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读后感1000字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读后感1000字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是一本由[英]约翰•鲍尔比著作,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017-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读后感(一):丧失之痛

丧失与依恋是矛盾的对面,但是他们却又同时存在,没有绝对的依恋,也没有绝对的丧失,就像你对人生的选择,没有对与错的区分。丧失可以理解为被依恋的相互双方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的远离,可以是暂时性,也可是永久性的。虽然丧失在这个节奏快速的社会已经稀松平常,但是丧失在现在和以后的生活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丧失后的失衡不仅成人有,幼儿也有,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但又一点成人的丧失之痛会引起周围之人的关注,加之成心的心理已经成熟,好比一座堤坝经受了洪水的洗礼,洗礼后的堤坝虽然有损伤,但是会有人重视去修补;幼儿不同,幼儿的丧失之痛往往会被忽略,在成人看来,幼儿的丧失会淡化,会消逝,时间会抚平一切。所以说幼儿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上不受人关注,打个比方,幼儿的父母去上班,幼儿会不会缠着你,不让你走,甚至会嚎啕大哭,在幼儿的父母看来,这只不过是幼儿心智不成熟的表现罢了,不会去深想。 幼儿的丧失需要得到关注,幼儿的丧失可以理解为失去依恋的结果。幼儿失去依恋最常见的是表情和肢体语言的突显,可以理解为情绪的失衡,这与成人相似,但是成人有一定的控制力,可以抑制而不明显表现出来。情绪的释放之后可能是害怕,恐惧,寂寞,孤单,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困境环境中,荒野,沙漠时的一种类似于绝望的心态,渴望被人拯救,又希望沉湎于自己与依恋对象的内在记忆世界中;到这种丧失得不到解救,或者说走不出丧失的困境中时,幼儿会变的闭塞,冷漠,孤僻,疏离。幼儿对谁都是爱搭不搭的。幼儿的这种变化如果及时关注,是可以挽回的。 对于较小的幼儿来说,初始的依恋对象有专一性,可能是爸爸,可能是妈妈,或者其他跟他亲近的人,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有安全感。但是大一些的幼儿他的依恋对象会变多,不再是只有爸爸妈妈的狭隘世界,跟他接触的人增多,他的主动性也加强,所以到幼儿丧失他的依恋对象时,其他的次依恋对象要引导他,带领他,寻找其他让他感兴趣的事物或者目标,避免幼儿沉浸在过去的世界里,从而将幼儿的丧失后的情绪抚平淡化,进去新的生活。 不管是谁,丧失后都会有波动和异常,及时的关注和关怀,才能让丧失后的对象更好的生活。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读后感(二):在逝去之前珍惜

对于丧失对于大家可能有点陌生,那么不妨回忆下我们小时候,父母离开的时候你的内心是否感到孤独。或者已为人父人母的你们,当你们从忙忙碌碌的工作回来时,你的孩子兴高采烈的去拥抱你,迎接你。这就是丧失和丧失消除后的依恋感。 什么是丧失,我们可以可以理解为依恋的对面,依恋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依赖,那么丧失就是强行的打破这种依赖,这种强行打破的效果会让你不知所措,茫然无主,痛苦寂寞,思念自闭。 丧失是不分成人和幼儿的,举个例子,某个时间你的老父亲或者老母亲突然离世,你的心里是否会感觉到痛苦,一种苦涩的味道弥漫全身,会不会觉得一切都不那么重要,只想一个人安静或者是大哭一场。但是你的理智告诉你你还要前行,你的人生之路不能就此打住。而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更加直接,就像父母离开孩子的时候,他们会死缠烂打,他们会哭闹折腾。他们用他们的表现形式来告诉你他们不想离开你。但是你不可能一直陪着孩子,除非你是全职主妇,所以如何处理这一情形就成了一道难题。 在现如今高强度高效率的紧张性的生活节奏带动下,对于幼儿的丧失变得越来越麻木,父母要养家,要生计。所以对于幼儿他们的要求是要适应,适应丧失,适应孤独,因为他们也无可奈何。但是这样对幼儿的心理发育好吗,这对幼儿的将来发展有什么影响吗,这对以后幼儿成家家庭环境的营造有什么影响吗。 现在社会上很多老夫少妻,这是爱情,年轻的妻子在年迈的丈夫身上看到了成熟,智慧,睿智,在丈夫身上有父亲的影子。很多老夫少妻,因为妻子年少时丧失了父亲的关爱,从而把这种感情当作了寄托。当然这并不是说老夫少妻就没有爱情,但是侧面说明了年幼丧失对以后的影响。 生活是向前的,但是生活的选择却有很多,选择一条能让幼儿幸福的路,或者丧失的路都在自己的手上。不管物质多么丰富,情感的依恋才是最重的,相互依恋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读后感(三):珍惜依恋,预防丧失

有幸拜读了约翰.鲍尔比的依恋三部曲中的丧失,本书中主要反复出现了两个词-哀悼和丧失,丧失意为失去,本书中的丧失是指挚爱个体的失去,;哀悼意为悲痛的追念,书中可以理解为挚爱个体的丧失所以引起强烈的,持续的痛苦,悲伤和思念的过程。 对于幼儿的丧失的理念的理解和探索,能对幼儿将来的独立人格和健康情感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幼儿丧失后会有几个阶段,书中给出了介绍,其中一个阶段疏离被拿出重点讨论,疏离可以理解为是在哀悼后的一种自我防御反应,是自我封闭,自我保护的一种效应,疏离与依恋概念相反,但是确是依恋到极致的表现。疏离是哀悼的表现形式,书中针对哀悼疏离的不同原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用抽样的方法阐述了哀悼疏离的原因,形式以及对将来的影响。 在丧失之后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情绪和心里尤为重要,丧失挚亲后幼儿会变得焦躁,愤怒,会持续对挚亲的回忆和想象,最好的让幼儿走出悲伤的方法,转移幼儿注意力,不要将自我的思念情绪渲染到幼儿身上,渐渐忘却,投入新的生活。 依恋是所有幼儿所具有的一种天性,我们在享受幼儿依恋的情感的同时,也要预防丧失对幼儿的伤害,科学的育儿,不仅对幼儿的现在,将来有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他将来的家庭,孩子。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幼儿是需要陪伴,需要关怀,需要鼓励,需要爱护,这些是他们心灵成长的催化剂,但是某一天,幼儿丧失了挚爱之后,他们的情感更需要呵护,他们的心灵需要关怀,他们的行为需要谅解。他们想念他的挚爱,会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现,悲伤,愤怒,疏离等等,而你需要去做的是带他走出这个阴暗阶段,重拾快乐。 正如书封面所说,阅读鲍尔比的系列书籍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义,虽然分离在这个快速的社会里显得稀松平常。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关注幼儿心里,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读后感(四):丧失的忧患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家庭,家庭的成员给了孩子依恋的感觉,让孩子感觉到了温馨和依赖,父母的陪伴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让孩子感受爱与被爱,学会关爱别人,帮助他人。 如果有一天,父母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不能在孩子身边,孩子会有什么反应了,本书就是对孩子丧失依恋的对象后所做的心理刨析,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阐述孩子丧失后的表现变化和心里反应。 那么孩子丧失依恋的对象后有哪些表现了,痛苦,悲伤,愤怒,疏离等情绪反应,阶段性的过程情绪都会一一反馈,这与成人的丧失相似,不管成人或者孩子都有依恋和丧失的情绪,不管生理或心理这种情绪都是存在的。孩子与父母迟早会分离的的,这个是成长的必然经历。那么如何处理丧失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就变的尤为重要,过早过长的分离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丧失在我的定义里分为两种,一种是永久性丧失,这种丧失是永久的离开,可以理解为死亡,抛弃;第二种丧失是间歇性丧失,我们平常生活中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与孩子短暂性分离就可以理解为短暂性丧失。永久性丧失是具有强力打击性的,他会对孩子的心理进行持续性的打压,孩子会觉得哀伤,思念,疏离,这种时候如何带离孩子走出阴影,转移孩子的兴趣,不让孩子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封闭自我,回忆过去。新的被依恋对象一定要用积极,乐观,阳光的态度循序渐进的让孩子慢慢接受,敞开孩子的心扉,寻找孩子的共同兴趣,让孩子有目标,有动力,有爱好;第二种短暂性丧失不能在过小的孩子身上,越幼小的孩子依恋程度越强,丧失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要让孩子理解,被依恋的对象会回来,不会太长久的离开,同时多陪伴,多玩耍,与孩子互动是重要的,如何达成两人的默契尤为重要。 这些都是我自己个人的理解,书中有更多的论证和方法,观点,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确实对有孩子的父母是个不错的推荐。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读后感(五):痛并活着

依恋三部曲中最值得阅读,也最沉重的一本。

本书探讨了成人、儿童对于丧失的哀悼。是一本比较严谨的学术专著,书中有不同学者的理论和针对其理论的实验场景。对于每一个实验结果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从实验的前提条件、实验对象的状况等方面提出有待证实的方向。

成人哀悼的四个阶段

麻木:表现为无法接受、无法相信,也会感到紧张、忧虑和惊恐。

愤怒:其出现的频率被习惯性低估,因为常理来看,这是不合理的。

绝望:所有的改变已追随逝者远去,留下的人孤独的面对所有的变化。而人是最讨厌及害怕改变的。

重组:丧亲者逐渐意识并接受丧失的永久性,且必须要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哀悼的失调变式

慢性哀悼:愤怒和自我谴责占主导地位且持久稳固,悲伤明显缺失。

—丧失者有许多种不同程度的抑郁。

—反刍性自责与指向第三方的责备相结合。

—突如其来的死亡、延迟的反应、与死亡有关的梦魇、与亲人或其他人争吵、尝试逃离这个环境、以丧亲之事为最优先、居无定所或不稳定的童年经历和被教育要隐藏自己的感受。

有意识的悲伤缺失:有意识的悲伤或多或少地持续缺失及丧亲者仍然像以前一样有条理继续生活。

—表现如此的成年人,往往是自给自足的人群,他们自豪于自己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

影响哀悼进程的条件

—丧亲者所失去的人的身份和角色:关系越亲密,越容易发生失调的哀悼。

—丧亲者的年龄和性别:越年轻,哀悼越强烈,健康状况可能越紊乱。

—丧失发生的原因和环境

—丧失对丧亲者社会和心理环境的影响

—丧亲者的人格特点

丧失孩子

—父母应被允许去探望生病的婴儿,参与对他的照顾,而且在他死亡时应跟他在一起。

—应该给死亡婴儿下葬礼,一个坟墓,一个名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