尔作品才有的特色,比如家族的传说,比如受到诅咒的房间,比如可悲的预言家,比如死而复活的人等等,可以说霍尔特完美继承了卡尔的风格,并内化于文,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无中生有的奇诡感觉和冷峻不羁的哥特风格。

疯屋故事无论在情节还是谜面上都极尽了想象力: 上个世纪,居住在哈顿庄园的哈维·索恩离奇死亡。哈维生前神经不太正常,多数时间封闭在房间里,夜以继日地编写可怕故事——他自称是神圣的预言,而他也准确预言了父亲的死。哈维最终死在书房门口,浑身痉挛,弥留之际,他说出了:“灾难……火之灾……”的预言,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书房壁炉前面的地毯湿透了。之后,哈维的几名家人相继死于火灾。 多年后,布莱恩作为哈维的侄孙似乎继承了这种可怕的预言能力。那年夏天,布莱恩的哥哥哈里斯带着妻子一家住进了庄园,哈里斯还重新启用了叔祖父哈维的书房——那个被称为“疯子的房间”的地方。布莱恩随即作出预言,似乎整个庄园都被彻底影响,几天后,哈里斯坠窗身亡。半小时后,其妻莎拉收到巨大刺激晕厥,此时壁炉前的地毯也是潮湿的。 时间过去了一年,似乎一切都被淡忘了,但是这年九月,布莱恩的可怕预言又来了。这次,又有家族成员倒在疯子的房间里,而且他们身旁的地毯也是潮湿的……

故事不算长,但是谜面华丽无比,一个被古老诅咒缠绕的房间,家族中的人总有人死在这个房间,而且死的时候地毯总是湿哒哒的,光是想想就是足够恐怖的。 开头我很欣赏,从一对情侣(帕特里克和宝拉)的对话开始,既有浪漫的气息,又隐含悲鸣的前奏。 过渡部分关于索恩家族的介绍没有拖泥带水,哈维之死作为第一起谋杀案充满了哥特风格,很像是蒂姆•波顿电影的闪回,在浓郁的黑色中单刀直入又震撼人心。 第二起谋杀案是哈里斯之死,非常传统,但是完美诠释了索恩家的诅咒又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第三起谋杀案是莎拉之死,霍尔特再次强化和诱导了我们,看完这起谋杀案我已经沉浸在索恩家的诅咒中无法自拔了。 高潮部分自然是博士和帕特里克的解答,两个侦探互为补充地解答同一个案子非常有趣,起码我是第一次看到,而且一个从理性角度,一个从情感角度,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了。 但是,如果就是这样,我相信谜斗篷断然不会刊印疯屋,因为还不够精彩。 还有更精彩的? 是的,就在最后。 有两个内容: 一是关于图威斯特博士对于案情的理解。没错,他很好的解答了案子的重要关节,但是他没有办法完美地破解这个谜案,因为毕竟是时隔多年的三个案子,所以他的解答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没有物证的推测和想象基础上的,他没有办法用传统上本格推理的方式圆满解答一些看起来非常主观性的疑点。其实图威斯特博士这个角色我挺喜欢,此人非常贪吃,尤其喜欢甜点,跟DN里的L似乎很像。 二是关于布莱恩和贝茜最后发现的哈维手稿。手稿内容可能只有霍尔特才知道,但是仅从看到那一页来看,这真的是一本疯狂的邪书,一本足以让整个家族感觉到恐惧的书。霍尔特的这个玩笑,让我们所有人都笑不出来了。合上疯屋的最后一页,我还是无法忘记最后的那几段话,那种渗透到骨髓里的恐惧感让我甚至不敢回想整个案件。 正因为有了故事最后这样的靠近哲学层面的探讨,才让我们对疯屋肃然起敬,对保罗•霍尔特肃然起敬,大师就是大师,高山仰止,危乎高哉。 最后小小疑问,宝拉剪掉帕特里克的袖子是什么鬼???

评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