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重生三部曲读后感锦集

重生三部曲读后感锦集

《重生三部曲》是一本由[英]派特·巴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8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生三部曲》读后感(一):殇

设定在一战渐入尾声的1917-1918年,法国战场是所有人的地狱。即使生还的也不一定是幸运,精神创伤如同巨大的阴影随行。三本书时序递进,依次是入院、过渡和归建。故事追随着这些遭受精神打击至失常的兵士展开,这些症状来自于战场的亲历,他们曾经勇于冲锋陷阵,然后目睹弹火横飞和残肢满野,最后经历太多生死以为自己已经麻木。直到这样的压力堆积到一个点,终于爆发,他们不再能正常作战甚至生活,幻觉、失语、瘫痪、精神紊乱。而其他人甚至不相信有这样的疾病存在,除了医生瑞弗思——历史上确有其人,因治疗弹震症而闻名的精神科医生——他也有自己的过往心魔和压力背负,同时为了治疗一个一个的病人,进入每个人的故事,而每个都是战争的黑暗面。而病人对归建的执着和他诊断结果的对立也造成了他矛盾的重大来源。在那个年代反战被判定为罪无可赦,而四肢健全逃避战场者是显而易见的罪人——无论你是否常常看见死去的同袍出现在你面前,或是突然间你就失去意识变成另外一个人(战争造就的杰克和海德),你只能去前线以命相搏。战争把所有人都绞进去,后方的人生活也笼罩在其阴影下,战争带来狡诈伎俩,迂回试探,构陷种种余波,一切破碎。连爱情似乎都不再出现,变成了欲望和计算。朝不保夕中再无纯粹。

整个小说用冷静的笔触来呈现每个人的经历和全貌,细致深刻而引人入胜,作者追随着一个又一个的角色,从他们的心理层面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不疾不徐地缓缓从眼前穿梭至过往,并持续向前。重生中在医院的治疗对抗心魔,门中眼中在城市的过渡生活面临社会动荡,幽灵路中的归建直至走向人物的终局。最后部分特别精彩,交错呈现瑞弗思过去在非洲田野研究当地的死亡祭奠,普莱尔在战场的最后一次冲锋,以及瑞弗思在现场目睹伤兵的临终时刻,平行时空的三次死亡。“不值得”,那个伤病最后的呼喊。失去一代人的欧洲,谁也不曾料到,谁都像被推着走。战争的残忍及摧毁力,隔着回忆来写,用克制的笔触来写,依然能感受到那残忍。

《重生三部曲》读后感(二):心有伤的协奏

光标在屏幕上一闪、一闪,我摸着键盘却无从下笔。坦白说,这不是一本易读的书,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厚度......

这个时代花团锦簇,是的,花团锦簇。所以,我们更习惯于去看被腌制的永生花,被滥用的蜀锦缎。被高光的风景与金句由各路公众号一遍、一遍的复制黏贴,于是看多了,甚至还会以为自己曾在伊瓜苏读完了《尤利西斯》。而那些真正的远方,沉重的历史,有头有尾的漫长故事,则被闲置、被厌恶、被尘封......

别奢望能花几个通宵,就随派特.巴克走过这一段八百多页的长路。毕竟,修建一座教堂的几十年里遇到种种苦难可以一笔笔记清,但人心在几秒钟内因某种惨景所承受的、突如其来的震荡,绝对没有人能形容出。

因此,她要你静下心来慢慢聆听。那是一曲心有伤的协奏,群体与个体的悲歌。

第一部《重生》中。不能自医的医生、授勋却反战的诗人、被层层秘密包裹的失忆少尉、不能正常进食的军官、不能正常行走的军官......每个人都是复杂的、理性的、脆弱的,但却没有一个是虚伪的、怯懦的、逃避的,所以,他们才终究是悲剧的。归根到底,这种悲剧是时代造成的,还是人性造成的?当然,你会说战争年代,处处是扭曲的人性,无法割裂看待。可坚决反战,却慨然重返战场的诗人,你如何评价他的选择?不能仅仅是高尚与正直吧,这其实是一种简化与误读,而这本书所做的就是还原、具象在你脑海中被抽离成早逝英雄的雕塑般人物。

相对于真实存在的萨松,虚构的普莱尔让作者有了更大的书写空间,笔力之老辣,在这个人物身上可谓是锋芒毕露。不过,在第一部里是无法完全体会到这一点的,随着作者徐徐推进的故事,到了第二部《门中眼》,普莱尔的精彩才开始发光。

我们随着他看见老范儿的没落贵族,看见底层挣扎的市民;看见他戴着冷漠、狡诈的面具愚弄别人,也窥见他受过的伤害与侮辱。直到他没有选择回避,直面深渊,于是我们也继续被他引领着,见证他与其他人的消失......

读完全书,你会发现,一战只是那个时代的基调,悲剧在何时都会发生。

比如当下,996、过劳死、压力、贸易战...... 哪一个都会引发群体或个体的悲剧,而我们被裹挟、淹没其中,无法逃避、无从逃避。唯一可选择的是,去努力倾听更多的声音,而不是麻木着、遗忘着。

《重生三部曲》读后感(三):小说对战争的“精神诊疗”

(刊于《北京日报》2019年7月2日,有删节)

文/俞耕耘

如何既全景广角式描摹时代,又能聚焦个体,挖掘心理?这大概是所有历史小说、战争小说都会面临的考验。每个作家都要解决作品里收与放、具体与抽象、前台与景深的相对关系。因为,你不能把战争写成伤亡数字的集合,灾难创伤的总体描述,这样与档案文献无异;也不能只停留在个人的私人经验上,这种力度撑不起战争与时代风貌。英国当代女作家、布克奖得主派特·巴克,就找到了史实人物和虚构细节的完美“配比”与兼容模式。800余页的《重生三部曲》,有种“侧目而视”的巧妙:从幕后投影战场,以后方反观前线,靠普通民众来分析战争的形塑影响。

《重生三部曲》由《重生》《门中眼》《幽灵路》三部组成,故事发生在“一战”时的英法,几位主人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虚实相生,让小说借来了极大的真实质感。萨松曾是战斗英雄,也是写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知名诗人。他因发表拒战宣言,让英国政府尴尬头疼。为了消除不利影响,萨松并没有接受军事审判,而是被移送军方医院。精神疾病的诊断,可以让萨松免于发声,沉默接受治疗。在克雷格洛卡机构,收容了一大批战时“异类”:口吃的后辈诗人欧文、失语的普莱尔……

这种基于人物史实的情境,让人反而联想到契诃夫的杰作《第六病室》,用精神病患将正常人“污名化”,施加改造的做法,并非新鲜发明。作家并不热衷写战场,而是绕道写出了怎么“回收”、“再加工”,最后“再投放”战场的三部曲。战争的记忆知觉,往往在病人们的噩梦、幻觉、躁狂里不经意残酷“溢出”。患有“弹震症”的病患,要接受医师诊疗,更快重返战场,这种高周转模式,才是作家反思的切入。

因为它包含诸多悖谬的分裂。瑞弗斯清楚萨松并未患“战时神经官能症”,却有意保护他,只能尽量出于中立。“战时个人良知的自由何在?军队心理医生‘治疗’拒战兵时担任什么角色?瑞弗斯当时听着多方的论点,真切体认到歧见之深重……关键点就在这里,像萨松这样的人,永远是个麻烦,但他如果真的有病,这麻烦会小许多”。

他几乎用尽精神分析的所有“技术手段”:自白谈话、梦境分析、回想、催眠来治疗,只不过是加速了青年重返战场。“瑞弗斯工作时经常意识到一种矛盾――他一方面深信这场仗必须打到结束为止,以造福后世子孙,另一方面,瑞弗斯也赫然发现,政府竟容许布恩斯遭遇到的惨事继续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甚至这种分裂已深入到潜意识中,“梦中的他面临两难,一方面想继续实验,另一方面不愿再制造疼痛,瑞弗斯倾向于探讨这角度的含义”。小说里痛觉神经再生,就是一个隐喻,创伤裂口注定要再次撕开,所谓“重生”,不过是再次走上“幽灵路”。甚至,连所患疾病也暗示阶层烙印,“弹震症”大多是军官的专利,像平民出身的普莱尔,只是失语症。

普莱尔是小说虚构的底层士兵形象,在后两部却有很大分量。他有不合作的抵触、愤怒和反制倾向。他经瑞弗斯治疗,回归军队未果,转赴军需部,却目睹更多晦暗。“门中眼”暗示了窥视、诬陷和告密。“后方也绝非安全之地”,更多纷繁复杂的暗斗倾轧,阶层性别、国家民族的冲突都汇聚展开。作家反讽写出了一种绝境――更干净的地方在战场。普莱尔选择重回战场,萨松也领会到与其被软禁改造,不如在战斗里共同进退。瑞弗斯的目送,让小说仿佛带有“人类学的遥远目光”。欧文、普莱尔回到法国前线,南太平洋的田野调查和普莱尔的战地日记相互穿插。作家在第三部,已然上升到反思人类文明如何存续的高度,战争是否也成了文明的某种因素?

这无疑是对“一战”深具反思的重新书写。事实上,关于战争我们并不缺少史诗性作品,《重生三部曲》却实现了一种“轻与重”的美学,它依赖人物间“短对话”的稀松日常,有意“间离”了前线战场的残酷伤亡。这与史诗巨著依赖繁复绵密描写推进情节,形成极大反差。作家又用精神诊疗的“病院生活”隐喻整个战时社会的心理创伤。“安全的后方”并不安全,噩梦、焦虑、失语、躁狂等后遗症还在延续。战争行为也很容易僭越原本看来合理、正义的界限。

这个界限,正是女作家反思战争的幽深处。它决定了小说里反战和叛国、正常与疯狂的分野在哪里。士兵家属,更多非参战的平民都裹挟其中,他们在心理上的崩溃遭遇更隐秘持久。巴克有意反转了一种惯例――只有参战者才有资格反思战争,才有反战的发言权。她让更多非参战人员都有了某种历史合力作用。士兵并非孤立存在,普莱尔上尉参战有他摆脱无聊工作,出走父母家庭的成因。“我认为历史小说可以成为通往现实的后门,这极有意义。”派特·巴克就是想从社会、家庭和阶层这些“后门”来理解战争的根底。

《重生三部曲》超越战争和历史的内核,才更值得思索。那就是在乱世,一个人如何实现自由意志,使用理性做出高贵选择?普莱尔的自述说明了选择的艰难和无力。“因为再也找不到任何形式的理性辩证了。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自我永续的循环,没有人从中得利,没有人能控制情势,没有人懂得怎么退场。我们是克雷格洛卡的成功个案。看看我们。我们不记得,我们没感觉,我们不思考——职责之内的东西例外。”

《重生三部曲》读后感(四):战争只是烟雾弹,作者想处理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重生三部曲》,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派特·巴克在中国大陆引进出版的首部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

《重生三部曲》曾荣获布克奖、卫报小说奖,也曾入选布克奖四十周年的“布克奖中之奖”决选。小说虽然以一战为背景,但作者坦言:

换言之,战争只是烟雾弹,作者想处理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重生三部曲》共分三部:《重生》、《门中眼》、《幽灵路》,情节紧密相连,真实与虚构并存。

贯穿三部的三位主角中,诗人西格弗里德·萨松少尉,心理医生、人类学家瑞弗斯上尉,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比利·普莱尔少尉为虚构。每一部最后都有作者说明,介绍相关资料来源,大多数情节皆有所本。

真实人物关系图

《重生》:以战斗英雄萨松发表拒战宣言震撼开场。友人罗伯特·格雷夫斯为免其上军事法庭或被军方以疯癫为名关押强制噤声,将其送来克雷格洛卡军医院希望他通过医评会审核,引发整个三部曲,接手萨松的军医便是瑞弗斯。

不同于时人动辄认为士兵的弹震症(即我们常说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一战令人类第一次意识到战争不仅对人的肉体,对精神也有极大损害)都是伪装,是胆怯、软弱、缺乏男子气概、不爱国的表现,或以电击来进行所谓的“治疗”,在这所平民皆知专收“疯子”的军医院,瑞弗斯采取的是聆听、聊天、心理分析的方式,所以也受到来自军方和其他医生的巨大压力。

小说以爱丁堡附近的克雷格洛卡军医院为场景,读者跟随瑞弗斯接触到军医院里的方方面面,包括萨松与另一位著名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的交往与创作指导,和其他一些病人,如普莱尔少尉,他的PTSD症状为失语,而此症状常见于普通士兵,折射出普莱尔并非出身上流。

重生的原文是regeneration而非reborn,特指生理学意义上肉体、神经的重生和复苏、长好、复原,源自瑞弗斯的神经重生研究:神经重生过程中,痛觉的门槛很高,但“不痛则已,一痛惊人”,极端痛苦。

《门中眼》:转以下级军官普莱尔为主要角色,读者跟随他在战时的伦敦窥见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萨松和瑞弗斯的戏份仍然存在,萨松重回战场,宁愿与同袍一起慷慨赴死,瑞弗斯则因此前一直保护他的上司调任,转赴伦敦任职。

“门中眼”正是书中人直言英国有如大牢房,全天候随时随地被人通过门上的窥视孔在监视着。

《幽灵路》:小说的最后一部,普莱尔得知出卖友人的正是自己,备受煎熬,决心如萨松一样回战场前线,照应手下同袍,不愿留在国内,跟他一同返回法国的,还有威尔弗雷德·欧文。瑞弗斯与他一直保持着联系,小说的后半部,以瑞弗斯联想到自己当年在南太平洋岛屿做人类学田野调查时的境遇,和普莱尔的战地日记,交错叙述。普莱尔自嘲:

而瑞弗斯的日记也揭露出令人惊愕的真相——猎头族豢养敌对部落的孩童,并不直接杀死,甚至好吃好喝养大成为本部落的官吏,但一旦需要人头献祭,他们就是储存着的活的人头。两厢对照,作者的意图十分明显,我们的这个社会算是真正的文明吗?最后普莱尔、欧文战死,再也不曾老去。

《重生三部曲》大多以对话推进情节,小说在三部中分别以心理学(心理分析)、政治哲学(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人类学的视角来提供文本以更坚实的支撑,做到了雅俗共赏,余韵无穷。许多小说家都在指导写作的文章和书单里推荐过《重生三部曲》。

萨松、瑞弗斯、普莱尔等人物在激荡乱世中仍努力做一个高贵正直的人,相信这份精神,在时下的中国,可以感动和激励更多的人。

《重生三部曲》读后感(五):关于《重生三部曲》的六问六答

Q:为什么会引进出版《重生三部曲》?

A:因为这是一本堂堂正正的好书,回应了这个时代,雄辩地证明了“小说与小说家在今天的生活中还需要存在吗”这个疑问。好的小说仍有价值。这并不是经验匮乏者的孱弱之作,也没有躲到个人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作为一个当代人,我最害怕出现的是“公地悲剧”——所有人都埋头过自己的小日子,觉得社会和自然不需要维护;而人的自我性和社会性在《重生三部曲》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小说中这个一百年前的世界似乎跟今天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面对的困境、挑战、挣扎和创痛,书里的主人公都经历过。《重生三部曲》的经验很真实,许多细节皆有所本,主要人物也大都现实存在,这点极为考验小说家的技法和思考的高度。

Q:为什么《重生三部曲》会是现在这样一个形态?

A:我们从外方那里获得的授权是精平合单均可。原著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隔一年出一部的方式陆续刊行,最后出版了一卷的合订本,我手上用的一本便是企鹅的一卷本,906页。另有三部单行本,封面是三联画形式,但三部字数不一(《重生》14.5万字、《门中眼》13.5万字、《幽灵路》11万字),出版方为了让书厚度接近,每一部的版心和字号都在变大,颇不协调。

考虑到内容一气呵成、剧情连贯,情绪一路回旋上升,直到高潮,弦在细处断,我决定以一卷本的形式出版,对阅读有利,同时照顾读者的荷包。如果打散推出,无论一月一本还是套装形式,阅读节奏和定价上都不会友善。同期其他出版商推出同样页数的外国小说,定价是148元,《重生三部曲》则是98元。

Q:封面设计有何寓意?

A:封面操刀者是著名设计师陆智昌,这是他的第一稿,完全跳脱出小说的历史环境,我当时收到邮件就觉得应该是这个了。像我知道书是写什么内容的就会觉得这种间离感很妙,这种文字写一战、封面却是当代的张力很足,体现出了作者写作的现实关怀——机场熙来攘往,何去何从,又是俯瞰镜头,且合得上“门中眼”的意象。总体看很潮、很大气,不会有战争让女人走开之感,也可以让读者轻松拿起这本816页的书,显得没有那么沉重。(在选择内文是70克双胶还是70克轻型上,我毫不犹豫选了轻型。因为页数不变,双胶更重;用双胶的话,书的体积少了三分之一,重量不变,显然当读者拿起来,心里会觉得很重,也拖累了这份封面设计带来的轻盈。)

Q:对一战不了解或对战争没有兴趣的读者能顺利读完《重生三部曲》吗?

A:一战并不远离我们,我们现在的时代很大程度上是由一战塑造的,但好的小说家不会在这点上制造障碍,《重生三部曲》并不只着眼战地经验,而是全景展现了后方的民众生活,普通人在那个时代所担心也只是工作压力、时长与薪酬合不合理,自己可以拥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吗……在《重生三部曲》里,平凡者并非数目字,被当作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来书写、来尊重。

小说最难得是对一战一无所知者也能读得津津有味,如果你对丘吉尔、王尔德等名人,弗洛伊德、福柯所代表的学科等略有了解,则能体悟更深,有几分功力,小说文本会回报你更多。《重生三部曲》的可阐释度极高,并不只是简单的反战小说或历史小说,所以出版后迅速被欧美各院校选入必读书目或文学、心理学教程。

作者巴克刻意把许多观点放在非参战人员身上,这样也能避免许多反战文学中常出现的悖论——战地经验是反战的基础,且这种经验被非常含蓄地放在高过后方的位置上,似乎只有战争亲历者才有资格,那样岂非战争永无平息之日,还要反战干吗?仅仅从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作者的三观和思虑的缜密了。书中有无数的草蛇灰线,等待有心的读者去发现。

Q:为什么说今年是中国读者最能读懂、读进去《重生三部曲》的一年?为什么要读《重生三部曲》?

A:请阅读吧,好的小说会充分调动你的思考,让你有所教益和成长,时光和你的投入是成正比的。我们整理了一个电子试读本,相当于纸书的120页,其中包括了一些没有收录在书中的周边资料,也可以帮助理解。

Q:推荐的阅读节奏为何?

A:用三个晚上或至多不超过十个晚上的时间来读完《重生三部曲》吧,节点就按书中的自然分节,三部或十个部分。建议阅读时配乐巴伯的《弦乐柔板》。祝阅读愉快。

豆瓣阅读120页超长试读本

https://read.douban.com/ebook/110711812/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