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疯子的自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疯子的自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疯子的自由》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勒洛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一):疯子的自由~

“看到那位老人仰望天空惊叹的样子,我明白了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欲望去释放精神病患。他应该很久没有听到别人叫他的名字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凄凉吗?再也听不到别人友善地叫你的名字,那几个音节,是母亲把你抱在怀中时曾温柔地念出来的。”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二):如果一切都只是故事

人活着需要编造各种各样的故事,去给本来无意义的生活假如生活赋予意义。假如生活只是一个故事,我们是不是就不应该那么的执着呢?是不是可以不那么的自我物化呢?是不是可以跳脱一点呢?是不是可以更乐于改变呢?是不是可以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眼前的生活呢?

既然生活意义源于各人编造的理由,那为什么不能更同情地理解别人的选择,并加以尊重呢?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三):很棒的法国大革命外传

这本书没有前言,但是有纲要目录

本书阅读过程中,会尽力运用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学到的方法。

菲利普是一个好医生,精神病医生,他相信可以用交谈的方式治愈精神病,而不是放血、淋浴等操作。院长唯利是图,一心只想收治贵族寄宿者,以获得住宿费。

菲利普在法兰西学院演讲的时候,暴动(启蒙运动)开始了,第三等级、人民开始起义,以商人为首的起义,抵制贵族。

威尔伯:第一个被菲利普“治愈”的病人,此后是他忠诚的仆人

阿道夫·科德迈:因情感原因

世界之王:认为自己是世界的王,别人都是他的臣子(除了他的侄女玛蒂尔德,她是菲利普喜欢的人)

钟表匠发明家:妄想自己破产、被判死刑、一心只想制造永动机

舍万热:一个下士,妄想自己是中将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四):爱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请耐心一点

这本书是朋友在建投书局购买的书,我买的小王子的领悟,后来几个人换书,我得到了这本书。 本书所涵盖的期间是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时间,医生在精神病院用启蒙思想来人道地对待病人,没有采用当时盛行的放血、淋浴等物理疗法,相反采取心理疗法,通过对话,把病人当成人对待,慢慢地让他们外出,除掉枷锁,给他们自由的感觉。相比较,外边世界以人权之名激情释放带来的暴政,人头不断落地,让人看到口号与实际的巨大差距,里面的征兆预示未来精神病治疗的希望。外边的纷争非人权之过,也没必要一股脑地去责怪卢梭,相反提醒我们更得慎重行事,不可因道德制高点就无所不为。 皮内尔医生的人道治疗之路,可以说是今日人道对待病人的前驱。毕竟网瘾少年还用电疗法,但是毕竟有很多进步了。人性至少得始于对同为人的妥当处理,甚至今日残忍对待动物都被说没有人性,所以这也是人道主义内涵的扩大,是进步。 还有医生爱上世界之王侄女的故事,让人恻隐。在沙龙上看到了那个女人,一见倾心,久久无法忘怀。没想到几年之后在精神医院遇到。而且还是因为痴情阿道夫痴心以为是自己痴心的那个死去的女子,这算是对医生痴心的映衬么?没想到的是,原本以为她是个寡妇,一厢情愿,被告知丈夫还在。一般年纪还这样痴心妄想,做出远非理智的行为,但是不顾后果的喜欢就是爱啊。虽然两人最后没有在一起,但是描写医生日记中前后的心里变化,多么可爱啊,哪怕只是对方的一句有关自己的话,都以为对方关心自己,而高兴好几天。在表白后,试图让自己忘记,但是看到了,还是无法自已。最后两人坦诚分开,各自走出自己的道理,毕竟医生遇到了让娜,那个适合当妻子的人。

不知道写医生的疗法时还掺杂爱情情节,是不是为了凑字数,但我宁愿相信,爱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是基于内心最良善的部分,让医生改善精神病人的境遇,也让他不可自已地爱上了玛蒂尔德。

真巧今晚(四月九日)还在隆福小剧场看了话剧1-2-4,也是有关精神分裂者的爱情悲喜故事,你说巧不巧?

爱,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请耐心一点。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五):观点很温暖,技巧很骨感。

故事很简单,结局也算是圆满,人物性格也算是鲜明。

整个故事都是围绕主人公,反对当时的精神病治疗的主流思想——把病人当做“病人”——甚至不是人来对待,坚持用对待“人”的方式对待精神病人,最终取得成绩,同时赢得尊重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个内向却内心坚韧的精神病医生,而且颇具现代人文主义情怀。作者把故事的时代背景放在了自由主义思潮涌起,时局动荡不安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正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文主义面临诸多波折一样,构建于人文主义思潮基础上的主人公的治疗思想,也面临很多障碍。但是菲利普依旧充分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治疗成就——治愈或者缓解了许多被当局认为是无可救药的病人。

这是个很暖心、很励志的故事。甚至于,让人感到这是在以小见大,用精神病治疗思想的冲突暗示当时大时代背景下自由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的冲突。这一点在小说里赤裸裸的到处可见。

但是——终于说到但是了——这不是一个好故事。

首先故事情节与当时的大背景结合的不够紧密。男主整天就像宅男一样把自己关在精神病院里,和一帮疯子打交道。外面事情根本很少提及,当时那种白色恐怖并没有给这位“温文尔雅”的菲利普带来太大的影响,反倒是他一再提及的导师——孔多塞最后被追杀致死。时局的动荡只是为了给主人公从一个医院换到另一个医院提供了借口。

其次,人物性格单一。无论是主人公菲利普还是他的好助手、好朋友,性格都是一根筋。孤傲的孤傲,腼腆的腼腆,从头到尾没有随着剧情有所成长,这一点很遗憾。与此同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体现的不够。其中有个桥段,那个菲利普的死对头杂役为了报复,把一个精神病惹恼了险些酿成事故,这引起了菲利普的警觉,并从了解这个杂役的身世,体会到他的言不由衷。但是情节到此为止,没有进一步深挖,让这个杂役立体多元化的线索戛然而止。很可惜。

最后,小说观点很鲜明,但是情节设计的却有些为了表达而表达。每一处情节、每一个人物都是为了作者一再的强调“疯子也需要人文关怀”这个观点而设置的,冲突性不强,逻辑也不算合理。

无论是主人公的探索之路还是立场对立两派人物的互怼都没有特别精彩的地方。

很可惜,这是本小说。

观点很温暖,技巧很骨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