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育儿的句子

关于育儿的句子

编者按:育儿

●聪明的父母通常不是下命令,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到了洗澡的时间了,你想要盆浴还是淋浴?”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父母们很少会对他们的孩子放手,所以,孩子就对他们的父母放手。他们向前走。他们向远处走。那些曾经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的东西—母亲的赞同,父亲的点头—都已经被他们自已取得的成绩所替代。直到很久以后。当他们的皮肤变得松垂了,心脏变得衰弱了。他们才会明白:他们的故事和他们所有的成就,都是基于父母的经历建立起来的,就像生命之河里的石头。层层叠叠。 ----阿尔博姆《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当父母喊出“一切都为了孩子”时,很容易导致一个恶果: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额外焦虑。
那么,应该怎么办?答案是,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情,都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孩子就只须承担他一个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担父母乃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也就没那么累。 ----武志红

●孩子对规则没有自己的标准,而父母也没有给孩子一个标准,导致孩子频频尿床。 ----布拉夫曼《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当儿童形成自我的时候,父母不让他形成自己,而是告诉他,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好。你不能成为你,你要按妈妈、爸爸的心愿做事情,帮助妈妈爸爸形成妈妈爸爸。这才是你的使命。然后,这个人长到18岁的时候,他没法从自我中走出来,他依旧处在自我中心中,父母就怒不可遏。父母有什么可怒的,这是最简单的因果报应,只是成人太健忘了,也可能是时间太长了吧。真正愤怒的是孩子,他已经难以想出办法了。大家能看到周围的很多成人,永远都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是因为他没有从自我中走出来,他依然没有建构起自我,他就一直陷入到五岁到六岁。一个几岁的孩子如何为自己负责呢?而父母、老师或是国家根本上无法在你成人后为你负责,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你就拥有了不知的抱怨和仇视。 ----孙瑞雪《爱和自由》

●3.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教育他。实际上,这样的说教对孩子来讲可能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他很可能听不懂,所以无法去体会,更无法理解。一个十分简单的例子:小时候家里穷,都是几个人分一个鸡蛋吃。要是跟现在的孩子说这样的话,他会很不解:“为什么不多煮几个呢?”所以,作为父母,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用孩子自己的方式去解决他的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才能欣赏孩子的点滴进步。 ----张振鹏

●协助孩子独立自主是父母的责任,为人父母者要想尽到自己的职责就必须忍受孤独寂寞,包容孩子、鼓励孩子,让他们将来能够脱离父母而自立。相反,如果想方设法妨碍孩子自立,不仅是未尽到父母的责任的表现,更是以牺牲孩子的成长来满足父母的不成熟、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的自私行为。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从那时起,我便担当起照顾他的责任。我是他的姐姐,是他的保护神。他是我的弟弟,是我的责任。 ----夏七夕《她会替我好好爱你》

●你不好了,他们会失落,他们会用尽全力保护你。
你好了,他们也会失落,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保护不了你了。
无论我们好不好,他们都会失落,我们从孩子变成了自己掌握命运的人,不再如当年一样任何事情都会依附于他们。这种失落,也许只有到我们成为父母的那一天才会理解。 ----刘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父母爱的能力有限,或者难以体会孩子的感受和愿望,孩子就会自动承担责任与父母建立起关系,并把自己的基本心理需求暂时放在一边。比如,经常被父母忽视或呵斥的孩子,会倾其所有讨父母的欢心,殷勤地去满足父母的愿望,以便让父母感到满意,或者至少不会受到惩罚,为了更好地适应父母的要求、孩子会压抑自己与父母要求相悖的愿望和感受,变得乖巧听话。为此,他付出的代价是不知道该怎样合理处理愤怒的情绪。 ----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人生会面临种种选择,但父母却不能什么都为孩子做主。

路是他们的,要用他们的脚走出来。

哪怕会跌倒,哪怕会迷路,那也是他们必需经历的过程,名为成长。 ----仙魅《神赌狂后》

●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周国平《宝贝,宝贝》

●简单来说,现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书了,却一味逼着小孩去读。可是由于自己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也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才好,结果只能把别人推荐的图书硬塞给他们。不过,那种书通常内容生硬又无趣,只会让孩子更讨厌书本。这种恶性循环应该会周而复始吧。 ----东野圭吾《恶意》

●别太好人,别太细致入微,别爱得太明显,妈妈就是因为这样,才让儿女们有恃无恐。 ----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天下父母: 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 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 验自己的人格。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 自然就对了。

●有个爱闯祸的弟弟,哥哥总是要特别担心 ----波特卡斯·D·艾斯《海贼王》

●几乎所有被父母拒绝过的孩子都会感到羞辱,羞辱感让孩子长期萎靡不振,这种负面的感受不可避免地扭曲孩子的人格,影响孩子的交友能力。 ----苏珊·福沃德《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

●那些沐浴着父母的爱的孩子,心灵却可以健全发展。他们也可能因父母一时的忽视表示不满,然而他们对父母的爱感激不尽。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大人总觉得小孩子不记事,小孩子的难过伤心都是无伤大雅的,睡一觉就好了。但其实大人的所作所为都被早熟敏感的孩子记在心里面,并愈渐影响到将来的性格。那种被抛弃感从那时候开始就如影随形,导致他无论身处何时都有一种骨子里的落落寡欢。但谢暄实在是个内向的孩子,他将自己的委屈愤怒憎恨小心地掩藏,沉默地应对一切安排。 ----浮图《侬本多情》

●家长们的言传身教重要性远远胜于老师和学校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一个“家风”传承是孩子们在成年之前最需要浸染学习的内容。它将塑造孩子们的未来人生的三观基础,也会塑造人格,性格,品格的关键方式。还有大量的小留学生现象,也将对下一代产生深远影响。 ----王连升

●父母总喜欢夸“别人家孩子”,而不愿夸自己家孩子。这会给自己家孩子这种感觉——你必须全能,否则“别人家孩子”总有比你强的地方。这很可能是,父母将“我必须全能或完美”的婴儿式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变成“你必须全能或完美”。 ----武志红

●每个做子女的,不管成长到几岁,都觉得自己依旧活在父母的羽翼下,面对风暴时,习惯躲在父母身后,面对挫折时,习惯找父母倾诉,面对伤害时,习惯找父母哭泣。我们毫无节制地索取,父母毫无怨言地给予,这也就使我们被宠溺得成年后依旧像个小孩子。
直到看到父母的第一根白发,父母掉落的第一颗牙齿,父母越来越浑浊的双眼,才会真正明白,我们真的长大了,父母,真的老了。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类。 ----夏七夕《后来我们都哭了》

●孩子跌到,只要不流血受伤,都要让他自己爬起来,有些人家孩子一绊交,回头看看父母才决定哭不哭,这是上天给他的狡猾,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上当,拖累了自己,也害了子女终身。 ----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

●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将孩子当作命根,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与继续,期望自己一生没完成的理想和光荣,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更认为,自己人生的经验,百分之百,都可以转移都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去,又以为孩子是必须无条件听命于父母而不可反抗的,压力便由是产生了。 ----三毛《亲爱的三毛》

●正确的教育,不能像制造机器似地大量生产。要研究每一个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要观察一个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的困难,考虑到他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这一切都需要机敏而富于弹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偏见所拘束。这需要技巧和强烈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慈爱的心,而要培养教育者具备这些品质,是我们今日的一项课题。 个人自由与理智的精神,必须一直迷漫于整个学校里。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哪怕你战功十万掠城百座穿金甲跨战马地回家,爹妈跟你讲你小时候尿床的事儿你也得老老实实站那听:因为爹妈压根不会注意自己孩子有多大能耐,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永远是:孩子还小呢 ----《希灵帝国》

●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用心良苦的父亲。 ----大冰《台北爸爸》

●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托尔斯泰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父母最应该给予的是爱。爱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确立独立的人格,而不是让他的人格依附于父母;是要让孩子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让孩子替父母圆梦;是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而不是要父母替孩子生活。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每个经过奋斗受过挫折,吃过苦挨过累的父亲,都会天真地希望他的孩子能够免于生活的困苦,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不为斗米折腰,不为金钱媚骨。我的奋斗是希望你能够幸福,我辛苦,是希望你能够轻松一点。什么是父母啊,明明孩子不吃不喝以瘦为美。冬日里单衣单裤追潮流,他却会担心他饥寒交迫,缺衣短穿。明明孩子拼命地摆脱自己,是为了追求自由,他却会觉得孩子是无依无靠、流离失所,一厢情愿。有一种冷,叫爹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需要,叫父母认为你要。
书望 ----书望《归去来》

●有一点家长要明白“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迟到也好,丢三落四也罢,那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什么事情家长都考虑在前面,都安排好了,这样对小孩子并不好。这等于剥夺了孩子成长学习的机会。必须让孩子明白“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去思考该怎么做。 ----高取志津香《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

●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 ----郑渊洁《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5卷》

●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同你自己 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无问西东》

●家长的教养方式,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所影响的不仅是孩子,还可能是孩子的下一代。就是说,我们此刻多学习,当好父母,其意义不仅限于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这也是给他展示一个教养孩子的典范。当他未来长大,也成为父母时,他会有意无意间,按照我们的做法,去对待他自己的孩子。 ----罗玲《妈妈强大了 孩子才优秀》

●青少年时期,我们总梦想着离开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却换成父母离开我们了。于是我们就只能梦想着,能否有一时片刻,重新变回寄居父母屋檐下的孩子,能抱抱他们,不害羞地告诉他们,我们爱他们,为了让自己安心而紧紧依偎在他们身边。 神甫在妈妈的墓前主持弥撒。我听着他讲道,他说人们从来不会失去双亲,即使过世之后,他们还是与你们同在。那些对你们怀有感情,并且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你们,好让你们替他们活下去,会永远活在你们的心中,不会消失。 ----马克·李维《偷影子的人》

●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也许你现在死了,你只是觉得你还站在这里说话。
你说的孤独...我感受不到...
比孤独更可悲的事情,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很孤独,或者分明很孤独,却把自己都骗得相信自己不孤独。 ----江南《龙族》

●长大是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保护下,慢慢地成长起来。我们要尊重他成长的愿望,然而有些妈妈更多的是想按照自己心里孩子的模样刻画真实的孩子。例如,有些妈妈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因为听话可以满足妈妈的掌控感。
掌控感给妈妈带来了什么呢?这种可控制的感觉可以帮妈妈抵消掉那些焦虑感、不安感,所以妈妈需要孩子帮她应对这个世界带给她的不可控的担心和害怕。因此,我常说,妈妈有时候是需要孩子来照顾的。这样的妈妈显然不是一个好妈妈,用一句话概括:这是用生命来影响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影响别人的生命,这个过程有时是被动的。例如,大家看某位作者的书,通过汲取书中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 ----胡慎之《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

●些父母的确可以表现出真爱的特质,但是很多父母却是以爱为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让孩子为他们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历程。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千里马,父母要做孩子的伯乐。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父母的参与很重要,尤其是爸爸的陪伴,可以很好地增强亲子关系。唯有坚持,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让孩子在三方面得到学习提高:技能,素质,情商;培养孩子的三格:人格、性格和体格。教育要引导,不要灌输,要兴趣不要扫兴。孩子小时候的管和教,是为了将来的不管和不教。好方法教出好习惯,好习惯培养好孩子,好孩子拥有好成绩,好成绩源于好方法。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所在,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和挖掘,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责任。如果不能深刻的了解孩子,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了解,培养一项技能的前提是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并根据兴趣所在去付出努力和汗水,如此才可能成功。 ----黄敬茹

●美丽女人不一定聪明,聪明的女人必定美丽。聪明女人不一定有漂亮的脸蛋,魔鬼的身材;但聪明女人让人一见难忘、一见倾心。聪明是一种味道,一种只能用眼睛感知而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味道。它不是先天生成,而是后天的历练。 ----张国荣

●我认为今天有些父母所犯的最大的错误是,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与照顾,以及有效的鼓励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认识到自我价值。一般而言,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较低,妨碍了他们建立良好的品行和达到较高的成就。这不但影响孩子个人和家庭,而且对国家也不利。 ----里根

●孩子长期被控制,会失去跟自己身体的链接,得到自由后会有一段时间“放纵无度”,如果父母坚定的尊重界限,孩子的注意力会从跟父母纠缠对抗,转回滋养自身,一段时间便能回归内在的节奏。如果父母表面上给予自由,心里还是在焦虑控制,期待孩子赶紧变得如自己所愿,那么孩子的注意力其实还是在跟父母纠缠:你到底是不是真的给我自由?我不敢信任你,所以抓住好不容易有的自由赶紧放纵。孩子依然无法安心的回归内在,按照内在的韵律节奏做事情。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汪曾祺《人间草木》

●有些父母喜欢教训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但他们自己吃尽了苦头,好像也没变成人上人耶…… ----几米《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父母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自我完善。我们推动他人心智的成熟,自己的心智也不会停滞不前。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们终归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迹,二者之间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他们也可能在面临痛苦抉择时,与孩子一道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当然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陪着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他们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孩子们想看到自己的父母幸福和美。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让父母快乐。为了孩子继续维持一段并不幸福的婚姻,会对孩子造成更严重的感情伤害,还不如离婚,各自寻找新的幸福。 ----芭芭拉·安吉丽思《如何在爱中修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