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纯真年代:伊迪丝·华顿自传》读后感精选

《我的纯真年代:伊迪丝·华顿自传》是一本由【美】伊迪丝·华顿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纯真年代:伊迪丝·华顿自传》读后感(一):淑女们的书都是这样的。

作者的家教出身都不允许她敞开心扉抒发自己内心的私人情感,不能公开说别人的坏话,于是她隐忍克制,说着得体的社交辞令。于是在这本回忆录里,我们几乎没有见到几句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所有她想说的话,那些情感的变故和遭遇所带给她的冲击和痛苦,都被她重重包裹,三言两语就带过去了。中国的凌叔华也是这样。能像张爱玲那样毫不遮掩地将“家丑”写进书里的淑女作家,不多。

《我的纯真年代:伊迪丝·华顿自传》读后感(二):纯真无罪。

能读到伊迪丝·华顿的自传《我的纯真年代》有个跳跃的转折~因像集邮一样搜罗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影片,最近温习了1993年版《纯真年代》,又抢先追了热门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片中弗兰·勒博维茨提到伊迪丝·华顿,说她之所以能够出名,部分因为她所在的上流社会女性不从事写作。我听了心中一动,马上去微信读书里去搜作者,把《纯真年代》《欢乐之家》以及这本传记放到书架上~传记显示评分不足,因为阅读的人太少。 读完果断好评!从大概率看,作家们要么个性压抑古怪,要么生活凄惨悲催,几乎没谁能让我既从人品上欣赏又从履历上羡慕的,但伊迪丝·华顿除外。富贵保证了良好的家教,一流养料下培育出端庄优雅严谨正直的花朵,长大嫁给哥哥好友,家族留有信托基金,这些招人恨的背景并没有惯坏她,认真而豁达地成长着,环地中海无忧旅行,良师益友不断指引,一战争时无私聪慧地做慈善、勇敢高尚赴前线,举重若轻地看待文学,既无需像狄更斯们那样讨好读者,也能克服自身阶级对写作的轻慢。谈笑砥砺有鸿儒,往来鞭策无白丁,这样的人生与其说是幸运,还不如说是对得起上天眷顾。 自传结尾,她写道~混沌始终存在,当下的一代人亲耳听到脚下咆哮的火山,我们这代人曾在它的山顶舞蹈。但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生命里,即使岁月悲伤,可每一天都有欢乐的活法……我们双眼看到的世界本来就是个奇迹,只待会发现会倾听的人来探知。即便每日都需要添加更多旧时回忆制成的木柴,我也仍旧日日在从前的火堆边取暖,并心怀感激。

《我的纯真年代:伊迪丝·华顿自传》读后感(三):译者说乐欢

帕斯曾说,孤独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是与另一个世界隔离,另一方面是企图创建另一个世界。

伊迪丝属于后者。尤为有趣的是,她试图反复用文字创造出的世界曾真实存在过。她生于兹长于兹,一直以矛盾的心态深爱着那个世界,却突然间轰然倒塌了。因此,在巴黎回顾过去人生的时候,她的笔触下虽然满怀追忆,却不免带了些淡淡的疏离。

翻开这本书之前,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会是典型的一本小说家独白,讲述每本畅销不畅销的书籍背后的种种,讲述自己每本书的灵感来自何方,讲述《纯真年代》所在的年代。我以为她会费尽笔墨,告诉我们在那个女作家被视作不体面的年代,她是如何挣扎着获得自己的身份的——上流社会、女性意识、婚姻观念,这些本是每一个阅读伊迪丝的人心中预想的主题。

然而当我真正翻译完这本书后,我匆匆翻回扉页,小心翼翼地重新写下了她在最初写的那句话:

献给

每年万灵夜都陪我坐在壁炉边的朋友们。

因为我发现,在属于伊迪丝的自传里面,她自己单独出现的场景极少,反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回忆她的朋友们。这本自传,与其说是伊迪丝的历史,不如说是她与生命中的挚友、那些智慧的灵魂交流的历史。我想象年迈的作者坐在巴黎的书桌前,望着窗外战火后重获平静的巴黎,忆起自己初见的巴黎,将这两座城市之间用一条线连起来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想起了曾经在这里遇见的人,和曾经在这里永别的人。

我想,在伊迪丝的记忆里,自己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她不能单独地想起自己,因为即便是在文字世界里,挚友们的身影也是无处不在的。正是有了他们,伊迪丝才成其为伊迪丝,《纯真年代》才成其为纯真年代。诚如她在这本书里写到的:“命运将让一个人与自己的朋友相识相系,所以我们又该如何把这个人与他们单独而论呢?我无法将自己独立于两三个生命中的挚友来看待,我自身成长的每一步也都与他们的鞭策与鼓舞息息相关。”

也正是因此,伊迪丝所怀念的那个世界也已经再也回不去了。挚友们风趣睿智的灵魂本就是那个世界的骨骼,她又如何让他们一一再生呢?她唯有带着他们的印记,继续孤独而有滋味地活下去,只在属于自己的传记的扉页上写下:献给朋友们。

“有些人天生就有某种洞察力和灵感驱使着他们去创造善和美的东西。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向别人解释。”柏拉图的这句话,我想正是伊迪丝和她的挚友们的写照。而在伊迪丝的回忆里,这些人褪去作家学者的皮囊,闪烁着鲜活的、日常的光芒。

完成这本书时我一人独自在家,书桌正对着窗,天光一片大好,两只猫就在我的电脑旁呼呼大睡。我望着极远处的一片朦胧,突然想起叶芝的一首诗来:

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 The young

In one another's arms, birds in the trees

Those dying generations - at their song,--

The salmon-falls, the mackerel-crowded seas

Fish, flesh, or fowl, commend all summer long

Whatever is begotten, born, and dies.

Caught in that sensual music all neglect

Monuments of unageing intellect.

此非老去的国度

青年相拥,鸟雀在树

垂死的一代,在他们的歌声中

鱼群如瀑,鲭鱼满海

鱼,兽,禽被称颂一夏

诞生、死亡的一切

沉醉于感官的音乐里 忘记了

理性的纪念碑不曾腐朽

《我的纯真年代:伊迪丝·华顿自传》读后感(四):在哪里

很多年前看电影《纯真年代》觉得很喜欢 就去买了原版小说来看 1870年前后纽约上东区的故事 风气因循守旧 人们的生活单调枯燥 但莫名就喜欢了伊迪丝传导出来的一种性情和气息

过几年 又把电影找出来刷一遍 又把书翻出来读一遍

然后有次英文课 听老师讲 伊迪丝60岁的时候在纽约家中 为了拒绝社交 为了拒绝为出门要选择衣服而浪费掉的时间 每天干脆就不下床了 就穿着睡衣在床上读书在床上写作

这个姐姐太有意思了 再买本姐姐的自传来研究一下吧 还是姐姐自己写的自传

这个1861岁生于纽约上东区的贵族女子 生活全部的目的就是阅读和旅行 后来还有写作

伊迪丝从小到大的生活就是旅行阅读旅行阅读旅行阅读写作旅行阅读写作旅行写作

还有不计其数的聚会宴会沙龙

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政客艺术家 在她的世界里来来往往 一个一个的出现 又一个一个地消失

还有在美洲欧洲像买包包一样地买房子 美国乡村别墅/英国乡村别墅/法国乡村别墅

还有从小到老都有人侍候都不缺人陪伴

恣意的人生长什么样呢

就姐姐这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