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艺术哲学》读后感1000字

《艺术哲学》读后感1000字

《艺术哲学》是一本由丹纳著作,铁葫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5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哲学》读后感(一):西方艺术世界的理性思辨

每当有人说“审美是很私人的事情”,我总是像鲁迅先生“唔、唔…”一样的回答,其实也算是认同的,只是在想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这本书给了我答案,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的美的高度是一切以爱出发灵与肉的最健康朴素的美。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雕塑。

这本书高度概括总结了西方艺术发展进程,展示给我们的以科学理性的角度,把艺术类比植物,它怎样受时代、环境影响,怎样在一定的历史生命周期里生长开花结果凋零。

短时的风尚又是怎样一时风靡又被迅速淘汰,很值得在当下发展更完全的时代去思考,自作者的时代过后,新的主义是怎样走进了我们的时代?当然它不涉及我们东方的文化,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艺交融,我们怎样真正体会东西方文明的精神,在文学艺术上推陈出新而不是哗众取宠、潦草追崇。在“私人”的感受里多一些感受上的“底层逻辑”。

《艺术哲学》读后感(二):关于精装定制版《艺术哲学》,你应该了解的六件事。

一、成书

1864年,丹纳受巴黎美术学校之聘请,担任美术史讲师。本书原系按授课进程陆续印行,总计十讲,共十一本。后作者决定只摘录讲义中提纲挈领的主要观念,汇成五编,陆续出版,是为《艺术哲学》,至今已150余年。

二、翻译

1929年,21岁的傅雷在巴黎翻译本书第一章,写下《译者弁言》,并提出“我们比所有人更需要思想上的粮食和补品”“在艺术常识极端贫乏的中国,需要对艺术有个明确的认识”的观点。1958-1959年,在精神极度痛苦和压抑之下,傅雷终译毕此书。本书也成为傅雷诸多译作中的上乘之作。

三、流传

《艺术哲学》在华人世界风行数十年,影响几代人,其中不乏文学家茅盾、艺术家靳尚谊、学者张颐武、商界大佬刘强东等各界知名精英,傅雷亦曾数次强忍病痛,手抄手稿寄予远在国外的傅聪及周围亲朋。此次制作团队中,既有学生时代受本书启蒙者,亦有深爱本书,曾手抄傅译书稿者,艺术普及达人顾爷则坦言对本书的喜爱,并撰文数篇推介本书。

四、图片

本书在老译本基础上增减替换,选取120余幅高清油画、壁画、雕塑、建筑图片,全部以彩色印刷,以弥补此前数十版本以黑白印刷或无配图之遗憾。

五、译文

因时代久远,傅雷先生当时所译之人、地、画、事、物名称与现今通行译法多有不同,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编者对正文、注释中所出现之各种译名做了相应调整,如“铁相”改为“ 提香”,“服尔德”改为“伏尔泰”,“艾迪迦”改为“爱伦·坡”。

六、套装

新版《艺术哲学》珍藏纪念版套装共三部分,外部为函套盒,采用优质2.0毫米荷兰板及印金烫黑工艺;内部正文书为全彩艺术纸四色印刷,兼具精致外观、细腻手感及舒服的阅读体验;随书另附别册一本,收录顾爷推介文章一篇,及傅雷所编的全书阅读提纲笔记,对照提纲,快速寻找、回忆书中细节。

《艺术哲学》读后感(三):为何是“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相信在豆瓣上面的条目不只有20条了,可以说是一本很经典的学术性的艺术类书籍。

我到手的这版书的版本做的还蛮特别的,一开始我以为只是那种普通的硬皮书,但是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硬皮的部分只是外壳,书是可以直接拿出来的,不过最开始阅读的时候,常常会走神,为什么因为作者所围绕艺术所展开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就会看看里面小顾写的思维导入的部分,这样会比较让自己回过神来看书中具体所讲。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围绕着艺术作者最中心的看法是什么?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那就是艺术所生长的土壤不是逃离于世俗的,所有的汲取都是根植于世间的方方面面的,归根结底就是种族,时代,环境这三要素为基础理论,这也就不难几理解,为何后来人们出版的时候把丹纳的这一本在大学课程上讲课所使用的讲义命名为《艺术哲学》了。

丹纳生活在十九世纪的法国的,所以本书中所涉及的板块并不包括20世纪的当代艺术。

分析丹纳为何这样去给学生们讲艺术,不得不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时代以及他的种族说起,我也用他自己对于艺术的分析理论来分析分析他吧。

首先,他出生在一个律师世家,从小就逻辑思维就一场敏捷,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已经是门门文科功课都第一了,也是因为这些,让他有理由并且也有信心的踏上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在巴黎高等师范专科毕业之后,他变留校当教员,但是因为个人理念和当时的学校学术氛围不和,他便出走高校,踏上了周游欧洲的旅途,这一走就是14年,当然这中间他也并没有闲着,1864年开始被聘为巴黎美术学校的教授。

所以但看他这一段的生涯,我们便可以了解,为什么在丹纳的书中能对欧洲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历史背景格外了解,也正是这一段生涯,奠定了他个人分析艺术的学术基础。

书中不乏有趣的细节。

当然,仅凭一篇书评是体会不到里边的有去成都的。比如,丹纳在开篇综述的段落里间,便描述过,为何古希腊艺术是极为崇拜肉体的,在阐述这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便分析了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之间的分布情况,以及城邦和城邦之间的关系,其实当时的城邦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只不过这些城邦是一种微缩的存在,各个城邦之间战乱不断,于是乎就出现了斯巴达这样的极端情况,所有人在生下来之后就是一名战士的存在,如果婴幼儿先天不良便会被抛弃,不仅如此,妇女也是时刻备战着。如果老夫取了少妻的话,按照当时的传统来说,为了繁殖优秀的后代,这个妻子是可以和另外年轻的男人而结合的,按照我们现在的三观来看,这很奇葩,但是在当时都是很平常的存在。

古希腊对于肉体的崇拜自不必多说,但是你知道为何很多表现体育运动的雕像存在么?据说是因为假如一个青年男子连续三次获得奥运冠军,便会有雕刻师为他塑一尊雕像,这么说的话,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不是也是这样来的呢?也由此可以看出,古希腊艺术当时对人体的了解已经到了登峰造极。

包括文艺复兴,复兴的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文艺。

在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中世纪的那一千年艺术为何却觉得倒退了?

为何那时候的雕塑反倒是僵硬了,这些便需要你读一读书中尼德兰艺术那一章节了。

不过说了这些内容上的东西,也要说说不足的地方,但是其实这一点这本已经较之于之前别的版本好了很多。

之前的版本的插图大多是黑白的,或者干脆就略去了插图,而此次铁葫芦的版本可算是飞跃很大,全部换成了彩色,而且纸张的感觉也非常好,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个别插图不够清晰算是一个小遗憾。

《艺术哲学》读后感(四):艺术哲学

第一次知道这本《艺术哲学》是在一份艺术入门书单中,但因时间缘故,一直没空去读,这次在外国文学的必读书单中看到了这本书,遂将其提上日程。

读完后,说实话,因为之前是在艺术入门书单中看到的这本书,加上书名为《艺术哲学》,我想内容应该是和艺术息息相关的,但好像和我设想的不太一样,总之总有种受到误导的感觉。倒不是说这本书跟它的书名毫无关系,只是我以为的“艺术”是会和《艺术的故事》一样,谈论绘画、雕刻和建筑发展变化历史,并对出名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再进行进一步的论说,但这本书对于这方面所谈甚少,而且没什么逻辑和体系,所谓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似乎也只是作者论说的论据罢了。如果想用这本书来进行艺术和艺术史的学习,大概是毫无裨益的,甚至有可能因此扼杀学习的热情,这种难度系数直逼五颗星的书籍,大概只会劝退吧。我开始怀疑当初的那份书单为什么将这本书列入入门书单中,估计也是因为书名的缘故吧。

首先是对于“艺术”概念的理解。我们通常认为的艺术会是绘画、雕刻、建筑,外加一门音乐,但是丹纳的艺术恐怕还包括文学,或许还包括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在书中丹纳总是在大谈文学、地理、历史,对于我们通常认为的艺术的内容则谈论地相对较少了。这大概也是这本书会出现在外国文学书单上的原因吧。其实从书名看,“哲学”更可能是这本书的重点,而我们通常却有意识地忽略了。丹纳似乎整本书都在论说的都是他的这种“哲学”,而不论是艺术还是文学还是其他,都只是作为论说的依据。译者傅雷在序言中概括了丹纳的“哲学”,即文明和艺术的出现和发展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

丹纳为了验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运用了大量的例子进行论证,好处当然是加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但问题也同样明显。一是丹纳的例子相对于论说来说实在是过于多了,有时一个例子就是几十页的篇幅,比如为了表现意大利的民风彪悍、头脑简单、勇武好斗(这也是为了论证意大利艺术产生的原因,可见论证之繁复),举出建筑师贝凡纽多·彻里尼的故事进行论证,几乎是史时的全景再现,这里不得不顺嘴提一句,丹纳对于历史故事的书写相当精彩,但也正是如此,大篇幅的故事和精彩的书写,使读者常常沉浸到故事里,迷失其中,而忘记了作者的论说,而等到作者再次进行论说的时候,读者早已不知道作者进行到哪一步了。但是丹纳写下这么多例子,想必他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听众和读者,但是这种也正是现代读者所厌恶的。因为仅需要简单的论证就能得到的答案,作者却花费了那么多篇幅和笔墨,而读者又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进行阅读,往往所得与花费的精力不成正比,这实在是“不合算”的一件事。我也在思考,我们现在的阅读是否过于功利性了,就像丹纳说的那样,进入了一个缺少艺术的时代,但想想,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如果我们在一种信息上花费的时间过久,那我们又很容易就被时代淘汰了,这也是很无奈的一件事。跑偏了,还是回到书上来吧。

二是这本书有一个很致命的点,那就是丹纳无法保证他的论点一定是正确的,就一定是真理,如果论点本身是可以进行反驳的,那么即使再多的例子也无济于事了,只能是朝着越来越偏的方向前行。傅雷对此也进行了论说,如丹纳过于重视上层建筑和上层人物的行为,而忽视了经济和人民群众对艺术的影响,而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丹纳制定了一个关于艺术的绝对化标准,而他的论说都是在证实这个绝对化的标准,而我们知道,文学艺术审美是多元的,是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统一的标准,那么丹纳说的再多也只能是代表他自己的审美。

这样看来丹纳的确是一个“很法国”的法国人,既有法国人浪漫的一面,也有傲慢的一面。法国人的傲慢是体现在各方面的,在书中的丹纳不止一次地强调意大利人的头脑简单,英国人僵化刻板,德国人的缺少艺术细胞,尼德兰人的享乐、野蛮和粗鲁,甚至直言:“总之,人类在这个种族身上比在拉丁族身上发展得慢而粗糙。意大利人和法国南方人,生活非常简单,头脑非常敏捷,自然而然的能说会道,会用手势表达思想,趣味高雅,懂得什么叫做优美大方,像十二世纪的普罗望斯人(普罗旺斯人)和十四世纪的佛罗稜萨人,轻而易举的一下子就有了修养和文化。拿日耳曼族和他们相比,我们几乎要认为日耳曼族比较低级了。”怎么看也不像是好话,而且颇有踩一捧一代嫌疑(欧洲人的互嘲都快成了我的快乐源泉)。这种傲慢体现在丹纳的个人身上,就成了他坚持自我的见解而不愿接受其他的看法。在前面丹纳说这是他的上课讲稿,虽然一定是经过了整理总结的,但是全书丝毫没有课堂讲稿的痕迹,没有任何的互动,或者中途产生新的见解。这似乎只是丹纳一个人的演讲表演。

丹纳在书中反复强调完美人体的重要性(文学上就是高尚崇高的人),这便是丹纳的绝对艺术标准,但这个看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印象派出现在丹纳晚年的时候,至于丹纳有没有活到印象派被人们普遍接受那个时候,这就不好说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创作的时候,甚至连印象派都还没有产生。学术界对于艺术的现代派划分有许多争议,但即使是最早的现代派标准,也得是马奈莫奈的创作时期,那么丹纳的对于艺术的评判基于的只是古典主义。从他的视角看追求人体的和谐完美是艺术的终极目标,这个毫无问题;但从整个艺术的发展来看(现代视角),丹纳的这种看法是过时的,甚至可能还略晚于时代。既然书中有提及中国,那么说明丹纳对中国也有所了解,中国的艺术符合了丹纳的标准了吗?还有古埃及艺术,古波斯、中东艺术……这些统统不符合丹纳的标准,但仍是艺术。那么究竟是丹纳代表着法国对于弱国的傲慢,还是他面对时代充耳不闻的态度,导致了他看法的偏颇呢?

总之,虽然这本《艺术哲学》有着许多的缺陷,但是正如傅雷先生也指出了丹纳的缺点,但仍然激情十足地翻译了这本书,并推荐给广大的读者一样,可见这本书仍有许多可取之处。首先前面提到过的,丹纳语言能力很强,气势十足,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其中,读者常常会陷入作者语言编造的万花筒,被他带着走,连连赞同点头,直到读完后自己思索良久才会发现并不对劲。其次是丹纳的知识体系十分丰富,就这本书而言,包含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以及自然科学等等知识内容,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细读加上翻阅资料的确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没有用的知识又增加了jpg)。最后丹纳对于文学艺术的看法也并非完全是过时的,也有许多新颖之处,尤其是文学方面,有利于我们在此基础上充分感知英法等国的文学作品,而丹纳的种族、环境和时代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中国“知人论世”的学说。

《艺术哲学》读后感(五):感恩,在最美的季节遇到最好的你!

终于等到心心念念的《艺术哲学》这套书,第一次读的时候还是上学那会儿老师推荐的,为了应付阅读笔记也是着实下了一番苦功,然而毕业之后,生了娃儿,感觉再看依旧是一本新书的陌生感。看来一孕傻三年,还要在等6个月才行。当时看的那本好像是北京大学出版的,很厚的一本,这次购买的是化学工业出版社的一套五本,非常适合我这种常年坐地铁,打发时长且无聊又不能看手机的人,不那么厚重非常便于携带,同时,这套书还是裸脊背的,也特别适合瘫在书桌上阅读,装订的也非常的结实,耐看,关键像这种有深度有内涵有趣味的书,肯定不能只看一遍,需要精读也需要细读,更需要反复的阅读,才能够多了解一些吧。还要称赞一下这套书中的配图也非常的多且丰富,全彩色的配图在阅读类累了的时候还能缓解疲劳,在每一幅画旁边还付有作者的名字以及画的名字,创作的事件以及画的尺寸、和收藏的博物馆,非常的贴心,无形当中又是很大的收获。

作者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是法国著名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与领袖人物,有着“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之称的对19世纪的文学研究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学理论家和史学家。丹纳对于哲学和历史由很多著述,这本《艺术哲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的讲稿的记录,同时也是丹纳最为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在这套书中主要集中的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比如在书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达尔文进化论以及孔德实证主义的影响,在丹纳看来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消亡,都是在其内部有其内在的一定的规律和法则存在的,如何才能在文学艺术中发现其潜在的规律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应该是在文学研究的过程中,从具体的文学的史料中进行大量的分析与提炼,并根据总结来发现其潜在的内在规律,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控方向,遵循研究原则,同时也要由严谨的研究态度,才能够以稳固的基础从而取得进步。

在《艺术哲学》一书中丹纳使用了大量的史实并加以分析,同时进行了一些对于典型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以分编分章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了古希腊、欧洲中世纪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的法国以及17世纪的荷兰,以科学的方式对艺术文艺史实进行研究比较,新的角度发现种族、环境、时代与文学艺术之间存在的关系。由于例子比较多,而且语言的丰富,同时由于操刀翻译的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的傅雷老先生,本身对于艺术就很有研究,艺术造诣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乃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为渊博的知识,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所以在翻译上文字显得十分生动有趣,阅读起来一点不枯燥,同时也感受不到由于文化壁垒造成的文字表述上的脱节,能够很轻松的获得知识,这应该也是书的一大亮点。作为音乐鉴赏家,他曾下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而且拜读过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每每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满满的感动,字里行间都是对于儿子的爱,可能表达的并不是非常明显,然而不管在做人方面还是生活细节,尤其是艺术修养上,向朋友一样的探讨艺术、探讨音乐和文学,以及人生。其实对于傅雷先生了解并不是很多,只记得在一篇文章中,傅聪曾说收到父亲最后的赠言就是——“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这应该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或者说对于儿子的寄托吧。据说1958年,傅聪出国留学,作为父亲的傅雷特意抄录了丹纳的《艺术哲学》中最精华的部分,总共六万多字的译稿,编订成册远渡关山寄送到儿子手中,已为人母的我也是感受到对于孤身一人,远在异国他乡儿子的挂牵。

《艺术哲学》这套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深刻,对于艺术的总体刻画非常的细致,对于艺术的概括非常的全面,在丹纳看来,看来,艺术是一个总体,是有各部分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然而这个整体并不是必须要和现实相符的,并不是具体事物的具体重现,而是表现了和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的特征,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客观的世界,是依赖于现实,然而并非简单的模仿现实,而是融入了艺术家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情感,还包括了艺术家对于美的追求,所以要正确的理解艺术首先也要从艺术家的背景、知识构成与人生经历相结合,多方位的进行理解,而不是单一的只关注与艺术作品或者客观世界。

对于艺术家丹纳也有自己的更为深刻的看法,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特征或者说揭露出来的其事物的本质,也必须要将自己的创造性发挥到及至,同时,对于客观世界作为作品也是有所选择,而并非照单全收,选取必要条件以及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表现得,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美学观点进行改变,从而突出主管想要表现得感受。其实对于其中丹纳对艺术家的概括我是非常喜欢的,艺术家之所以会成为艺术家,并非只因为他有着过人且特殊的天赋,最为重要的应该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无论是世界亦或是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美,是因为艺术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只是平庸的眼睛无法触及到美的高度,而艺术家确实有一双洞察力非凡的眼睛,抽丝剥茧的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同时艺术家还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和独创性;其次,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新颖的,从其后以及自然条件能够影响的不仅仅是繁衍和生长,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生活,也会影响到艺术家的,或者说制约到艺术家,艺术家是极为敏感的,特别容易收到氛围或者说精神气氛的影响,比如丹纳局的例子,社会腐朽堕落、人口锐减、异族入侵或者连年灾荒、人们丧失的不仅是活着的勇气,也是失去希望,悲哀的气氛会影响到艺术家的气质,他所看到的,描绘的就会打上时代特征的烙印,则会中烙印不仅打在艺术家的身上、心里,还会打在他的作品中,融入到作品。

其实通过看这套《艺术哲学》作品,不难看出丹纳对于唯物主义的倾向相当浓厚,同时他的很多理论对于后世也是影响空前的。其实就像傅雷老先生在书后的附言一样“每年选定一二部明珠用功细读。”真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阶段遇到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全彩配图版本的《艺术哲学》真的是最好的时候遇到最对的书,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幸福了吧,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和人类文化的伟大作品,在休息的、闲暇的、浪漫的午后读一下,若能够消化,为己所用,不仅仅是增长见闻,更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和气度吧,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