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加勒比海之谜》读后感摘抄

《加勒比海之谜》读后感摘抄

《加勒比海之谜》是一本由[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勒比海之谜》读后感(一):你所听到的,只是别人想告诉你的。

流言的威力不亚于武器。

希望别人相信什么,就告诉别人什么,除非别人有异乎寻常的警惕,不然一般都会把听到的话照单全收,并且深信不疑。

倒是想起了亦舒的一本小说《吃南瓜的人》。里面也有一个人擅长说谎的人,他杜撰的母校趣闻让女朋友觉得有意思极了,并且没有任何怀疑。就像书里说的,大学毕业证书不是矜贵的东西,有什么必要造假呢?只是有时候,人们说谎只是习惯了。一个谎言脱口而出,接下来就是一个又一个谎言的叠加和编织。

贪欲会驱使人像魔鬼一样,觊觎他人的财富,视他人的生命如草芥,而自己,已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再也回不来了。

《加勒比海之谜》读后感(二):黄昏恋不修成正果可还行

看见很多人说这本书的结尾出乎意料,前面设置了很多误导云云,我反倒觉得这个案子出乎意料地好猜,了解阿婆套路或者推理小说看多了的人,在第一个伏笔出现时基本就该能锁定凶手了,明显到我一度以为真凶这条线才是个误导,以至于最后十页还在期待反转,不过可惜没有。 这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看,相反这是本十分可爱的书。首先这应该是马普尔小姐系列中节奏最为紧凑的一本,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并没有)的马普尔小姐在本案中的参与感难得很强;其次马普尔小姐在本案中结识了脾气古怪的拉斐尔先生,两个黄昏老人老老联手强强破案,一个絮叨亲切一个毒舌傲娇,坐着聊天就把案破了,这组合实在是太可爱啦,“复仇女神”的梗就是从这里来的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btw,真凶得知遗嘱内容的渠道令我感到十分惊叹,这个伏笔埋得如此自然又如此之深,这就是阿婆牛掰的地方吧。

《加勒比海之谜》读后感(三):有点累了

从今年年初开始,频繁地阅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读到这一部,有点累了(按《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的评星,这是我读的最后一部五星作品)。

倒不是真的不好,而是发现,这一类型的小说,真的是有“限度”的。

这一部的诡计跟《桑苏西来客》相似,用障眼法,让真凶博得读者同情,同时, 让其他角色个个都十分可疑。

读的过程中之所以没有认出来这个相似的诡计,是因为阿婆一上来就把故事往《死亡约会》的路子上引:“他越过了我的右肩膀看到了……”(说来好笑,最后揭开,越过右肩膀的那只眼是个假眼。)

而度假酒店命案的模式,就更不用说了。人物关系接近《阳光下的罪恶》及其他发生在旅店中的作品。

遗憾的是,阿婆的“致命武器”——人性梗——“你把ta看错了”(不是善恶层面,是认知层面的,说白了没从那个角度想过这个人),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出现。(《死亡约会》《五只小猪》《阳光下的罪恶》《长夜》等名作,真正打动我的,其实是这个东西)。

我几乎能听到那些已经读过《桑苏西来客》《死亡约会》和《阳光下的罪恶》的读者,在真相揭开的时候的那一声苦笑。

也许,这就是本格派推理的“限度”吧,相似的写作障眼法,相似的情境,相似的人物,进行排列组合。也许这就是本格派推理式微的原因吧,本质上,这是一种点子文学,一旦点子力量不够,故事就乏味了。推理走向“社会派”,至少观众不会一直盯着“真相”不放,他们的注意力会被带到故事背后的东西上去。

《加勒比海之谜》读后感(四):“其实谋杀一点都不难,只要做到不让人怀疑”

杀人无非是两条道路,“激情杀人”和“蓄谋已久”。“激情杀人”是在双方陷入白热化争斗之中热血上头的后果,而“蓄谋已久”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谋杀。两条道路的结果都是人的死亡,而当有死者出现,自然故事里面就有凶手。侦探的目的就是找出凶手,凶手的目的则是逃出生天。

“其实谋杀一点都不难,只要做到不让人怀疑”——阿加莎在《逆我者亡》中说到的这句话以逗号为界分成两句来看,前半句说的是:在做好心理建设的前提下杀人是很容易做到的(然而心理建设最难做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至今都是遵纪守法好公民的原因)。枪杀和刺杀简单直接但是需要强壮的体力和强大的心理接受力,毒杀可能就是对于那些体力上不占优势或者高智商罪犯来说比较爱用的手段。在阿加莎笔下出现过铊、氰化钾、洋地黄、毒芹碱、马钱子碱、白磷、阿扑吗啡、安眠药等等毒药,有慢性毒药杀人于无形也有一剂猛药瞬间一命呜呼的。

在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我甚至觉得凶手比侦探更难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侦探往往第一步需要锁定嫌疑人,而嫌疑人之所以成为嫌疑人的理由绝大多数是由他们与死者的关系,这就是后半句话“只要做到不让人怀疑”的难处了。《消失的爱人》中妻子死了,她的丈夫在第一时间受到怀疑,《无人生还》中孩子死了,家庭教师在第一时间受到怀疑。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处心积虑谋杀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因此凶手总是要在嫌疑人名单里出现。虽然后来开发出了交换杀人这个无比鸡贼的方法但是按图索骥也总能找出千丝万缕的关系,参见西泽保彦的《哔哔》(怕剧透打个码)。侦探选择站在凶手一边而非受害人一边的情况在柯南·道尔笔下发生过,在阿加莎的笔下也发生过,但在绝大多数案件中,侦探和凶手是死敌。对于凶手来说捅刀掏枪下毒仅仅是杀人的第一步,如果他不是抱着必死的心要和死者同归于尽的话,在这之后漫长的时间里他都要为“脱罪”这一个目标绞尽脑汁和侦探周旋,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脱罪也非一日之功。

阿加莎笔下有两位非常有名的侦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两位侦探的推理手法也大相径庭,马普尔小姐没有采用福尔摩斯那样极其严谨科学的基本演绎法也不像波洛动用他的“灰色细胞”,她擅长发挥女性敏感的天性。她绝大多数推理是通过推演凶手的杀人目的和事件不自然处找到凶手,这也是有时马普尔小姐也被称作是“安乐椅侦探”的原因,毕竟这位来自圣玛莉米德村的侦探在她刚出场时就是一位年龄在70岁左右的老妇人了,没有精力和眼神去看半夜来人的帽子是几几年的款。

侦探和凶手一样擅长伪装,马普尔小姐就利用自己老人家的身份把无辜无害的表象发挥到最大。她最擅长的就是聊天,漫无边际的聊,但是就像她说的:“对话总是危险的,如果你有什么东西要遮掩的话”。进行过杀人或者预谋杀人的人要做到面面俱到实在是太难(反社会人格例外)而凡是故意遮掩就更能引起他人的怀疑。

在《加勒比海之谜》中,几乎是一开场就出现了第一位死者,也正是这个人的死亡引起了马普尔小姐的怀疑,一个没有患高血压的人却因为高血压而死,明显是情急之下手法粗糙,因而又引出马普尔小姐对死者曾提到过的“浴室里的新娘”这个案件的好奇,“浴室里的新娘”是升级版的骗婚,男子为钱娶妻之后还要图财害命,参见抖森主演的高颜低分《猩红山峰》,这也就成为了故事发展的主线。

伟大的侦探或许是要有一些感情戏码的,不然就会显得他们太超现实。福尔摩斯在《五个橘核》中对华生说“除了你,我哪里还有什么朋友?”,对于马普尔小姐来说,在《加勒比海之谜》中出现的另一位人物拉斐尔先生也让这个故事覆上了黄昏恋友谊的粉红色。但是之所以是“黄昏恋友谊”而不是“黄昏恋”是为了让读者不要对这对CP有太大的期待,因为……在可以看做是《加勒比海之谜》的续集《复仇女神》中,拉斐尔先生已经过世了……但很明显拉斐尔先生对自己的时日无多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他用“Ave Caesar!morituri te salutant!”来和马普尔小姐告别,引用了古罗马角斗士在进行比赛之前对皇帝说的誓言“凯撒万岁!我们这些将死之人向您致敬!”告诉马普尔小姐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也对她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获得第十五届日本本格推理评论部门大奖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完全攻略》一书中马普尔小姐系列有三本被她列为五星,其中一本就是《加勒比海之谜》。这是马普尔小姐仅有的海外破案之旅,“复仇女神”从这里诞生。

《加勒比海之谜》读后感(五):“与克里斯蒂写过的任何作品一样好”??

“与克里斯蒂写过的任何作品一样好”??

书背后的媒体评论还是看看就好,都是能吹就吹,就连《大象的证词》都能说成是阿婆最具有人文色彩的作品,还带你走进缜密推理外的柔情。

当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阅读攻略》居然把此书评为马普尔小姐系列前三的神作??

《阅读攻略》里认为的马普尔系列前三是:《黑麦奇案》,《破镜谋杀案》以及这本《加勒比海之谜》,但这三本书都不会上我的前三。

我个人觉得马普尔系列,最佳是《死亡草》,《谋杀启事》《藏书室女尸之谜》,不算短篇集的话,或许会加上《破镜谋杀案》。

《阅读攻略》把《死亡草》当做三星,《谋杀启事》二星,就摆明了,我们观点不一致,没什么好说的。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重读,我都觉得这本书比较一般啊,不管是推理方面,还是剧情方面,太平淡了,只能说还可以吧。

要说,两次阅读的观后感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小说第73页,拉斐尔先生对女秘书说的话:“瞧瞧我,浑身上下哪儿都疼,哪儿都不舒服,你一点儿也不愿意帮我缓解缓解”。

以前没什么想法,但为什么我现在想歪了呢。

-----------------------------------------

故事讲述的就是马普尔小姐去加勒比海度假,一个少校说想看谋杀犯的照片吗?结果,少校突然脸色一变,藏起照片,转移话题。

结果第二天,少校就因为高血压,而突发身亡,那张照片不翼而飞……

此书是《复仇女神》的前篇,其实说前篇也不太对,两者关联性并不大,只是建立了马普尔系着粉色红围巾复仇女神的形象。

当然,第一个把马普尔小姐,联想成复仇女神的是《黑麦奇案》的尼尔督查。

至于《复仇女神》里的拉斐尔先生的儿子,此书并没有做铺垫。

先说下剧情方面,我个人感觉剧情有点无聊,除了故事背景设置在加勒比海,马普尔戏份较多以外,其余没什么看点了。

虽然谋杀案发生得挺早的,但我觉得此书故事节奏真的不快,没有紧张的气氛。

大部分都是马普尔和各位嫌疑人闲谈搜集证据,前面进展慢,书中的警察没有存在感,好像只在第二起谋杀的时候展开过调查。

人物刻画恐怕比不上其他作品,我这次重读,除了拉斐尔先生等几个主要角色,其余角色感觉好陌生,像是第一次接触。

---------------------------------------------

三起谋杀案,再加一起谋杀未遂案,但是没有一起案件让我觉得眼前一亮。

没有能拿得出手的诡计,遮住作者名字,我还以为是女神探希娃系列,温沃斯最擅长写这种没什么诡计,人物又多的书了。

剧情本身就是建立在巧合之上的,少校说的谋杀案的凶手刚刚好也在这个岛上,这种可能性有多大?而且,一开始少校就给马普尔看照片,说不定就没这么多事情了。

推理也很一般,动机相当于直接告诉你了。误导的水平有限,显得套路,最关键的误导只是三分钟探案的水准,比较差强人意。

马普尔还需要经人提醒才搞清楚少校看的是谁,最明显的事实,也是挺无语的。

我觉得意外性差,凶手人设也比较失望,就算你从来没接触过阿婆作品的,也很容易猜到真相,再不济看到第二十章,你肯定会明白的。

第三起谋杀案也特别草率,仅仅因为围巾,发色相同就……因为马普尔没能阻止第三次谋杀我感到失望,仅仅只是为了处理掉书里讨人厌的角色吗?

不过,马普尔戏份挺多的,马普尔小姐和拉斐尔先生短暂的友谊,拉斐尔先生对马普尔看法的转变,并携手分析案情是此书的看点。

---------------------------------------

评分:★★★☆

我感觉这本书很普通,略显套路之作,作为阿婆粉必然是可以去读的,只是我不会放在第一顺序的推荐位上。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都不能进马普尔小姐系列的前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