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的日历》经典读后感有感

《孩子的日历》经典读后感有感

《孩子的日历》是一本由约翰·厄普代克 / 特瑞娜·沙特·海曼著作,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017-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的日历》精选点评:

●看到诗作者是厄普代克的时候就忍不住下单了,绘画质量很不错,诗却没认真的去读

●画作非常有感染力和故事性 ,可以完全忽略掉文字

●可与宋晓杰的《四季的韵脚》参照阅读。

●可能是诗歌的缘故,感觉译文还是有点怪怪的,想读原文看看

●非常幸福又充实的美式田园生活。

《孩子的日历》读后感(一):媒体推荐

每个月都对应一首可爱的小诗,亮丽的水彩插画描绘出一个家庭相应的活动。文字与插图的互动深刻而美丽,而且都不仅仅只是漂亮或装饰性的描述,而是非常生动,能吸引小读者们专心致志地反复诵读。诗句是那么鲜活,像珍宝一般,在插图中放大或隐藏。

——《出版商周刊》

约翰•厄普代克的每句诗都经过深思熟虑,仿佛精心测量过。插图如背景音乐般轻轻地流淌,随着所呈现的季节、月份与节日而变化。恰到好处的声音效果,例如嘎吱作响的雪地、大雁的鸣叫……为平稳的阅读增添了情调。

——《学校图书馆期刊》

全书用孩子关注的镜头,描绘出一年的场景。一月一月,一季一季,优美的诗句和富于表现力的插图,营造出一种令人沉思、有趣、富于感知力和乐趣的画面。

——《图书馆杂志》

彩色插图描绘了一个乡村家庭四季变迁的生活。全页的绘画和小框文字阐明月份。每一幅引人回忆的插图,都有自己的故事,描绘着孩子们生活中的细小时刻,清晰而感性,充满移情和乐趣。

——《书单》

厄普代克的12首短诗,描写12个月份,一个跨种族、涉及各年龄段的家庭舒适地经历着一切,周围是新英格兰乡村地区的风景。思想和语言稍显严肃,但不会超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详细、欢乐、充满各种故事的插图,丰富着诗歌的内容。

——《科克斯书评》

一位天才作家和屡获大奖的插画家联袂创作,用文字和画面描绘了一月到十二月日常生活中的魔力。这本书必将装点所有孩子的家庭图书馆。

——《家长之选》

《孩子的日历》读后感(二):编辑推荐

荣获绘本界“奥斯卡”——凯迪克大奖

献给孩子的自然启蒙绘本,认识月份变化,四季交替

十二首充满魅力的诗歌,启迪孩子的艺术灵感

充满活力的插图描绘了亲友间的每个温馨瞬间

文坛大师厄普代克和四次凯迪克大奖插画师珠联璧合的杰作

优美的诗句和富于表现力的插图,营造出一种令人沉思、有趣、富于感知力和乐趣的画面

1:凯迪克大奖绘本

凯迪克大奖是美国最具权威的绘本奖,而该奖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获得一致推崇,主要在于其评选标准的周延与创新,着重作品的艺术价值、特殊创意,尤其每一本得奖作品都必须有“寓教于乐”的功能,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开发另一个思考空间。

2:自然启蒙,四季变幻

十二首诗歌展示了一年十二个月,在文学巨匠的笔下,捕捉到了每个月份的细节变化,独特而极富美丽,从充满活力的春天到大雪纷纷的冬天,给孩子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3:诗歌艺术,启迪心灵

诗歌对于小孩子的智力,观察力,模仿力和记忆力都有着极大的帮助,能启迪心灵,感受生活乐趣和人生的美好。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或许,这本诗歌题材的大奖绘本能给予孩子一些启发呢,不妨让他们在阅读完后,创作几首吧。

4:大师经典之作,永久流传

文字作者约翰·厄普代克被誉为“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插图作者特瑞娜·沙特·海曼更是荣获四次凯迪克大奖,两位大师携手创作的这本《孩子的日历》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诗歌读本。

《孩子的日历》读后感(三):喜欢里面的画

开头就以两兄弟的出现,诉说了他们在一年中12个月的生活。

一月里,看看人家在做什么?

3月小孩都出来玩了。

4月农忙的季节。

……

每个月的插图场景都显的真实,

比如这个9月,满屋的花、果实摆满了空间,有刚刚摘了一筐的苹果,有试着抱抱大大的蓝瓜,有出门拿着空篮子采摘的!

11月,叶子掉光了,人在场景里显得寂寞。但右图告诉我们这也是收获的季节。

总之,非常温馨的绘本。

《孩子的日历》读后感(四):欣喜于风物之变迁,欢悦于生活之日常

罗巨浪/文

对熟悉约翰·厄普代克作品的读者来说,翻开这本为儿童创作的图画书《孩子的日历》,可能会感到有些诧异:这本既优美恬静又热闹活泼的作品,与他那些被批评者称为“粗鲁、不得体、荒谬”的作品比起来,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实在太不一样了。

1

童年时期,厄普代克为牛皮癣和口吃所困扰。这个孤独、腼腆的孩子,经常坐在身为作家的母亲旁边,看她在打字机上噼里啪啦地敲出文稿。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下,他成为一名撰稿人。据说年轻时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他每天必须坚持写五页纸的文稿。

如今,厄普代克已经被誉为“伟大的文体家”“美国最后一位地道的文人”,他的作品也被赞誉为“关于时代之杰出记录”。凭借《兔子四部曲》《贝克三部曲》等作品,他获得两次普利策奖和两次国家图书奖,以及欧·亨利奖。虽然他多次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而最终无缘得奖,但在很多人看来,这不是厄普代克的遗憾,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遗憾;可能他自己也这样认为,所以才在“贝克三部曲”中狠狠调侃了一把诺贝尔文学奖:亨利·贝克经常受困于写作障碍,却意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但另一方面,厄普代克在当时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作品不但以社会之畸形现象为题材,而且充满大量露骨的性乱伦描写,这导致很多人批评其作品“粗鲁、不得体或荒谬”,甚至在他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时,大标题也是四个字:通奸社会。

杰出也罢,荒谬也罢,这都是成人文学中的纷扰。当厄普代克为孩子们写作时,这些纷扰都不见了。有人认为:在他为数不多的童诗中,这本《孩子的日历》(A CHILD'S CALENDAR)是他最好的作品,也最为读者所喜欢。

在《孩子的日历》中,作者以月份为线索,写了十二首优美的诗歌。作者用恬静、美好而又充满节奏、朗朗上口的语言,细腻地描写了雪飞风起、日出星耀、花开树绿、草长叶落等种种风物变迁,写出了孩子们热闹而趣味盎然的生活片段:新年、情人节、独立日、感恩节、圣诞节,堆雪人、捉迷藏,和爸爸妈妈一起种花,和小伙伴们吃热狗、喝可乐,在蔚蓝的海水里享受清凉夏日……这些描写中,读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自然之美好、生活之欢愉,还有民俗文化之魅力……

在创作《孩子的日历》时,厄普代克事业顺利,既摆脱了童年的孤独和青年时代的经济压力,又尚未经历晚年癌症的折磨,还拥有称心的婚姻和四个可爱的孩子。或许,正是在结束一天勤奋的写作之后,与孩子们一起度过的那些闲适的家庭时光,才促使他创作了这本关于生活之美好记忆的《孩子的日历》吧……

2

如果把《孩子的日历》比喻成以时间之线串起的项链,那全年的十二个月就是十二颗熠熠生辉的珍珠。作者以敏感的眼和手所抓取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自然风物的变化所带来的欣喜,还是人世生活的种种愉悦,都是珍珠上一片闪亮的光辉……是的,厄普代克是善于抓取细节并将之呈现的高手,在小说《兔子四部曲》和《贝克三部曲》中如此,在《孩子的日历》这样的童诗中同样如此。

作者为我们抓取到气候的交替:天空、阳光、雪、冰凌、风、星辰、云朵、雾气……一月的时候,“白天短了,阳光淡了”,“天空低了,风儿白了”;二月的时候“太阳启程了,每天越升越高”,“暴风雪来了,困住一辆辆汽车”,“人行道显露出来,冰凌融化滴落”;三月的时候,“太阳提心吊胆,像一只飘忽的风筝”,天空中“一会儿晴,一会儿雨”;到了美丽的四月,“天空放牧着云朵,像欢腾的羊群”;时间的车轮走到夏季,走到白昼悠长的五月、六月、七月、八月,此时有着美好的阳光和天气,“每时每刻灿若黄金,每天每日纯似白银”;而在“秋风醉了”的九月,“空中弥漫的气息,似乎触手可及”,此时“天空明净了,像刚刚清洗的餐盘。每天都这样完美,在晨雾中焕然一新”;这是醇熟的十月啊,在白天,“十月是一枚琥珀,金光闪闪, 深邃棕黄”,而到了晚上,“冰霜刺痛了草地。撕开夜幕的星星,像黑猫打呼噜前,闪亮的眼睛”;到了十一月和十二月,明媚的春天已成过往,热烈的盛夏已成过往,丰腴的金秋也成了过往,此时,“初雪降临了!雪花疏落而轻盈”,“而世界依然精彩,展现出它的可爱,像陈列的展览——骨感而美丽”……

作者为我们抓取到地上万物的变化与繁衍生息。那些随季节而变换颜色的植物,是大地缤纷的表情:初春探出头的胆小嫩芽,纤弱的番红花,开放的郁金香,白白嫩嫩的水仙,绽放在山冈眉峰上的长寿花;夏天粉红的苹果花,洁白的梨花,凉爽的树荫,无精打采的野草;初秋火一般殷红的枫叶,深秋裸露的树干,悲伤的枫树,飘零的红叶,严冬枝丫拉着勾的大树。当然,除了植物,还有可爱的小动物:山雀、知更鸟、蚂蚁、小狗、虎斑猫、蜜蜂、群鸟、雁群……它们或欣喜,或忙碌,或热得喘不过气,在池塘边打着盹儿。如果说植物是大地之表情,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则是生命灵动的音符……

作者为我们抓取到人世生活的种种美好,或许是一个片段,或许是一个碎片。无论是新年的暖气,情人节的示爱,还是独立日的烟火和军乐队游行,抑或万圣节的南瓜灯,感恩节的火鸡,圣诞节妈妈偷偷带回的礼物;无论是玩雪,和爸爸一起种番茄,还是边跑边吃雪糕,在夏日扎进蔚蓝清凉的海水,抑或帮着妈妈采下菊花,围坐在桌前的祷告、聆听古老的颂歌……这些节日之重大和日常生活之细微,这些生命的种种热闹与欢愉,所有这一切,都是 “近在咫尺”的闪闪发光的“奇迹”啊!

3

在抓取和呈现这些细节时,厄普代克有一双慧眼,还有一双灵敏的手。这双慧眼是“孩童之眼”,这双灵敏的手是“细细描摹的手”。

正如书名为“孩子的日历”,这是一本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的书。正因为作者有一双孩童之眼,才会欣喜于四季和万物的微妙变化,才会关注一只吐舌头的狗,一只做梦的猫,一群忙碌的蚂蚁;才会关注打着呼噜的暖气,掉到地上的雪糕斑渍;也才会关注跳房子和捉迷藏这样的儿童游戏——当然啊,也有烦恼,那些“恼人的雀斑呀,就像扑向奶油的苍蝇”,这是成长中的烦恼,说起来很小,想起来却心事重重……

“孩童之眼”让作者抓取到生活的细节之美,而“细细描摹的手”让作者把这种细节完美地呈现出来。

在作者笔下,有形态,比如摇曳的树枝,裸露着的树干;有声音,比如蜜蜂的嗡嗡声,剪刀的咔嚓咔嚓声;有颜色,比如苹果花的粉红,梨花的洁白;有气味,比如秋天空气里好闻的气息,节日气氛的甜蜜;有情绪,比如山雀妈妈的喜悦,裸露树干的悲伤……

“太阳提心吊胆,像一只飘忽的风筝,拉不直松垂的线,在天空摇摇晃晃”,“天空明净了 ,像刚刚清洗的餐盘”……这样的比喻是多么出人意料而又令人拍案叫绝;“太阳启程了,每天越升越高”,“树木厌倦了绿衣”,“淡白的番红花,拱出了泥土,像探出的小鼻子,朝四周闻嗅”,这样的拟人手法是多么别致而又童趣十足;至于“漫长的绿色生活周”,这种通感的修辞手法,让悠长的夏日一下就有了颜色,读着这样的句子,叫人也在那酽酽的绿中恍惚迷离起来……

说到本书的语言,不得不赞扬一下译者的用心。童诗的翻译其实很难的:既要让孩子们感到易读,又要保持原作的风格,不破坏原作的美感。且举几个例子吧。“白天短了,阳光淡了,黎明和傍晚,把它挤得好薄好薄”,一个“挤”字,多么动感,多么有表现力!“残雪把脚印,染得好胖好胖”,一个“胖”字,又是多么充满童趣!

4

与文字同样优美的是本书的图画。《孩子的日历》曾经由两位画家绘过插图,初版的绘者是南西·伯克特,而现在这个版本由特瑞娜·沙特·海曼绘图。她创作过大约150本书,曾四次获得凯迪克奖。对了,在众多关于小红帽的故事中,她的《小红帽》是唯一获得过凯迪克奖的版本,书中很多页码是大图和小图的结合,小图被做成了大图的边框。有些小图富有装饰意味,让图画有着古老民间故事的气息;有些小图则用以补充细节,让故事更加丰满。

作为一位充满创造性的画家,特瑞娜即使在与别人合作时,也不甘于仅仅做一个“配图”的插画师,她的画笔有着强烈自主性:或者做加法,赋予比文字更多的故事;或者做减法,省略掉文字中的某些信息,而仅仅突出最具表现力的事物。

先说图画的加法。在正文开篇的一月中,画家在大图中增加了蹲在窗前的黑猫,趴在门后的长毛狗,窗外的雪人,从门外往内看的孩子的脸。在关于三月的大图中,画家增加了翻越栅栏的孩子,正在吃奶的羊羔和羊妈妈。又如在对六月的描写中,“逛小溪”就三个字,作者却用一幅大图来丰富具体内容:青绿如黛的远山,波光粼粼的溪水,浓荫如盖的树木,青葱茂密的水草,瞪着眼睛的青蛙,还有两个提着网兜和水桶的小伙伴——对了,注意到他们的目光了吗?他们歪着头,目光投向画面外,是有什么更好玩的东西吸引了他们吗……

再说图画的减法。比如,在关于五月的文字中,写了很多事物:粉红的苹果花,洁白的梨花,成排的番茄,人们种豆种瓜,忙完农活的爸爸懒洋洋地看棒球直播赛……而在画家笔下,这些通通减掉了,只在大图里画了一幅孩子们挑选糖果的图画,“出门出门,朝糖果店前行”——是啊,这是“孩子的日历”,对孩子们来说,还有什么比糖果的味道更适合欢快的五月呢?

非常喜欢书中图画的安排方式:对每一个月,画家都各画了一幅小图和一幅大图,大图和小图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往往是其中之一作为背景,展现时令的变化,另一幅是人们某种生活的特写或细节。大小图画之间的关系,并不呆板固定,而是此消彼长,充满变化的乐趣。大图、小图、文字,三者在排版上有着强烈的装饰韵味——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图画书是一种视觉艺术的话,那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可以产生很多惊喜变化的视觉元素。

书中的图画以较粗的笔触勾勒线条,以水彩来上色。较粗的线条让形象充满质感,有一种壮实的美;而水彩上色则使得图画层次丰富,色彩斑斓。就我个人来说,尤其喜欢六月中关于小溪的那幅图画,以及十一月中表现裸露的树干的那幅图画——我得说,在欣赏这两幅图画的时候,是用得上“沉醉”这个词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