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疯子的自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疯子的自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疯子的自由》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勒洛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一):自由与博爱

自由与博爱 ——读《疯子的自由》 有一个资料里说,在西方高收入的职业里,医生和律师都排在最前面,并且是非常体面而有地位的。想想也可以理解,医生治病救人,而每个人吃五谷杂粮,在俗世生活都要生病,那么就离不开医生。因此医生收入高社会地位高也就可以理解了。律师更不必说,社会复杂,人际交往关系难免摩擦,就要诉诸法律,加之现代社会文明的要求,也是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律师的作用日益凸显。它的收入和地位都是水涨船高的。 还说医生。以前古人有句老话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就把医生的地位无形中拔高了。良相那是从政,引领天下,匡扶社稷,使命大了,责任大了。这是读书入仕的中国人传统最高理想和追求。当然,这不容易实现。实现不了,就改做良医,治病救人,让人人安身立命,安居乐业。这也了不得,虽然不能统领群体,可是完全可以左右个人。能够改变个人命运,那显见得也不是一般和泛泛的了。 这本《疯子的自由》,里面的主角菲利普•皮内尔医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医生的精神面貌。这里面包括社会地位,也包括作为一个医生应该秉持的职业道德准则以及他所应崇尚的理想。这些应该指导一个医生努力的方向,和自己正确的选择。菲利普•皮内尔医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个精神病医生,他在面对当时落后的医疗手段和救治理念的情况,勇于开拓、进取,以仁爱之心,深入研究病人心理状态,采取适当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书中,医生本人面临的是极为糟糕的状况。各类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得不到合理的治疗,妥善的对待。因此,精神病院普通监狱一样,让进去的病人不再拥有自由和健康,只能呆在里面遭到虐待。当病人家人没有经费支出的时候,便会受到驱逐。这对病人本人和家属来说,都是在承受痛苦。菲利普医生试图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改变落后的无效的治疗方法,然后一点一点探索解除病人的根本原因。 医生克服了许多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对病人逐个分析,对症治疗,终于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在精神病领域是极具借鉴性和开拓性的,它开创了某些新的治疗方法,改变了一些落后的治疗理念。在几百年前的科学不甚昌明的时代,菲利普医生的勇气和探索精神都难能可贵,值得人们牢牢铭记。中国人说,医者父母心,看来古今同调,中外也是没什么差别的。 本书虽然是传记性和研究叙述性的作品,但它的精彩性并不缺乏。它就像是一部小说一样,情节起伏,语言犀利,心理描写细腻,完全牢牢地把握住了读者的心灵。他的爱情描写也甚着功力,虽然仅仅一两个小章节,可是把数百年前的情感描写的浓厚热烈,法国式的浪漫也令人一见难忘。当然,更精彩的还是怎么治疗那些精神病患者,无论方法如何,自由与博爱都是不能离开的。这也是人类的道德准则,而不仅仅是作为医生这一个职业的。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二):为自由而战

“皮内而就像一只小白兔只身前往大灰狼的窝。”

整个故事用这样一句话总结,恰到好处。当面对大量的精神病人时,皮内而想的不是逃避,而是以医生的耐心态度,想要医治好他们。

皮内而喜欢自由,所以想要尽可能把自由带给所有人。就是这样,当所有人都认为把病人锁在像笼子一样的病房里时,皮内而想的是如何把他们解救出来,他是一位称职的医生,但是他的立场好像一直紧紧的与病人们站在一起。

“心灵医生”的称号对皮内而来说恰到好处,当一个国家所有医生和医院都致力于以武力和强制措施治疗精神病人时,皮内而却坐下来和他们对话,和他们谈心,和他们平等交流,用直击心灵的方式,看透病人的本质,改变着他们,潜移默化的治愈着他们。如果说常规方式是硬,那皮内而医生是柔。

故事中的“巨人”感动到很多人。一位得病前勇猛无比的中将先生,在战场上保家卫国,轻松击退敌人,却无法挽救士兵的死亡,甚至是眼睁睁见证着自己的手下人一个一个离去,他陷入深深的自责,所以他暴力,冲动,易怒,喜爱打人,之前的医生在医治时都经受了“巨人”的拳头,直到皮内而来了,他一次又一次的谈话,感化了“巨人”,让他放下戒备,放下自责,放下曾经的痛苦,真实的向皮内而讲述自己的遭遇,并在医治下恢复成为理智且平静的人。

“巨人”的实例是皮内而医术很直接的体现,但这个例子让我想到生活中好多事情。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是不是都在用强硬的态度和规则教我们做事,他们设立了一条又一条想要我们完成的任务,我们只需完成任务就好,至于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创造都不重要。但作为一个人,必要的是受到尊重,而平等的对话是尊重的前提,很多大人都没有做到。

除了关于人物和故事的描写,背景的描写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故事的发生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精神病院的围墙像是一堵隔离两个世界的墙,墙内和墙外是两个世界。墙内是关于精神的压迫,墙外是关于肉体的压迫。相同之处是墙内外的大家都是为了自由而战。

整体来说,主人公皮内而是个十足的好人,按传记来说是优秀的。如果按小说读的话,就少了冲突,和情节的起伏。不过文字是好看的,描写也很在线,值得一读。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三):《疯子自自由》:见证了法国革命史,见证了人类文明史

1775年,美国人帕特里克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看出了他那句经典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追求自由平等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可这权利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无数先驱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 谁不曾追求自由呢?可是又有谁真心实意的为那些不能为自己发声精神病患者追求自由呢?在当时的大众眼中,他们甚至都不是病人,只是疯子。在那个时期,在所谓的启蒙运动的曙光中,菲利普·皮内尔平医生身先士卒,用他的专业和坚持,为解放精神病患者的自由打下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 当时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被关押,被捆绑,被放血,被淋冷水,没有任何权利可言,在如今看来,他们呆的地方跟监狱也没什么区别。当时的法国在启蒙运动,在革命,在流血政变,而疗养院的内部,一场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也同样开展着,那些人同样见证着时代的剧变。 . 要知道,变革从来不可能一帆风顺,有些人也是出于个人利益抵制,有些人则是习惯使然。在这本《疯子的自由》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以历史史实为蓝本,又加入了自由描述,让我们看到了1789至1795年间,菲利普医生在精神领域所做的努力与进展。故事是第三人称的叙述和第一人称的日记穿插而来的。加入菲利普医生日记这一形式,更能看出医生自己情感上一天天的成长和变化。 . 书中的孔塞多先生让我印象深刻,他是菲利普医生的导师,也是好朋友。作为一个思想进步的积极分子,他是社会的启蒙者,改革者,也毫不例外的是个流血者。和李大钊先生一样,他不但自己精神进步,还启蒙了不少人的思想,包括菲利普。当菲利普和孔塞多谈论到如何让启蒙运动的光泽也责被这些可怜人时,是孔塞多支持认同并鼓励了他:在那之前,菲利普都不完全确信自己。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总有为革命为真理站起来发声的人,他们可流血可断颅,在非晴非雨平庸时刻,掏出伞垂直撑着,为众人撑着… . 还有一位书里描写篇幅很小也不太起眼的总督察福西尼先生,好像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只想研究各种植物和药剂,其实他一直在探索并致力于用植物药剂拯救精神病患者。虽然他所使用的植物药剂并没用,甚至有些有反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探索者。也许没有这样的探索者,在20世纪中旬就不会有像利血平这样的植物萃取物出现。他是这家医院的总督察,医院是他一生的心血,他看到了那潜移默化的变化,虽然这些变化不是他本人带来的。他也看到了菲利普的努力,看到自由散步带来的新生机,而这些在这座死气沉沉的疯人院里是从未出现过的。他意识到自己老了,但医院还在并将持续下去,是时候让那位带来变革的人掌管他了… . 整本书文字还有书里的主人公菲利普,都是温柔且坚定。读起来非常流畅,与其说是心理学丛书,不如说是历史发展丛书,人类文明成长史书。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四):《疯子的自由》‖一个医生为精神病患所做的努力

每天一位40岁左右的女人,来来回回在店门囗徘徊,看上去干净、整洁,如果不是嘴里不停念念叨叨,止不住的自言自语,单从外表看,根本看不出她有什么不正常。 听知情人说,她也是个可怜人,之前是个正常人,自从丈夫有了外遇,抛弃她,她开始念念叨叨。丈夫与她离婚,父母接她回家,无力医治,便任由她到处跑。 她精神不正常,表现的最主要形式是一直讲话,或小声嘀咕,或对着空气大声争吵,但不伤害他人。所以,人身是自由的,还有父母照料她的生活,还能享受到父母的爱,她在遭遇不幸后,现在也是幸运的。

她比《疯子的自由》里住在疗养院的病人幸运太多了。他们除了被限制自由,还被虐待、放血、鞭打、冷水淋浴,已然失去了尊严,变成了动物。当遇到菲利普·皮内尔医生后,他们的处境才有所改变。

《疯子的自由》作者是法国的弗朗索瓦·勒洛尔,他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并著有多本畅销书。上次看过的《无处不在的人格》是他与克里斯托弗·安德烈合著。 在《疯子的自由》这本书里讲了18世纪末的法国巴黎,大革命即将来临之际,社会激流涌动,人人似癫如狂。在那个举世皆疯狂的岁月里,那些被送进疯人院的“疯子”,在菲利普·皮内尔医生的努力下,重获尊严与自由的故事。

这名医生有何魅力,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来捍卫精神病患者被尊重的权利呢? 1.有自已的观点,不肓从 皮内尔医生在萨尔佩特里埃医院时,他的同僚们喜欢给病人放血,使用药剂,致使病人饱受病痛,使病人越来越虚弱,疯病越来越严重。而他则喜欢经过长时间和频繁的谈话让病人恢复正常,也就是谈话疗法,拥有自已的想法,并加以实践,达到减轻病人痛苦的目的。学习先人著作,不生硬照搬,而是加入自已的思考,指导实践。 2.生之为人,人人平等,都有被尊重的权力 所有人都有权力被尊重,即使是精神病患。精神病患不能为自己辩护,皮内尔认为,最为失常的精神病患,仍保持部分理智,也能感受到公正。不应该让他们像动物一样被关在笼子里,身体不自由,还要忍受病痛的煎熬。所有人,包括那些疯了的人,都应该享有公正和自由。 3.思考与实践相结合,做忠实的记录者 皮内尔医生有太多病人要治疗,太多医疗领域的东西要写,他利用有限的时间,转换跑道,研究思考精神病本身的同时,更倾向于实践。每天伏案疾书,把见到的事不带偏见,忠实的记录下来,用来见证将来,为别人带来思考。这就是记录的意义。

写在最后 这本书通过皮内尔医生的视角,以日记的形式展开对故事的叙述。这名医生利用接触到的信息,收集资料,做出评论,并运用于实践。从中读到,处理事情要循序渐进,讲究方法。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五):《疯子的自由》: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疯狂里

之前看过一句话:人人都有精神病,只不过有的人频繁发作、有的人偶尔发作,有的人不善隐藏、有的埋于心底。我当时对此还不以为然,直到我遇见了这本书:《疯子的自由》。

这本书写得是精神病医生菲利普·皮内尔在1789年到1795年的日记内容,分别记录了他在两个精神病院工作的经历。其间穿插着他与哲学家孔多塞、科学家让·安托万的友谊,以及与有夫之妇马蒂尔德的短暂的爱情。

这本书的构思非常地巧妙,学过历史的人们都知道,18世纪法国的经济正受着通货膨胀的困扰,同时在路易十五时代的七年战争又导致了国库空虚,之后他们又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于是,在1789年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

而这本书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候。在外部大革命的背景下,菲利普·皮内尔医生也在精神病院内部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变革。他将传统的放血、冷水浴、泻药等治疗精神病的物理疗法,换成了心理疗法,从心理上去理解和关心病人,逐步引导病人走出思想的误区,最终使病人痊愈。

大家要知道,在精神病院里面的这些病人,他们没有办法去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冷、热、饥饿,所以常常会受到虐待。他们虽然不会表达,但不代表他们没有感受。可是精神病院里的那些正常人呢,他们又是如何对待这些病人的?

他们并没有把精神病人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院长为了医院的创收效益,他并不希望病人们快速痊愈;医院的管理层们也会有着各种各样争权夺利的内斗;医院的杂役不希望病人给自己添麻烦,尤其是危害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在整个精神病院的外面,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每个人都变得异常疯狂。因为法国大革命的整个改革,都采用的是暴力的手段:鲜血、头颅,拿破仑用这些血淋淋的方式,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当时整个社会的态度都是激进的,疯狂的。有的人甚至因为说错了一句话,就被送上了断头台。而这些战士们,有的人虽然不是精神病人,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比精神病人更加可怕。

菲利普·皮内尔医生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他独特的谈话疗法,坚持以“温和、坚定、疏导热忱、纠正错误思想”的思路,治愈了许多狂躁症的精神病患者。并在治疗中力排众议,让他们不用被继续关押或是铁链锁着,让他们重获自由,可以去享受阳光。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人性。很多人不把精神病人当人,觉得他们是疯子,不配拥有人权。可是我们要知道,正常人也有疯狂的一面,每个人都遭受过刺激,也做过疯狂的举动,那时候的你难道不也是个疯子吗?只是因为刺激不够大,时间不够长,才没有彻底变成疯子而已。

这个世界需要我们的宽容,就像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的:唤醒我们心灵的、使我们摆脱疯狂的,唯有爱。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