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破碎的星球”三部曲》的读后感大全

《“破碎的星球”三部曲》的读后感大全

《“破碎的星球”三部曲》是一本由[美]N.K.杰米辛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2018-3图书,本书定价:108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碎的星球”三部曲》读后感(一):投票的都眼瞎了

这套书的第一本看起来非常惊艳,原基力的设定很漂亮,守护者-原基力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吸引人。

还有那些可怜的站点维护者。当女主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入同样境地,不惜亲手杀掉他的时候,简直能唤起最为深切的同情。

然而作为三部曲,这套书有两个难以容忍的缺陷。

首先是写法。POV视角自从冰火之后貌似就很流行,但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好它。这套书的情节远远没有复杂到需要用多个人物视角展开的地步。强行采用POV的写法,除了拉长篇幅,貌似没什么实际的用处。

再加上作者的文风十分神神叨叨,这就更让人难以忍受了。

第二点是结尾。这是什么糟烂的结尾啊!正所谓“我连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最后把一切都推到狗屁不通的“大地父亲的魔法力量”上,拜托你以为你是魔戒吗?

要看魔法故事,《迷雾之子》比你好一百倍啊摔!

要看科幻故事,《来自新世界》也是分分钟秒杀你啊!

总之连续三年拿到雨果奖真是吡了狗了。

当年西尔弗伯格老爷子的《夜翼》都没这个待遇。

投票的都眼瞎了。

《“破碎的星球”三部曲》读后感(二):大地失去了它的孩子

经过一个学期断断续续的阅读之后,终于在今天下午将《破碎的星球》三部曲读完了,读完后的第一想法是,至少这个结局没有让我失望。 整体而言,《破碎的星球》的立意是很独特的,从地质学的角度讲述一个科幻故事,非常地新颖。但是从整体构架而看,宏大的世界观是有了,可是在叙述与架构上还是略有不足,故事无法支撑起其世界观架构。 有看到许多人将这本书与大刘的三体相比较,其实我想说,虽然都是科幻小说,但是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应该一定有个孰高孰低。当然从阅读体验来说,三体的叙事非常紧凑连贯,因此只要读了开头就有一种冲动想要快点读到结局。可是破碎的星球第一部《第五季》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新颖,引出了不同的三个角色对自己的故事进行讲述,其实她们都是同一个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我觉得《第五季》是当之无愧的三部曲中最优秀的一部,到了《方尖碑之门》和《巨石苍穹》这两部,故事就开始趋于平淡,世界观的架构也逐渐弱了下来,因此读后两部基本都是断断续续地在阅读,因为没有太大的情节起伏,让人始终有点提不起兴趣。但是不可否认地是,或许是因为女作家的原因,这本书的文字非常细腻,对于人物本身的刻画也是用了较大笔墨,相反,这是大刘的作品中比较缺少的部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它的立意、世界观架构给了我较大触动,但同时也有着较多的疑惑,最大的疑惑无非就是书中人物的情感纠葛,无法让人感同身受,让人觉得突兀。当然翻译也得接下这锅。在结局中,伊松成为了食岩人,霍亚问她想要什么,她说她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原谅我笑了,这儿升华得太快了,当然我也明白作者想要的前后对应,毕竟在霍亚他们成为食岩人之时,就说的是想要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是这里强行说这么一句,很怪诶! 算了,先写到这里吧,其实还有很多想说的,主要是剖析一下人物感情,下次再说吧!

《“破碎的星球”三部曲》读后感(三):变种人新传

不同于xman中每个变种人有完全不同的特异能力,the broken earth的世界处于一个地球灾难频发的时代。变种人主要有两类:(这不就是中国小说里的人妖关系嘛。。。。)

1、具有吸收能量并移山倒海之力的原基人,主要能力是原基力,能够制造和平息地震;会中毒、会累、会生病、不会飞、物理力量输出和物理防御力无加成;

2、有长长的寿命,能在岩石中穿行的食岩者。

但是,地球的统治者仍然是:普通人类。

而地球,因为人类弄丢了他的孩子——月球,所以开始了和人类的旷世大战,开启了频繁的灾季。这一次,第五季灾季眼看就要来临。要么人类文明再一次倒退,苟且求生;要么,找到根源结束这世道。

女主作为一个天赋异禀的野生变种人,觉悟很高,在和纯血变种人男一同执行任务时 两看相厌的斗嘴中建立了亦师亦友亦恋人的感情,最后制造了个大地震,和男主隐居小岛,过着3p的生活还生了个超能力娃。

男主作为全球能力最强的原基人不甘心能力暴强却只能被当枪使,发现了很多过去的秘密,包括方尖碑的秘密,并希望女主和他一起推翻这个世界,重建新的世界。

因为女主的任性和闲不住,他们的隐居被发现,为了不被变种人猎手(守护者,其实是被改造的原基人)抓回原来的世界,女主亲手闷死了儿子,自杀(未遂)。男主被食岩者带走,发现了地球的秘密。

独活的女主隐姓埋名嫁给了普通人类,并生了天赋及其强大的两个小变异人(她应该负责繁殖就可以了,生的娃都及其强大,不管爹是谁)。在女主的小男孩表现了天赋后,他凡夫俗子的亲爹杀了小男孩,带走大女儿开始。从此,女主踏上了寻仇+寻亲之路。

故事是多么的巧合,女主曾经的导师带着满心得愧疚被大地复活,并成为了流浪的女主女儿的导师,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女主女儿那缺爱的心。于是在男主挂掉之后,并不能互相理解的母女各自在灾季修炼成长,最终合力结束了灾季。

女主死了,死前女儿终于感受到了她的爱。

=============================================

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丰满,传神。

不要问我方尖碑的能量怎么来的,怎么运作的,大地的魔力实际是一种什么能量场,在岩石中穿行怎么实现。这小说不是科幻,和指环王一样,是一种架空想象下的奇幻世界。

但是,我也要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世界没有被超能力者统治?XMAN和这本都一样?为什么中国的人妖大战中,智力体力都不输于人的妖没有统治世界?

《“破碎的星球”三部曲》读后感(四):头重脚轻的三部曲,设定宏大,略显遗憾

读完三部曲,给人的感觉是头重脚轻。

第一部比较惊艳,无论从设定、人物形象还是情节推进,都显示出作为一个大部头长篇小说的良好迹象:1、地质学的设定,新奇又能自成体系;2、多线并行,不失阅读乐趣;3、首尾呼应,完成度很高。

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字数不少,但阅读乐趣却下降了很多,我觉得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场景变化太少。第一部三条线同时推进,并且在主人公主角游历四方的过程中,增加了小说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塞设定的同时又可以推动情节。第一部主要的地点主要有:佩雷拉、支点学院(少年线);埃利亚和喵呜(青年线)、凯斯特瑞玛和特雷诺(中年线)。到了第二部,主人公完全在凯斯特瑞玛活动,第三部主角大半时间都在艰难徒步,女儿在核点探索。这在空间上就缺乏变化,容易显得只有设定没有故事。

第二,在原基力的基础上,加入了魔法。对此第一部完全没有做任何铺垫,这仿佛是为了推动情节进步而添加的设定,以至于三部曲下来只有主角和女儿突然开了挂自学成才掌握了魔法的使用方法,我觉得这种设定会破坏人物的成长。

第三,主线推进太慢。第一部的结尾,就通过埃勒巴斯特之口,交代了主线任务:找回月亮。第一本书交代了主人公40年的历程,第二本书描写了主人公探索方尖碑之门的1年,但第二部找回月亮的任务几乎没有进展,若不是结尾女儿又问了一遍都要忘记主线了;第三部都在回顾历史,大半部书里主线推进近乎为零。主角慢吞吞地在雷纳尼斯安顿百姓。但,主角突然怀孕了,食岩人在城里吃雕像,和主线到底有啥关系呢?

第四、结局缺乏震撼力。第一部的维护站、方尖碑升起、喵呜毁灭,都是非常震撼的场景。到了第二部、第三部,就缺乏这样的场景了。从常理来说,就像魔戒最终一定会毁灭一样,月亮也一定是会回归,结束第五季的,但女儿缺乏说服力的转变,缺乏合理性,也缺乏反套路,让结局黯然失色了不少。

怎么让这部书更出色呢?个人的一些想法:1、埃勒巴斯特是前两部书的核心人物,第三部食岩人的历史,完全可以从他的POV视角来描述,他在支点学院如何了解到历史被篡改,后来又怎样在核点了解到食岩人的过往,找到了真实的历史,再决定把月亮找回来。这样能让人物更加丰满,也有一种和读者一起探索的感觉(以及能够回收利用人物)。2、去掉魔法能力的设定,专注于原基人网络的设定。原基人携手作战的设定本来是第一部最出彩最吸引人的部分,结果第二部用了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反而新增了魔法系统去推动情节,实在太可惜了!3、这一点纯粹的处于情节考虑,结尾如果是主人公为了夺回控制权失手杀了女儿,迎来月亮的回归,就更加震撼和合理了。故事虽然会变成悲剧,但这就和第一部失去两个孩子相呼应。一个母亲失去了孩子,大地父亲则找回了孩子。

吐槽了这么多,我仍然得说这是一部完成度比较高的作品,尽管有遗憾,但还是值得推荐。作者的情感描写细腻而有变化,世界观比较能够自洽,善于回收利用人物,语言情节流畅,三部曲的综合阅读体验还是非常不错的。

但如果因为三体没拿雨果奖,就把两者反复比较,就没啥意思了,何必带着怨气看书破坏自己阅读体验呀。

一个随手写下的观后感,欢迎讨论。

《“破碎的星球”三部曲》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评价电影和评价书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前者是“一叶障目”式的,而后者是“瑕不掩瑜”式的。怎么说呢?一部流畅的电影,如果它没有特别打动人的地方,那么它就只是“还好”,如果它某处出现了一秒的Bug,那么它多半会被打上烂片的标签;而一本书,可以被允许有各种各样的差错:用词欠缺妥当、情节不够严谨、语句晦涩难懂。。。然而一本书通常都很长,有太多机会可以挽回局面:一个深刻独到的观点,一个精彩优美的段落,甚至只是一个恰到好处的伏笔,都可以让人忘了之前那些而顿时拍案叫绝。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作家都批评过自己之前的文章———因为与易被原谅相对的,是没有完美的文字作品这一事实;而鲜有(忠于内心的)导演频繁地指出自己的上一部电影是多么的不足———在很多范畴上都可以存在完美的影视作品。

从这个逻辑出发,我要说《破碎的星球》并不完美,但它在很多方面追寻着完美。它说的是一个“地球是活的有自由意志的且是‘邪恶’的,所以人类的状态和人性也与之对应调整以求存活”的故事。大部分写作者,都有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和立场,并且都毫不吝啬地把它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我们接受和赞赏这样的做法,甚至乐于用这些价值观点对作品分类,以此大致完成对它的认识和评价(这一现象我觉得可以延伸到各方各面)。但阅读《破碎的星球》整个过程,最显著的感受就是它(或说作者)不带有观点、立场、评价,更牛的是它也既不是上帝视角,也不是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性视角。这一点,在第一部里让人惊叹,因为始终不了解叙述者的身份;而从第二部开始便逐渐清楚:这个叙述者是一个是人非人的人,而他的叙述对象是这本书的主角,却奇异地没有太多主角该有的样子;直到第三部书的结尾,才随着情节让人兀然:这个被叙述的对象并不是作为人的那个主角,而是她“涅槃”(或死亡)后变成的一个似人非人的人。以这样的设定出发,不得不佩服作者能够完全摈弃人类固有的意识形态来写作整本书的能力。

另一个它趋于完美的方面,是描述的力求“感性的精准”,我一直有个错觉,以为越有能力的文字运用者,应该是越能用精确的语言(也包括简短)描述东西的人,像手术刀一样直达核心干净利落;然而这本书的语言方式完全不同,却让人着迷:因为它要描述的事物或场景太过抽象,基于的便基本不是视觉体系的感官语言,而是直接转向“第六感”,这有点像村上春树说的:要描述一个东西时,不直接描述它,而是勾勒它周围的一切,以此来限定这个东西的边界,让看文字的人真切地感知,而勾勒的语言越多,能够传达的认识便越充分,但是永远无法完全表达。这本书的作者却更过分,她不仅在自己凭空创造的抽象概念上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在其他所有一切我们以为早已熟知的感觉上一律使用,包括爱和仇恨,城市和生物,人和非人。。。一切。所以一开始会觉得书里的东西混乱不堪,但拨开每一样因为属性复杂,所以又奇异地精准;而一旦熟悉了这种(我自己脑洞为矢量化)描述方式,就会发现不管书里出现再不可描述的东西,也能轻易看懂。而那些我们以为早已熟知的东西,也离开了过于概念和符号化的温床,变为更丰富的存在。

故事的内容,不多说,去看就知道。而就算只冲着以上两点,不觉得它是本好书,就太傻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