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道德的谱系》经典读后感有感

《论道德的谱系》经典读后感有感

《论道德的谱系》是一本由尼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一):关于尼采

这是我真正意义上读完的第一本哲学书,从前是不敢读哲学的,以为会艰涩枯燥,不认为自己能读懂并喜欢。但是太多人谈尼采,太多人说这蛋糕好吃,但是你得自己尝尝。试过了,原来哲学是这么振奋又充满力量的存在。三联的这本,周弘老师翻译的很清楚,不过还是会有读不懂的地方,需要多读几遍。初读前言,他追问:倘若人类永远无法到达本来可能达到的强盛和壮丽的顶点,那正是道德的罪过呢?正是这个当头一棒让我要读下去。道德的谱系里尼采讲道德,讲善恶,好坏,讲自我否定,良心谴责,讲虚无,基督,他步步逼问戳破你的好多僵化思维,他帮你把那个朦胧的答案渐渐擦亮。他不是给我指明一条路,而是给我开启了一个世界的门,我几乎还是看不见什么,但我愿意走进去,找到那个强大而壮丽的自己。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二):论道德的颠覆与辩证的支配——《论道德的谱系》第一部分摘要

“语言科学,特别是对语源学的研究,给道德观念的历史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善与恶”,“好与坏”题记。 语源学的启示是一种对于权力的认识,认识这种对于统治者权威的表达。可是道德谱系学家的偏见将“好”与“不自私”的行为相关联,这体现了贵族价值判断的衰落,群体言辞通过多数优势得到了表述,而群体言辞最终将道德的谱系推向了道德的对立。在这里我们来考察一下这种对立的模式。 “自私”与“不自私”的对立在英国的道德史学家那里,成为了“不自私的行为受到这些行为对象们的赞许,因为他们从中享受到效用,所以将这种行为称之为‘好’;后来这种赞许的起源被遗忘了,不自私的行为由于总是习惯地被当做好的来称赞,因此也就干脆被当做好的来感受——似乎它们自身就是什么好的一样”。 英国道德史学家们的判断错误地分析了其概念的起源。概念的起源来自于“‘好’人”对低劣的事物的主体判断,在这种保持距离的狂热中获取了创造价值,命名价值的权利。而这则是与效用的概念相互冲突的,道德家用一种计算的,功利的概念替代了主观的,等级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如今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了“固定观念”的,和脑病的一种特有的威力。 这种道德学家的判断不仅在历史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心理分析方面也是荒诞不经的。但是这种效用,这种对于效用的考量,其反而是更明显地显现在了意识中。这即是“对自身有利的效用”。这种效用的解释尽管错误,但是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那么什么是词源学意义上的“道德观念的起源”呢? ,这是一种对高尚者对自己感到上等的评判。区别于下等人的,突显出真正的存在的,现实的,真切的εσgλοσ。是一种强调懦弱的“δειλοσ”。是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μελασ。也是一种用来标志黄头发的,贵族的,用以对照土著人的“Fin-Qal”。是斗士(bonus)的词源duonus,是挑起事端的人,在古罗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三):热血战士的战斗名场面

《论道德的谱系》不愧是一篇战斗檄文!第一章从第一个字开始,尼采先生不寒暄不废话,直接就进入了战斗状态。他向英国心理学家、道德史学家、僧侣、犹太人等广泛人群进行了高密度、高信息量、高杀伤力的扫射,或直怼,或反讽,驳斥了上述人等关于善恶的固有理解,强调大家对于道德的判断都是错的,他对软弱受欺侮者甚至还要再踏上一只脚去以定论他们的无能。凌厉又绵密的话语让人不禁为他捏把汗——亲,你这么说话放现在很难活过三集啊,而他在第一章结束处展现出的睥睨四方的样子让我想起了一个网络段子——恕我直言,你们都是垃圾。尼采先生,真·强人也。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哲学小白,如果读第一章时感觉自己是个看尼采先生骂得热闹的吃瓜群众,那么第二章,脑筋恐怕就得抻开了使了,因为尼采先生在这一章里展现出了天外飞仙般的想法和感性理性兼具的逻辑(不过一以贯之的、强硬的让人不适的感觉倒是一丝不少)。

先说“驯养一只可以许下诺言的动物”很难,而后解释说痛苦是记忆最有效的辅助手段,再然后揭示内疚和罪孽来自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契约关系”,制造苦难让人快乐,反对苦难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苦难的荒谬……层层递进的推论中还会时不时地展现强人精神——信息量之大,观点之反传统,不多读几遍估计难以理解啊。翻滚着涌出纸面的思想之外,他用词造句的出其不意也牢牢地攫获读者的目光,比如第十三节里关于刑罚的排比句式:“刑罚是一种庆贺……”还能这么说话啊?你不能赞同他全部的观点,却也禁不住觉得他写得真的很特别。

到了第三章,尼采先生仍旧精神抖擞,对“禁欲主义”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批判和攻击——“要揭露禁欲主义的理想所包含的意义,它提倡什么,在它的背后、下面、里面都隐藏了什么,揭露它为什么会有这些暂时的、暧昧的、充满疑问和误解的表达”。并且,尼采式的“疯言疯语”不时闪现。他批判艺术家、鞭挞僧侣、揭露根源、公然表示不喜欢《新约全书》、蔑视权威,顺道也没忘记嘲讽软弱者和犹太人……你会同时感受到他理论和语言带来的双重冲击。

三章读下来,除了那特别的表达方式让人印象深刻,那些观点,仿佛来自异世代,着实会给人多一点提醒:以往习以为常的想法,也可以换种脑回路再掂量掂量吧。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四):《论道德的谱系》读书笔记

论道德的谱系

一、问题意识

尼采写这本书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揭示道德观念产生的自然、社会、生理甚至病理条件,发掘人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制造不同的价值判断的共同的原始动力【9】,或者用尼采自己的话说是“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了善与恶的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本身的价值又是什么?”【6】。

二、主要观点

尼采首先追溯了善与恶,好与坏的价值判断是如何生成的。它们起源于人们将不自私的行为和好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是说效用成了评判一个行为的标准。再加上高贵者把自己的典型特征进行了主观转换,将其定义为好,并进一步用言辞的方式加以巩固,从而使一些原本只具有单纯意义的词汇蕴含了价值意味。高贵道德和奴隶道德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之间的对立在每一次双方无法和解的时候渐行渐远,犹太人进行的奴隶上的道德起义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在这场战争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但作者反对的正是奴隶道德,因为不同于高贵道德对生命强力意志的赞扬,奴隶道德是从怨恨中生长出来的,是将生命本质压抑到最低处的做法。随着奴隶道德的获胜,虫人登上了舞台,人们被迫去呼吸由失败者的内脏散发出来的陈腐的空气。

从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出发可以解释很多东西。就微观层面【个人层面】来说,当债务人无法清偿自己的债务时,债权人可以通过惩罚获得的快感来受到补偿,这时,他的怨恨是向外的。但是随着国家和各种文化工具的出现,债权人不能再向外发泄痛苦和制造痛苦了。但是内心深处的快感总要获得满足,这种自由之本能不仅使他们的怨恨被改变了方向,转向了自身;同时也是良心谴责的起源。就中观层面【公社与公社成员】来说,当作为债务人的公社成员犯罪时,公社就有权力实行惩罚,将罪犯置于不受法律保护的境地。但随着公社力量的增强,罪犯已不再会对它有威胁,惩罚的手段就变得温和了,怜悯和宽恕也变成了强者的特权。就宏观层面【祖先和现代人】来说,现代人是受到祖先保护的,现代组织越强大,也就说明了对祖先的恐惧和欠债程度更深,最终,祖先被想象成一个神。

债务人自身的良心谴责导致的巨大痛苦和债权人拥有的同情怜悯特权共同导致了欧洲的灾难。人们对祖先、神的亏欠使他们开始厌恶自然,厌恶人的起源,厌恶生命,于是欧洲滑向了虚无主义,也是奴隶道德或称“禁欲主义理想”所展现出来的“以生命反对生命”的状态。但是,“宁可让人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禁欲主义理想为人们的痛苦提供了一种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痛苦是自我拯救的神秘机器,它可以避免人们滑向自杀式的虚无主义。它首先通过奴隶道德起义与高贵道德相对立,把人们置于痛苦的境地之后,又引导人们把这种痛苦内向化,从而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不至于让人们去危害到其他人。而基督教本身则扮演了清偿债务的角色,以爱之名让人们信仰自己的道德,人们也心甘情愿地享受着上帝的怜悯。讽刺的是,基督教看似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但他们自己也是从怨恨和无能中生长出来的。因为健康人是不屑与病人为伍的,医生或护理人员本身就是病人,因此才能够理解病人,同时也为病人所理解。基督教既是弱者,也是强者。他们和自己的照管对象一样都是病人,都是弱者,都是缺乏强力意志的人;而其强大的地方也正在于他的自制力、记忆力和理想足以让自己承担支配他人的任务,这种强大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由疼痛造成的深刻记忆、流血、禁欲的生活方式和程序。

欧洲的灾难是生命力或称强力意志的萎弱,也就是一种自发的、进攻型的、优胜的、重新阐释、重新建立和形成的力量。尼采羡慕古希腊用众神来回避良心谴责,以高贵的姿态惩罚罪犯的方式,但如今已不太可能。为了逆转那种违抗感觉、违抗本能、违抗自然的非自然倾向,重新激发此岸世界的强力意志的力量,作者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一种征服、冒险的精神;一种最自信的勇气和最伟大的健康。

三、详细阐述

1、“好”和“坏”的起源

在尼采看来,“好”和“坏”之间的对立起源于人们将效用作为评判一种行为好坏的标准。当有人从不自私的行为中得以获益时,人们就把这种行为和好联系起来,于是是否有用就变得重要了。接下来,这种标准还需要用言辞得以巩固,于是尼采从语源学的角度追溯了这一过程。具体来说,高贵者一般以三种方式称呼自己为“好”,即根据对权力的思考(主人、领主);根据好的最明显标志(有钱人);根据一种典型的特征(如真实的)。第三种方式是最为重要的,举例来说,“真实的”一词是高贵者的典型特征,经过他们自己主观的转变,真实就包括进了贵族的精神中;同样的,“深肤色”这一外在特征也和坏相互联系。

2、尼采对这种起源的批判

在尼采看来,这样一种善恶的起源是有问题的。一方面,这在历史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不自私的行为根本没有必要和“好”联系起来,不自私的行为并非对所有人都是好的。另一方面,从心理分析角度来说,这也是荒诞不经的。不自私的行为的效用是该行为受到称赞的根源,这种效用非但没有被遗忘,反而在各个时代都越加清晰,此后,“好”和效用相连,“坏”和不实用相连。

3、“好”和“坏”两种价值的分道扬镳

当“好”和“坏”这两种价值产生出来之后,他们之间的对立让二者越走越远。一方是教士的价值方式,一方是“骑士-贵族”的价值方式,他们之间的脱离需要的契机是这两个阶层之间的相互嫉妒和无法和解。“骑士-贵族”的价值产生的前提是强有力的体魄和行动的自由。而教士的价值方式的前提是厌恶所有的战斗,是他们自己的无能。可想而知,从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中会生长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前者生长出来的是蓬勃的生命力,后者只能生长出怨恨,而且从无能中生长出来的怨恨既暴烈又可怕。后者的典型就是犹太人,而他们产生的反抗被尼采称为一场“道德上的奴隶起义”,且获得了成功。

在这里,尼采仔细区分了奴隶道德和高贵道德之间的差异,具体而言:

以上简单地陈列出了高贵道德和奴隶道德的不同,而有关他们对“善”与“恶”的具体阐述还有待进一步说明,以下简称“高好”、“高坏”、“奴好”、“奴坏”。

“高坏”是一种附产品,是补充色调,而“奴坏”则是本源,是起点。那么也就说明“高好”与“奴好”是根本对立的。尼采将高贵者称为野蛮的金发猛兽,在他们身上迸发出强健的生命意志,他们的行为不可捉摸,难以把握;蔑视肉体、安全、生命和舒适。然而,随着文化工具的出现,猛兽被关进了笼子里,被驯化成温顺的家畜。在尼采看来,这些所谓的文化工具、反对的仇恨的本能就是奴隶道德眼中的“好”。于是,虫“人”得以登台。被禁锢的猛兽们开始不断适应恶劣的空气和各种艰辛与孤寂,被迫去嗅失败者的内脏,从而对人产生了厌倦,这就是所谓的虚无主义。

奴隶道德的好也有自己的起源,在他们看来,强者可以自由地选择成为弱者,于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侵占、不伤害、不进攻、不求报,将自己的报复权交给上帝”反过来就证明了自己是强者。于是,奴隶道德进行了再一次倒转,只要不去做不能胜任的事就是一种好。奴隶道德实际上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了高超的自我欺骗,软弱成了自由,软弱的表现成了功绩,生命意志的萎弱是其最大的特点。

4、责任起源的历史

如前所述,享有高贵道德的人有一种积极的健忘力,正是这种健忘能够让他的意识不受坏的影响,意识的门窗暂时紧闭。而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说,社会希望人可以变得可预测、有规矩,这就需要人拥有记忆力,从而可以成为负责任的能够许诺和操控的人。这漫长的责任起源于“道德习俗”的非凡劳动。在尼采看来,“只有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才不会被忘记”,也就是说,这所谓的非凡劳动是通过不断制造痛苦把人变成必然的、单调的、平等的、有规律的人。除了制造疼痛,非凡劳动还涵盖了“禁欲主义行为”和相应的禁欲程序、生活方式。这种人是可以许诺的人,他们一旦变得能统治自己之后,就会试图去统治环境,这种支配性的本能就是良心。

罪恶感和个人责任感起源于最古老、最原始的人际关系中,起源于买主和卖主的关系、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中;在这种关系中第一次产生了人反对人的现象,第一次出现了人和人较量的现象。【61】当债务人无法还清自己的债务时,债权人有实施惩罚的权力,在债权人看来,对方是否还清债务应当以自己的快感得到满足为标准,惩罚和快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惩罚使得债权人享有一种主人的权力,惩罚中带着喜庆,带着对自己身份的肯定和自豪。作为债务人来说,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惩罚,就表现出了谨慎、伪善、驯顺的姿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现要尽量和构成古代人巨大欢快的残酷程度相抵。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天真的古代人都认为无意义的痛苦是不存在的,一切痛苦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基督教看来,痛苦是一种神秘的拯救机器,在古代人看来,痛苦是由众神制造出来的。这两种方式都把生命理解为造物,从而生命以及生命的不幸都得到了正名。

5、将“公社与公社成员”和“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契约关系”进行类比

公社可以类比为债权人,公社为自己的成员提供各种各样的保护机制,而那些反对整体的罪犯可以被称为债务人。当罪犯不能偿还自己获得的优惠和预支时,公社就将他们推回到野蛮的、没有法律保护的状态,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惩罚,罪犯也没有任何获得宽宥的机会。但是随着公社实力的增强,违法行为的威胁就没有那么大了,它使得惩罚规则变得温和与人性化,同时也有资格和能力去宽宥别人,换言之,宽宥成了有权力者的特权。相应地,我们可以说良心谴责恰恰是怨恨者的发明,因为只有他们才会感到会对别人有所亏欠。从中也可以看出两种相互对立的情绪,债权人的本原是主动的情绪,如统治欲、占有欲、更好的良心,而债务人的情绪是从怨恨情绪中生长出了良心谴责。

6、作者提倡怎样的法?

在尼采看来,对法的真正需求和运用是在主动者统治的阶段。因为法的本质就是提倡斗争、进攻和战争的。奴隶道德眼中的报复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而至高的权力则训练人们不带任何个人情绪。从这个角度来说,尼采并不反对法,生命的本质中有伤害性的、暴虐性的、剥削性的、毁灭性的东西,如果限制这些战斗,就会敌视生命本身,从而通向虚无主义。关键是要先确立法治的原则,然后再衍生出正确和错误的观念。尼采反对从报复中产生的法制,因为这种法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

7、良心谴责和惩罚之间的关系

惩罚是债权人在债务人无法清偿债务时采用的一个手段。它不仅具有比较恒久的特性,同时也有流变的特性。前者指的是惩罚表现为习俗、仪式、“戏剧”,表现为程序中的某一严格的步骤。后者指的是惩罚表现为意义、目的,表现为对形成这种程序的期望。虽然惩罚具有很多价值,但很多观点都认为它最有价值的是能够在犯人心中唤起一种负罪感,惩罚所引起的灵魂反馈就被成为“良心谴责”或“良心忏悔”。在尼采看来,恰恰是惩罚最有效地组织了负罪感的发展,可见良心谴责不是从惩罚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而是从别处生长出来的。

8、良心谴责的起源

良心谴责是一种疾病,它起源于那个史无前例的深刻变迁,这种变迁就是实施惩罚和获得快感的权力被国家垄断了。由于国家的出现,人不能够再依赖那种有秩序的、无意识的动力来引导自己,从而像以前那样发泄自己的怨恨,他们被迫要用其他的方式寻找满足。金发猛兽们被禁锢在牢笼中成为驯顺的家畜,它身上的怨恨和不好的东西不断地啃噬着自己,所有不允许发泄的本能都转而内向化了,这种内向化使得人只能反对自己,由此在人的身上才长出了被称为“灵魂”的东西。可见,自由之本能(强力意志)才是良心谴责的发源地,也正是良心谴责和自我折磨的意志为所有非个人主义的价值提供了前提。

9、现代人和祖先之间的关系

尼采认为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被解释成了现代人和祖先之间的关系。早期社会认为,人只有通过祖先的牺牲和成功才得以延续,因此人们对祖先就负有一种债务,需要用牺牲和成功来回报。而且这种债务是永久的,是不断扩大的,人必须要不断地通过祭品、庆贺、神龛、礼拜和服从来偿还自己的债务。因此,部落越是强大,对于祖先及其强力的恐惧,对祖先负债的意识就越是增长,最强大的部落的祖先最终被想象成一个巨人,一个神。或许这就是神的起源,起源于恐惧,起源于负罪感。基督教认为人对于神灵的债是无法还清的,赎罪也是徒劳无功的,人带着这样的一种愤怒谴责人的始因,人种起源。但是基督教这一债权人却帮助人类清偿了那无法还清的债务,这是出于对人类的爱,于是便确立了自己的“好”的地位。

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那个金发猛兽在发泄制造痛苦的欲望之后又发明了良心谴责,从而通过给自己制造痛苦的方式获得快感。这个人又再一次抓住了宗教假说,他对上帝负债这一想法使得他对自己的自我折磨上升到了可怕的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利用众神来回避良心谴责。古希腊人认为灾难和坏事是由于人受到了众神的愚弄,也就是说众神是灾难的根源。他们不是惩罚自己,而是以一种更加高贵的姿态来惩罚犯罪。但基督教却认为罪孽是灾难的根源,因此只能惩罚自己。

10、如何逆转现有的方向?

这个时代需要那些被战争和胜利强化的精神,那些要求征服、冒险、危难甚至痛苦的精神;为了达到那个目的还需要习惯于凛冽的高山空气,习惯于冬季的漫步,习惯于各种各样的冰冻和山峦;为了达到那个目的需要一种高明的鲁莽,一种去认知的最自信的勇气,这勇气是来源于伟大的健康;一言以蔽之,为了达到那个目的需要的正是这种伟大的健康。

11、生命借用禁欲主义理想反对生命

(1)为何要反对生命?

此前说到,怨恨和快感的内向化让人们对自己施加了残酷的惩罚,换言之,这种业已败落的,但仍在为其生存而殊死搏斗的生命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拯救的本能是生命反对生命的根源。

(2)用什么来反对生命?

此处,人们借用禁欲主义理想来反对生命,这一方式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如A.生命感的全面衰减【为了反抗疼痛和不适感,可以采用回避意愿、希望等所有会激发热血的东西,这是一种类似于冬眠一样的状态,仅需要很少的物质消耗就能维持无意识有生命的状态】、B.机械的活动【机械活动或称劳动的造化能够将受苦人的注意力从他的痛苦中转移开去,从而减轻他的痛苦】、C.“微小快乐”,特别是“爱他人”的快乐【如慈善、馈赠、缓和、帮助、劝说、安慰、夸奖】、D.群体组织【互助团体、穷人团体、丧葬团体等】、E.从团体中唤起强力感【他们天生的“统治者”本能,即孤独的猛兽人种的本能会被这种组织刺激和调动起来】等。

(3)禁欲主义理想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禁欲主义理想为人们的痛苦正名了,它解释了痛苦,似乎填补了巨大的真空,特别是关闭了通往自杀型虚无主义的大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