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母狮的忏悔读后感1000字

母狮的忏悔读后感1000字

《母狮的忏悔》是一本由[莫桑比克] 米亚·科托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8-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母狮的忏悔》读后感(三):《母狮的忏悔》

大方老师前段时间给我几本书,一开始我就被这本的封面吸引了,打开读了几页就知道这次选对书了!看完这本书突然对非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而躁动的情绪随着小说的辗转起伏,末了也是惊叹一句,安宁是颗外翻的蛋,壳归的是别人,破碎的终是我们自己。

小说存在两种压迫,一是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压迫,一是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在殖民地时期,莫桑比克人民被动接受殖民文化,经历战争的伤痛,却无法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我想,人能够放弃希望是因为已经放弃了生活。

当看到那句“我,犯了两重罪:一是生于此地,二是生而为人。一个无法生育的女人还不如一件东西,她不存在。”就像一个鼓点,把前头的铺垫完全爆发,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女性,忏悔确实是真正的救赎,对她们而言哭泣并不是件悲伤的事,真正的悲伤,是没有让她们想要为之哭泣的人。男人看见了露水,而女人却看见了雨,当不能说出口的话最终变成有毒的唾液,母狮的罪与罚,也变成了国族的痛与殇。

所以如果你能说话,那就请尽情歌唱;如果你能走路,那就请快乐跳舞,压抑是让人恐惧的力量,而最终会在平静,默许和遵从中爆发!

把这本小说预定成我的年度十佳,看完非常过瘾,米亚科托这部小说真的可以称之为看的懂的类诺奖大作!在此比心,推荐!愿各位喜欢❤️

WX小囡

2018.07.24

《母狮的忏悔》读后感(四):在人可以成为神的地方,狮子亦可成人

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控诉与绝望,噩梦与现实不断交织在一起,当虚拟的噩梦照射进现实,它就成了库鲁马尼的黑夜。 马里阿玛半夜起来在门廊啃着剩肉和《百年孤独》中的丽贝卡经常吃土发泄情绪有些异曲同工之妙,马里阿玛是通过吃剩肉来发泄对威权世界和难以忍受的屈辱所带来的恐惧。

当一个与世隔绝的非洲村庄被发现,外人的到来将会给当地人带来无限的恐惧与仇恨,因为他们将会破坏原有的传统生活秩序,扰乱他们的生活常态。

村里的女人们认为男人的威权就是威胁她们生存的“狮子”,因为村里的男人控制着整个世界,他们常常为所欲为、为非作歹;而男人们则认为村里根本没有什么狮子,所以不需要请外人来解决自家问题;而老人们则更为保守,他们极力维护旧世界的运行秩序,让大家相信没有狮子的存在,有的只是应该让大家团结起来共同驱逐外人的到来;官员的到来也只是应了上级的要求,并非真心实意除“狮”;一场“除狮”计划映照出非洲世界的众生相。 可事实上,“狮子”就在村里,在这个“无法之地”,人可以变成狮子,狮子亦可成人。

作者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示了非洲世界的人们的压迫与疯狂,全书对男权世界的控诉非常直白,反种族与性别歧视的意味比较浓厚,此外,还包含着反殖民、反文化奴化以及讽刺虚伪知识分子和官员、政党等诸多内容,全书的内容可以深挖的地方还有很多,数不胜数。

总的来说,米亚·科托是位很厉害的作家,文字功底很强,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运用比喻也是非常到位和贴切,《母狮的忏悔》是他非常用心的一部作品。

作者运用的这种双线故事的写法很巧妙,如果将其拍成电影应该会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书中作者所运用到的绝妙比喻以及向读者描绘的非洲世界:

“我犹豫着不知该把手放哪儿,担心胳膊会在她的层层肥肉中迷路。在我面前,巨大的屁股挡住了阳光,就像突然出现了日全食。 猎人站在树上,感觉自己处在时间之上、世界之巅。 女人笔直地站起来,头上的水罐宛如她身体的一部分,仿佛是水在搬运她。 我重新发动汽车,在长满草的路上行驶,感觉自己正乘着小船,在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绿色波浪中飘荡。 只有人知道什么是安静,对于动物来说,世界从未安静过。即便是草木生长、花瓣凋零的过程也会发出巨大的噪音。在野外丛林中,动物靠听觉活着。”

《母狮的忏悔》读后感(五):忏悔依然沉默——哪怕不再是羔羊

“就连狮子也会创造属于它们的故事。因为在猎人的故事里,狩猎英雄永远只能是猎人。”开篇一语,如同听见母狮低沉的吼声,主角酝酿着登场。然而狮子真正出现前,是漫长的悬念。二十六个女人接连葬身狮口,对狮子的恐慌蔓延在整个村落。猎人阿尔坎如接到捕狮的任务,即将来到文明与野蛮的边缘。他幼年目睹长兄弑父,接着又陷入与大嫂的不伦之恋。往事如幽魂缠绕心头,他决定最后一次作为猎人出征。马里阿玛的三个姐妹先后成了狮子的腹中之物。她拥有蜜色的眼睛,黑色的皮肤,如同星星挂在夜幕。这双眼睛,十六年前曾让阿尔坎如沉溺其中。从那以后,马里阿玛每天企盼猎人归来,带她逃离脚下残破的大地。

然而,村民们似乎并不关心狮子捕食人类。随着对事件的调查,猎人发现凶手另有其人,受害者之间也有某种不可言说的联系。库鲁马尼的女人背负着秘密。故事的最后,有些秘密揭开在村民面前,还有些秘密随着狮子的死去埋藏在马里阿玛的心里,她永久的闭上了嘴,将那些未说出的话悄咪咪送到了读者的心里,如同一颗被消音的子弹,震荡在不知名的深处。

马里阿玛的身份变得模糊,她既是受害者,又是经历者,与此同时,她仿佛就是那只忏悔的母狮。可以说到了马里阿玛的记述之八,故事的主角才真正明朗起来。“如今我要坦白一件本该在开头就宣告的事:我从未出生。更准确的说法是:我生而既死。”村落的人对马里阿玛从始至终都是排斥的,一个死而复生的怪胎,仿佛一个没人性的人。而正因为这种人性的缺失,让马里阿玛更能保有兽的灵气,也在冷眼旁观的过程中,窥见这片大地的黑暗。

“也许我的双眼之所以如此明亮,是因为它们曾长时间在黑暗中寻找出路。”马里阿玛显然是极个别意识到黑暗的人,只有意识到黑暗,才会想要逃离黑暗。“现实中,是黑暗向我揭示出我一直以来的身份:一只母狮。我就是一只活在人身体里的母狮。我的外形是人,但我的生命是一场缓慢的蜕变:腿转化为狮足,指甲转化为狮爪,头发变为毛,下巴变为狮子的下颚。这些变化一直在持续,本可以更快,但我太过束缚于生而为人的形态。而且有母亲为我唱歌,她的轻轻摇晃使我得到慰藉,压制了我体内的兽。”

这世间当真有生理上人兽同体的人吗?如果真的有,马里阿玛是这样的人吗?我想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读到这里,才觉得书名彰显了其意义。母狮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是时刻被人性压抑的兽性,对母狮的罪与罚,乃是整个国族的殇痛。米亚·科托作为在莫桑比克长大的白人,深知这个曾经被葡萄牙殖民的国度所经历的的迷惘和悲痛,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撞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而女性作为殖民链的底层群体,在莫桑比克摆脱了殖民地身份后,依然承受着来自男性的“第二次殖民”。

米亚最为可贵的一点就在于,他抛开了双重殖民者的身份,作为“猎人”,深刻剖析自身的荒谬,对人性的罪恶如实反思。除此之外,他更是诚恳的跪下来,在马里阿玛们的面前,聆听她们没能说出口的话,并回之以血淋淋的忏悔。

值得深思的文字里,非洲不再只是那个神奇瑰丽的浪漫世界,它终于在对母狮的恐慌中,露出蛮荒的面目。我们在阅读之后得以窥见这真实,而窥见真实之后,但求能在内心的震荡处寻得一丝血迹,它将时刻提醒我们保持疼痛与清醒,记得回应马里阿玛那双黑暗中追求光亮的眼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