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字》读后感摘抄

《红字》读后感摘抄

《红字》是一本由纳撒尼尔·霍桑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字》读后感(一):藏在人们心底的红字

这学期读的时间最久的一本书了,中途想要放弃,但是现在庆幸当初没有放弃吧 起初读的时候很不理解海斯特,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一个人承受所有,后来渐渐看出来了她那宽容的心。 两位男主都不喜欢,一个懦弱胆小,生怕自己的事情败露毁坏自己的名声(那你当初不做不就好了,出了事还要女人扛。。);另一个报复心太强了,城府很深,什么都藏在心里,甚至偷偷接近自己妻子的情人,都不喜欢。不过现在社会上这两种人往往占据大多数吧,像海斯特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感慨于霍桑的语言功底还有英语的奇妙之处,特别在老师讲解后才恍然明白每个人名字的特殊寓意。 小女孩玻尔的出现也很精彩,把妈妈那细腻的内心活动凸现的淋漓尽致了,只有孩子才能看穿人们的内心。

最后红字的出现真的是震撼到我了,原来最可怕的不是那佩戴的红字,而是心底的红字。。 推荐又不推荐。读它可以看到一个女人坚强的心,但是同时也会看到世间的丑陋,对爱情可能会丧失信心。

《红字》读后感(二):《红色剪刀》

“对任何事情都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霍桑给一个时代做了场手术,谨慎划开毫无伤疤的表皮,小心翼翼穿过其中紧密连接却犹如乱麻的敏感神经,直抵生长于最深处凸起的肿块,一切看似正常进行,试探起来不痛不痒,切除后的移动工作却出乎意料地艰难,根根神经僵硬板滞,纵横排立,仿佛一座牢笼冰凉的铁栏,无法适应现有条件下发生的任何变动,顽固守卫着长在里面的肿块,好像它原本就应该存在一般,不遗余力地向其输送衰弱身体里最后的营养。那本该被移除的东西,却成为整个系统的能量聚集点。 最终,这位异世纪的行医者用一把红色剪刀分解肿块,使里面汇总的能量回转,重新支撑各个神经组织完成相互间的配合、运作,并在时间推移下逐步将碎块取出。 后来,或许不再有人记得这场手术,但总会在某次追溯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一把红色剪刀。这把剖检文化内核、通引观念变革的红色剪刀,将永远存在。

《红字》读后感(三):观测的红字

剧透预警

《红字》的结局居然是这样的!看完只想说丁梅斯代尔真是一个幸福的人。他拥有了崇拜和名誉,拥有了爱,最后甚至拥有了赎罪和死亡!比起他来,海斯特多么可怜啊。

这是一本不了解宗教的人也能读懂的宗教小说,它把“原罪”的概念转化成了“红字”,用具象的罪和隐形的罪展现了宗教观测的力量。佩戴上了红字的人自然受到惩罚但也获得了赎罪的资格,获得了蔑视的白眼和孤立的处境,自然也获得了用虔诚换来的尊敬。宗教剥夺了海斯特肉身世界的一切,却给了她精神世界的跃迁。

而把红字隐入胸膛的人,就没有被上帝观测了吗?上帝派来了教众崇拜与信赖的眼神、派来了一位以仇恨为食的“良医”,以及一位纯洁得如同珍珠的,罪的结晶,撒旦的使者。宗教让丁梅斯代尔获得了肉身最崇高的境地,也用目光杀死了他的精神世界。

想当审判者的医生,自诩上帝却被仇恨转化成了恶魔,丁梅斯代尔何尝不知道他在被审判!这种上帝在看着自己的恐惧,既导致了死的意愿却也勾起了生的欲望。就像霍桑提到的,连接他们的其实是以仇恨结成的爱。

当海斯特说出真相,丁梅斯代尔失去了垂涎他的上帝,只能面对一个虚伪的凡人。医生失去了赖以为生的仇恨,也就失去了一切。

只有海斯特·白兰,她还拥抱着自己的罪的结晶,哪怕是最虔诚的罪人,也想过彻底背叛信仰,欲望抛弃过去,抵达真正的“新大陆”啊。可是新大陆上没有解脱,没有自由,只有新的行刑台和红字。于是她回到了这里,回到了这片连结了一切痛苦的土地,赎罪已经成为了她生命的意义,而且正因为赎罪给予了她意义,她无法选择死亡。

珀尔的分析已经有很多,很多地方写得太好,感觉解读已经很多余。珀尔其实就是红字的“象形文字”。她是作为海斯特压抑了感情之后的被剥离出来的那部分爱存在的,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一般,她是纯粹的爱的凝聚。当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重逢后,珀尔的不满那里特别精彩。当他们重新牵起手,那份被剥离的爱其实重新回到了海斯特的心中。所以珀尔就如同她胸前的那个红字一样,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被扔到河流中去了。她指着母亲胸前的位置,就是因为红字的缺失,其实就是珀尔存在意义的缺失。她跨不过这条河流,因为背叛了一切的爱情世界没有这个孩子的应许之地。

有意思的是,孩子明明是两个人的罪的结晶,却只束缚母亲。这里的安排绝不是偶然。霍桑在书里用孩童天真的口吻刺痛了这个宗教世界的虚伪。贞操作为一个单向性的压迫工具,无差别地束缚住所有的女人,只是精神的红字与实体的红字的区别而已。情欲本身明明是生命的快慰!女人身体都会生长出的这个红字,就是(主要由男权叙事构成的)集体叙事下对女性的身体禁锢和精神阉割。

最后的讣告,走向“牧师生涯巅峰”的丁梅斯戴尔的处境无疑是一种美学上的象征。天真和纯真的圣徒歌颂上帝是自然的,流畅的,因此也是简易的。在地狱之火灼烧中的人歌颂起神明却是割裂的,病态曲折的,因此才会前所未有的精彩。见过地狱的人自然懂得天堂中美。用苍白虚弱的病体歌颂上帝的福音……其实真的挺带感的。

《红字》读后感(四):救赎与自由

8.5分!

故事发生在英国在马萨诸塞州的新殖民地,那个时候这块不毛之地还未开化,人们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是非观念完全靠宗教控制。凡是违背教义的行为、举止异常的行为、非信徒的行为、甚至与众不同的人都是受到极力排斥和严重打压的。

本书塑造的女主形象饱满、充满力量,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里,表现出了真正的勇敢和坚强!她的形象非常坚韧、独立(思想和行为都非常独立)、光芒四射。强烈地冲击着同时代的清教徒、卫道士、男性、女性们。这个人物太丰满、锐利、深入人心了。

海丝特·白兰嫁给了一个年迈的饱学之士,她并不爱他,丈夫也深知这点。在她独自来到这片虔信上帝的新英格兰之地后,爱上了本区最有前途的年轻牧师,并为之生下了一个女儿。

当然这是上帝不容饶恕、罪可致死的通奸罪。可海丝特宁死不屈,即使被判处终身佩戴象征耻辱的红字A在胸口,被要求在行刑台上公开展示几个小时,受尽众人的指责、谩骂也绝不愿说出那个人的名字。教会企图生生地将这份耻辱烙进她的身体,以示惩戒而不是救赎、引导世人改过,此处用冷峻的眼光审视了那些道貌岸然的清教徒及他们所崇尚的信仰。

从此她离群索居,孤独无依,即使受尽非难,她也绝不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宁愿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

她成为红字的象形符号,人们对她就像瘟疫一样避之不及,7年的时间,她和女儿被隔离在人类圈外。她们母女俩靠海丝特精巧的手工针线活维生,没有朋友和支持,母女俩相互依偎,珀儿靠与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对话为乐趣。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也继承了母亲独特的美学视角。

海丝特没有生出半分的怨言和愤怒,她坚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接受她帮助后仍然对她恶语相向的穷人;发生自然灾害、瘟疫的时候,她是冲在最前面,付出最多的那个。

她默默地为这个戴罪之身偿债赎罪,祈祷上帝的原谅。她处于孤独的绝境中,无人问津,尝尽欺凌。可是她的思想也处于无人打扰,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之中,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甚至开始思考女性的权利和地位这种宗教无法企及的高深问题。

海丝特的独立性格和乐善好施的豁达逐渐地为自己支撑起一片光明、广阔的天地。她的坚强和行为,为自己赢回了尊重和支持,也为将红字带给自己的耻辱带来了新的意义,人们最初惩戒她的红字A是adultery,通奸行为的A,后来人们将这个A理解为able的A,再到后来大家甚至将其看作神圣受人尊敬的angel的A。

从内心到外在,海丝特都赢得了宽恕和尊重,用清清白白、踏踏实实的行动赎回了自己的尊严,问心无愧地行走于唾弃她的人之间。

她从未想过逃跑,也从未向人求助,她就是那个漂亮的红字的代言人,我以为那是无声的抗争和巨大的信仰带给她的力量,那是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仰———以一个弱女子的所能为保护所爱之人缄默,以一个绝望母亲的所有去呵护唯一的财产(女儿珀儿),她做到了,活下来,与自己坚持的。

而牧师却被自己内心的愧疚和罪恶感折磨到形销骨立,胸口显现出来的红字A由内而外的呈现,令人骇然。

可最终,他还是经受不住来自心灵的折磨,在悔恨中辞世,也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这场迟到了7年的忏悔和告白。

而海丝特的前夫却隐姓埋名潜伏在牧师身边对他展开了长达7年的折磨和报复,他差点就成功了,牧师差点就疯了,好在他清醒过来,在临死前完成了自我救赎。

而医生突然失去了敌人和目标,也失去了生命的支撑,牧师就是他活下去的动力。此处,作者对爱与恨的论述太绝妙了,必须引用一下:

“爱与恨,归根结底是不是同一种东西,这是一个值得观察和探究的有趣问题。这两种感情发展到极致时,都意味着亲密无间,心灵相通,使一方依附于另一方,以获取情感与精神生活所需的食粮。一旦爱恋或憎恶的对象不存在了,无论是热情似火的爱人还是恨入骨髓的仇人,都会倍感孤独凄凉。因此,从哲学角度考虑,爱与恨在本质上似乎是相同的,只是爱碰巧笼罩着天国的光辉,恨则碰巧散发着朦胧可怖的微光。

在精神世界里,老医生和牧师——这两人一直互为彼此罪行的受害者——可能会不经意地发觉,他们在尘世积聚的仇恨与厌恶已经转变成闪烁着金光的爱了。”

这是一本自我救赎的书,这是一本闪现人性光辉的书,这是一本让我们看到如何拆解道德桎梏的佳作,这也是一本充满力量,带来希望的书籍,读书有益,智慧相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