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方与南方读后感锦集

北方与南方读后感锦集

《北方与南方》是一本由[英]伊丽莎白·盖斯凯尔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452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201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方与南方》精选点评:

●男二太恶心了,没追求到女主就已经想着怎么用女主的钱飞黄腾达……而且还和女主三观不合。女主姨妈那一家想把她留下来当保姆,硬是要撮合女主和男二,还自私想阻拦她去见濒死的贝尔先生一面。所以女主才会想和桑顿走啊

●最想吐槽的是:“如今她却得忍受这些口无遮拦的男人对她堂而皇之的赞赏”……诸如此类的叙述实在太多了,每碰到一处就泄一次气,然后再下好大的决心才能读下去……【fine】

●真好看

●About love and more than love about how ones answered their lives and cared for the other’s

●匆匆扫了一遍,感觉跟BBC英剧版差别不大

●看了原著更感觉BBC拍的真好,尤其是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抓的很好。 比起电视剧,小说里的鲍彻(情绪方面,几次谈到他愤怒的情绪和绝望)和贝西(宗教方面,常常阅读并谈到圣经)给我的感觉有些不同,桑顿夫人谈吐的蕴义(赫尔父女第一次去拜访她时,她谈到桑顿这个姓氏时和实际情况形成的反差)也略有拓展。 喜欢《南方与北方》更胜《傲慢与偏见》《简爱》等,不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小说均如此。 结局太甜了!只是今天像玛格丽特这样的人和《南方与北方》这样的小说大概已经绝迹了吧? P.S.我真的不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啥不再版!

●工业时代的《傲慢与偏见》。那个年代的女作者能对社会阶级矛盾观察如此深刻,虽然还是有失天真。还写出了女性的成长,即使还只是女性意识的萌芽。已经很难得了。

●有不同人物出于各自不同立场的相互偏见,也有人物各抒己见尝试理解最终软化偏见的成长。

●相比之下觉得BBC拍得真是好

●我应该列一个没看下去清单……对玛格丽特实在喜欢不起来,可是看到妈生病又觉得这一家子好惨……没有看下去的勇气了。

《北方与南方》读后感(一):关于亨利的告白

其实我觉得亨利告白那一段,非常感人。 “玛格丽特,不要唾弃我。虽然我说话的方式一无是处,但我还是有一颗真心。证据就是虽然过去这半小时里你对我所说的一切充满不屑,但我并不恨你,反而更爱你。再见,玛格丽特,玛格丽特!”

此段所在的上文已经透露出,玛格丽特拒绝亨利,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鄙视”亨利的某种个性上的阴影面。我个人认为是虚伪。其实作者早就提示了我们:

“到了最后一刻,亨利最真实的自我冲破虚假的外壳”。

但是我无法因此对亨利生厌。他太高傲了,太热衷于对周遭事物投去冷酷刻薄的眼神,也因此害怕一切失败。可他心底清楚明白地玛格丽特对他的鄙视。

希望我们都能从这段告白情节的设置中学到一些什么。还有,其实玛格丽特的应对也非常值得称赞,但因为只在说亨利,就不多啰嗦了。

《北方与南方》读后感(二):工业时代的《傲慢与偏见》

都说这本书是工业时代的《傲慢与偏见》,从男女主角的感情历程来看是有相似之处。但是《傲慢》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不管财产的差距有多大,始终属于同一个阶级,就像伊丽莎白自己说的他是绅士,而我是绅士的女儿。《北方》中的玛格丽特和桑顿虽然财产差距同样巨大,但是两个人却是不同的阶级出身。尽管家庭经济条件拮据,但是玛格丽特始终以自己的淑女身份为荣,并一度很是鄙视商人阶层。而桑顿尽管家财万贯,却是从一介平民白手起家。所以当他第一眼看到美丽优雅雍容的玛格丽特时,他就不由自主的一见钟情了,因为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是他的生活中基本接触不到的女性类型。于是他从一开始就爱的有些卑微,绞尽脑汁的想出种种办法笨拙的讨她欢心,甚至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感情。

如果说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感情生活还带着旧式贵族的优雅,那玛格丽特和桑顿之间就有一种更贴近现代社会的真实感。旧日的生活就如三年后的赫尔斯通一样一去不复返,米尔顿的生活尽管粗俗又物质化,却充满了勃勃生机。当桑顿千辛万苦终于采下了玛格丽特这朵玫瑰花,两个阶级也合二为一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北方与南方》读后感(三):岁月如歌,愿你我都能轻盈以对

如果你想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动荡的英国,那你就去看看这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由盖斯凯尔夫人撰写的《北方与南方》。盖思凯夫人在书里很是详实与生动地描述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南北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南方代表着恬静守旧,那里的人们依旧保持着旧时代的缓慢、仪式感十足的生活方式:阶级界线分明、思想简单单纯、气质高傲优雅,宴会与下午茶就是日常。而北方,因为经历着工业革命,整个社会充满着热气腾腾的激情和活力,空气中弥漫着的对金钱以及对新时代的追逐就如同飘散在米尔顿上空的工业浓烟一样,蒸蒸日上。

玛格丽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因为父亲的一个看似迂腐冲动的决定,举家搬迁到米尔顿这个工业小镇,在经历了初期的不适应、家庭的重担、双亲过世的打击以及本性中南方高雅慵懒性格底色与北方粗犷激进的迥异风格的冲突之后,与小镇工业企业家桑顿先生相互撇弃各自的偏见,正视彼此感情并相互接受。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工业革命时代的《傲慢与偏见》,但相比简·奥斯丁侧重对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各自情感纠葛的描写,盖斯凯夫人的笔端更多的放在了对同一时代里两种不同文化碰撞的描写以及英国南部人群对北方环境的观感上面,而玛格丽特和桑顿之间的感情似乎仅仅是作为小说脉络穿插其中。某种程度上,在盖斯凯夫人通过小说中各式人物的嘴说出的那些关于对北方、对北方工业及工厂主的评论以及玛格丽特一家的起落中,似乎也能看出盖斯凯夫人骨子中存在的来自英国南部的略微的傲慢与偏见。大段大段的对工业时代的表述,对工厂主与雇工之间关系的评论,以及无论对南方新森林来的玛格丽特、对北方工业小镇的工厂主桑顿还是对底层雇工希尔斯和鲍彻的性情、举止的描写,似乎都充斥着对玛格丽特的褒奖,敬畏,对她来自南方的尊贵和优雅,对她的坚韧和勇敢,对她的一切的一切,似乎来自北方的所有人都是抱持着一种敬畏的欣赏和内心的卑微在面对,哪怕其实玛格丽特的身上同样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性格局限。

对这本盖斯凯夫人的《北方和南方》评星是一件颇费头脑的事情,因为如果出于阅读观感和愉悦度,这并不是一本能够轻松阅读的小说,尽管里面包裹着的温暖、浪漫并不比其他任何一本小说少,但它仍然不是一本可以带给你感官愉悦的作品,不是一个适合在一个慵懒闲适的下午,就着一杯甜奶茶消磨时间的故事。书中包含的那种在沉重时代里、在变革洪流中,在文化交融的冲击下,人性自我突破和撕扯的钝感,注定了它是一本值得看但却不能够反复品读的书。

岁月如歌,愿你我都能轻盈以对。

a

《北方与南方》读后感(四):我从南方来

故事发生在英国的19世纪中期,在此之前,英国的南方是当时国家的经济主要来源,依靠农业的发展,大多数的权力、金钱都掌握在贵族和农庄主人手上。后来,随着女主玛格丽特从南方来到北方,从静谧的田园生活来到了工业化城市。英国的北方,是她从来不喜欢的地方,这里遍布了铜臭和世俗,没有真诚和纯洁,可最后,她却成为了她最不喜欢的那个玛格丽特。

所幸,她遇到了约翰桑顿,那一位在北方等着她的,注定要与她成就不平凡爱情的他。那段被所有人称之为的“真正爱情”。

许多人称,《北方与南方》始终是一部爱情小说。而通过玛格丽特的眼睛,我真正看到的是英国的过去、现在还有未来。在见证了英国早期工业革命的发展之下,在阶级冲突不断激化之下,玛格丽特也在其中不断选择了自我成长。她的每一次蜕变,就代表了英国的处境每一次的悄然变化。

只要工业社会统治阶级仍持有坚持己见、决不妥协的想法,我们就还应该继续关注这个社会中的无辜的受害者——作者在书中如是说。代表着同一类女性的我们,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暗示女性的止步不前,不是因为女性能力的缺失,而是没能准确认识自己并更好的融入社会中去。我们不是当下的繁殖工具,从古至今,女人在社会里都有不应或缺的地位,可惜,这一点又恰恰是被淡忘的。

作者伊丽莎白•加斯凯尔是有自己思想的,而非与《傲慢与偏见》相同。在她细腻的笔下,除了对英国的经济迁移,权力的转移,人们思想的变化的描写,还有对于同胞女性在追求自身幸福的积极鼓励。

这样的变化,还有小说结局中被盛开的蔷薇花,给冰冷的工业机器染上了若有似无的浪漫。谁说《北方与南方》不经典了?它的经典在于作者伊丽莎白•加斯凯尔赋予的所有人在这世道变化之下最直接又是最不易察觉微妙变化的心理历程;她赋予了女性在这之前都没有考虑过的独立性;她还赋予了即使再热烈的感情之下都应空有自己独有的空间,这是靠自己的努力争取而来的幸福。

《北方与南方》还被翻拍成了BBC的短剧集,仅仅只有四集。而通过这四集却让人潸然泪下,关于一个人的人生,一段时间的历史还有一段爱情之间的故事。这一切都来得如此自然毫无做作。

好些读者看完之后都表达自己对n玛格丽特的品质并无好感,但人一生真的能做到真诚如初吗?她只不过是反映了大多数最真实的人类,而透过玛格丽特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就是最真实的人性和历史。人常说,好的作品就是在欣赏之后能让读者有以深刻的反思,而《北方与南方》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你呢?难道还不打算来一睹这部经典佳作吗?

《北方与南方》读后感(五):对立·死亡·诚实·爱情——《北方与南方》的书评和摘抄

其实这本书里,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盖斯凯尔夫人对19世纪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下,厂主和工人之间关系的描写。厂主们知道自己必须在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因此不能停止对工人劳力的压榨与需求;然而另一方面,自身厂主的身份又让他们自认高人一等,不愿与雇工交涉洽谈。工人们必须要挣钱养家,然而他们不懂得审时度势,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因着无知罢工闹事,造成惨重的损失。作者不偏向任何一方,她细腻地道出双方的苦衷,点出这场战争的矛盾:工人们因高强度的工作身体迅速受损,低价的工资无法支撑一家人的开销,看着所爱的孩子食不果腹,心灵也忍受着难言的煎熬;而另一方,工厂主们堵上身家性命与欧美的生产效率竞争,背负着千万人的生计和希望,工人们又无法懂得市场的经济运作规律,稍有不慎则身败名裂,倾家荡产;盖斯凯尔夫人以宽容平和的态度让当时的读者明白了对方的立场,并且试图为这样的冲突寻求出路,桑顿先生与希金斯最后萌生出的友谊,即为今后诞生的互相理解、互相依存的劳工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只有在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利益一致,互通有无,携手共进时,才能在迅猛的资本主义洪流中实现双赢。

还有就是关于北方和南方这两种生活的描写,以赫尔斯通为代表南方的生活固然风景如画,恬静优美,但日复一日的农作艰辛和简陋的教育、医疗条件则是南方人民不得不忍受的压力与挑战,且若常处在闲适安逸的环境下,人的性情不免怠惰,失去积极进取的事业心;以米尔顿为代表的北方,虽然有着积极进取的生命活力,有着高速发展的工业和经济,但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空气污染导致居民健康每况愈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金钱维系,信任与怜悯正消失殆尽......玛格丽特很清楚地看到,确切地说,是作者很清楚地看到,无论身处何处,都各有利弊,而不论身处何方,都有无法逃避的苦难需要我们背负。这种辩证关系也是作者想让我们读者去思考的。

关于死亡。也许是因为关注了袁立做的尘肺病公益,当看到贝西描述她得病的样子时,脑海第一反应就是尘肺病。这只是当时数百万中的一例,他们成了资本主义的牺牲品,成了轰鸣作响的的机器碾压过的一粒尘土。贝西说的话,字字句句都透着一种绝望和无所谓,而在这无望中偏偏还蕴含着一丝活下去的希望,对这个年级的女孩子来说,这份微弱的希望让人心惊,让人心凉。到了最后,死亡对于她来说已经是解脱了。她虽然自己痛苦,但是她对给她善意的人充满感恩,对她的家人也寄以美好的祝愿,死前她再次向玛格丽特表达了感恩,并希望他的父亲不要再喝酒。这份善意在薄凉的世间带来了希望,给了玛格丽特最初来到这个城镇的归属感,并将他的父亲从醉酒和无所事事中救赎了出来。死亡所具有的净化作用在贝西以及周围人身上体现。而玛格丽特在经历了父母和贝尔先生的离世,目睹了贝西和鲍勃的死亡后,也逐渐坚强起来,更加懂得珍惜人世间相互依存的情感,因为他人的死,自己获得了更坚韧柔软的生。

关于诚实。其实在半路我很好奇,玛格丽特居然为了脱罪说谎了,这怎么看也不符合维多利亚小说的道德观啊。但后来我发现,这个一方面是情节发展的需要,玛格丽特开始在意桑顿的看法,为后续二人感情发展做铺垫;另一方面,比这个更高一筹的是后续作者安排的悔罪过程,就像红字和罪与罚中的忏悔与救赎,说谎的事情不断地在玛格丽特头脑中回旋,她意识到自己这个谎本是没必要的,因为自己的软弱,她得罪了上帝。纵使可以解释说,是为了保护所爱之人撒的谎,也可以说,人难免有软弱,但这些都不是一个健全的心灵在犯了罪后不向上帝忏悔的理由;正是在忏悔的过程中,在后悔与痛苦的煎熬中,她分辨出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这正是她最大的成长。(正如康德所提出的catagorical imperative, 应当永远坚持做正确的事。)最后她向上帝祈祷说,从今往后拥有只说真话,只做实事的力量,这现在也是我的祈祷。

关于爱情。我看玛格丽特的时候,感觉这个人我认识啊,动不动就一副高傲的表情,嗯,是伊丽莎白没错了;指挥家里的仆人,硬撑起女主人的角色,斯嘉丽没错了;到最后面对桑顿的那种傲娇感,巴丝希芭没错了.....哈哈,她真幸运,遇见桑顿这么一个直男,我的意思是,正直的男人,哈哈。被拒绝后桑顿的反应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他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因旁人的(比如妈)的闲言碎语左摇右摆,不趋炎附势,坚守原则不做冒险生意;即使玛格丽特拒绝了他,他也不否定她,还保护她,也不因被拒绝而否认自己的价值,还好好地守护这份爱情。啧啧啧。有远见有魄力有头脑,还有责任心和鉴赏力,宝藏男孩啊。最后玛格丽特从生意中帮了他一把,这也算是二人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啦。

摘抄:

我没有忧虑吗?虽然我出门穿得挺体面,三餐也吃得饱,但我没经历过焦急不安吗?贝西,上帝很公平,我们的命运都是他妥善安排的,除了他,没有谁知道我们灵魂的苦楚。

一个人如果相信他的命运是很久以前就预言好了,他就比较能承受痛苦和哀愁。不知怎么,这么以来我的痛苦好像就有必要,好让预言兑现,否则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我再说一句,你好像觉得我的爱玷污了你,这你避免不了。不,就算我想为你洗清这种污秽,也无能为力,不过就算我办得到,我也不愿意。我没有爱过任何女人,过去我一直太忙,心思全放在其他事情上。现在我爱了,就会永远爱下去。不过别担心,我不会再多做表示。

他连她的内在意志都主宰了,所以她更加讨厌他,他说就算她对他不屑一顾,他也会继续爱她。他怎么敢说这种话?

那天早上桑顿先生斩钉截铁地告诉自己二十遍——他是个大傻瓜。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那天下午的他并没有多长些智慧。他花了六便士搭了趟马车,只得到一个更明确的信念,那就是世上不会也不可能再有像玛格丽特这样的女人,而她从没爱过他,也永远不会爱他。然而,她不能——不!全世界都不能——阻止他爱她。他回到那个小市集,重新搭上驶往米尔顿的火车。

如果宗教是真的,而你谈到宗教时,却不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把宗教看的比地球上任何东西都重要,并且努力让所有人都相信他,那么我就会认为你是个无赖,不配当牧师。我宁愿你是傻子,也不愿意你是无赖。——希金斯对赫尔先生

更何况,一个人如果必须大声呻吟,别人才会来关心他,这人也活的太没意思了。

我读过一首诗,描述犁头碾过小雏菊,那时我还没掉过眼泪,读这首诗却掉了眼泪。可是,虽然那人也同情雏菊,我敢保证他是不会因此停止犁地的。他自然而然知道不可以那么做。——希金斯

一个男人等这么长时间可真不容易。等的时间里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前一秒怀抱希望,下一秒担心害怕。——桑顿

没有什么比吃东西这件事更能拉近阶级距离,效果远胜死亡。哲学家死得简洁,伪君子死得招摇,心思单纯的人死得谦卑,可怜的傻子死得盲目无知,就像麻雀摔落地面。然而,无论哲学家或傻子,酒馆老板或伪君子,吃起东西来都一样,只要他们的消化功能一样好,你这是理论中还有理论!

玛格丽特突然体会到人世的变迁,个人的微不足道,生命的迷惘与失望,没有任何事维持原貌,这种细微、遍及一切的不稳定,带给她的痛苦,更甚于时光不再,人事全非。

她记得曾经在某个这样的夜晚对自己承诺,要像她读过或听说过的爱情小说的女主角一样,勇敢而高贵地过一辈子,要度过法国人说的,无所畏惧,无可非议的人生。当时的她似乎认为,只要立定志向就能达成目标,如今她已经学到,要想成为真正的勇者,光靠立定志向还不够,她还得祈祷。

就算所有人的言语、行为与沉默都意图欺骗,就算可能失去最钟爱的事物或最心爱的人,就算没有任何人能依据她的诚实与否来决定要称颂她或鄙视她,她也要独自坦然地站在上帝面前。她祈祷自己从今往后拥有只说真话,只做实事的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