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读后感1000字

《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读后感1000字

《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是一本由奶舅吴斌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02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读后感(一):陪伴成长,一起成长

囫囵吞枣翻完了。

第一次了解作者还是在媳妇怀孕之后,在网上查资料偶然看到作者的微博:奶舅_吴斌,作者发布了报告,有数据、有案例、有支撑,认为博主有材料,一直关注,到了今年新书出版,入手一本,并向周围朋友推荐了。值得入手。

今天孩子一岁快3个月了,孩子在茁壮成长,父母去跟不上节奏了,这是翻完书最大的感触。正如标题所言“陪伴成长 一起成长”,这是孩子成长的道路,也是父母真切感受父母含义的过程,从刚出生眼睁不开到现在牙牙学语,看着欣欣长大,陪伴她长大,是件很幸福的事。

作者从感知世界、理解成长、适应未知3个层次划分幼儿行为,并以此分析幼儿成长的逻辑,很是不错。点个赞。比较有体系的分析行为背后的逻辑,不管正确与否,不失为一种尝试,是很好的尝试,而且是效果不错的尝试。不过文章整体稍显啰嗦,对于模式套用的过于生硬,是否可以理论支撑做总纲、案例集中分析?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美国的《育儿百科》做成畅销书,与其育儿手册的性质有很大关系,当然,美国儿科学会加分不少。

个人感觉,仅供作者参考,如果作者能看到的话。

《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读后感(二):总是批评孩子不听话,那是你没有让他养成好习惯

单位同事抱怨道:

家有熊孩子,不管白天黑夜,精力十足,而自己,恨不得好好睡上一天一夜;

孩子每天不是手机,就是iPad等电子产品,一刻也不得消停;

家里到处都是玩具,孩子玩过后也扔得到处都是。

其他同事听了她的话,像是找到了组织一样,都激动地抱怨开了。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这些常见的育儿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而《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这本书,可以解决养育孩子中的痛点问题,让家长科学育儿。

02

本书作者,奶舅吴斌,是中科院幼儿成长指导项目专家,幼儿发展研究者,代表作有《可改变的人们》《制约1-3岁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等。

这本书中,中科院幼儿成长指导项目专家吴斌和他的团队,经过4年时间、200多个家庭的追踪研究,从行为决策的视角,系统地解读了后天环境如何影响着每个人的生命初期,不仅描述和总结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背后的逻辑、行为发展规律,还提出了现实可行的指导方法和建议。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奶舅学习解决孩子习惯问题的方法吧!

03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有一位母亲提问,她的宝宝两岁八个月了,每天差不多早上八点多醒,运动量很少。

最近中午无论怎么哄睡都不行,晚上八点多就困,有时候太困却又因睡不着而挣扎,每次一关灯都要玩小夜灯,头盖住被子说是在玩帐篷,不让玩就大喊大叫,让家长感到很崩溃。如果午睡了,幼儿晚上就会到了很晚才睡着,家长感到好累。

这个宝宝晚上不睡觉,必须要做一些睡前的互动或游戏,否则就会大哭大闹,这种现象应该在绝大部分家庭中都出现过。

幼儿两岁多正是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的时候,很多行为和习惯都是受幼儿的主观意愿决定的。就像关灯了就是不睡觉,必须要躲在被子里玩账篷游戏,不让玩就大哭大闹。这时,很显然,幼儿的主观意愿和养育者的想法出现了分歧。

但是,如果我们单看幼儿关灯后躲在被子里玩账篷游戏这个行为,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温馨有趣的亲子互动画面。因为这个行为发在比较晚且需要休息的时候,所以变成了一场亲子大战。也就是说,探讨幼儿的问题时,不能将养育环境理想化,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无论养育者采用哪种解决的方式,原则上都是要给幼儿一个明确的行为终止信号。就幼儿睡觉的习惯,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方法。

04

一岁之前是主动提前干预和辅助;一至两岁是设置好睡觉规则;两岁之后是用适当的缓冲方式鼓励幼儿自主睡觉。

书中,关于幼儿习惯培养的部分,值得每位养育者精读,并将收获的知识运用到养育实践中,从而减少亲子间的冲突,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

幼儿阶段的能力和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良好的基础能力,可以为后续培养综合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而对幼儿每种能力的培养,都与现实养育环境和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养育者需要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紧跟幼儿的快速发展及时调整策略,帮助幼儿更好、更全面地感知世界、理解成长和适应未知。

如果你现在正在为孩子不明行为头痛,不如打开《孩子的一生早注定》,在书中寻求专业的帮助。

《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读后感(三):孩子没有好习惯,你可能用错了方法!

养娃路上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总是晚上10点了还不睡觉,你的耐心已到极限了; 孩子都2岁半了,总不好好吃饭,还不会自己吃,真头疼; 孩子2岁了,还是无法自主排便,招都想过了,变化不大; 孩子总是长时间沉浸于电子产品中,家里经常为此鸡飞狗跳…… 其实,以上问题都有一个共同原因。 那就是你不是问题,但你却是唯一的答案。 作为中科院幼儿成长指导项目专家,幼儿发展研究者的吴斌先生和他的团队,多年来专注于1~3岁幼儿发展追踪研究。 在过去4年追踪研究幼儿及家庭近200个,分析幼儿文本案例1000余个,研究成果得到30万养育者,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及领导的关注。 《孩子的一生早注定》便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在这本书中他系统的描述和总结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背后逻辑。 他还呈现了现实养育场景中的问题和想象,并提出了可行的方法和建议。他能帮我们轻松搞定以上的诸多问题。 摒弃迟早都能会的心态 在养育过程中,家长经常会在对孩子无能为力的事情上,横加干涉,或者碍于面子,索性说一句,早晚得事情,不要着急。 在书中,作者说:“养育者,应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差异性,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时间,教授幼儿的相应的能力” 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日常生活习惯。减少不必要的亲子冲突,少走不必要的养育弯路,帮助孩子发现兴趣,树立自信。 比如,孩子总是很晚才睡觉,每天睡觉前还吵着要做游戏,我们对比已经没有耐心了,强迫,哄睡都试了,没有效果,那么我们是不是直接就放弃,告诉自己等他长大就好了呢? 书中说,我们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行为终止信号。不能做就是不能做,明令禁止。 也可以简接的告诉他,你可以玩,但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我可以给你缓冲的时间,但是结果仍然是一样的。 我们提前干预和辅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这是责任也是义务。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他的成长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胜过所有的方法 俗话说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再多的方法,再多的策略,都需要孩子能处在好的土壤中。 书中说,你采取某些策略的的时候,请保证自己也在做,孩子虽小,但可能你低估了他的模仿能力。 一个一回家就刷抖音的父母,用再多的方法告诉孩子阅读的重要性,孩子也会视若无睹。 一对简单粗暴的父母,教孩子要谨言慎行,那可真是天方夜谭。 好的父母是一所大学,孩子置身其中,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就可以让孩子一辈子受用。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他爱好读书,善于交际,而且政治立场鲜明,这直接导致他的女儿,热爱诗书,开朗乐观。 甚至她的女儿秉性都完全随了她的父亲,以至于当林徽因喝点儿子问她,如果鬼子真的打到家门口了,该怎么办? 她却大义凛然的说:“中国问人总还有最后一条路,咱家门前不是扬子江吗?” 这种心性和品格像极了她父亲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个性。 所以,你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那就请你先成为那样的人。 如果不能,那就请尊重孩子,让他发挥自己的天性,在适当的时候拉他一把,推他一把。

我们是孩子的朋友,不能限制他,而要让他自由的成长。 真正有见识的父母亲,都会用自己的成长告诉孩子什么才是成长。 正如董卿曾经说过,在她有了孩子以后,她陷入了工作与陪伴的两难中,但是经过深思熟虑,她仍然选择去工作。 她坚信一个母亲的责任,不应该只为给孩子温饱与关爱,还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引导孩子前进,和孩子一起成长。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建立健康有效的奖励机制 作者在书中说,他们在对几百例家庭的跟踪过程中发现,频繁使用大骂和关禁闭等惩罚方式,来迫使他们变得乖巧和听话。 但这种严厉的惩罚方式,不但不会对孩子学习规则有实质性的帮助,反而会带来情感方面发展的问题,给孩子造成情绪困扰,还可能影响孩子社交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有效的奖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他们学习规则,养成习惯。 比如,好好吃饭后,可以有自由玩耍的时间。 与孩子一同游戏时,制定合适的奖惩制度,让孩子参与其中。 当孩子把事情做的好时,我们就应该及时的给予奖励,并且按照提前讲好的制度,给予对应的奖励,并且每次的奖励是一致的。 有心理学家表示,奖赏可以驱使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但是一定时候,孩子们往往只会对奖赏本身感兴趣了,并不是会在意被奖励的行为。 其实孩子们更多的会在意在心理上被认可,多鼓励自家孩子比物质奖励会更加的重要; 另外奖惩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表达明白清楚。说明孩子具体好在哪里? 比如,孩子画好了一幅画,你对此不是简单的说一句你真棒!而是告诉他,到底画的很棒还是构思比较棒,当底画画基本功练习的好还是搭配的颜色好,跟孩子说清楚。 这样他们会觉得家长有认真在跟他们交流,无形中在建立了亲子的信任关系。 孩子的自我管理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很多的孩子就是没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导致今后的人生走了不少的弯路。 所以,想让孩子们自我管理能力变得好起来,必要的奖惩手段就要实施起来,同时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孩子。 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日后风云变幻的世界中拥有一席之地。

《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读后感(四):“孩子要睡扁头,这样才好看?”育儿误区的坑,你踩过几个?

网上有一句话说:

“我们小时候,孩子是糙养的,一言不合就打一顿;我们长大了,孩子又精养了,不仅要提供物质基础,还要重视精神发展。”

来来回回,坑的是同一代人呀!

哈哈,虽然是这个理,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态也是不错的,大概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过得太粗糙,总是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

比如我们在小的时候,被睡成了大扁头,大圆脸,那是怎么也不允许孩子睡成这样的头型。

然而,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初心都是好的,但对孩子的方法,却还是会不由自主延续一些自己所受过的待遇。比如下面这几种坑:

(1)怕孩子冷

有一种冷叫妈觉得你冷。

这种冷到了成年也不能够脱离,具体表现形式为被迫穿上秋裤。

本以为这是一种过度的关爱,但是到了孩子成长后,我们再去陷入此坑。

(2)用叠音和孩子说话

就像是天性,面对孩子,总是会忍不住说叠词,但事实上,说叠词并不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语言学习的机会。

(3)用糖果哄孩子

用糖果哄孩子,只能达到暂时的效果,而且,一开始就得到最想要的糖果,孩子对于奖励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4)把打骂当教育

打骂孩子,看上去是管教,其实只是自我感动,对于孩子来说,打骂是一种压抑,也是一种伤害。

(5)想要成为全能养育者

当孩子变身“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很多父母为了保留孩子对自己的崇拜,总是羞于说“不知道”;更是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希望可以成为100分的养育者。然而,这样的后果,只会让自己更焦虑。

......

还有更多的坑,在书籍《孩子的一生早注定》中,都有罗列。《孩子的一生早注定》的作者是中科院幼儿成长指导项目专家奶舅吴斌。

他在这本书中,不仅讲了一些养育孩子的误区,还对应地给出了解决的办法。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很深刻。

不要强迫孩子打招呼

说到打招呼,我是深有体会,小时候挨骂,十次有八次是因为见到人不打招呼。

其实不是我不想打招呼,而是我有点脸盲,总是记不住应该把对方叫什么,就算知道,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寒暄。

索性也不开口了,见人就笑,使劲地笑,然而我都把脸笑成花了,妈妈还是不满意,觉得我又没出息,又没有礼貌。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心理,当孩子在外面不打招呼的时候,生怕别人会说自己教子无方说自己的孩子没有礼貌,更担心孩子是个“拿不出”的人,于是总是逼孩子和人打招呼,结果孩子对这件事一天比一天反感。

那应该怎么做呢?难道就不管了吗?

奶舅在《孩子的一生早注定》一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解决流程:

第一,先帮孩子建立社交意识,让孩子在进入社交场合前,就做好了发招呼的准备;

第二,以身作则,自己和别人打招呼的示范,会让孩子学得更快;

第三,给孩子10秒思考和准备的时间,不要过分去催促他。

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选择漠视

很多老一辈的人都说,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心软,哭一哭,可以锻炼肺活量,而且他就知道哭是没用的,然后会减少哭的次数。

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里面的一句话,让我很是赞同:

“孩子摔倒了,你选择冷漠的站在他身边,看着他哭。你觉得是在锻炼他,那换个角度,等你老了,你摔倒了,孩子冷漠的站在你的旁边,你是什么感受。”

当孩子的哭闹一直都得不到回应时,不是孩子变乖了,而是孩子失望了,甚至还会造成习得性无助。

但孩子一哭便立马满足,也是不对的,在《孩子的一生早注定》一书中,给出了这样的方法:

首先,面对孩子的哭闹,不要焦虑和烦躁,要适应这种表达;

其次,用心去发现孩子哭闹的规律,增加和孩子相处时的默契;

最后,随着孩子的发展,教会孩子更多表达的技巧,比如肢体语言等。

在我们熟知的育儿知识中,还有很多误区。但父母们不要焦虑,毕竟,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只要有一颗学习的心,保持谦卑的状态,那你就是一位好爸爸,好妈妈。

《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读后感(五):抓住孩子成长黄金期,让TA的未来多一种可能

虽然已是高龄,但当妈还真是第一次,同龄的人都已经打起了三胎的主意,但做为一个两岁宝妈的我,却没有勇气再当一次妈,并非因为曾经身体、心理受过的伤,而是真的没有把握,把孩子养育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看过很多篇文章中都曾提到,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工作需要持证上岗,唯独父母不用?很多时候自己也会有这样的疑惑,孩子太乖了,担心自己是不是太严厉了?孩子不听话了,有时候想伸手打两下,又担心孩子会不会有心理阴影?最怕是自己一个无心的举动,而让孩子伤了心。

教育不是一味的严厉,也不是一味的放任,但中间的度应该怎么掌握?

爱缺了,孩子会变得贪婪,陪伴缺了,孩子会有分离焦虑,夸奖缺了,孩子会自卑,玩耍缺了,孩子有的创造力会被束缚……

你看,摆在眼前的问题如此之多,难道真的只希望她快乐地长大,平庸地生活吗?平安当然是最大的愿望,但我却希望,即便她在茫茫人海中显得很平凡,也能有能力支撑起自己的梦想,也有能力,把自己的一生过成一道风景,乐在其中,并游刃有余。

有些相见恨晚,小宝贝已经两岁,但好在,《孩子的一生早注定》是一本零到三岁的育儿宝典,还有时间弥补一二。

作者:奶舅吴斌,原创科普内容阅读量超6.5亿,专注于1~3岁幼儿发展研究。

一、走出误区,关注当下,别把孩子的未来当做自己的未来

希望自己的孩子懂礼貌,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哭不闹,希望自己的孩子天纵奇才……

小小的身躯,承载我们太多的希望,做为一个“过来人”,明明知道孩子还小,你说的TA未必懂,懂也未必会做,但是,大约每一对父母都有一颗拔苗助长的心,比起当下,我们更看重的是未来的成效,从忽略孩子们的感受到忽略孩子们的需要,只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想要的未来,从而陷入育儿误区而不自知。

在TA还没有社交意识时,强迫TA懂礼貌;在TA在公众场合哭闹时,不是随手将手机、IPAD扔给TA,就是用其他方法转移TA的注意力,在TA有某些不足时,就各种担心TA是否发育迟缓……

看似为TA的行为背后,是自我的焦虑,仿佛只要孩子不优秀,自己就会被贴上一个“不合格”的标签,有时甚至会把糟糕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本书总结十九个常见幼儿养育误区,透过本质解决表象问题,回归到育儿本身,关注孩子成长的当下,将“我”从我中抽离,客观看待并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脱离育儿焦虑,告别错误方式。

二、掌握幼儿的行为规律与特点,探索更多可能

育儿的文章推送越来越多,不知不觉间,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看这些推送上面,今天给出一个理论,明天推导出一个结论,不知道这些理论、结论是否正确,反正每一次都觉得这种现象是有的,但想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技能却是怎么点都不亮滴,所以,需要专业的人、专业的团队,给出专业的答案。

本书从人类的行为选择过程写起,专注研究幼儿行为的发展轨迹,从养育环境、家庭环境、兴趣与习惯、早期奖励机制、健康有效的奖励机制与奖励的物品选择六个方面,全方位解析习惯的养成,打好理论的基础,更好的服务于实践。

三、良好的习惯,成就美好的未来

走出了误区,掌握了理论,接下来就是养成时间。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尤其是良好的习惯,不细数可能都不知道,原来小个优秀的孩子所具备的优良习惯高达20多种。

论一个睡渣宝宝如何让世界崩溃?小小马桶早已备好,但宝贝不合作?都说阅读好,但怎么做才能让TA不是只读个寂寥……

经常听到有人说,小孩子嘛,长大自己就会了……这样说的家长未必是不负责任的,但这样的心态也未必没有敷衍在其中。这些小小的不在意,将会大大增加亲子之间的冲突,影响幼儿发现兴趣、对立自信等方面的建立。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一次次修剪,不好的习惯剪掉,好的习惯呵护,趁时光正好,给孩子多一点时间,也给自己多一点时间,陪着TA慢慢走过最重要的成长黄金期。

写在最后:

多一点耐心,成就一点恒心,孩子的一生,早一点让TA习惯,经过幼时的磨炼,他们会更早一点露出明亮的底色……

未来值得期许,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