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纯真年代》的读后感大全

《纯真年代》的读后感大全

《纯真年代》是一本由[美] 伊迪丝·华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纯真年代》读后感(一):无

1、我是梅,是纽兰,也是艾伦

2、老凯瑟琳,《唐顿庄园》的老太太,果然老太太都看透又说破

3、人名不多但是都难记又容易混在一起,不知道他们和《唐顿庄园》有哪些类似之处

4、原来衣服还要放放再穿

5、可能我太天真了,原来所有人都知道纽兰和艾伦的事,那为什么都假装和谐呢,难道和波福特一样?

《纯真年代》读后感(二):一个关于白月光和朱砂痣的故事

往浅显了说吧,这就是个三角恋故事嘛。

要按照阅读理解的标准来说嘛,就是什么上层阶级的虚伪啦,敢想不敢做之类的。

男主角是整部小说里最拧巴的人,一方面标榜自己的新式作派,嘴上说着男女平等,为爱不顾一切。另一方面看到不合“传统”的言行又会忍不住皱眉,生怕自己“出格”。

正是这种拧巴,让他在两位女主角之间摇摆。

他的妻子梅,是一位纯真、美丽的富家小姐,接受完美的贵族式教育,代表了传统女性的一面,这种传统和安定让男主角觉得安心,这是“正确”的选择。但他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平庸,不甘心被安排和墨守陈规。

他心爱的人是艾伦,梅的表姐。在欧洲经历了不愉快的婚姻后回到纽约,却被纽约的上层阶级排斥。可男主角被她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所吸引,他向往她,却被世俗捆绑,不敢脱身。

而不论是梅,还是艾伦,她们是逻辑自洽的,传统就彻头彻尾的传统,安于本分。离经叛道就彻底的离经叛道,不论别人怎么说,她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就结论而已,男主角纽兰配不上这两位女性,虽然他与梅共度了一生,心中又多有不甘,为梅不值。而小说的最后,他也的确不配再去见艾伦。

《纯真年代》读后感(三):机关暗藏的情书

为什么是纯真年代?

作者在描写她年轻时上流社会的面目更多的是纪实和客观的笔触,下笔讥笑轻蔑都很舍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来自那个阶级,她对那里的人的心思一清二楚,真实地剖析自己从来不容易。作者说为了维持华美的生活,他们纽约上流社会的人们更愿意活得谨慎而胆怯。 害怕被别人的评价所以所有的人都维持着相同的标准。

明明更可以称为是虚伪时代,懦弱时代,但是作者还是称之为纯真时代。

我想在客观和冷静的剖析自己的出身和自己的同僚之外,藏在批判的评价之后的是人在暮年的作者对于她那个时代的一丝怀念。社会形态在作者的暮年想来已经发生了一丝变化,朝着相对自由的表达和更多的可能性发展,就像所有的未来对于所有的过去而言一样。她没有完全舍得否定旧时代,她想说出一些好来,因此选了纽兰和艾伦这样一个克制含蓄亲而不近的爱情故事,两个有自我的思想但并没有只是为了自我而不顾一切相爱(当然也受制于时代而不能),纽兰的儿子已经能在婚前直接而热烈的表达对自己的未婚妻的爱,也能够鼓励自己的父亲去赴他一辈子最爱的约,不像旧时的上流社会的人士以家族面子为重断然不会支持父亲和非自己母亲的情人相会。这一切都和三十年前变的太大。相反地,纽兰在年轻时候和年老时2次远远的凝视自己的生命之光,一生所爱,却依然悄悄走开。

很难不说这是一种遗憾,纽兰和艾伦如果晚生三十年,也许各中纠结,爱而不能都可避免。但在那个纯真年代,他们的爱只能被距离分开,这种不会被新时代所能理解的没有必要的自我牺牲,自我克制的古典美在作者的笔下是朦胧而高贵的,至少也是不一样的。和这个时代不同值得被记录的。

我想伊迪斯华顿还是不想让那个时代悄然滴过去,所以这本书也可看作为一本机关暗藏给自己青年时代的情书了。

《纯真年代》读后感(四):读本书两大障碍

一、阅读本书有两个障碍点。

一是美国背景使大家先入为主的联想到自由开放,而忽略了它也曾有一段世俗压抑的时代。以至于低估了想要一段违背世俗的爱恋是多大的阻力。

二是对完美受害人的追求,并不是只有真挚无暇的爱才值的同情。纽兰“我娶了一个女人因为另一个女人要我这么做”确实值得诟病,但是这也揭示了一点,男女主不能在一起并不只是男主的软弱犹豫,还有女主的。非常有象征意义的歌剧中,歌剧男主在离开女主前,返回身亲吻歌剧女主秀发。纽兰感叹为什么不回头望一眼,或许结局大不一样。而这也成了纽兰和艾伦的写照。

在亭子时,纽兰在山坡上看着艾伦,“要是那帆船驶到石灰山崖的灯塔了她还不转过来,我就回去”。

艾伦““但我是故意不回头的。要尽可能离你远一点。”

在那样的环境下,两个人都是犹豫的人,怎么能修成正果。

即使在本文最后一幕,“在此期间,他一直保留着年轻时关于她的记忆,而她却毫无疑问有过其他更为真实的同伴……”犹疑让纽兰没有再上楼。而艾伦“最后,一道灯光从窗子透出,过了一会儿,一名男仆走上阳台,拉起遮篷,关好百叶窗。这时候,纽兰·阿切尔仿佛看到了久等的信号,慢慢站起身,独自朝旅馆走去。”

故事最终结束。

二、时间总是不疾不徐地澄清一切

“妈?” “是的。她临死那天把我单独叫到身边——你记得吗?她说她知道我们和你在一起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永远不会,因为有一次,她叫你去追求你最想要的东西,你却放弃了。”

不能放弃有时候也不只是懦弱,而是背负着一些更不能放弃的责任。如果人可以完全不负责任,活起来或许会更快乐。这句话不只说纽兰也在说艾伦。如果他们俩都寡廉鲜耻,估计早就私奔了,可惜他们不是。所以他们每次靠近、分离都更揪心,这个故事也就更打动人心了。

《纯真年代》读后感(五):看完译者按就可以合上书了

华顿的代表作,1921年普利策奖,诸多闪闪发光的标签下有些其实难副。写作与烹饪有些许类似,食材的新鲜、技巧的娴熟,二者兼备为最佳;若是上好的食材,辅以最简单的厨艺,可得返璞归真之趣,反之亦可品鉴独具之匠心;若在取材上已失先机,又感受不到烹饪的巧思,那便是不入流了。

从故事本身来看,晋江水平的“豪门恩怨”,特立独行的、具有反叛精神的白月光艾伦,“爱”而不得;容貌家世性格俱佳的梅,食之无味;自私软弱、满心算计的男主纽兰,一个片段足见“既要又要还要”本色,“他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如果他所接受的教养同她一样,那么他们只能像树林中的弃儿一般无力找到出路;同时他无论如何苦思冥想也找不出任何(与他一时的欢娱和强烈的男性虚荣无关的)正当理由,不让自己的新娘与他一样有自由获得阅历。”正因身处父权社会体系的食物链上游,纽兰才能一边发自内心地鄙夷上流社会女孩“人工的坦率和纯真”,一边又心安理得地将之收入囊中。总之就是一个有些俗套的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不断地上演在怨偶们之间的那种。

从呈现手法来看,详略失当是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过于繁杂和赘述的背景与本就不出彩的人物及情节设定,相互拉跨,让故事整体更加不吸引人,甚至不如译者按部分好看。

这就是一个男人的一生啊!他在每一个最重要的时刻总是那么软弱,空有满腹的脉脉深情。在这苍茫的世界上,这样的男性实在是太多了,他们看上去拥有很多,实际上连自己也不拥有,浑身挂满了种种未实现。从精神层面上说,这样的男人永远是单身的,他们没有磅礴的力量去融化里里外外的枷锁,只能在无限的憧憬中接受现实。身为女性的华顿,很明白男性人生的南辕北辙,她把纽兰风雨飘摇的心路故事反讽地取名为《纯真年代》,其中有多少感叹,多少期望!写到这里,华顿的苦心一览无余,她想大声告诉人们,“老日子”并不老,它是一代代重复的故事。在人类社会中活着,不但需要自由的渴望,更需要百倍的勇气。不然,生存就如夹在众人之书中的一片枯叶,标本一样存在,如同纽兰最后的伤感:“他知道自己错失了什么!生命之花。”以上精华部分读完就可以合上书了,再次感慨,既懂作者又懂读者的译者真难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